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有所得(78)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读有所得》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大学资深教授参与编写、精心编排的定制级别的人文读本。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递了全球人文思想精华,让读者进入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高品质、高品位的口袋书,单册可随身携带,可随时随地浏览。

本书是《读有所得》第78册,由朱建纲主编。

内容推荐

《读有所得》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直接指导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策划的连续出版物。2017年,在基调设置上,《读有所得》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精神为主线,从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一系列隐性主题,传播崇高的道德追求,树立美好的理想信念,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文本编选上,《读有所得》将继续依托湖湘文化底蕴,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是《读有所得》第78册,由朱建纲主编。

目录

卷首

 任贤(子木)

特别推荐

 大国国民的风度(罗志田)

古典

 素位而行(孔伋)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君子喻于义(李飞跃)

 多读一点:古人的君子气度

 美文推荐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苏东坡续诗惹恼王安石(冯梦龙)

今文

 导师(鲁迅)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钱理群)

 多读一点:“时尚导师”鲁迅

 一个鸡蛋的家当(邓拓)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金钱的伦理(吴晓波)

 看戏(王力)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修养:媚俗的自我节制(侯德云)

 多读一点:民国的戏票

 美文推荐

 关怀(简媜)

 新居琐记(孙犁)

译苑

 我的呼吁(阿尔贝特·史怀哲)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伦理生命何以可能?(任丑)

 文化与有闲阶级(寒哲)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谈风雅(艾斐)

 人类与昆虫(伯特兰·罗素)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无知危机与自知危机(易哲星)

 多读一点:诗词中的昆虫

 音的世界(宫城道雄)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大音希声(王蒙)

 多读一点:声音世界里的玄机

 美文推荐

 安居(阿尔丰斯·都德)

 致诗琴(保罗·策兰)

文史撷英

 司马光给范雎“差评”

 周总理指示改良运动衣

 狂傲之士刘文典

 把国家租出去

 古代的“民意评官”

书香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轻文明》

 《经济学反思》

 《诗的八堂课》

艺术欣赏

 《马》——机械之歌(卓敏)

试读章节

大国国民的风度

◎罗志田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国人逐渐淡忘了往昔的光辉。少年胡适在清末观察到:“现在的人,把我们祖国的光荣历史忘记了,便甘心媚外,处处说外国人好,说中国人不好。”其实“媚外”只是一面,思路相近而表现相反的倾向,就是处处说外国人不好,中国古人也不好,却不说自己好不好。中国出了问题,或归咎于外国的侵略,或把责任推给古人和传统文化。这两种倾向,都是失忆所造成的。

从医学角度看,失忆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谁,当然也会忘了自身的责任。所谓泱泱大国的国民,首先要具备休休有容的风度,其次要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好处不能忘,不好的也不回避。谁都不免有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知,改从何起?过而诿诸他人,则连改的可能都排除了。我的理解,孔子说的“不贰过”,也有谁的过失谁负责,不推卸给他人的意思。这是大国国民的起码风度。

可惜近代沉沦日久,这样的大国国民风度,已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了。近年因失忆而形成的卸责之风渐成惯性思维,在国家、社会或个人出问题时,不是反求诸己,多做自我批评,而是向外(过去也是外国)寻找责任承担者,并据此做出可以免责的“合理”解释。

有句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实际生活中,衣食成忧已是大问题,一无所有则非常可怕。穷困潦倒可以磨炼人,也可能折损人的志气,使之日渐猥琐。二战前罗斯福的新政之一,就是要让美国人不致有衣食匮乏之忧。反过来,富足也可以像锁链,将人束缚。如今我们开始富裕,脚上穿鞋之后,似乎也更加趋避风险,而光脚时养成的习气仍在,即我们往往试图规避责任,却乐于告诉别人该怎么做。

前者有其近代以来的传统,后者略近于古人所说的“好为人师”,原本是不被提倡的;古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推己及人,通常是指体谅他人,而不是指导他人。早年的蒙学教育中,就曾提倡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至少要先有能力白扫门前之雪,然后或许可管他人瓦上之霜。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仁者”才可以做,非一般人所能为。

近代失忆之后,上述观念也已久违了。近年我们已较为西化,无意中接受了不少想要征服异端的外国宗教精神,越来越“好为人师”,喜欢涉足他人瓦上之霜,且远比以前积极主动得多。

温饱的问题当然必须解决,此后的很多问题,富强却不一定能解决。中国传统本更重视非物质文化,对物质层面的富强,既不特别强调,却也不忽视。古人一面承认衣食足而知荣辱,又强调“读书”方式可能改变物质对人的支配性影响。对于不一定能读书的一般人,则更注重“富而后教”。

富强可以是目标,却不必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富强之后,还要培养能适应富强的人。

以前的“富而后教”,是寄希望于“替天行道”的天子和超越了物质支配的士人。如今是人民当家做主,富了之后,大概只能自己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召回已逝的历史记忆,从自己做起。(文章有删节,选自《雨花》,2009年第11期)

P1-4

序言

任贤

子木

中国过去是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就容易讲人情,任人唯亲。任人唯亲还振振有词,两个同样能力的人放在眼前,一个熟,另一个不熟,当然就任用熟的。熟而贤,自然也可“举贤不避亲”。但遗憾的是,世事往往与人愿相违,熟的多有不贤的,贤的多有不用的,于是就难免有“任人唯亲”的批评。而且,熟,掺杂进来作为人事任用的考虑因素,也确实有情感的蒙蔽作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人到底是感情动物,没那么容易判断生熟不同的两个人的能力。因此,倒还真不如不考虑熟不熟,任人唯贤作罢。尤其是在非常之时,比如天下板荡或大国崛起之时,更要有超越熟人社会的眼光,不但不要把眼光局限在熟人圈子里,而且要努力去看到那些陌生的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没看全天下人才,是很难看到“非常之人”的。

中国现在大概是个陌生人社会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举目所见,人群熙熙攘攘,有几个是熟人?连点头之交都未必算得上吧?同一个人,再见一面,怕都难吧?但这个社会并不因此就不需要公共管理。那么,去哪里找熟而贤的人呢?看来,人事任用的标准只能是任人唯贤了,熟不熟已经完全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和古典社会相比,这是一个真正的非常时期,而相应的社会治理的完成,也算是真正的“非常之功”,那么,也就只有任用“非常之人”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