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权将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红庆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3.温馨里刺眼的闪光

中山大学的食堂布置得不错,除了鲜花的装点,墙上醒目地挂着孙中山和列宁的遗像,两旁挂着中俄两国文字标语:“中俄联合万岁”、“中国革命成功万岁”。

中国的青年学子拿着免费的饭票,到发饭处领饭。早餐一般是鸡蛋、面包、黄油、牛奶、香肠、红茶,偶尔还有鱼子酱。其实一开始,苏联人为这些中国革命的种子安排了一日五餐,可是中国孩子“请求学校取消下午的点心和夜餐”,因为他们不仅实在不习惯,而且他们也认为这样太浪费了。

俄国大学生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每天都要做几个小时的苦工,但是早餐往往仅有一个黑面包、两个洋芋艿。这样,中国的学生就觉得非常惭愧:“我是外国人,不花一个钱,在他们的国内吃得这样好,而他们自己的大学生,却这样吃苦。”(蒋经国语)而苏联的大学生却说:“你们是中国的革命青年,我们对你们的唯一希望,是能够很快地把中国民族解放。”中国孩子们感受到了骄傲、温暖、责任与自豪!

中山大学在住房紧张的莫斯科为已婚学生单独安排了家属宿舍。这个行为鼓励了未婚学生谈恋爱,而且,他们迅速生育出了一群“小革命”。大家觉得问题已经很棘手的时候,中山大学的领导表示:“可以成立托儿所啊!”

学生一入学,就发给每个学生一套西装、一件外套、一双皮鞋、毛巾、浴衣、手帕、衬衫、梳子、鞋油、肥皂、牙刷、牙膏以及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毛巾和衬衫都免费代洗。大约唯一需要自己买的只有帽子和领带(盛岳语)。

学校还请最好的芭蕾舞团或最著名的音乐家到学校礼堂演出,甚至发票去莫斯科剧院欣赏著名的歌剧。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一笔钱寄回中国以帮助家人渡过难关。当时苏联的知识分子每年有两个月的假期,中山大学的学生也一样享受这样的待遇。假期中全部旅费和膳宿费都由那个困难的国家承担。

从黑海之滨豪华的夏季避暑地到太平洋沿岸的休养地,所有休养所的食品都是精美的。通常一日四餐,早餐、午餐、下午的茶点和晚餐(盛岳语)。左权的醴陵老乡邓文仪不无抒情地写道:“夏天,中山大学在乡村成立夏令营,靠近俄国工人和学生的营地,有丛林和溪流。那真是极其难得的休养好机会。设备并不豪华,可一应俱全,颇为舒适。不上课,不让我们看太多的书。相反,动员我们去游泳、划船、晒日光浴,或者去参加其他各种娱乐活动。成千的年轻人杂居一地嬉戏、休息和娱乐,并且体验着那令人心荡神怡的爱情。经历了两个月的愉快经历和美好时光之后,每个人都增加了体重。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有类似的暑假制度。”

这哪里是求学,简直就是天堂上的生活!中国青年在苏联没有体验到他们崇拜的红军的生活,倒仿佛是享受了俄国贵族缔造的一切奢华。这几年,应该是左权一生中最舒坦的日子,虽然牵挂着遥远的祖国,但是他担当的是祖国的未来。

可远在湖南乡下的母亲、妻子、儿子,是左权所牵挂的,但是,已经决心献身了革命,只能把自己无法顾及的家,托付出去。他在莫斯科的严寒里,给家乡的亲人写了这样的信:

我……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与长兄毓林,陈妻年幼恐不能久待,可劝其另择配偶,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哪里是10年,是永远都不能还家了。这是将军所没有想到的吗?不是。只是他用一个比较大的数字,来表达他与家越走越远时,对家的无尽的牵挂。

尽管如此,眼前的舒坦还是值得充分享受的。一回到中国,左权就没有了平静的日子。将军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就是这几年的阳光最耀眼!而他本人也正当一生中最好的年华,20岁到25岁!他享尽了一生中所有的福。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莫斯科是很美丽的,尤其积雪的冬天,克里姆林宫、楼房、教堂都像一座座水晶宫。徐君虎、左权、姚可夫初到莫斯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尽管天寒地冻,饭后也总爱到学校对面教堂旁边的广场、公园或莫斯科河畔去散步,领略异国的风光。在散步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开开玩笑。当左权、徐君虎和蒋经国、邓小平一起去散步的时候,除了聊天,还爱听邓小平讲在法国勤工俭学和那些惊心动魄、带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斗争故事。”

