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占著的《私聊》99个人物,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城市,又被安放在“旅人”“匠人”“候人”“畸人”四个章节里,他们是作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上千个人物中筛选出来的,并通过多次现场采访、口述实录、微信私聊等方式,感知那些毛细血管一样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个轰隆翻卷的时代,总有一些面孔过目不忘。
| 书名 | 私聊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阿占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占著的《私聊》99个人物,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城市,又被安放在“旅人”“匠人”“候人”“畸人”四个章节里,他们是作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上千个人物中筛选出来的,并通过多次现场采访、口述实录、微信私聊等方式,感知那些毛细血管一样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个轰隆翻卷的时代,总有一些面孔过目不忘。 内容推荐 阿占著的《私聊》锁定大时代的小人物,挖掘文学性和悲悯情怀,以非虚构的在场写真手法,凸显人间真性,力求生动有趣鲜活淋漓尽至。此书原稿已经获奖。《私聊》是一部人性实录,作者以白描的客观去勾勒,以刮刀的凌厉去剖解。人物来自三教九流,大约分为匠人、艺人、文人、武人、商人、浪人、素人、旅人、故人等章节,具体呈现为手工匠人、草根艺术家、船老大、出租车司机、厨师、老房子保护者、女快递员、拾荒者、孤岛守塔人、海岛民宿老板、接生婆、菜农、男保姆、咖啡馆老板等等。平凡微小的他们,又是珍贵强大的他们,怀揣着良善,演绎着大美,以朴素而真实的梦想涌动成时代洪流,翻卷,向前。 目录 第一章:旅人 1.东北人老程 2.一个人的时光隧道 3.矮.有钱以及不俗戾 4.从玻璃纽扣到美玉 5.老张去哪了 6.这妖娆厨娘 7.在一百个城市奔跑 8.有梦的姑娘,语无伦次的故事 9.吐槽帝的飞行器 10.大叔的心术 11.夏天在北方,春秋去海边 12.二点五个十年 13.老姜小姜 14.鱼@夜 15.胡子的可可西里 16.少年易老 17.所持之物 所失之物 18.表哥或其他 19.女代驾之打怪升级 20.贩卖快乐的大篷车 21.青春作伴好还乡 22.韩秀才正在赶往我家 23.穿夜幕而过 24.唔好咁啦 第二章:匠人 1.瓷匠人的泥土 2.制琴记 3.永远的母题 4.船匠人的潮汐 5.入世容恕,无为清心 6.民风观察者的民间话本 7.一双糙手,一颗匠心 8.美国伙计在青岛酿啤酒 9.不变应万变 10.越单纯,越深远 11.乡村理发师的草间风物志 12.文艺牛肉面与民谣生活 13.我不过是个手艺人 14.修理时间 15.生死唢呐 16.研究生毕业她做了木偶戏演员 17.用艺术实验提问城市现状 18.从少庄主到戏法王 19.兄弟我,卧游去啦 20.歪树直木匠 21.剪刀或锉刀,钉子和锤 22.剪耕的小嫚儿 23.何不嘻嘻哈哈 第三章:候人 1.风干的渔把式 2.安于小而美 3.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4.山,它一直就在那里 5.发呆,或是最好的状态 6.只住当下,时时正好 7.守塔人 8.慵在二线 9.银杏树下 10.清澈的源头 11.“身边”即无穷 12.小哥的创意 13.钓客在秋季狂欢 14.把一头牛装进砂锅 15.话痨老朱 16.耿家真味 17.热爱,努力,玩耍 18.逆光处,见故乡 19.菜农的三言七律 20.没有肴,只卖酒 21.亲爱的阿舅 22.屋顶之上,星月之下 23.洗海澡的时候按下快门 第四章:畸人 1.灵魂性现场 2.一脑洞的海妖海怪 3.