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红学名博主风之子通过《风语红楼(2香尘逝)》一书,跳出红学研究考据、索引等藩篱,直接从前八十回文本入手,从人性出发,脑洞大开,运用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揭开人心的最底层,解读出最贴近原作的深意和情感,使读者更透彻地领悟《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的精髓。
| 书名 | 风语红楼(2香尘逝) |
| 分类 | |
| 作者 | 风之子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红学名博主风之子通过《风语红楼(2香尘逝)》一书,跳出红学研究考据、索引等藩篱,直接从前八十回文本入手,从人性出发,脑洞大开,运用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揭开人心的最底层,解读出最贴近原作的深意和情感,使读者更透彻地领悟《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的精髓。 内容推荐 《风语红楼(2香尘逝)》探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深层故事与结局命运,力求做出最接近曹雪芹原意的解读。作者风之子紧扣文本,语出有据,用超于常人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解开重重隐喻、类比、反证、关联,解读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十二个美丽女子的鲜活人生和命运流转。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林黛玉——花神 第一节 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黛玉是花神的批语佐证 林黛玉初到贾府简直步步惊心 脂砚斋批语证明林黛玉早慧 林黛玉的教育状况 林黛玉为何不劝贾宝玉考功名 林黛玉的贵族气派 林黛玉的平民精神 林黛玉超常的审美能力 林黛玉的影响力 第二节 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语境里的第一美女 还有谁曾梦游太虚幻境 林黛玉原本来自太虚幻境 林黛玉其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林黛玉为何是“情情” 林黛玉是温暖的 第二章 薛宝钗——群芳之冠 第一节 山中高士晶莹雪 谁是《红楼梦》里的牡丹花 薛宝钗如何深取花袭人 薛宝钗为何邀请花袭人打结子 薛宝钗是怎样点化袭人的 海棠诗社遭遇潜规则 第二节 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 薛宝钗为何护黛玉而贬宝玉 薛宝钗大爱香菱 薛宝钗大爱香菱说明什么 薛宝钗为何送燕窝 薛宝钗何时走到王夫人的对立面 薛宝钗放风筝预示着什么 薛宝钗病理隐含的危机 第三章 贾元春——盛极一时的石榴花 第一节 榴花开处照宫闱 贾元春是什么花 贾府的真正靠山是谁 贾元春会是告密者吗 贾元春为啥要搞诗歌赛 贾元春选择谁做贾宝玉的妻子 贾元春最初为何更欣赏薛宝钗 贾元春为何对龄官如此包容 第二节 虎兕相逢大梦归 繁华省亲抵不住贾元春一句辛酸言 贾元春之死的真相 贾元春注定是个有担当的人 第四章 贾探春——孤傲遗世蕉下客 第一节 才自精明志自高 贾探春为何不是杏花 贾探春到底是什么花 《红楼梦》中最具远见卓识的女子 贾探春起诗社的弦外之音 女侠贾探春 第二节 生于末世运偏消 贾探春为何冷落赵姨娘 贾探春为何亲王夫人而疏贾母 王夫人给贾探春的回报 贾探春的三通杀威棒 贾探春和贾宝玉谈话见大真章 贾探春何时站到王夫人的对立面 第三节 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母如何设计贾探春的未来 贾元春也参与了探春婚姻的设计 贾探春原本要嫁给谁 贾探春的婚姻巨变 第五章 史湘云——风姿绰约的芍药花 第一节 霁月光风耀玉堂 史湘云为何是芍药花 湘云之美竟在“咬舌” 史湘云送戒指的学问 史湘云和妙玉的“骚” 芦雪庵“三英战吕布” 史湘云的性格 第二节 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为何离开贾府 史湘云和林黛玉为何一见面就掐 