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张爱玲并称为“海上姐妹花”;她是那个时代的旧人,她写弄堂,写胭脂水粉,写婚姻生活,独独不写爱情。;她用十年的时间磨出一部《结婚十年》,再版三十六次。她是民国时期不能不提的一个独立新女性。她是张爱玲钦慕的新女性代表。她是民国“极富盛誉的女作家”——苏青。
十年前,她结婚,是妻子、母亲、媳妇、女儿,也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十年后,她离婚,是上海滩百姓喜闻乐见、风流名士欢喜欣然的出版人,杂志社创办人。她是民国“极富盛誉的女作家”。她是苏青。
苏青传记《苏青(风从海上来)》一书为江晓英主笔著成。
| 书名 | 苏青(风从海上来)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江晓英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与张爱玲并称为“海上姐妹花”;她是那个时代的旧人,她写弄堂,写胭脂水粉,写婚姻生活,独独不写爱情。;她用十年的时间磨出一部《结婚十年》,再版三十六次。她是民国时期不能不提的一个独立新女性。她是张爱玲钦慕的新女性代表。她是民国“极富盛誉的女作家”——苏青。 十年前,她结婚,是妻子、母亲、媳妇、女儿,也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十年后,她离婚,是上海滩百姓喜闻乐见、风流名士欢喜欣然的出版人,杂志社创办人。她是民国“极富盛誉的女作家”。她是苏青。 苏青传记《苏青(风从海上来)》一书为江晓英主笔著成。 内容推荐 苏青与张爱玲,被誉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文坛“双璧”,在当下张爱玲被众多文学爱好者力推和热捧的情形下,与她齐名的苏青也成为人们热点关注和深度挖掘的对象。而苏青集出版人、著名编辑、职业作家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在点亮她生命光华的同时,也让她尝尽了单身女性“谋爱也谋生”的苦楚和艰辛。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形势严峻、战事频发,如一尾水草的苏青,既要坚守自己的根,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生活、精神、追求、梦想,如何能面面俱圆,这是苏青的痛楚。 由江晓英所著的《苏青(风从海上来)》一书以时间为脉络,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注重深度和热点,并用细腻的笔触抽丝剥茧地剖析因由和结果,重新解读一个真实的苏青,关于她的梦,她的爱,她的苦,她的难,以及她的人生底事。 目录 序 第一篇 生如夏花 第一章 冯家大院 第二章 有凤来仪 第三章 乡野囡囡 第四章 慈爱如饴 第五章 小“话痨子” 第六章 裂帛深种 第七章 掩卷·纯真年代 第二篇 似水华年 第一章 少年轻愁 第二章 快乐女生 第三章 话剧女神 第四章 女子学校 第五章 那时花开 第六章 宁波皇后 第七章 掩卷·花样年华 第三篇 结婚十年 第一章 十月十日 第二章 意外“来客” 第三章 两颗樱桃 第四章 产女前后 第五章 母爱无疆 第六章 好儿媳妇 第七章 掩卷·时光如书 第四篇 浣锦裂帛 第一章 为伊归来 第二章 海上花开 第三章 爱巢遗梦 第四章 牛刀初试 第五章 为谁伤逝 第六章 出走娜拉 第七章 掩卷·不如归去 第五篇 洋场风云 第一章 午夜徘徊 第二章 古今往事 第三章 天地之间 第四章 两顶“冠冕” 第五章 苏州行记 第六章 我看苏青 第七章 掩卷·身不由己 第六篇 开到荼蘼 第一章 大江东去 第二章 人间万象 第三章 阑珊却步 第四章 晚风未落 第五章 红楼新梦 第六章 寂寂花落 第七章 掩卷·魂牵梦萦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冯家大院 我是生长在宁波城西有一个叫浣锦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日浣锦桥。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苏青 不曾想,一个寂寞了百年的小村落,一时间被推向了舆论的中心。