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径山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宏等编著的《红色径山》分三大章,第一章为“抗日烽火连天涌”,记述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等。第二章为“革命烈士显忠魂”,记载了27名径山儿女为国捐躯的壮烈故事。第三章为“参军报国上战场”,记录了34位径山人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报效国家。

《红色径山》忠实、详尽地记录了径山这段血与火的历史,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一处处惨烈场景,一次次顽强战斗,一位位英雄人物,活现了径山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如同一卷历史长卷、一道历史长廊,是实录,是铁证,也是颂诗,更是教材。

内容推荐

杭州余杭径山镇是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临余工作委员会在双溪古镇成立,中共余杭县委员会、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径山脚下的龙潭创建,建立了9个中共地下支部和1个党小组,发展地下中共党员107名,参加新四军60人,有革命烈士27人。径山儿女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不畏牺牲,冲锋陷阵,抗日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战斗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径山这块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浸渍着烈士的鲜血,由此,径山,也可谓是余杭的“革命摇篮”。

陈宏等编著的《红色径山》讲述了径山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轻人对革命前辈们当年的事迹已经渐渐模糊。本书则时时刻刻提醒年青一代当年的历史事迹。

目录

序/计子法

径山余杭的革命摇篮

径山革命战争时期活动大事记

第一章 抗日烽火连天涌

 竹海红旗

 中共临余工作委员会及其革命活动

 忆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

 径山脚下龙潭村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在双黄地区的革命活动

 程全昭与《清贫》

 忆参加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

 木鱼岭反顽伏击战

 里洪村有十一名新四军

 张纪振支持抗日慷慨捐粮

 径山脚下“脱险”记

 永担磨难长存正气

 伏击木鱼岭

 一道抗日防线

 双碑园

 鲍家坟头杀日寇

第二章 革命烈士显忠魂

 吴忠义——宁死不屈竹山魂

 金秀林——冷水桥上洒热血

 吴梦其、吴柏其——一门双烈筹军粮

 许福全——征粮抗日献青春

 马武龙——激战孝丰勇捐躯

 陈金潮——阻击敌人场英名

 钱文金——弟兄双勇耀门庭

 俞寿星——十八青春献悲壮

 孟柏长——至死不渝英雄汉

 冯禹农——涟水战役抛头颅

 白锡章——新四军第三个家

 洪玉成——英勇杀敌舍生命

 白希荣——十六男儿洒热血

 孙俞春——与兄同赴革命路

 马阿毛——身中数弹殉枣庄

 高文奎——冲锋陷阵战莱芜

 高妙仁——从军历程满艰辛

 叶德法——逃避追杀上战场

 王定福——解放上海显英豪

 无名氏——惨遭活埋无姓名

 贾庆林——解放西南汽车兵

 冯生吉——朝鲜战场勇杀敌

 朱观法——抗美援朝保家国

 应志全——征粮支前遭敌杀

 俞妙金——英勇抢战洞头岛

 宋寿庆——保家卫国赴朝鲜

 径山镇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三章 参军报国上战场

 她这样勇敢坚强——女战士陈洪

 十三次负伤的二级人民英雄——陈志友

 硝烟弥漫的岁月——人民功臣廖乾元

 多次负伤的一等功臣——李建荣

 负伤致残的二等功臣——孙福友

 英勇善战的三等功臣——楼峰

 从新四军到志愿军的三等功臣——李海生

 八十二岁入党的老军人——王鹏

 战火中的青春——吴更生

 枪林弹雨十五载——赵士堂

 关山重重驱虎狼——余关山

 勇敢冲锋的“长子”排长——倪福银

 两年战斗留青史——白希亨

 班长一排长一民兵连长——郝金林

 失去右臂的志愿军——张金泉

 屡立战功的勇士——杨昌欢

 天目山铁军的司务长——王子良

 中弹坚持架渡桥——白长生

 天寒地冷只等闲——骆金尚

 馒头山下一壮士——林宏安

 从木鱼岭到大江南北—一沈维来

 驰骋八县的通信班长——廖长法

 从壮丁到革命军人——蒋生渭

 忠孝两全的荣誉军人——章来根

 大江南北洒热血——江守伯

