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孟雁、吴志军等著的这本《航空报国杏坛追梦(范绪箕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位“百岁航空人”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社会变革与个人经历机遇共同塑造而成的传奇人生。虽然范老曾风趣而谦逊地自称:“我的一生没什么传奇,如果说真有传奇的话,那就是我还活着,人生如同驴推磨,我就是这小毛驴,虽然力所不及,道路也不是很平坦,经历了风风雨雨,终究还是走过来了。”但是,我相信通过阅读此书,还是能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一位百岁科学家追寻航空报国梦的心路历程,铭记几代中国人力圆飞天强国梦的厚重历史。
由孟雁、吴志军等著的这本《航空报国杏坛追梦(范绪箕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一书较为翔实地描述了范绪箕的学术生涯,突出范绪箕的学术发展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人生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都与国家时局变化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全书共分为10个章节,每个章节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作为一个主题,展开叙述。全书力求做到准确、如实反映历史。
本书力图较为完整地叙述范绪箕学术成长的主要历程,展示一个坚守航空救国、教育救国梦想,虽历经百年坎坷,仍不改初衷,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的科学家形象。
决心投身航空事业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进入大学后,范绪箕觉得,与预科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三点:其一是和俄国学生同班上课了,且他们占大多数。其二是要选择专业,范绪箕选择了电机系的机械组,而他预科班的同学孙运璇选择的则是电机组。一、二年级是基础课,因此他们仍在一起上课。其三是大学课程没有固定的课本,都是由老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有的老师讲的快,于是课后整理笔记成了学生们必做的额外功课。当时哈工大对工程制图的要求极其严格,学生们要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范绪箕还记得一位教制图的俄国老师,如果对学生的作业不满意,他会当场把作业撕掉。每一学期结束时,学生们要自己决定是否参加课程考试。临近考试期,学校教务处会公布各门课程的考试日期,准备参加的学生要自己去登记申请。关于考试,范绪箕回忆道:“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小本子,考试后就把这个小本子给老师打分签字。考试都是口试,没有笔试。考试时,老师按名单叫学生上讲台去抽签选题,然后把理论推导和答案写在黑板上接受老师的随意提问。考试的分数是五分制的,得三分算及格。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不接受并登记再考。每学年欠考的学生还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留级或升班学习。但在这种制度下,淘汰率很高,大多数中俄学生最终因为欠考课程门数太多而无法毕业。”①(范绪箕访谈,2011年7月26日,上海。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范绪箕在母亲的督促下一直按时考试,不敢拖延。他记得有一次一门课程未考,母亲就把他一个人留在哈尔滨准备考试,直到考试通过才允许他回北京与家人一起度假。
哈工大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的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到中东铁路实习。范绪箕参加了1932年、1933年的夏季实习,在1个多月的实习期里,他曾跟车做检验工、司机助理及学习修理火车头。范绪箕认为实习经历对于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很大。在他此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下半年,学生们要选毕业设计题目了,每个系都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们选择,孙运璇综合了电机和机械两个组的题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电厂设计课题,希望与范绪箕共同完成。在得到学校教务处同意后,两个人就开始了他们共同的设计任务,这在当时的哈工大绝无仅有,或许也是唯一由两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课题是“某城市的发电厂设计”。城市的模型设定为哈尔滨附近某一小城市,设计要求是要适应该城市15年内的发展和供电要求。孙运璇主要负责其中发电机及其辅助设备、电网输配电等设计;范绪箕则承担锅炉、涡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的设计。设计项目的步骤是:首先要找出一个合理的人口和生产增长率、人均用电增长率以及生产用电增长率等数据;其次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按照计算结果,安排设计方案,此后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图纸,最后提交毕业论文。在合作的过程中,孙运璇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深深影响着范绪箕,他们的合作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争执到逐渐默契的过程。在设计项目的一年多时间里,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看书、计算、讨论、画图直到深夜。
范绪箕对于当时画图的印象还非常深刻:“毕业设计图要画20多张,其中最大的A1图纸有5张,每张图纸有一个桌面那么大。图纸拿过来不是直接画的,而是先要把图纸用水弄潮,然后打浆糊粘在画板上,粘在画板上也是需要些功夫的,如果粘不好,图纸干了就会崩裂;其次在画的时候要先用铅笔画,铅笔要用多少级的硬笔都有规定,画完之后,用鸭嘴笔上墨。在画图过程中,随着计算改变,时常要修改,时间久了会把图面弄脏,完成时就要用面包(俄国人称‘列巴’)屑反复揉擦,清洁纸面;然后再用透明纸描图。做这些工作要极为细致耐心。”
范绪箕需要画的图纸有蒸汽锅炉和透平机等复杂机械及其部件,比孙运璇的发电机及电网线路图工作量大,也更复杂,因此一旦遇到整体计划有所变动,他的麻烦就来了,之前辛苦画好的图纸只能作废重画,这也是他们两人最初时常争执的原因。(P25-27)
序二
范绪箕教授,奇人奇才也。他出身名门,家学渊源;青少年期间,家境日隆,生活优裕。成年后,却屡陷同境;他不仅不以为苦,反而坦然迎处,豁达乐观,视钱财如粪土,无丝毫恋惜之情;辄以助人为乐,侠义之气凛然,颇显东坡遗风。他在浙大被推任总务长期间,力除积弊,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上殚精毕力,雷厉风行,不负众望;仪态上温文尔雅,潇洒倜傥。然终其一生,却无缘建立家室,孑然一身至今。