它的拆迁消息一经传出,如星雨点点密匝在一潭幽深中激荡起涟漪层层。当地居民,还有一些远在大洋彼岸的海外作家纷纷疾声呼吁“手下留村”。 是什么样的村落,让这么多人牵挂和惦记呢? 或许,这份关注不仅仅是对一个村庄、一个家族、一栋房子的热切向往。或许,有那么一些影存早已种植在一个飘缈、久远的梦中。梦里,灰扑扑的色泽在簇簇地降落,它是古朴的,陈旧的。或许在某个深幽的拐角处,或许从古老的墙垣中,一丛葱茏已然探出,那便是沉香生了新翠,一些故事吐蕊发芽了。 2009年11月26日,台湾《中国时报》副刊所载《苏青阿姨与冯家》一文称:“家母为苏青阿姨堂姊……本文叙述苏青阿姨鲜为人知的家世、生平二三事,容或得补充诸书不足、讹误处。” 一文引出尘封事,一语道出不了情。冯家村,这个昔日普通的小村落从此不普通,鲜活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远远的,一片苍郁中,青砖石砌起一座座夯实的屋基,马头墙立于风霜中百年相连又间隔,而木头屋檐轻挺、微翘在和风中,有斑驳从熹微从苍老里一点点剥落下来,它们可曾饱含过如水的月光,如水的流年,还有如水年华中的前尘过往。可待“燕子来时新社”,这江南人家门庭便生动起来,里外相通,里外门户的大大小小的小子丫头于是翻天了,叽叽喳喳地蹦蹦跳跳,他们从历史的影印中走下来,活泼轻快着。 冯家小村落,似可闻当年的嬉戏笑语欢声。谁在奔跑,谁在打闹,谁家传出了朗朗的诵读声,而谁又立于“浣锦桥”上,俯首缓缓而流的清溪。 走进冯家院落,追寻百年村落的历史往事,或许关于它拆迁受到广泛关注和热切重视的一切谜底,就迎刃而解,无须解疑了。 《苏青阿姨与冯家》中写道:“浙江鄞县南门外石契镇有一小地名‘后仓’,意指‘后面的仓库’。石契镇旁邻栎社镇,现在建了‘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从前由栎社镇远远就看到后仓冯家金房大宅院的大墙门。” 金房,这个陡然的字眼醒目地钻入眼帘,让人好奇心遂起,什么样的房子,是镀金的镶金的嵌金的房屋可称为金房吗?而一个村落中,真有这般奢华到用金子铺垫和装点的门楣吗? 中国人讲究风水文化,考究门庭坐落方向,研究牌匾题字蕴积,中国人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吃住行,饱含着一种“富贵荣华永”的人生追寻和热切向往。 因此,中国人在修房葺屋上,对择日、选材、动工、竣工等都十分挑剔、重视,将这些事情视为家族或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始终恭敬、虔诚地看待和对待,追求圆满和完美。而因地域、人文、习俗、历史等的不尽相同,也就造就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建筑,若这些特色建筑挑开细微差别,却是流溢着各种精彩纷呈。 文中提到“金房”,单从字面上推敲,容易让人圈囿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产生不必要的疑惑或陷于认识的简单性。若稍加思索和探究,便不会有这么稚气的想法了。 在清末民初,一个小小的村落,怎可能真的用金子来打造呢?财不露富,贵在不言,这是中国人对金钱管理最为传统的认识和想法。对于偏于一隅的小山村,适当地藏金纳玉是最明智的做法。但是,缔造村庄的先行者却旗帜鲜明地告诉他人,我这里是“金房”,不显即贵,不贵即富,寓意非常明确、直接、开放。 “金色”的冯家村,它从何而来? 一向讲究阴阳八卦的中国人,会让金色孑然独立地存在? 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十分有趣的地方,常说“金玉良缘”“金玉良言”,“金玉”预示着美好的,相衬的,融入的,日进斗金,岂能缺玉呢? “原来还有‘玉房’。数百年前,浙江慈溪县冯家两位兄弟迁徙至鄞县后仓;哥哥是金房的祖先,弟弟是玉房的祖先。”“金房”高拱,“玉房”蔚然,一派“金玉”呈祥。文中这点滴爆料,却简约而不简单地将冯家村的底蕴推向更深更高处,值得后来人去探究和体味。(P3-6) 序言 序 新加坡作家尤今说女人有四个阶段:少女,少妇,徐娘,老妪。 少女情怀如诗,短暂而美丽。 少妇情怀如散文,精明能干,成熟踏实。 徐娘像小说,沉着豁达,妩媚动人。 老妪像论文,沉闷枯燥,晦涩难懂。细细品味,却韵味十足。 女人是一部书,一部娓娓走笔,草蛇伏线在一竖一捺、一点一撇、一横一斜、一提一放字里行间的故事书。女人如书,书白天成;女人如书,卷卷流云;女人如书,字字玑珠。