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木清香中触摸历史的脉搏。
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历史类十强作者、中央电视台文史纪录片撰稿人郑骁锋全新修订!
《本草春秋》从中药角度,叙述了24个历史故事,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情境下的人与事,是一本独具风貌的历史散文集。本书由24篇散文组成,后附有相关医药知识,史书和药书相结合,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感受,本书文字大气流畅,叙事生动饱满。
| 书名 | 本草春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郑骁锋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草木清香中触摸历史的脉搏。 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历史类十强作者、中央电视台文史纪录片撰稿人郑骁锋全新修订! 《本草春秋》从中药角度,叙述了24个历史故事,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情境下的人与事,是一本独具风貌的历史散文集。本书由24篇散文组成,后附有相关医药知识,史书和药书相结合,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感受,本书文字大气流畅,叙事生动饱满。 内容推荐 这本郑骁锋著的《本草春秋》不是中药的历史,而是以中药书写的历史,是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串连起来的历史散文集。 史书药书对照来看,同样发黄的纸页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证的章节,更有许多埋伏呼应之处。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在医家眼中,往往不过是一张字迹潦草的药方,撰写者或是高明,或是蹩脚,或是认真,或是敷衍……以药读史,相互补充相互阐发,别有一番滋味。 传说太乙真人用莲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生——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本草药书中,挑出那些蕴涵历史天机、闪烁着青铜寒光的中药,为我们过往的几千年搭起了一座沉重的骨架。 目录 序:漏天机 本草初始——懵懂时代的人草战争 禹余粮——守土与治水 救荒——鱼腥草与勾践复国 不死药——长生的诱惑 薏苡谤——马革裹尸载诬还 当归何处——姜维入蜀 服石时代——魏晋名士的危险快感 远志小草——淝水两岸 草根天子——南朝的宿命 镇恶——钟馗舞端阳 国老——名相狄仁杰 传灯——鉴真东渡 云深采药去——诗人们的隐逸情结 船从海外来——香料、海药、金鸡纳等 壮气蒿莱——从“牵机药”到“五国城” 纸上超然——杞菊滋味与兼济情怀 洗冤——寂寥宋提刑 红颜药事——芍药与守宫砂之间的若干片段 将相和——尴尬腽肭脐 不朽——《本草纲目》五百年 上党无人参——“土精”之祸 亡天下——遗民不世袭 草木也更名——文字狱背后的王朝之讳 是乃仁术——苍生大医 附录:永康药行往事——老药工口述摘录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本草初始 ——懵懂时代的人草战争 话说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随手拈起一茎草递上。文殊接过,呈起示众,说:“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 虽然这只是《五灯会元》中的一则语录,却也一语道破了世间草木的终极奥秘。但菩萨的禅锋不易参透,神通更属虚幻,古老的中华,究竟是谁,第一个勘破了这个玄机呢? 都说是神农。来自洪荒深处、那个遥远得如同传说的时代的神农。 那是一个帝皇成群的时代。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几位,干百年来史家各说各话一直没个定论。三皇有的说是天皇、地皇、泰皇;有的说是天皇、地皇、人皇;还有的说是燧人、伏羲、神农;或者伏羲、女娲、神农…一如果撇开实在太过缥缈的天皇等几位,神农无疑是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位上古圣皇。 相对已经围绕太阳转了四十多亿圈的地球,人类满打满算的几百万年历史不过只是电光石火一刹那。如果地球有知觉,如今看着人类肆无忌惮地在自己身上挖掘轰炸,痛恼之余它肯定会大惑不解:这些暴发户般的新贵到底是从哪里学得的这般神通——当初,比这些两脚直立的小生灵强壮不知多少倍的恐龙,苦苦爬了一亿多年也没看出有多大长进。 可纵然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人类对自己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经历也还是只能摸索着猜测着,勉勉强强拼凑出个模糊的轨迹。至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很多人和事,更是注定成了永远没有答案的迷——混沌成一块冷冰冰的化石、一爿乌蒙蒙的陶片、一捧不及细看便消散在风中的劫灰。 神农便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想搜寻一些神农和他所在时代的资料,可最终无奈地发现,这人间,早已经没了他任何可靠的痕迹。