他初涉系领导即以“赤手空拳”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浙大航空系,继而组织三校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刚逾不惑之年,又挑起改建“南航”的重担;妥善平息“学潮”后,马不停蹄地精心筹划学院的发展;他高瞻远瞩,提倡以科研促教学,大力推动无人机研究及其基地的建设;使一个新建的尚不在高校之列的学校数年内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辈出,一跃进入全国重点高校行列,充分体现他在领导和管理上的杰出才能!
改革开放初期,他又挑起领导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重振雄风的重担。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谙熟美、欧、俄教育体系的他,取各家之所长,结合我国实情,大力推行交大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非凡而又丰硕的成果,居全国之先,堪称奇迹。
更令人惊讶的是:及至步入耄耋之年,他又全身心地亲自领衔冲刺航空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对航空航天工程有应用价值的论文;今虽百岁高龄,犹游刃有余,活跃于科研之林。
作为后辈,我对范老师始终怀有高度敬仰之情。被邀为本传记作序,深感惶恐。诚祝范老师在挑战健康长寿和学术常青这两个极限上创造出更辉煌的奇迹!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友声
2014年10月17日
后记
当沉甸甸的《范绪箕传》捧在手上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两年多的采集过程,我们有太多体会与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范绪箕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也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已有百年历史,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学院接到采集工程项目后高度重视,怀着对范绪箕教授的深深敬意,同时也抱着把范绪箕教授执着追求航空报国梦想、年逾百岁仍耕耘不辍的精神传承下去的使命感,把这一项目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学院党委书记陶燕敏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孟雁副书记具体负责,采集小组成员们则是从学院选拔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如何对范绪箕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教育事业、航空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他的学术成长脉络、教育理念和贡献,这对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的年轻教师来说倍感压力。
采集工作于2011年6月开始启动。怀着对范绪箕教授的崇敬,采集小组仔细查找每一个线索,先后走访了北京、西安、南京、哈尔滨、杭州等地,深入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采访历史的亲历者们。随着项目的推进,采集队伍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充分体会到总结历史,特别是弘扬那些历史创造者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范绪箕这样的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本身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做好采集工程对于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攀科技高峰意义重大。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永远铭记。采集工作进行得越深入,成员们越能体会到自己担负的责任,通过采集工程展现更加真实全面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以范绪箕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强盛,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范绪箕教授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他对专业的热爱、对学术的严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他身体健康,思路清晰,不仅连续接受访谈多达8次,共1102分钟,他的讲述真实再现了老一代科学家与祖国一同经历的沧桑巨变,为采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还对报告的每一章节都认真审阅,并几次修改,甚至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写下自己对这一阶段经历的总结与感悟。
此外,以下个人和单位也在采集过程中积极为采集小组提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排名不分先后)。其中个人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许希武教授;南京航空学院原教务长唐树艺;原行政秘书罗雪;原科技处处长彭永龄;退休教师:吕樟权、范蔚勋、孙良新、冯太华、吕庆风、韩朔眺、沈春林、余德义、刘永治、沈学馗、陆健、彭成一。
西北工业大学陈士橹院士、退休教师孙希任、吕茂烈、陆毓茂等。
原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孔繁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林栋梁、校长助理严良瑜及朱章玉、汪激、董威、祁阳、刘宏等老师。
范绪箕教授的亲属谢亚宁教授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钱学森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上海市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档案馆及博物馆、浙江省档案局、浙江大学档案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 鉴于采集到的历史资料有限,我们的修书经验及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范绪箕采集小组
201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