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生命的深层次尊重,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贫穷的或患病的儿童的怜悯、对苦役犯或死囚的同情上,而是一方面用平等的视角去发现“迷人的欢乐之花在贫苦之家找到的绽放方法”,推想“当法律想要剥夺其他人生命的时候,这里也可以是任何人的断头台”,另一方面进行反思,“我们的社会既不会教育儿童,又不会纠正大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规划,“对这些不幸的底层平民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任务极其艰巨”。
在看到特别的景物时,雨果还会随手速写,本书依照原文进行了收录。此外,《法兰西与比利时之游》特意绘制了雨果每一年的旅行路线图,附于文中,以便读者建立宏观的框架,尽情地享受阅读。
《法兰西与比利时之游》是维克多·雨果的20本游记之一,记录了雨果在游览法兰西与比利时的旅途中所思、所想和所悟,雨果以给妻子写信的方式,讲述了沿途的见闻,他对妻子和孩子的爱以及那份惦念和思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每一篇文章里。虽然妻子没有能够陪同雨果一同游览,但是看完这些信,身临其境一般。
第三节图尔
图尔,8月16日,晚10时30分
想象一下我有多失望啊。在炼狱般的驿车后车厢里度过难熬的一夜之后,今天上午10时我终于到达了图尔。像往常一样,我渴望收到你的信,渴望知道你们的消息。因此,一下车我就直奔邮局,但是,什么都没有……我本以为会有十封信的。当时我真是难过极了。不过,其实这并不怪你。后来我算了一下,我从布雷斯特寄出的信,应当周三、周四才能寄到,而你的回信到达图尔,怎么也得周六早上了。明天晚上我才走呢,然后我会在昂布瓦斯①过夜。人们跟我说,信也许明天就到。啊!我需要知道你们在哪儿,是什么情况,你是否爱我,是否总是想着我。
从南特到昂热②,我坐的是蒸汽船。著名的卢瓦尔河③河谷,在乌东、昂斯尼、圣弗洛朗一带却如此索然无味,偶尔有几处山崖。靠近昂热的地方,倒是景色秀美,但这儿已经属于马耶讷河④流域了。蒸汽船又脏又臭又不方便,除此之外,我还遇到了德·法洛第夫人。你能想起来吗?就是以前的那个德.法洛第夫人。哎,我还得装出友好、客气的样子,真是煎熬。更让人无奈的是,在我欣赏教堂漂亮的大门和彩绘玻璃窗的时候,她又倚在我的肩膀上,强迫我给她当向导。我可怜兮兮地陪着她回到佛桑旅社,这下更糟糕了,又碰到达布朗泰斯公爵前来跟我攀谈。这不是你认识的那个长头发、络腮胡的公爵,而是一个小个子、短头发、刮了胡子、肥嘟嘟的达布朗泰斯公爵。他带着一张军用路条要去绍莱①,属于那种穿着蓝色军大衣驻扎在欧石楠草丛中的人物。于是,我只好陪这位夫人和这位先生共进晚餐。晚上8时,我如获救似的登上驿车出发了,就是刚才提到过的那个恐怖的后车厢。可是当我在今天早上浑身散了架似的到达图尔时,却没有收到你的信,没有任何安慰我身体和心灵的只言片语……可怜可怜我吧。
我今天参观了图尔,发现自己成了各种仰慕者迫害的对象。在这里,热闹的集市上张贴着《吕克莱斯·波基亚》②的海报,学校也因为我的到来骚动起来。图尔有很多老房子,石头房子尤多,有两座罗曼式③的塔楼,一座华美的罗曼式的教堂,后者现在竟成了欧洲旅店的马厩,还有一眼极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喷泉,一座雄伟的要塞的残垣,以及一座建筑特色令人赞叹并饰有漂亮的彩绘玻璃窗的大教堂。这就是我今天在图尔看到的所有景致,明天我将继续游览。
我只是在暮色中隐约望见了昂热: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和正门雕刻真是无与伦比,古老的城堡也非常壮观,整个城市风景如画。我觉得咱们的优秀的路易④似乎不太欣赏这里,替我把这些讲给他听吧。
明天我会去昂布瓦斯,到时会再给你写信。盼望收到你的来信,长长的信。如果明天我在动身之前能收到你的来信,我就会高高兴兴地把这封信封好寄出。 8月17日,晚11时
今天依旧没有收到你的来信,我非常伤心地离开了图尔,并托人将以后可能寄到此地的信件转寄奥尔良①。现在我在昂布瓦斯,明天我会参观那里的城堡。我爱你,我的阿黛尔。代我亲吻蒂蒂娜、多多、夏洛和代代②,他们都是我的心肝宝贝。P7-9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搬了一箱书回家,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打开一看,是完完整整的一套20卷《雨果文集》。正是这套书,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涯,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不论是雨果的小说、戏剧还是诗歌,其构思之精巧、语言之优美和描摹之真实,都给我带来无尽感动和震撼。雨果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赞美,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当我有幸担任《法兰西与比利时之游》的翻译工作时,才开始真正地理解雨果的作品为何能够处处反映社会的现状、时时表达对美的热爱。
