图书馆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她有一大批读书、知书、爱书的读者。是他们对书的挚爱,对作者的痴迷,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成就了图书馆今日的辉煌。他们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石和保障。
王鸿鹏主编的《拾翠洲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读者征文集)》是历年图书馆征文的选编,是从读者的角度记录图书馆。它既有对图书馆的盛情礼赞,也有读书的心灵感悟和自己的习作佳篇。它多角度地记录了图书馆昨天的努力与今日的辉煌,见证了图书馆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讴歌了图书馆人始终如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王鸿鹏主编的《拾翠洲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读者征文集)》是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历年读者征文的选编,是从读者的角度记录图书馆。它既有对图书馆的盛情礼赞,也有读书的心灵感悟和自己的习作佳篇。它多角度地记录了图书馆昨天的努力与今日的辉煌,见证了图书馆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讴歌了图书馆人始终如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也是对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的献礼。
一座图书馆 温暖一座城
许福元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东城区图书馆听课,一步就迈进了春天的门槛。
门口的迎春花开得黄灿灿惹眼,热情的明黄、藤黄、橙黄、鹅黄向你扑过来,如抖开了一幅欢迎你的金色横幅,飞舞的蜜蜂嗡嗡嗡地也加入欢迎你的阵势。还是株株白玉兰矜持,娴静地闪在路边,落落大方踮着脚尖列队站在那里,羞口半开。一夜春风,哗的一下,片片花瓣如打开的书本。
三层报告厅是作家、教授、文化精英公益讲座之所在,名日:书海听涛。十年来,讲坛上人物常新,涛声依旧。
莫言坐在那里,那是在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夕。宽阔的前额,静如坐佛。莫言不善言辞,讲起话来,缓慢而深沉。他认为,每个作家所展示的,是自己独有的资源。家乡山东高密,就是自己独有的资源。有些事件是在别处发生的,但不妨也可以将这些事件移到自己的家乡来描写。对一个人价值的判断,他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是占有的资源少而贡献大。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
王蒙坐在那里,八十多岁仍思维敏捷。他讲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会。一是童子功,家学深厚。从咿呀学语时就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二是聆听名师。青年时上夜校听课,讲课者谁?讲文学者,茅盾、老舍;讲历史者,范文澜;讲哲学者,艾思奇。讲诗歌者,何其芳。如今垂垂老矣,仍写长篇,悟《老子》。他笑谈,终身学习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能延缓老年痴呆。
蒋子龙坐在那里,喘息甫定。他早上乘车从天津赶来东图,遇高速封路、堵车等系列烦人事情,不免笑引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引用毕他笑说,这样引用未必准确。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某些人已无道德的底线,假酒假药假疫苗假文凭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中国原是礼仪之邦,信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的阅读滑坡与道德滑坡几乎同步如黄河,在上游发源地三江源水是清的,如历史上的商周秦汉;黄河到了中段,如唐、宋,开始变浑;自明、清以降至现在,如黄河下游,泥沙俱下。
书海听涛,是国内作家相互交流的场所:河南作家群,在此聚会,共同探讨中原文学的崛起;中、法作家在此沟通,做一席谈,商议作品译介之事;新、老学者又在此对面剥葱,发生碰撞。刘心武对话张颐武,话题是:《我们的时代与人生》,提出一个主题:要与时代讲和。
在三层报告厅,开过无数次的新书发布会,从严歌苓的《归来》到刘一达的《北京老规矩》;从残疾玻璃孩的《感悟生命》到阎肃的《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在书海听涛报告厅,探讨过从历史到当下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明初朱元璋反腐》;同时,这里又是高雅艺术的殿堂:有才女在此焚檀香,弹古筝;有昆曲爱好者在此载歌载舞甩水袖,表演《牡丹亭》。
更不用说这里进行过故宫十讲,对馆藏文物的欣赏从深宫走向民间;大画家讲工笔、小写意与大写意;书法家讲用笔方法与间架结构;工程师讲中国古建北方之雄、南方之秀。
报告厅很雅致,但也纳俗。探讨北京胡同的变迁、牌楼的兴废、节日的习俗、京腔京味大碗茶及各种小吃各样风味甚至再现走街串巷小贩们各种吆喝声,充盈着人间烟火气。
书海听涛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就是主讲人演讲毕,留有半个小时讲者与听众互动时间。听者提问,讲者作答。这个时间往往提问者举手如林,回答者妙语连珠。作家肖复兴讲小说创作体会毕,有听者提问:写小说最忌讳什么?肖复兴答:最忌讳,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听众之中,不乏退休的老师、封笔的作家、归来的游子、在校的学生。讲者与听者,共同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律动,谁也不当历史的旁观者,往往会心一笑鼓掌相合而水涨船高。