口述了这些回忆文字的徐君虎,比左权小一岁,湖南新宁人。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在中山大学担任该校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部长,与蒋经国过从甚密。但是从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出他和自己的湖南老乡左权也过从甚密。卢沟桥事变后,徐君虎在广西成立北上抗日独立旅,自任旅长。1937年冬,应蒋经国的邀请赴江西,帮助蒋经国实施“建设新赣南”的计划。1946年徐君虎任邵阳县县长,1949年赴大庸任县长。

……

P71-73

书评(媒体评论)

在阅读《左权将军》之前,我们对左权将军的了解是不够完整的,对将军的印象琐碎而又模式化。幸亏有了这本著作,让名将有了“艺术再生”的可能。作者刘红庆采访刻苦,搜集费心,写作娴熟,尽力展现主人公不为人知的坎坷人生横断面,真切地描摹出悲怆而又坚毅的一代名将风貌。在近些年人物传记作品中,刘红庆新著难得地具备平实、厚重的品质,所挖掘出的大量史料将长久为人们所铭记。

——陈徒手(著名学者,《人有病天知否》《故国人民有所思》作者)

刘红庆《左权将军》在写法上有创造性和革新性。作者紧紧把握住左权将军“儒将”的特点,对国内外的战术进行了钻研,引用恰到好处。还借用的若干报告文学的写法,不少处写得很感人。

——王孝柏(《左权传》《左权年谱》作者)

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须臾不可离开大地一样,红庆对以左权将军而名的这片红色土地,爱的深沉,爱的炽热,爱的持久。要感谢伟大的时代,红庆的信仰、才华、卓见、激情与梦想,没有变成深海明珠,终于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又一次得到了爆发!

《左权将军》告诉我们,战争,不只是牢记民族的屈辱、血泪和仇恨;还要牢记和平、未来与梦想;《左权将军》,一首永远唱不完的伟人之歌,一座高耸人云的历史丰碑!左权县,无愧于世界东方版图上的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刘红庆,无愧于睿智担当、以国为怀的太行老区左权县人!

——王照骞(八路军王家峪总部旧址纪念馆研究员)

目录

自序 永远铭记左权将军

第一章 将军,永远年轻在十字岭

 1.可以百年,却不会38岁

 2.太行山,成了抗战的圣地

 3.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4.狼吃日本五月“扫荡咱路东”

 5.十字岭红了,年轻了

 6.老去的老去的,新生的新生了

第二章 报国,潇湘男儿的不归路

 1.将军无法回到故乡

 2.母亲,你好吗?

 3.梦想在山外

 4.一个湖南孩子的成长

 5.黄埔,雄性的地方

第三章 忠诚,唯大丈夫不辱使命

 1.一个人和一种主义的魅力

 2.异国,革命者的大学

 3.温馨里刺眼的闪光

 4.在伏龙芝锻造成钢

第四章 蒙冤,戴着精神枷锁向前

 1.一些崇拜,给了不该崇拜的人

 2.牵扯进“江浙”污水里

 3.一时不慎留下终身的痛

 4.负重的半生一身清

第五章 著述,游击战术的创始人

 1.一个老乡又一个老乡

 2.从闽西到红都,毛泽东照亮的地方

 3.拿来,规范我们的军队

 4.立说,打造我们的军队

第六章 实战,所向无敌的参谋长

 1.牵着红飘带的一角向前

 2.风流自在

 3.一职到永远

 4.最大的一个战役:百团大战

 5.黄崖洞是将军的一条命

第七章 战友,都说他是这样的人

 1.海归派,军事救国的杰出代表

 2.想象中的人生没有传奇

 3.国共合作的一剂黏液

 4.假设20世纪倒下的风景都挺立着

第八章 爱情,迟开的花又早谢了

 1.刘志兰这样走到左权身边的

 2.爱,来得迅然,来得疼痛

 3.麻田之恨,记忆永恒

 4.苦难之后的平静与安详

第九章 亲人,我们的爱无法表达

 1.交给组织的孩子

 2.左权不能没有儿子

 3.父爱晚来更动情

 4.寻访父亲战斗过的土地

 5.百年只是一瞬间

 参考书目

序言

永远铭记左权将军

红强兄琢磨书稿的事大约一年了,突然打电话来说:“做成一本面向年轻读者的书,如何?”我觉得非常好,他真是用心地看了这些散漫的文字了!