本游记源自雨果1834年、1835年、1836年、1837年和1839年的旅行。在旅行途中他将自己的见闻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绝大多数寄给妻子阿黛尔,少数寄给友人路易·布朗热。在此之前,他的小说《冰岛的凶汉》《死囚末日记》《克洛德·格》《巴黎圣母院》已相继出版。剧作《克伦威尔》《艾那尼》《玛丽·都铎》《吕克莱斯·波基亚》等接连上演;而诗集《暮歌集》《心声集》分别于1835年和1837年问世;1839年之后,他又继续创作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莱茵河》《光影集》《静观集》等传世佳作。上述五年的旅行,一方面可看作雨果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对自己的犒赏,比如去看大海,去参观特鲁瓦时顺便看看克洛德·格被处死的广场;另一方面也可看作对其日后创作的准备和积淀,就像1834年在布雷斯特和1839年在土伦两次参观苦役犯监狱,无疑有助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形象的塑造。
抛开其他作品不谈,雨果在旅行的第一时间写下这些文字,本身就是非常美妙的散文。
他给妻子的信语言亲切、娓娓道来;给好友的信热情洋溢、真切感人;自己写在记事本上的文字酣畅淋漓、见解独到。
旅行为雨果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而他也趁机表达了对自然的无尽热爱:“自然就是一本灿烂辉煌的书,是最崇高的感恩歌和赞美诗,能听到的人是幸福的。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们也都能理解这一点,虔诚地享受这美妙绝伦的外部世界,并用上帝赐予我们的内心——灵魂——与之呼应。”
雨果对自然的热爱,源自其对艺术的理解:“哪里有自然,哪里就有自然的花朵,而自然的花朵,就叫作艺术。”当他“忽然从一栋旧房子的房梁上看到艺术的绽放”,便觉得“那是上帝在对我微笑”。对于圣保罗教堂那些命途多舛的烛台,他感慨道:“教堂被烧了,主人死了,卖主死了,买主也死了,可它们留了下来,因为它们很美;而人们再次注意到它们,还是因为它们的美!历史易逝,艺术永存。”
雨果并不是保守派,但他很反感人们对纪念性建筑的过度修整和新式装潢,“为了干净,人们首先对其进行粉刷,这样可以遮盖污迹……然而,历史的色彩也很美丽,尘封的感觉有时也不错。前者保留了时代的痕迹,后者讲述着人类的行踪”。如果对古建筑进行无法补救的破坏,那就更令人愤慨了:“这就是当今法国市议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所做的事。随便一个商人说需要石头去盖一个肥皂厂,好,马上就把圣保罗塔拆掉给他。”然而,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归根到底也源于对艺术作品的珍视,而当历史与艺术发生冲突,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就算迫不得已,人们可以拿木棺材撒气,但不应该破坏陵墓;可以凌辱杜勃拉,但是要尊重帕利马蒂斯。艺术占用了的东西,历史本身也不再有权利拿回。”
作为一个诗人,雨果的想象力永远不会枯竭。在他的眼中,“海洋实际上就是平原,而平原是一片大海。丘陵和微微凸动的小山就是海浪,而高大巍峨的山脉是被石化了的暴风骤雨”。当他“听到头顶上的雷从一块云滚到另一块云”,便会觉得“一根横梁从天庭的屋顶断裂,咯噔咯噔地顺着巨大的屋架滑落下来”。
要有想象力,首先必须亲眼见到,失去了现实依托的描写不会真实,请看这条直通海岸的路,“它很宽,但很短,路边是两排房子,而路的尽头,大海像一面蓝色的高墙挡住了去路”;其次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这辆满载草料的大车,“马鞭声在这准备安眠的原野中分外响亮,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坐在草料堆上,马车每颠簸一下,夕阳的余晖便在他们的脸庞上亲吻一口”;当然还得善于联想,“你看,小草的嫩枝动起来,逃掉了,变成了壁虎;芦苇在水中活了,溜走了,这就是鳗鱼……五彩斑斓的种子,扇动起自己的翅膀,成了形形色色的昆虫……花朵飞舞起来,便成了蝴蝶”。
作为一个期待完美社会的青年,雨果肯定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他同时惋惜地说:“我们只是些愚蠢却自作聪明的商人,并对自己做的蠢事感到自豪。我们既不懂艺术又不懂自然,既不懂智慧又不懂梦想和美,而且,凡是不懂的东西,都被我们凭借短浅的目光打上了‘无用’的标签。在我们的祖先看到生命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物质。”
出于对生命的深层次尊重,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贫穷的或患病的儿童的怜悯、对苦役犯或死囚的同情上,而是一方面用平等的视角去发现“迷人的欢乐之花在贫苦之家找到的绽放方法”,推想“当法律想要剥夺其他人生命的时候,这里也可以是任何人的断头台”,另一方面进行反思,“我们的社会既不会教育儿童,又不会纠正大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规划,“对这些不幸的底层平民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任务极其艰巨”。
在看到特别的景物时,雨果还会随手速写,本书依照原文进行了收录。此外,本书特意绘制了雨果每一年的旅行路线图,附于文中,以便读者建立宏观的框架,尽情地享受阅读。
张蕾
2013年7月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