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有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名叫玉龙村。村前是浑浊的溥沱河,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这篇作品写的大都是旧社会的旧生活。人物是旧的,事情是旧的,题材是旧的,写法也是旧的。作者想重复说过的一句话:“今天的读者,了解一点过去的情况,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马烽所著的《玉龙村纪事》以工作组进驻、以土地改革为主线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对当年的土地改革做了深入而独到的思索。
| 书名 | 玉龙村纪事/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马烽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西北部,有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名叫玉龙村。村前是浑浊的溥沱河,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这篇作品写的大都是旧社会的旧生活。人物是旧的,事情是旧的,题材是旧的,写法也是旧的。作者想重复说过的一句话:“今天的读者,了解一点过去的情况,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马烽所著的《玉龙村纪事》以工作组进驻、以土地改革为主线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对当年的土地改革做了深入而独到的思索。 内容推荐 《玉龙村纪事》写1947年农村土改前夕,玉龙村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土改的惧怕、兴奋、冷静,浮躁等心态。反映农村的阶级斗争。作者马烽以高度的现实主义责任感如实地反映了对土改运动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作者认为:“今天的读者,了解一点过去的情况,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 目录 一、玉龙村的来历 二、石狮院的主人 三、牛冬生的身世 四、张玉龙的战友 五、古坟茔整顿族规 六、蔡文玉攀高结贵 七、度春荒借粮 八、王大有惹气 九、胡踢蹋耍赖 十、牛冬生请医 十一、死里逃生创奇迹 十二、土改对象议村政 十三、清查户口遇“花案” 十四、家丑且当一着棋 十五、跤场引出爱情篇 十六、糊涂官司糊涂断 十七、沉渣泛起水不清 十八、群丑包围工作员 十九、血染文昌庙 二十、走失马丽英 二十一、冯二海进退维谷 二十二、假疯子识破后台 二十三、动真情寡妇提亲 二十四、涂红榜引起混乱 二十五、冯二海的奇遇 二十六、半夜里的枪声 尾声 试读章节 一、玉龙村的来历 山西北部,有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名叫“玉龙村”。村前是浑浊的滹沱河,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山的形势像一张巨大的弓,远远地围着村子绕了半圈,滹沱河正好似弓上的弦一样。玉龙村就坐落在弓和弦之间的这一大片平地上。玉龙村河西面是广阔的大平川,那是全县最富足的地区,县城也在平川里。这里距县城只有三十多里路,可是要进趟城真不容易。冬天河水结了冰,来来往往还可以从冰上过。一到开春冰消雪化,过河可就难了。河上既没桥,又没船。搭桥吧,河面太宽,河床又经常移来倒去不固定;行船吧,水又太浅,靠近两岸的地方还不到一尺深。每逢这个季节,过往的人、牲口只好从冰凉的水里蹚。可是河里到处是泥沙旋涡,一步走不对就陷进去了。因此,没有紧要事,谁也不想去受这个罪,冒这个险。至于夏秋之间发了洪水,和平川里的交通干脆就断绝了。俗话说“隔河千里远”,真是一点也不假。按说玉龙村也算平川的一部分,河对面的田平镇就是区公所,相距只有五六里地,就因为隔了这条河,就变成了个偏僻地方了。 玉龙村村当中有座文昌庙,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半个。东半个村子是正南直北,正东直西的十字街,街道两旁的房舍都很整齐。不是黑漆大门高楼房,就是牌坊街门四合院;最不好的住宅也是泥土墙砖根脚的大瓦房, 并且墙上都用白灰泥抹得光光溜溜。西半个村子却大不相同了,房屋很乱杂,说不来有几条街,全数是破破烂烂的泥房草舍,而且各家院子的方向也不正。有的门朝西南,有的门朝东北。也许这家的房角正对那家的大门;也许那家的破院墙紧接着这家的窗户。还有的人家连院墙也没有,就那么孤孤单单两间破房。门前边说是街道吧,又堆着些柴草禾秸,放着些破旧家具,像是个没院墙的院子;说是院子吧,来来往往人牲口都经这里走,又像是街道。总而言之一句话,西半个村子,就是杂杂乱乱这么一大堆人家。 全玉龙村二百多户人家中,姓冯的是一大族,占了一半。这些人家,大部分都住在东半村。其余的人家是杂姓。如果把各家的姓氏抄写下来,差点能当半本《百家姓》念。这些杂姓人家,多半都住在西半村。不过,这只是大概的说法。实际上按门门细数起来,东半村也有一些杂姓,只是和别的杂姓人家不同,不是家里有点房产土地,就是外边有点生意买卖。而西半村也有姓冯的,但和东半村姓冯的人家也不一样,不是靠租种地过活,就是靠揽长工打短工养家。 玉龙村以前村名,叫“冯家堡”。老年人们访起古来说,在老老辈子手里,也不叫冯家堡,而叫作“牛家庄”。相传,在老古老古年间,这里根本是没有人烟的乱石河湾。至后有一户姓牛的人家移来了这里,在河滩筑坝淤地;在山坡上开荒种田。生男育女,分家离户。经过好多年,慢慢才兴旺起来。后来就起了个村名叫:牛家庄。