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精)/国民阅读经典》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 书名 | 中国哲学简史(精)/国民阅读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冯友兰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精)/国民阅读经典》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内容推荐 赵复三编译的《中国哲学简史(精)/国民阅读经典》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目录 英文版编者引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参阅本章“中国的统一”一节)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 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①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P12-15 序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都是人人应读、必读和常读的名著。我们从中精选出一百部,分辑出版。 第三,入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选择最好的注本或译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经典丛书能够进入你的生活,相伴你的左右。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冯先生也已经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原因之一是因为,冯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六书”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书”完成之后;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人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个中乐趣,其味无穷。念自严几道先生悬“信、达、雅”为译事三难之后,三字已成翻译通则。朱光潜先生认为,三字中,“信”字最为重要,这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翻译外文书刊,大概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斟酌。这两类著作如果依循原著,逐字逐词按字义翻译,应不是十分困难;难的是在翻译这两类著作时,不能只满足于“形似”,还要求其“传神”。这本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艺术的要求,仔细想一下便能发现,无论是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往往是社会里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生活经历而十分敏感的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生活的磨难中对历史、时代、社会、人生进行反思。社会变动越急剧,这种反思也越像大海波涛一样无法自已。人的生活感受往往超过自己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为此而“言不尽意”。在中国,还有时是由于两千年专制统治形成的社会环境限制,而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只好运用比喻和暗示而“意在言外”。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除了在自己作品已说的之外,常“言有尽而意无穷”。视听艺术诉诸人的形象思维,语言艺术则离不开语言,因此,中国的诗人和哲学家都同样强调“言外之意”。艺术家的手法和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十分相似,这成为中国艺术的特色,也成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为此,诗歌和哲学著作的翻译,往往需要迈过“形似”,而要求“传神”。如果低于这样的要求,译者便难免会感到内疚。这是我在翻译本书时,常常深夜扪心、惴惴不安的地方。举例来说,魏晋以后十章,在书中篇幅虽较先秦、两汉部分为少,而涵盖历史事件和时间则远超过前半,牵涉的问题也远超过前半。 第十九、二十两章 第十九章英文标题:“Neo—Taoism:The Ratlionalists”,布德教授的英文标题在逻辑上似略有毛病,“ism”是学说,后面“ist,,则通常是指人,前后不够一致。但英文原文在中间使用的冒号“:”也可以使它有另一种理解,作者是说:“新道家是一种理性主义者。”中文旧译:“新道家:主理派”,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接下去,第二十章标题是“新道家:主情派”。读者在这里不免要问: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新道家既是“主理”的又是“主情”的,抑或新道家中既有一个“主理派”,又另有一个‘‘主情派”呢?中文旧译本对十九、二十两章的标题分为‘‘主理派”和“主情派”,很容易使读者体会成他们是两派,这究竟是否冯先生的原意?如果冯先生认为,新道家中有两派,则第二十章的内容和第十九章的内容应该针锋相对,表明是两派;而现在冯著第二十章的内容在于该章末尾结束语所说:“晋代新道家风格的特点这是对无限的探索,最后总要到达人的认识的边际极限,所谓“神秘主义”,其实无非是指到达认识边际极限后,人向前眺望自己不懂得、无法加以解释的东西,只有称之为“奥秘”。说到“这是奥秘”,意思是说,在言语所能及的范围里,这是最后的一句话了。这可以说是为前面所说自己的理论“戴上冠冕”。任何严肃、实事求是而谦虚的哲学家都会承认自己认识能力“有限”,已说的话已经说到了头,再向前就无法多说,只能称之为“神秘”了。也就是冯先生在本书最后所说,已经说了许许多多话,然后应该进入潜默,也就是神游于无限了。英语行文可以称为“戴上神秘主义的冠冕”,但这不是“戴大帽子”!此书旧译把“戴上皇冠”(cmwn)译成“戴大帽子”,恐不免“以词害意”。所以,此处按“冠冕”本意行文,译作“戴上皇冠”。 冯先生在本书第一章末后对翻译讲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说:“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翻译此书时,常常吃惊,冯先生此书写作于五十多年前,怎么竞像是对着当前的时代,为新的一代而写的新著一样?从书中读到冯先生的思想风采,心向神往,希望不要轻忽辱没一分一毫。同时又觉得能做的十分有限,为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自知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随时指正。在惴惴小心之中,又因为窥见了一座大花园而有一种喜乐。这是翻译本书特有的一种经验,一种受用。 赵复三 二〇〇四年七月十五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