杰出女人似人间底色出岫来,件件不重样,事事有千秋,她们是精彩绝伦着无以复加的一部花样编年体史书。 女人书,温娴静怡地散发栀子的清芬。 苏青说《结婚十年》,说与女人听,说与商贩闻,说与市民知,说与商贾晓,说与政要懂。她说与知己、不知己的热衷生活的人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说。 如此,书便再版,再版,一版再版地大卖;如此,她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版税养活一家大小;如此,她便有了欣欣向荣的时而慎重的、幽微的,大胆盛开的活水源泉。 她将十年婚姻中芝麻谷子的零碎琐事,以犀利、直接、大胆、通透的笔触洋洋洒洒道来,说老百姓的家务事,说女人的婚姻事,说窗子以外的新鲜事,说一些拉拉杂杂的生活常事。一些聊胜于无的眼前事便活灵活现地影印在你心坎上,慢慢咀嚼,已是满口余香,趣味丛生,既尖锐刻薄,又辛辣胆大。 她以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思维,女性的认知,开诚布公地谈论中国式女人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底色。素材略显平常稀松,却蕴藉深刻高远。行文走笔的特立独行风格,开了历史之先河,女子之先河。 十年之前,在婚姻的樊笼中,她是妻子、母亲、媳妇、女儿,也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尽管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尽管她的婚姻本算得上是爱情的结晶,尽管她个性中饱含着热情洋溢。但是,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让她承受了公婆的冷眼相向,而丈夫的感情出轨,使得矛盾加剧,最终促使她义无反顾地摆脱婚姻的枷锁。 从此,她也开始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这条路让她走得既艰苦又充满激情,既困难又充满希望,也让她成为了当时上海滩有名的出版人,杂志社创办人。 张爱玲说:“苏青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 张爱玲还说:“她起初写给我的索稿信,一来就说‘叨在同性’,我看了总要笑。” 她们说来说去,在咬文嚼字中比肩齐飞,成为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中的“苏张”。“双璧”并驾齐驱成为海派文学的推动者和繁荣者,影响深远巨大。 饮食男女,苏青是也。 她笔下桩桩件件都是饮食男女的俗事凡事,经她吐露,却不同凡响、生活谐趣。 她和她的《天地》共创了上海文坛的一个天地,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学用稿,引得各色各样的名流雅士踊跃赐稿,一时间杂志百花齐放,一度使得“洛阳纸贵”。 她谈女人,站在女性的角度看女人。她谈男人,用女子的眼光审视男人。她谈她的眼见耳闻和生活体悟,直率,索性,干脆,掷地有声。 苏青谈的,老百姓喜闻乐见,风流名土欢喜,才子佳人欣然。于是,她的《结婚十年》反复再版达36次,盛况空前,无限风光。 文风的辛辣,表达的赤裸,语言的刻骨,有人“加冕”她一顶“文妓”的帽子,此后她一直未曾脱掉。 而她在上海“孤岛时期”与上海伪市长陈公博的交集,与大汉奸周佛海的交往,与胡兰成千丝万缕的瓜葛,埋下了此后生活中遭诟病的引线。 新中国建立后,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苏青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从此,她专注戏剧创作,一部《宝玉与黛玉》在京城及各地连续演出300多场,轰动一时。 有人说,如果上海滩还有最后一位穿旗袍的女士,大致是苏青了。 当然,如果张爱玲依旧与其并肩而坐,繁华的十里洋场,某个小巷的某个路口,某个斜阳夕照下,或许有“双璧”从壁垒中走了下来,濯濯生辉。 只是,张爱玲早已远走他乡,寂寂凋零在大洋彼岸。 若干年后,宁波鄞州浣锦桥边,有人等着苏青归去! 张爱玲,苏青,曾经的“双璧”同样远赴重洋,一个是身前,一个在身后。 江晓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