这人就是司马迁。《史记》中“太史公日: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一句话,包涵了多少的惆怅与遗憾。 但有些人是必定要在后人的传唱声中复活的,神农也是其中之一。 后世的典籍中,不时又出现了很多有关神农的条目,唐史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应该算是比较详细的,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日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云云。当然,也必不可少地收入了那个著名的典故:“(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此典,记载更早更细的是《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蜡l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之所以成为神农,一来是他教民农耕粒食,二来便是他尝百草知药性,创立了医药学。 于是,他的结局便没有疑义,定然是尝草药太多,终于在劫难逃,中毒不救,死了。 ’ 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要了神农的命,说法却也不少,可古老相传,嫌疑最大的元凶应该是断肠草。 断肠草又是什么草呢?又说不太清了。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中药大辞典》中,此名之下有十二种之多,包括了雷公藤、草乌、狼毒等著名的毒物。但最多的人认为,这些家伙的毒级还不够档次,起码还有一株草的烈性,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也只有那样的剧毒,才有可能终结神农的性命。这种可怕的植物叫做钩吻。(图1) 钩吻是种卵圆叶开小黄花的藤,南方分布较广,多生在向阳处,并不起眼,但在行家看来却是世上极危险的物种之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这种草是“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并说他在闽中亲见当地人有用这玩意自杀的,“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陶弘景更是对这药名做了一番形象的解释:“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故称钩吻。 如果神农真的是不幸遇到了这种植物,那么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肯定是极其痛苦的。《本草纲目》载,此药“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现代医学的表述是此药中毒后眩晕、言语含糊、口咽灼痛、吞咽困难、肌无力、眼睑下垂、瞳孔散大…… 很快,死亡。 P5-7 序言 序:漏天机 公元1899年深秋,北京。 沸沸扬扬的维新去年九月就在菜市口用满地鲜血宣告了终结,而古老帝国即将承受的空前劫难还酝酿在大洋深处。天下难得的清静,起码表面看来是这样。 虽然不少州县闹起了义和团,但天子脚下毕竟城墙高金砖厚,轻易掀不起多少波澜,臣工百姓还是照着老规矩过日子:该上朝的上朝,该做买卖的做买卖,该娶媳妇的娶媳妇,该储大白菜的储大白菜——该生病的生病。 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病了。他裹着棉袍,虚弱地倚几坐着,等着仆人为他煎药。 一帖中药已被摊在几上。浓郁的药味令王懿荣皱了皱眉头,他实在是有些吃怕了这些黑乎乎的汁水。他低低咳嗽了几声,百无聊赖,伸出两个手指随意拨弄着药堆。忽然,他似乎发现了什么,原本眯着的眼也随之睁大。 那应该是几块动物的甲骨,上面隐约有一些花纹。他拈起一片,吹去粉尘,又用袖子擦了擦,凑到眼前仔细端详。没错,是有花纹,摸了摸,好像还是刻痕。 谁会在一块中药上划刻呢?王懿荣顿时来了兴趣,坐直身,从药堆中又挑出几块,排在桌上,认真琢磨起来。 片刻之后,王懿荣的身子猛地一震;又过了一会,他霍然立起,捧起一块甲片,双手竟有些微微颤抖。 王懿荣是一位学者,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他已认出,甲片上的刻痕点横撇捺间似有章法,像是一些文字,但非籀非篆,不同于任何一种已知文字。 他浑然忘了自己的病,屏住呼吸一笔一画努力研究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觉得甲片越来越烫手,上面的刻痕似乎要活了过来,如龙蛇般蜿蜒挣扎嘶叫。他的两颧泛着潮红,额头不知何时渗出了汗珠。 良久良久,他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竟然在无意中找到了一座尘封数千年的宝库,而手中的甲片便是开启库门的钥匙。 回头再看那堆即将入罐煎熬的药,满身冷汗的王懿荣暗自后怕,庆幸上天让他得了这场病。 “一片甲骨惊世界!” 甲片上的刻痕被确认为商代文字——中国已发现的系统文字中最古老的一种。甲骨文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三大考古发现之一,以史学角度来看,在此之前,有关殷商的记载极其稀少,连两千多年前孔子都惋叹文献不足。陆续被发掘的十五万片带字的甲骨,硬是从历史无情的黑洞中剜回一块,为后人探索那个遥远而模糊的时代提供了大量资料。