在这里,人与人的交流是对等的交流,是心灵的盛筵,是精神的会餐,敏感而活泼。两朵云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难怪肖复兴面对座无虚席的一百多位听众,顿生感慨:我应邀到台湾讲学,只有七个听众,其中还有一个是精神病人。
说座无虚席其实是很保守。报告厅的后排空档处,往往要加备用椅。后排坐严了,就堵塞在过道。过道填满了,就拥挤在门外。所以,双扇门只好洞开。如预计下次人满为患,要改换地方,到更大的二层报告中厅或更大的一层报告大厅,还要提前发票。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月又一月,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阴晴,任凭门前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每到星期六上午9时许,人们背包挎伞,或开车,或乘车,或骑车,或步行,进入东图这道文化之门。他们来自西城或南城,丰台或大兴,顺义或密云,怀柔或延庆。他们之中,有垂暮之年的苍苍老者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有放下锄头的农民和上班的白领,还有爷爷奶奶带着一团稚气的儿童。
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人在此汇聚?是什么样的精彩使人们在此共度双休日时光?是什么样的星座使东城区图书馆“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成为人们为之倾心,心灵为之慰藉,精神为之寄托的地方?应该说,图书馆的建筑绝说不上宏伟,但它在读者的心中,自有其巍峨。因为在这座殿堂里,余音绕梁,回荡着智者的声音。
我寻找东图这块磁石的谜底,求解答案。出门向东一箭之地,隔一个门楣,就是欧阳中石题写的校名——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脸上泛着青春光泽的青年学子,抱着书本进进出出。再向东往北拐两站地,是国子监。这座旧时代的最高学府与孔庙连为一体。今天,行走在槐荫深处,仍能感受到辉煌的国学从历史深处所散发的文化芬芳。出门往西望,即看得见钟鼓楼的楼顶,早晨的阳光最先照射在翼然翘然的飞檐斗拱上,闪耀着古都文韵的光辉。这时你才悟到,一条文脉在此成为节点,绝非偶然。对于东城区图书馆,它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P8-10
摆一桌文化寿宴,庆贺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
斟一杯陈年醇酿,浓香四溢,满室芬芳;
品一桌珍馐佳肴,色鲜味美,口留余香;
六十年一甲子,东城图书馆经历了风风雨雨;
一甲子六十年,东城图书馆迎来了朝霞满天;
爱书之人,视图书馆如“天堂书屋”,坐拥书城,以求心灵之净化;
读书之人,爱图书馆如“人间圣殿”,师法先贤,期许人生之改变。
展读是卷,一阵阵书香扑面而来;
品味佳作,一股股热流充溢胸间。
作者濡笔,字字珠玑。如此情真意切,让图书馆人感动不已;
读者挥毫,酣畅淋漓。如此一往情深,让图书馆人备受激励。
读者至上,服务大众。几代图书馆人牢记馆训,不辱使命,辛勤耕耘,孜孜以求。他们不断更新办馆理念,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用真诚和汗水守护这方净土,用勤奋和智慧为读者留住春天和美丽。
回首六十年,图书馆人心潮澎湃;展望新时代,图书馆人信心倍增。
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唯有更上层楼,不断创新,方可不负读者,不负初心。
谨为序。
王鸿鹏
丁酉春
适逢建馆60周年,翻阅馆史文献,犹如打开记忆之门:从建馆伊始注重文献的广搜博采,到20世纪80年代的特色馆建设再至1996年新馆建成后的网站开通、残疾人服务、科举文化,直至我们的金牌项目:书海听涛——作家与读者见面会和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文化讲座……足见图书馆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日益延伸,专业水准日渐提高,技术手段屡屡更新,诸多成果翘楚业界。可以说图书馆迎来了百花绽放的文化之春。
图书馆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她有一大批读书、知书、爱书的读者。是他们对书的挚爱,对作者的痴迷,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成就了图书馆今日的辉煌。他们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石和保障。
此册征文是历年图书馆征文的选编,是从读者的角度记录图书馆。它既有对图书馆的盛情礼赞,也有读书的心灵感悟和自己的习作佳篇。它多角度地记录了图书馆昨天的努力与今日的辉煌,见证了图书馆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讴歌了图书馆人始终如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选编此册文集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回报,以感谢他们对图书馆的深情厚爱,感谢他们一如既往的积极参与,感谢他们用那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许多生活的启迪。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继续开拓创新,为构筑人类美好的文化圣殿而努力。
王鸿鹏
丁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