再后来,陆续又移来好些人家,有姓冯的、姓李的、姓张的……那时候,人家都住在如今的西半村,如今的东半村还是一片空地。这样平平安安过了好几代。 到了大清初年,姓冯的出了个举人,世事就变了。有一年七月间,夜里下了一场雷雨,北山跟底有一片土崖塌了。第二天清早,冯举人的儿子、兄弟们说,土崖里塌出一块古碑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人都知道 了,男男女女都跑来看稀奇。果然见乱土堆中有块石碑,碑上弯弯扭扭刻着一些古体字。大家都不认得,独有冯举人能认出来,他说碑上刻的是:“方圆三里内之平地,均属冯氏所有”。因此,姓冯的说这村的平地,原初都是他家的,是别姓人家霸占去了。如今各家都要给冯家缴租子。人们议论:十有八九是预先设好圈套,可是谁也不敢出面争辩,因为大家都知道冯举人的厉害。后来有一个叫牛大海的串联了一部分人,就和冯家打了官司。从县里打到州里,从州又打到府里。最后官司还是打输了。牛大海还挨了四十大板。牛大海气不过,回到村里之后,一夜工夫把姓冯的家杀了五口子。当时正好举人不在家,算是没挨这一刀。牛大海怕连累别人,第二天用口袋装着五颗人头,跑到县大堂上自首投了案。结果判了个“凌迟处决”,就是人们常说的:千刀万剐。 姓冯的家虽然死了五口人,不过从此以后,全村的平地就都姓冯了。 那时,冯家嫌西半村太乱杂,人性不好,于是就在如今的东半村起房盖舍,重新开了门面。因为冯家有钱有势,又出了举人,便在村里盖了座文昌庙,把村名也改成了冯家堡。从那时起,村子就分成了东西两半个。东半个村子因为房舍好,有钱人多,俗称“财神堡”;西半个村子因为房舍乱,杂姓多,俗称“杂烩堡”。其实是连着的一个村子。就这样一直相传了好多年代。 以上传说是真是假?无从查考。下边的事倒是有据可查的。 抗日战争期间,这杂烩堡村出了个抗日英雄,名字叫张玉龙,领导着一把子暗民兵和敌人斗争,经常到田平镇敌人据点去活动,摸哨兵,割电线,烧仓库,救民夫……光他自己亲手打死的敌人,少说也有十来个。当时,张玉龙在这一带很有点名气。伪军汉奸们一听到“张玉龙”三个字,不由得脊背上就冒冷汗。可惜这人没等到抗战胜利就英勇牺牲了。 P1-3 序言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语言的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如果语言难以体现精确性要求,人们的思维同样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分离。虽然任何语言都会表现出书面与口头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把口头语言照搬为书面语言。但这种差别在汉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与口头语言的“白话”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与书面书写脱离,对开启民智、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产生了障碍。而现代化的实现并不仅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因此,语言的变革,使之更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除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如“科学”“民主”等之外,对语言的解放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期待。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放弃了对古代汉语的使用,积极采用白话文来构建现代汉语。这其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胡适等。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鲁迅的语言中存留有古代汉语的元素。这是中国语文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典型表现。而胡适等人则努力使自己的书面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也显示出某种过分倾向于白话的特点。另外一些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人则企望借鉴外来语言对中国的语言进行改造,因而出现了许多非常欧化的表达方式。就中国现代汉语的成熟完善来说,这些努力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真正使新生的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出走,并吸纳了民间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质,使之成为一种既有古代汉语的节制、典雅,又有民间口头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使现代汉语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的语法体系、鲜活的表现力,以及体现民族语言特色的“现代汉语”形态,则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们做出了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贡献。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呖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