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金麒麟如何未相对 史湘云和翠缕议论阴阳的妙处 史湘云的婚姻结局 第六章 妙玉——傲雪高洁的红梅花 第一节 天生孤癖人皆罕 为何妙玉是红梅 妙玉的茶具说明什么 贾宝玉和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 第二节 风尘肮脏违心愿 围绕妙玉有个大阴谋 谁是伸向妙玉的黑手 贾芸如何“仗义探庵” 第七章 贾迎春——漫无所依柳絮飘 贾迎春是什么花 贾宝玉进屋贾迎春为何不起身 谁是《红楼梦》里的替罪羔羊 《红楼梦》之刁奴欺主 探春和迎春姐妹情深 第八章 贾惜春——天生慧根婆罗花 贾惜春为何是婆罗花 谁是《红楼梦》最绝望的女子 贾珍家那点事儿 第九章 王熙凤——美丽绚烂的凤凰花 第一节 凡鸟偏从末世来 美丽的凤凰花 相声演员王熙凤 王熙凤爱贾琏吗 贾琏的“放荡”与王熙凤的“贞洁” 第二节 机关算尽太聪明 王熙凤干过哪些坏事 王熙凤做过哪些好事 王熙凤的人生理想 王熙凤如何在贾府立足 王熙凤慧眼识英雄 王熙凤为何遭下人们嫉恨 王熙凤和贾蓉为何如此暧昧 王熙凤是怎样帮助贾蓉贾蔷成事儿的 第三节 一从二令三人木 贾琏娶尤二姐相当于休王熙凤 王熙凤为何接尤二姐回家 贾赦邢夫人对王熙凤的羞辱 王熙凤为尤二姐和宁国府翻脸 王熙凤将已死的尤二姐逐出贾府 邢夫人是冲谁挑起事端的 王熙凤为何在晴雯事件中不出头 王熙凤为何在司棋事件中出头 第四节 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的病 王熙凤为何“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十章 巧姐——寂寞生长的牵牛花 巧姐为何是牵牛花 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 巧姐是怎样的结局 谁是拐卖巧姐的“奸兄” 第十一章 李纨——柴门临水稻花香 第一节 如冰水好空相妒 李纨为什么是稻花 最守妇道的女人 李纨是啥样老好人 李纨的失势与王熙凤的得势 第二节 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 薛宝钗怎样在菊花诗社冒犯了李纨 李纨夸奖平儿的言外之意 闷头财主李纨 第十二章 秦可卿——海棠春睡美人殇 秦可卿为何是海棠花 批语再证秦可卿贾珍私情 秦可卿如何“淫丧天香楼” 秦可卿并不是荡妇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贾元春之死的真相 小说前八十回中,自“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开始,贾元春一直是贾府的后台,除了省亲一回的出场外,几乎都是在幕后。所谓贾元春“忽得暴病”而亡是高鹗后四十回续本的“杰作”。高鹗在第八十三回还搞了个贾妃“染恙”作为铺垫,以便到第九十五回写贾妃暴病而亡。应该说高鹗的处理还是有些章法的,但是却违背了曹雪芹第五回的判词。 在第五回所有的判词中,应该说贾元春的判词是较为明确、清晰而完整的。正因为贾元春身在皇宫,是一位非常重要而又难以细细描写的人物,因此,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几乎涵盖了她的一生,非常具体,当然也包括了她的死亡方式。 先来看贾元春的判词: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相关的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理解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应该注意七个关键字眼:“弓”“香橼”“辨是非”“榴花”“虎兕相逢”“大梦”“无常”以及“天伦”。 1、“弓”:谐音“宫”,此外,弓又是一种武器,寓意宫廷斗争。 2、“香橼”:谐音“元”,弓上挂着香橼,说明贾元春死于宫中,而且是斗争的牺牲品。 3、“辨是非”:在我看来,这其实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别称,道德的核心作用就是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而“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贾元春一生的主要精力,大概是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义及伦理教育,一直到以“德”入选,以“德”成为女史,以“德”成为“贤德妃”,一生都是以“德”作为立身之本,而并非如某些专家所说,二十年来都在寻找秦可卿是不是“废太子女儿”的真相。 