把废墟里注入活性物质 4.在潮水里玩坏了 5.带上笔记本和旺财去咖啡馆码字 6.种子持有者 7.在老城建立私人文化地图 8.为了艺术,他一直在瞎折腾 9.雨爷 10.拾荒者日记 11.分裂者,他 12.越幽闭越阴森越兴奋 13.鸟叔救鸟 14.喜奶奶 15.大管岛放浪 16.南人北上叹茶 17.薇薇安的梦工场 18.糖果与砒霜 19.暗黑系之王 20.从花臂BOSS到末那大叔 21.老掌故说书人 22.李亚当的咖啡剧 23.再写一本《天工开物》 24.恋爱比创业麻烦 25.真正的老鬼都是愉悦的 《一张脸的仪式感》(代跋) 试读章节 东北人老程 他喝下了大江南北的酒,化为热血。 “我的故乡在树基沟。那个地方的历史我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它原先是一个矿山,日本人开采的,出铜、金子还有锌,一九四九年后,日本人逃走了,我爸来了,和工人阶级一起开山劈石,当家做主,这里遂成为一个镇,有着上千人口……” 老程长得像南人,文气,清秀,不高也不壮,其形象与时不时冒出来的东北大碴子口音多有不搭。 老程的树基沟在辽东山区腹地。如果自动缩放这张地图,它所在的位置是这样的——辽东山区腹地有个抚顺市,抚顺市有条浑河,浑河冲积出平原,平原上有土地有人家,还有个小镇叫红透山,红透山有个金属矿,金属矿所在的村子叫苍石,几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子叫树基沟。至此,终于找到了老程的出生地。 老程兄弟五个。原本还有两个姐姐,可惜夭折了。大哥二哥生于海城,招工时父亲从海城赶到树基沟,几年后,母亲也带着大哥二哥投奔而来,随后便有了老程的三哥、老程和幺弟。父亲一人开工资,母亲持家,竞也供了五个读书的男儿,莫不英英武武,本本分分。 老程童年的小镇,一半是工,一半是农。白日里,工人下矿,农民下地,一条街只散落着顽皮的孩子。依老程的体格,应是跟屁虫;依老程的鬼马,又成了头领。 无论是跟屁虫还是领头羊,游戏只能在傍晚戛然而止,因为收了工吃过晚饭的大人们开始走出家门,来到镇上的广场,痴痴地望向道路的尽头并茫然于汽车卷起的尘土,又或是把耳朵献给挂在电线杆上的喇叭,那里会传来是否播放电影的消息——这两种有形或无形的“远方”将孩子们震慑住了,他们忽然发觉镇子里的游戏再激烈再热闹也正在失去吸引力。 1986年,二十岁的老程从技校毕业,不出意外地分配到了矿上。“我的专业是运转,确切地说是在井塔八楼开卷扬机,负责井下工人及物料的升降,时为矿山八大技术工种之一,其责任重于泰山。”可是,老程总出不了徒,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小说情节,怎么还能装得下数字程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师傅着急,急也没办法,只好死盯着他,真费劲啊。 “1995年初,历时一年的冶炼厂基建工作完成了,矿部召集各类人才投身炼厂。尽管我是外行,但如你所知,任何一个国企也离不开政工人员,何况不谦虚地说,我能写会画,正值青年,被调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虽然我只在那里干了两年。如今想来,熔炼车间制酸车间设备车间里的标语、口号,那些围墙、车库、食堂、门卫乃至机关大楼中的门牌,还依稀可见我的笔迹,矿区的广播喇叭、电视荧屏、画廊里似乎还有我当年的声音和身影。那也算个火红的年代吧,尽管我并不怎样热爱。” 老程热爱的是远方。他不知足,娶了村花为妻,生个女儿也是倾国倾城,但关于远方的想象从未耽搁。远方是随着他的骨头他的肌肉一起生长的,后来干脆随着他的心智一起生长,这样一来就没边了,老程根本管不住自己了。 1998年,老程辞职,怀揣着矿山时代练就的文学、书法、篆刻、摄影等手艺——就像华山派揣着紫霞神功、全真七子揣着宝剑,心高气盛地来到沈阳,几经辗转,成为一名报刊编辑。 残酷就残酷在这“几经辗转”上。能轻松地说出来的,都是局外人。估计老程自己也不愿意承认曾经的失重感——脚下的基座似乎被抽空,整个人沦陷到虚无里。几经辗转,雁过寒潭,了无痕迹,既美又暴力。 