 南征北战一老兵——赵孝图

 烧饭“老将军”——白希兹

 南征北战身伤残——林尚德

 追夫参军干革命——女战士白金梅

 坎坷人生晚年好——楼海顺

 仕村桥畔伤残军人——俞林法

 白正招、杜城妙、朱孝西三人参加新四军

附录 我参加搜集抢救径山革命史迹/王振南

后记/陈宏

试读章节

径山脚下龙潭村

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肖松甫、邹求真两位同志访谈实录

1984年冬,我们一行四人(同去者还有县党史办任冠华,已病故)去北京访问几位老同志,请他们回忆余杭县地下党和新四军在余杭县的活动情况,受到他们热情的接待。

我们先访问了邹求真同志,他是余杭县百丈古城坪人,1939年参加地下党,1945年又调回余杭,担任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黄湖区区长。我们交谈了一会以后,谈到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兵分三路,于1945年3月解放余杭后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情况时,他说:“你们来得正好,当时担任中共余杭县委书记兼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肖松甫同志,‘文化大革命’前已调教育部体育司工作,‘文化大革命’时一直生病,这段时间身体比较好,这些情况我请他和你们一起谈。”下午,他就打电话到我们住宿的中央组织部招待所来,说明天上午他们两人一起到招待所来看我们。我们真是不胜高兴。第二天就向招待所借了间接待室迎接他们。大概九点多钟,他们俩就来了。肖松甫同志年近古稀,虽因病后尚未完全康复,身体消瘦,但精神仍然很好,谈笑风生,记忆清晰,对我们的提问,都能明确地作答。

我们的访问,围绕着解放太公堂后建立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的主题进行。肖松甫同志说:“新四军先头部队进人余杭县后,不久就奔赴新登反顽战斗前线去了。上级任命我为中共余杭县委书记兼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我就带了一个通讯员,在部队进入之后,来到余杭县境。先后在太平、黄湖、双溪、长乐等地,以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名义,了解情况,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工作,筹建抗日民主政府。不久,确定在径山寺下面长乐的龙潭村建立县委、县政府机关。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干部,开始是从苏浙军区、一纵和天目地委调来的,后来在当地革命青年中吸收了一些人参加县区机关工作人员逐渐增加到二三十人,还建立了警卫连。我在龙潭那里工作到当年7月份,因工作调动到新登去,由高兴泰继任我的工作。”

当我们问到为什么抗日民主政府选址在龙潭村时,肖松甫同志说:“主要是考虑到县委和各区联系方便。当时县委、县政府下属有三个区,余杭县有两个区,一个是黄湖区,区委区公所在黄湖,区长是邹求真,负责征粮、征兵、征税等工作;一个是南涧区(今属余杭区中泰街道),区公所没有建立,只有区委书记段俊同志带着通讯员在其辖地泰山、中桥、石蛤一带活动,主要工作是征兵;还有一个区是临安县的横畈区,上级也指定由余杭县委领导。这长乐的龙潭村旁边有个洞桥村,那里有两条大路,一条经双溪可到黄湖,一条经余杭县城可通南涧。还有一条路是经径山寺翻过径山,下山后就到临安的横畈。这径山寺内还有个很支持我们工作的和尚。所以,这里很方便我们的工作。再加上龙潭村坐落在径山下面的一个山坳里。比较安全隐蔽。”

这时我们又提问:“听说肖县长在太公堂曾经以抗日县政府的名义召开过一个‘士绅座谈会’,是不是在龙潭村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之前,在其他地方还有过临时的县政府机关?”肖松甫同志略微沉思了一下,肯定地说:“在其他地方没有建立过县政府的临时办公机关。龙潭村是县委、县政府唯一办公地点。太公堂那次开‘士绅座谈会’是有的,这个会好像另外还有个名字,记不清楚了。那次会是刚到太公堂后不久就召开的。太公堂是国民党余杭县政府所在地,同时还有国民党杭州市政府和国民党杭县县政府。新四军一到,他们就跑了。我进去是利用他们的社会基础,主要对象是士绅,开了个会。着重用县长的名义向他们讲革命形势,宣传党的政策,安定民心;向他们宣布要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各界人士,出钱出力,共同抗日。至于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是到龙潭才成立的。在这以前,我们是一无牌子,二无房子,三无干部,工作十分艰苦。我自己只带着一个通讯员。有人来找我,路边找块石头就是凳子,背上的皮包平放到膝盖上就是桌子,晚上更是居无定处,随遇而安,根本谈不上是机关的固定住所。”邹求真同志有时也插话,主要是说三个区当中,黄湖区条件最好,有了办公场所,而向县里汇报情况,联系工作,领取经费,都是要到龙潭村的。