我不是专家学者,所以我也写不出给专家学者看的书。但是,我尊敬专家学者,我一直在读他们的书。

我生活的“左权县”山城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左权”这两个字。从我出生、成长的北寺巷向北不远,槐树院边上就是“烈士园”。外公说,这里古代是万寿宫。一进“烈士园”,迎面是左权将军等身塑像,塑像身后的六角石碑上,镌刻着的都是关于将军的介绍和悼念文字。而东廊房里,更系统地介绍了他的一生。每逢纪念这一年的5月25日,县里都有活动,人们聚集在“烈士园”,鲜艳的纸扎的花圈无数。那时,整个小城都庄严肃穆起来……

记得很小时,王保牛编辑的一份《左权文化》小报连载过《左权将军的故事》。写这故事的郝福田我也认识,乡下来的,巨睛黑瘦而爱抽烟,住在三元阁下文化馆东房一个两间大的屋子里。在屋里办公的似乎不只是他一个人,所以,书柜、写字台、床占满了房间。

现在翻出1981年油印在《左权民间故事集》中的郝福田的文字,依稀想见当年情形。这篇大约1万余字的《左权将军的故事》,应该是我读得比较早的关于将军的纸质文本了,尽管不是最早的,但当时我才15岁到16岁的样子。

1981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编辑了《怀念左权同志》一书,我在县城书店就能买到。这本书来自同时代人的描述,对了解左权将军大有帮助。1982年,已经考上大学的一位同学返乡,说要和他的老师合作写《左权将军传》,于是借去了这本书。

1986年,张重天的《左权将军传》在县城上架,我买到了。大约1985年,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重返太行山,说好为山里培养教师,三年分三批,每年派5个人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我是最后一批中的一个,我到北京,王孝柏的《左权传》也出版了。我记得是在沙滩北大红楼旁的五四书店买的这本书。

阅读让我更加了解左权将军的一生。但让我心仪的是《西行漫记》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两位记者的写作,更让我感到生动而亲切。1998年,我做《科技日报》“声像世界”的编辑,去北兵马司找到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和她聊往事,说到辛酸处,她泣不成声。2002年,我37岁,在《华夏时报》做《影响力周刊》的编辑。这年的5月25日,是左权将军殉国60周年,乡下研究党史的邢晓寿发来一篇纪念文章。我在编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加了一段短短的按语,表达我的心迹。因为左权将军殉国的那年,恰好37岁。

在北京,我采访过几位从太行战火中走来的老人,《人民日报》老领导李庄、荣宝斋老经理侯恺都经历了左权将军殉国的那场战役。高等教育出版社老领导皇甫束玉在1942年9月18日前夜创作了《左权将军之歌》这首歌……

2004年,我试图寻求帮助,渴望重新走一遍左权将军走过的路,像两位美国前辈那样,写一本关于左权将军的书,以献给2005年左权将军的百年诞辰。虽然寻找无果,但我的想法为好友、解放军出版社的兰草所知道,他动员我不走长途而完成一本关于左权将军的书。

其后,我有机会去了黄埔军校。最近几年,我去了闽西、赣南、湘东,重温了左权前半生的主要生活场景。

不选择专家学者为阅读对象,是因为我的书浅显。我努力生动地描述,是希望我的文字更适合和年轻的朋友来交流家国情怀,交流英雄情怀,交流在民族危难时的人生情怀。

我为什么会更倾心于年轻人?因为我是教师出身。我读的是师范,在左权县的农村中学教了很多年的书,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占满了我在山里的时光。我是极想把自己人生的经验与年轻的朋友分享的人,我天生是块做“孩子王”的料。

2012年,左权将军殉国70年了,我在晋中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讲述左权将军的人生故事,和年轻的大学生分享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给予我的启示。我甚至和晋中电视台联手推出六集系列讲堂式专题片《读懂左权》,六集标题分别是:

第一集《十字岭:血迹依然惊我心》

第二集《湖南人:黄埔军校铸军魂》

第三集《莫斯科:红星照耀亦伤怀》

第四集《长征路: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五集《太行山:名将以身殉国家》

第六集《儿女情:爱到深处了无痕》

《读懂左权》每集15分钟,晋中电视台3个频道共播了5遍。现在看电视的人少了,地方台的受众有限,我不敢说多么受欢迎,但我努力了。

去邯郸拜访尚荣生,去湘潭拜访王孝柏都是很认真也很开心的事情。因为他们在我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左权将军的工作。前不久我回到左权县,找到郝福田的女儿,拿到我曾看过、郝福田编剧的晋剧剧本《太行丰碑》,描述的就是左权将军在太行山的故事。其10个场次分别是:扫墓、送行、帮友、用计、敌围、部署、殉国、思臂、胜利、锄奸。出场人物有:左权将军及妻女刘志兰、左太北,彭德怀和妻子浦安修,左权将军的警卫员郭树保,总部警卫连连长唐万成,总部作战科科长王政柱,总部机要员罗健健、苏金环、李湘南等,还有杨勇、杨得志等名将。反面人物有日寇侵华司令山本次郎、日寇侵华司令部参谋长栗恒大佐、日寇侵华司令部军长猪爪太君等。  遥想当年,郝福田采撷编写左权将军的故事时,已经有了成功编创晋剧剧本的经验,他就一心想把左权将军的故事搬上舞台。他的复写本抄录于1990年,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盘算如何把左权将军形象艺术地立起来。遗憾的是25年过去了,他的剧本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把我走访到的点点滴滴和年轻的朋友们分享,这是我愿意做的。

如果有机会,我想继续走左权将军走过而我尚未走过的路,一条是留学俄国的路,一条是长征到达陕北的路。假如有机会,我将呈现一个怎样的左权将军?

如果左权将军能活到今天我这样的年纪,50岁,那就是1955年了。这一年,共和国授勋,与左权将军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被授予元帅。遗憾的是,左权将军已经长眠太行山下13年了。

在我少年时代,很难看到什么画展,倒是春节前夕新华书店卖年画的盛况很吸引我。记得1983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元帅画像。因为那时对林彪还是不提或慎提为好,所以他们另画了一幅八路军着装的《左权将军》。在山城书店展示区的最高处,左权将军和9位元帅都骑着高头大马一字排开,个个英姿勃发气宇轩昂,场景甚是壮观。那时我曾畅想:如果左权将军不死,一定可以配当元帅的吧?

在左权将军进太行山不久,太行山各县的盲艺人们陆续组织起来成立了“盲人爱国抗日宣传队”。正是这群生活在黑暗中的艺人把抗战时期演唱的曲艺民歌作品传唱到今天。2007年起,我不断和他们合作举办演唱会纪念左权将军。先是左权县,接着和顺、武乡、襄垣、榆社、沁县、沁源、陵川、高平等县的盲人也加入进来。不同的曲艺样式,相同的抗战激情往事,一种有声的历史在民间默默流传了70多年,今天更为动人!

爱家乡,爱家乡的英雄;爱脚下的土地,爱为土地而牺牲或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我从小到大,一直追念左权将军,因为他的血流在了我所生长的土地上。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左权将军诞辰110周年,我更有讲讲他的故事的必要了,更有颂扬他的事迹的氛围了!

如果你仅仅是一名学生,看到这本书,我希望它带给你英雄不老的感动;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我希望你阅读本书后,和学生们谈谈理想;如果你是一名学校管理者,我希望你引荐我给你的学生们,我随时愿意和年轻的朋友谈谈英雄情怀支配下的人生成长……

如果你不在学校,或许你的身边也不缺少年轻的朋友,那就和他一起来聊聊左权将军:37岁做完了人生的所有的事情却让此后的人永远铭记,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你翻开下一页阅读吧……

2015年8月11日 石景山

内容推荐

左权将军是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该书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左权的一生,左权建军出身于湖南醴陵,受过正规的军事院校训练,是我党接受正式军事理论学习的少数人员之一,书中穿插了我党的高级将领如陈独秀、李立三等我党初期创始人的最终结局。力图以时空立体展现波澜壮阔的场面。作者以历史的笔触来描写历史人物,是我们所读大部分传记的特点。

刘红庆的《左权传》却不然,他是以文学的方式来讲述这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共产党最高级将领。书稿没有设立明显的线索,而是围绕九个主题展开,通过片段式、跳跃式的讲述,将左权的生平勾画出来;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再现了左权的精神世界,构建起左权的完整形象。书稿名为人物传记,实为一部歌颂左权的散文式叙事文。

编辑推荐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接受最高军事理论学习最多的一位,他在全世界著名的四所军事院校中的两所院校学习过即黄埔学校、伏龙芝军事院校。如果他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是中共十大元帅之一。作者刘红庆为专业专家,擅长文学类作品,这部《左权传》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作者的这一特点。对于我社的人物传记类图书而言,采用文学的写法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市场认可度也是一次尝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