2013年秋天,我认识老程的时候,他已经是文艺界的老江湖了,在对峙的张力中,没有仇恨,没有积怨,只剩善良与忠诚。纸媒江河日下,他却照样能把一本南航机上读物《航空画报》办得风生水起,深具文艺情怀,满布大地风物,网罗天下英雄。我们亦是相识于此。他为杂志寻找插画师的时候,通过微博关注到我,随后友好地发纸条,行事相当专业,足见人品之端庄,很快我们就成了未谋面的朋友。 2014年夏天,老程带上家里二美到青岛消夏。美丽的妻子与美丽的女儿,终于眼见为实。 我假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说实话,我非常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往来,就像写作时寻求寒意凛冽的笔一样,人情上我寻求平淡如水。 老程不是。他觉得人间流徙,唯朋友肝胆相照。他是这么做的,他以为我也会打心里愿意这么做。 后来,我真的决定这么做了,完全是受了老程的影响。 著名作家于德北曾经为他写了一首诗,我想,这首诗,可以代表老程所有朋友的心声——《沈阳的程远》:远子/我用我的爱向你致敬/致你心底的纯善/敬你虽瘦小却刚直的热烈/我常想那一年/我醉酒在你的领域/你像一个高贵的酋长,用你唯有的贫穷为我疗伤/你用红楼一梦/化解了我情感的三国演义/你用西游笔记,为我的水浒之行作传/你又用九三年的风暴/横扫我的柔弱/让我在热爱生命的甲板上/完成了千纸鹤夙愿/远子/我们之间有三百公里的思念/但我们的血性/从未背叛远东男子的称谓/程程皆有守诺/远而不相背离/不屑蝇苟,正对真心 这些年,以文艺之名,老程喝下了大江南北无数朋友的酒。 在东北与李犁、王多圣、于德北、袁炳发、王本道、于晓威、李皓、刘川、解良、中粮、姚宏越、万胜、宋长江、马云飞、黄文科、隋英军、刘海钧、曲文学、王晔、大祝、张国勇、杜玉祥、尹航喝。 在西南与蒋蓝、李贵平、牧之、阿苏、毕亮、王胜华喝。 在华北与张弛、阿坚、狗子、高星、蓝石、孙民、白脸、小平、陈焱、刘正山、陈克海、周军喝。P2-5 后记 1 我不八卦,只十足好奇。碰到独特的人、事、物,一定把持不住自己,随之延展出深究,记录,写画等行为。 也不知道从哪个节点开始——或者并无规律可言,这些行为越来越倾向于个体与个体的彼此介入,我与他或她,话锋对峙,灵魂撕扯,向着命途的纵深走去。这一趟,称之为采访太过正经,说原声实录又显得伪学术……私聊!此二字一出,忽然就有了色香味。 私聊,形式不重要面对面,电话中,微信上.隔空感知,相互揭发,交换灵犀…… 重要的是——每一次,我都愿意做无边的漫游者,体会最私人化的沉溺。 2 人世间,每个人至少有三张面具——别人眼中的、自我认知的、老天给的。 古希腊还有一种说法,世间的一切都写在脸上。 我喜欢有仪式感的脸。凛冽归凛冽。笃定归笃定。温暖归温暖。孤傲归孤傲。一张脸的仪式感,竞能把人间冷暖烧成青花瓷,明月夜,铮铮音调和佼佼光芒,让大海也屏住了呼吸。一张脸的仪式感,是一个人的骨头在灵魂的亲吻下所秉持的形状。 这张脸,那张脸,提供了另外的可能,另外的地方,另外的哲学。又或者,他们的活法根本就是平庸生活的寄托,是我未竟的英雄梦想。他们用一波三折的人生剧情成就了我的N次角色转换。我从沮丧和乏味,从过于正常的模式中,一次一次,迫不及待地逃入他们的体系,流热泪,出冷汗,前者源自心灵,后者发于骨头。 3 宇宙里,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以固有的物理性和不确定的人性,走完一生,消散或重聚。 因为是群居动物,尘埃与尘埃,注定要裹挟着,保护着,安慰着,也伤害着。那些拥有良好质感的尘埃,同时拥有稚子的眼睛,赤子的心,无时无刻的善举,以及身为尘埃却体现出来的勇气和仁慈——他们甚至能将整整一个春天全部洗绿,弥漫而起的柔软,就像相爱的人在爱中。 我喜欢这尘埃,人间朴素的味道。我的前世是尘埃。今生是。来世——除了尘埃,还有什么值得我是? 4 人类的听阈,从最低音每秒振动十六次到最高音每秒振动两万次。因为听见,醉于天籁,因为听见,困于嘈杂——耳朵是不会关门的。 就在这天籁与嘈杂之间,我们私聊着。从古典主义的澄明、现实主义的锋利到理想主义的美梦,私聊是我们的齿轮,牧歌和银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