肖县长和邹区长谈兴很浓,我们也很认真地听。时间过得很快,已到吃中饭的时分,我们已托招待所备好了菜饭想招待他们,但肖松甫同志立起身来说,饭不吃了!两人和我们一一握手后,就匆匆离开了中组部招待所。反倒是邹求真同志第三天晚上在全聚德请我们吃了顿正宗的北京烤鸭席。

龙潭这个村名,我们都很陌生,回余杭后就到长乐去查访。向乡里一打听,才知道解放后这里已改建成龙潭水库,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已整体搬迁了。不过年过半百的老人还都知道这事。后来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汪雪平还和我们谈起,他家乡就是在龙潭村,他家就住过抗日民主政府。有一次,区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的金耘也和我们谈起,他曾去采访过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金秀林烈士的事迹。金秀林的女儿曾对他说过,金秀林在去冷水桥征粮途中,遭国民党军队伏击而牺牲。他的遗体是先送到龙潭(县政府)的,以后再移葬出生地里洪村。

关于1945年中共余杭县委、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所在地是长乐龙潭村的史实,我们已把它写入1990年出版的《余杭县志》和《余杭县革命斗争史简编》。(周如汉 陈惠仁 郑安君)

P18-21

序言

计子法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余杭儿女奋不顾身地参与其中。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又大举进攻上海。12月23日,日本侵略军冲锋队由径山镇的漕桥至麻车头,沿余武公路进入余杭西门,占领余杭县城。余杭军民奋起抵抗,径山人民也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去。日军侵占径山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扫荡双溪,焚烧老街,80多人惨遭杀害。之后日军又在长乐、潘板桥一带屠杀村民40多人,还在后阳烧毁大批民房。侵略者的血腥暴行,给径山人民造成莫大灾难。

有侵略就有反抗。在双溪古镇,中共临余工作委员会成立;在径山脚下的龙潭。中共余杭县委员会、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建。建立起了中共地下支部、党小组,发展中共党员百余名。径山儿女参加新四军达60人,有革命烈士27人。径山儿女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不畏牺牲,冲锋陷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关援朝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径山这块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浸渍着烈士的鲜血。径山是余杭的革命摇篮。

这本《红色径山》,忠实、详尽地记录了径山这段血与火的历史。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一处处惨烈场景,一次次顽强战斗,一位位径山人物,活现了径山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如同一卷历史长卷,一道历史长廊,是卖录,是铁证,是颂诗,是教材。我觉得本书的回忆者、采写者、编纂者们做了一件极有意义、非常艰苦又时不我待的工作。是一种抢救式的开掘和搜集整理6这对全体径山人民是教育。也是鼓舞。

在这纪念胜利、抚今追普的时刻,余杭、径山儿女要在当前建设富饶、文明新余杭、新径山的伟大事业中,铭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继力未竞事业,创造更大光荣;要与全国人民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是为序。

(序者为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委员会书记)  2015年8月13日

后记

出版此书,两年前我就有心里准备,2014年我把这个想法向径山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在镇领导的重视和径山文化研究会的努力下,《红色径山》终于出版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抢救搜集革命史迹,编撰一部地方革命书籍,十几年前,我就在酝酿之中。说实在的,我有很多情结在其中。

我是一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0多年的群文工作者。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孩提时就在电影上、书籍里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如方志敏、董存瑞、刘胡兰等等,心底里十分敬佩他们,甚至脑海里时常浮现他们伟大的形象。