4、“榴花”:石榴花也。石榴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结子”“多子”“生子”的意思,而此处的榴花在我看来是开花而未结子,但“榴花开处照宫闱”很可能是说后来贾元春在皇宫里已经有了“身孕”。 5、“虎兕相逢”:兕是一种犀牛类的怪兽,“虎兕相逢”暗指政治斗争,实际上指的就是贾府与忠顺亲王府派系之间的不和。 6、“大梦”:一般理解是睡梦的意思,但在中国古文中,梦又有“昏迷”“假死”的意思。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姜生郑庄公的故事就说道,武姜是在睡梦中产下郑庄公,因此取名叫“寤生”,而《史记》对此的解释就是难产。武姜一度因难产而昏迷死去,因此认为这个儿子克母亲,进而不喜欢郑庄公。再结合上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语,可以由此推测贾元春很可能是因“难产而死”。 7、“无常”:在贾元春即将迎来小生命,贾府也即将迎来新生机的时候,一场忽如其来的大变故使得一切烟消云散,真的是世事“无常”。 8、“天伦”:是对父母的另一种称呼,贾元春在临死时道出了折磨着自己并导致惶惶不可终日,进而失宠,进而难产,最终导致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贾府失德,且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因而被政敌抓住把柄。贾元春在死前托梦相告父母要尽早退步抽身。 如果上述理解和分析成立的话,那么,贾元春一生的命运以及死亡之谜就几乎可以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它是和贾府的衰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妨推理一下。 在小说八十回后,贾府的政敌忠顺王府一派收集了大量以贾珍与秦可卿“爬灰”事件为首的一系列为非作歹的“失德”罪证,向皇帝参本,弹劾贾府“欺君罔上”“乱伦失德”。此时,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的道德修养而入选皇宫成为女史,进而晋升为“贤德妃”的贾元春正身怀龙裔,这对于贾府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必将进一步巩固贾府“皇亲国戚”的地位。如果生下来是个儿子,将更加了不得;即便是女儿也值得庆贺。这对于已经不得不依附贾元春强撑的贾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一直想扳倒贾府进而扳倒贾妃的敌人来说,却是天大的坏消息,只要贾妃一旦生育龙胎,贾府的地位就要一直延续下去。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作为贾府敌人的忠顺王府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在贾妃的孩子还没有出生,贾府的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以前,发起致命一击,冒险弹劾贾府。参这样的奏章,以忠顺亲王的身份是不违背朝廷礼仪的。忠顺亲王是皇室近亲,比与贾府交厚的北静王、南安郡王要更近,他可以通过宗人府参与皇室内部事务,而作为国戚的贾府“失德”也是在参奏的范围之内。 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参奏引起了皇帝的震怒,贾府干出的不伦之事使皇室大大地蒙羞。此时贾妃已经临近生产,贾府这样的失德行为,对于以贤德立身的贾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因忧郁、恐惧过度,导致难产而死。她的魂魄托梦给父母:“退步抽身早”。 仔细对照红楼梦曲【恨无常】心理情感起伏的描写,与我所作的上述推测可以说是“丝丝入扣”。这也极大地增强了我解读这段秘密的信心。由此来看,配画中的一张弓,暗指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斗争,充满了血腥与残酷,而贾妃以及贾府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轰然倒下。 