大到国家征战、帝王更替,小到部落祭神、夫妻祈子,甚至兄弟分家、寻牛觅羊,多多少少都留下了一些记录。 甲骨,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一般说法是,它们出土后以“龙骨”的身份进了药店。它们被称为龙骨十分恰当:重见天日的,不正是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失落了几十个世纪的一段骨节吗? 但以医药知识分析,王懿荣发现的似乎应该是“龟板”——龟的腹甲。因为根据记载,他患的是疟疾,用龟板比用“龙骨”(医家以此命名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更加对症。 龟,自古被视作一种神奇的动物,与“麟、凤、龙”并列四灵。龟甲入药,有一别名:“漏天机”。 此名实在贴切得不可思议:埋藏了几千年的诡秘天机,当真通过这味中药再现了人间。 无论龙骨还是龟甲,反正这些惊动了整个世界的甲骨最早都来自于一间普普通通的药铺。 贴满标签的药厨,究竟隐藏着多少被历史重重包裹的秘密?除了龟板,还有其他能破解时间封印的灵物吗? 史书药书对照细细看来,同样发黄的纸页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证的章节,更有许多埋伏呼应之处。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在医家眼中,往往不过是一张字迹潦草的药方,撰写者或是高明,或是蹩脚,或是认真,或是敷衍……以药读史,相互补充相互阐发,别有一番滋味。 原来,一味寻常的中药,往往连着一位任何史书都不能漏载的重要历史人物。 原来,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不可或缺的道具可能便是一味毫不起眼的中药。 原来,一个药名的得来与变更常常都烙着历史的沧桑印记。 原来,一位著名人物或许本身就是位高明的医家药师。 ——原来,历史与中药可以如此水乳交融地绾合。 可能是一段草根,可能是一截枝条,可能是一片叶子一朵花蕾,可能是一张树皮一粒种子,甚至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背着药篓,沿历史长河一路走来,在风景独特处,总能采到一两样参与或者见证了往事的药物。 这些浸染着历史云烟的中药格外沉重,每一种都闪烁着青铜的寒光。 神话传说,太乙真人用莲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生——何不从本草方书中挑出那些蕴涵着历史天机的中药,为我们过往的几千年重搭一座骨架呢? 草木无言,草木有灵,众药皆有情。史书药书合二为一,那些成功逃脱时间剿杀的种子便会在字里行间苏醒,再一次抽枝发芽。 草木清香里,书页龟裂,时光逆转,一条巨龙从远古延亘而来。 后记 套用这个春节的一句流行语,《本草春秋》的再版,我本来是拒绝的。 其实这本书的版权合同,两年以前就到期了。在此期间,原来的出版社谈过续约,另外也有三四家找来过,但我都谢绝了。 之所以一再谢绝再版,是我自己知道,尽管书评尚可,但这本书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并且由于首发天涯网站,写作时被网友催帖,时间匆忙,很多想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事实上,我已经有了全部推倒重写的计划,甚至拟出了一个详细提纲。只是我的另外两个系列,《人间道》与《眼底沧桑》,都还在写作当中,实在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好先搁在一旁。 直到徐硕女史也发出了再版的邀请。首先打动我的,是徐君的才学。北大历史系硕士,自身文笔更是相当了得,我为那本遗憾甚多的小册子能入其法眼,甚感荣幸;其次是徐君告诉我,他们手头恰好有一套极其精彩的《本草图谱》,可作插图之用。当下窃喜,文史有徐君把关,装帧有国内一流的美术社操刀,原书缺陷,庶几可借此遮掩一二。 于是,马尾羊初,伴随着由稀到密、再由密到疏的鞭炮声,我将08年出版的《本草春秋》重新进行了修订。 相比08年陕西师大版,此版《本草春秋》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还在每篇正文之后,附加了一小段医药知识;这部分内容,除了解释文中提及的相关术语,我还尽可能选取如中药性味、煎煮方法、使用注意、代表性本草著作等这类中医药学最基础的知识,以使读者多少对中医药学有一点了解。此外,在全书的最后,摘录了一段永康老药工回忆当年药行的口述历史,也可以让读者诸君对这个特殊的行业有点粗浅印象。 究竟是旧瓶换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我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定性这次修订与再版。但我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与七年之前自己的对话。我感觉并不轻松。然而我无法表述这种由时间带来的沧桑与沉重,就像任何一部药书都不能准确地在纸上传达某种药物发挥作用时的人体感觉。 这个正月,我过得五味杂陈,寒热往来。 郑骁锋 2015年3月12日(乙未年正月二十二)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江子荐语: 与历史结缘的草木从时间的剿杀中成功突围,成为了历史的幸存者和阐释者。它们每一片叶子的叶脉,都通向历史深处,风过时它们发出的每一次喧响,都是历史的回声。如果斫为琴,死去的时间将开口说话。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