我的长辈们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也投身于革命。堂姨洪红花(陈洪)参加地下党革命活动,后参加浙东新四军三五支队。堂舅洪玉成参加新四军,在江苏涟水战斗中牺牲。大伯陈晶荣解放初期担任双联乡乡长时,在巩固新政权和剿匪反霸中,经常遭到匪特侵扰。少年时,我常常以堂姨、堂舅为荣,自诩为革命的“后代”。

上学路上,我认识了住在大队部里的46岁参加新四军的白希兹老人。读初中到湖羊场劳动时,认识了副场长新四军老战士李海生。在双溪公社农建队劳动时曾与新四军老战士王鹏一道共事。他从朝鲜战场回国转业地方,几次申请入党都几次运动而没有如愿成为晚年的遗憾,在他82岁那年。在我的促动下再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并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2月,我到双溪公社文化站工作,了解和掌握了更多新四军老战士的事迹,如林宏安、楼海顺……同时也逐渐掌握和了解了一些双溪的中共地下党活动事件和人物。金秀林烈士墓修缮后,我与团委组织学生扫墓,并对学生讲解烈士事迹。双溪镇有14名革命烈士,有33名热血青年参加新四军。当时地下革命活动十分频繁,听我大伯说,当年进步人士鲍自兴、朱思洪住在我家村堂里的白家老宅,经常开展革命活动。县抗日民主政府也流动在自家老宅这里办公。

2001年8月,双溪、长乐、潘板桥三镇合并成径山镇,我接触这方面的事更多了。冒着生命危险把方志敏书稿送到上海鲁迅和宋庆龄手中的程全昭,她死后安葬在径山夹坞里,通过我们申报已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中共临余工委在双溪建立,中共余杭县委、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径山下龙潭创建。

2011年春,余杭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领导郭贤松、胡明山、陈明松一行来径山镇,研究新四军史料抢救搜集事宜,希望镇里支持配合抢救搜集新四军史料。在径山镇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我牵头组织成立了径山镇抢救搜集新四军史料工作小组,在双溪文化楼设立办公室,邀请王振南、施浩明、詹章海、钱锦钢等人参加,对全镇区域内的历史革命斗争和新四军活动情况进行普查。踏勘革命活动遗址,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和革命烈士后代,以及解放初期的老干部。派人到江苏省和本省的临安、富阳等地走访新四军、革命烈士的后代。期间,邀请了余杭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会员来径山一道抢救搜集新四军史料。经过一年多努力,抢救搜集新四军历史革命斗争史料,整理文字约20万字,图片约200余帧。摸清了径山镇区域内参加新四军60人,革命烈士27人。当时采访健在的老新四军战士王鹏、楼海顺现在已相继去世。因而,这些抢救的革命史料显得十分珍贵。

近几年来,我先后出版了《径山禅茶》(与人合作)、《径山民间传说》、《径山胜览》等个人专著,主编出版《走进径山》散文集、《径山吟风》诗词集等系列书籍。我想,如果将径山区域内的革命传统事绩汇编成书出版,为英雄著书立传,让先烈业绩永存,意义十分深远。

今年春,我将此意报告径山镇党委、政府,镇党委书记计子法、镇长常秀兰、镇党委副书记沈萍、镇党委宣传委员徐锋等领导都非常重视。余杭区党史办、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也十分关注此书编撰工作进展情况,区委宣传部陆春松科长经常到径山业务指导。余杭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贤松亲临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使本书在史料搜集方面更加全面和准确。

《红色径山》一书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下终于出版了。尽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掌握资料不够全面,水平有限,可能出现差错,敬请批评指正,作为编著者,我会认真听取。

《红色径山》一书编撰出版过程中,得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余杭区党史办、余杭区文联、余杭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余杭区档案馆和径山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本人所在单位径山镇文体服务中心安排更多时间让我投入此项工作,对此表示由衷的谢意。对新四军老战士、革命烈士的后代积极配合和支持采访工作致以真诚感谢。特别要感谢王振南、赵焕明、施浩明等老师为此书做了大量辛勤劳动,同时还要感谢作品入编的全体作者。因有你们,使得本书如期出版。这也是1月29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籍。

总之,编著此书,旨在抢救和记录珍贵的径山革命史迹,通过此书出版,宣传和教育人民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径山这片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陈宏

2015年8月2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