孩子没了,贾妃也死了,皇上对于贾府仅存的一点亲情和顾虑也消失在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奏章面前,皇上毅然下令查抄欺君罔上失德乱伦的贾府。 这就是贾妃的命运,也是贾府的命运。 P80-83 序言 《红楼梦》散失犹如维纳斯断臂 古老的中国,曾经诞生过一部小说《红楼梦》。即便横亘古今,它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它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幻化美玉、太虚幻境、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美丽的大观园有太多太多美丽的传说。 它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细致入微的社会生活以及人心波澜,贪婪的欲望,丑陋的人性,卑微的人生,美好的情感,深刻的痛苦,甚至是一道菜谱、一剂药都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隐喻。 它是卓越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诞生之前数百年,一部中国小说就已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娴熟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它是完美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当西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举起女权主义的旗帜,高蹈女性主义文学的时候,中国却早在清代就诞生了一部完美的女性主义小说,描写了一群来自不同阶级的年轻女子,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悲悯她们的命运遭遇,拜服她们的行止见识与纯真个性。当然,她们免不了遭受男权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与践踏,但是,她们曾经美丽而精彩地活过,不让须眉。看了《红楼梦》,谁都记得:女儿是水做的。 当然,《红楼梦》的美还不仅于此。 它在一部小说里居然能够塑造出几百个性格各异、栩栩如生,或美好或丑恶的众生群像,让人们为之一唱三叹。而这些人物的生命力量,至今依然鲜活生猛。 它通过神话故事、婚姻情感、家族兴衰等脉络,搭建出细腻完美的整体架构;它运用象征、比喻、拟人、呼应、谐音、暗语等手法,创造出一个智慧迷宫;它以博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贵族生活、平民市井都作了精细独到的刻画,从戏文诗词琴棋书画到衣食住行医药宗教,谱写出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遗憾的是《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散失了,于是留下了太多美丽的谜语给读者去思考咂摸。然而,没有结局的《红楼梦》更为诱惑迷人,好比西方的美神维纳斯雕像,恰恰因为断臂,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空间遐想她完整的手臂应是如何美丽的曲线。当然,即使只对着断臂的维纳斯,她的美也足以令人赞叹感动,就像《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已经令人陶醉沉溺、九转回肠。 对于《红楼梦》,也有一些勇敢的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竭尽全力去续写后面的故事,或高明,或拙劣,不一而足,和原本前八十回一起成为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无尽的话题。 然而只要《红楼梦》还在,只要维纳斯还在,谜就永远存在。我们可以走近或者自以为走近,但永远进入不了那美丽梦幻的艺术城堡。这两件东西方艺术精品,都因为“残缺”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生命悠长,成为一对精妙完美的互证。 在即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两者的“贯通”还不仅于此。断臂维纳斯是西方文化中女性美的代表,而《红楼梦》则是“女神崇拜”的女性主义文学的典范,它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塑造了美丽独特且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缘分? 风之子 2015年8月24日 后记 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月明一壶茶,风清半卷书}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古之文士风雅,春日里曲水流觞,斗酒吟诗,三生风月都可吟人梦里;说起人生清旷,便倚窗赏菊,抱月折桂,阑珊处人与韶光共憔悴;更爱书成癖,每读必沐浴更衣、煮茗、设炉瓶三事,然后窗明几净,心无琐事。唐时洛阳人遇梨花便携酒于树下,日“为梨花洗妆”;宋人句“秋院焚香夜弄琴”,读过,真令人俗心销尽,觉白云亦可赠人。—一隋趣,简直精致到骨子里。 而今人眷怀国故,聊起读书四艺,总绕不过一部《红楼梦》。皆因其用笔之妙,或能艳称古今。而《红楼梦》纯以小说身姿跻身于显学,自然在于其文学价值。古人以书比药,日“善读可医愚”。然此法付诸《红楼梦》则似不通,因存疑太多,愈读愈愚。后人随声、讽诵未必全是附庸,多半是慕其缠绵风雅。 彼时《红楼梦》甫出,便以手抄本形式风行,更将历来之文藻风流压倒。而早期抄本留有几个较轰动的署名,如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应是曹公同期的著名批书人,亦与《红楼梦》底事牵惹了千丝万缕。《红楼梦》以其深辞蕴藉,引后人优游涵泳,研评者众。而近代研究则又不胜枚数,如拥书百城。而近来吾友风之子亦有所树新,由其原创的系列研红笔记《风语红楼》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付梓发行,第二部亦杀青在即,所以风主雅嘱,命我代记。——(虽领命欣然,手心却实攥了—把汗。)当然满心期冀:盼其兴酣笔落,能于卷帙繁浩的旧红学中描出新意,以飨读者。 甲午九秋,菡萏香销,翠叶又残,早是西风卷帘。不意晨起客至:竟是明劫兄《风语红楼》第一辑送抵。闲处静赏其笔意,如龙蛇蜿蜒,实不啻于惊喜:所喜风兄之新书发声,溯本追源于原本《红楼梦》,平铺直叙,不作稽诞哗众之词;细详其文理,明晰缜密,能自成机杼,且多醒豁发聩之语;兼且文字清新汤洋,无世俗忸怩之病,真不知其何处放思量。盖书主人自矜风骨,不肯蹈前人旧笔,浅处捺与深意,纯以文字游弋,以敬先贤,真“开生面曲演红楼梦”也。所以开卷有益,亦必是著书人胸中存丘壑,如容山川日月,又安然忘我,方能攻玉于读者。今集结付梓,自然引得从者如云,为之清赏,为之抚掌,亦为之倾绝。 {天籁清人耳,自然闲人心} 风之子其人,本姓李,字明劫。长于钟秀云南,师于华东师大。纯以寄情之笔误人红楼,因眼界特例,解读细腻,遂成新浪之千万红楼名博。风之子为笔名,故其书名日《风语红楼》。(书名好,不俗,含思蕴藉。)书中章节多以夺胎法,取自其历年红楼笔记,并加校阅归类,修订谬误后集结成册。而明劫兄研红初衷,却出于不意:因其爱红几成痴,常于网络浏览今人之红楼随笔,遂发现其间水平参差,或难自圆其说。于是为发胸臆而放笔一试,不想其笔记清晰细致,于网络读者中反响强烈,拥趸日众。真是插柳于无心,一发而不可收。2010年与风之子相识,交集的序曲便是一篇《美丽的红楼,美丽的忧伤》。当时心境真是“听惊雷于无声”,景况非可名状。明劫兄随笔摒弃前人索隐之弊,免于考据之病,以红楼文本复证红楼,总如清江引流,反令读者心神一畅,亦是吾心之所向。每读到不意处,常惊得寒毛倒竖,细审视又不得不信服。因其笔下冷静详细,所以误认明劫兄是弗洛伊德派之心理分析师,后发现明劫兄原是中文系才子,难怪如此。 其《风语红楼》第一辑开篇点题,明申主旨:说“研究《红楼梦》的第一要义便是紧扣文本”,一语摒弃历来之浮艳风气。其观点既着眼宏大,亦善管窥细微,往往他人疏漏处,却不妨明劫兄巨眼:想明劫兄应较为钟爱秦氏,至少也存有相当分量的顾惜,因此开篇即为其正声,并尝“为可卿短暂悲剧的一生、洒下了悲悯的泪水”。然而却不认同她的“公主”身份,理由却从政老口中“恐非常人可享”化出,可见读的细致;写贾母眼中宝黛婚事,则将其比作“硬币的两面,可以互证”,纯以常情切入,虽是解读贾母为宝黛争执而泣叹,却实将天下父母长辈之心摹尽,读过不免令人心生感叹。 至钗黛合一,则说道“两个超凡灵秀的女孩,没有因情而生恨,反而因情生爱,达到了曹雪芹所谓的女孩儿的至高境界”,天,这是何等眼界笔致,真可为曹公知己,简直一语洞悉;而写宝玉之一生仅有的担当便是:“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彼时的玩笑话儿后来一语成谶。数年后沧海轮转,人去楼空,贾府败、黛玉亡,到底难掩红楼寂寥。宝玉再返家园,已属唏嘘隔世,旧事不可再提。所以“到底意难平的(宝玉)惟一的办法就是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宁可负家负妻,亦不负这木石前盟,“以完成这一生一世对爱情、对林妹妹的担当”。此处读评韵味清减令人鼻酸,颇有纳兰余韵。——这,便是明劫兄笔下曼妙清欢。 读到此时,便知明劫兄近年之变,长年笔耕不辍,又长于思虑,所以描摹红楼人物竞无不境与神合,契合原著的研读也增加了读者的热情。《红楼梦》是引风梧桐,既引来风之子灯窗苦吟,也引来无数红友唱和绸缪。疏云碧深,终须清月璨星辉映,方不负君子有匪之辗转沉吟。都道曹公十年改写增删,让后人援证出天才的横剖;如今《风语红楼》系列解读出版面世,到底不负明劫兄数载苦心,亦佐证其一路的成长蜕变。所谓英雄常出于草莽,天才亦非一蹴而就,秘诀便是——惟专于精勤。当然,书中也会存有歧义不足,如美玉之微瑕,亦属常事,如故事脉络中某处某事、人物命运延伸,大概会小有争议,当然也还有待读者朋友属意雅正。而明劫兄自己也说“《风语红楼》还只是个孩子,在《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面前,他还稚嫩、苍白、甚至弱小。”虽属自谦,却足证其虚怀,善自知自省。好!因为年轻,也正因为年轻,未来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对于许多人而言,《红楼梦》实在寄托了太多复杂情感,却未必所有人都能深解其味。清人陈其元著《庸闲斋笔记》,其中录过一则轶事:说有杭州商贾之女,明艳、工诗,嗜读《红楼梦》,后不幸沾染痨病,其父母认为读书遗祸,竞焚之于火。此女哭于床,日“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这位小姐分明是又一版再世之杜丽娘,竟然对《红楼梦》痴迷至此。大概此女子以红楼曹公为知己,大观园便是其闺中寄托。香消玉殒是她的红颜宿命,而爱红楼大约却出于天然吧。此等故事虽属文人操笔,假假真真,却实无以过,由侧面记录了清代人对于《红楼梦》的喜爱。 我读《红楼梦》,虽不知其深情之所起,却能一往而深。后来听到昆曲里唱过一句“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听过,便觉甚合吾意,竟然写出了我内心多年以来读《红楼梦》的症结——那种情感上的无法言喻:喜欢,仅仅是喜欢,没太多道理。《红楼梦》中极言人世虚妄,存有浓重的宿命论,书中下世为人不过是历劫体验;脂砚斋也说“今而后,惟愿再出一芹一脂”,这是多么绮丽凄婉的怨盼。那么我们这些庸碌常人,又是因何与红楼隋缘深起?《红楼梦》诞生尚不过三百年,而我们自然超不过其修为,故不能化身石桥,受五百年日晒风吹,以换梦中人一次清浅回眸;而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大约黛玉葬花时的缤纷,曾触碰过我们不经心飘过的梦魂。所以,才有这一桩人间深隋。 我读的迷糊,难言出深挚的感悟,却庆幸有明劫兄这样的朋友,肯为《红楼梦》轻掷光阴,研读不已。而其痴隋真性,总能寥寥数笔,写尽红楼的漾荡迂回。幸而如此,才让我们得以在这些文字中大快朵颐,乃至妙处的抚掌称快。我深谙写作过程的枯燥冗繁,所以佩服于明劫兄的恒心坚持。只不知明劫兄写下这些深情文字时,是否保有古人的风致:月下西厢,红袖添香,良慰其长夜寂寥。而我深知,明劫兄眼中之红楼,总如美人与英雄,执手相看两不厌,月帐风帷,夜半私语。明劫兄或可作得当世之张敞,以笔墨作石黛,对红楼诸美,细画入鬓眉深。 读《风语红楼》的过程,明晰处便恍如重温了这场衣香旧梦,读到妙处,又忍不住徜徉回想。红楼烟云净尽,这些清理婉转的故事人物隐于纸中,总能让你心生欢喜又神伤于黯然。或许若干年后,年华老去,偶尔于一个悠长的下午,透过古旧泛黄的书纸,重新翻开这段沉香百媚,也翻起一段内心封存久远的涟漪:彼时的懵懂初心、苦难欢愉、人世浮沉,便都藏在一帧帧的墨色疏韵里历久弥新。——所以红楼不老,青春永在。 愿读者朋友都能喜欢这部清新别致的——《风语红楼》。 与君同语,红楼把此一玩。 甲午霜,遵明劫兄雅嘱 醉枕红楼樊红学,谨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