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丰斯·都德著的《磨坊随笔》中的作品都值得一读,每篇随笔都因其自身特色而富有韵味。《移居磨坊》《波卡尔的驿站马车》《老康纳利的秘密》《诗人米斯特尔》《繁星》《在卡玛格》《橘子》等以满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普罗旺斯的美丽风情;《塞规先生的山羊》《教皇的骡子》《库库葛南的牧师》《一个有黄金脑壳的人》《戈谢神父的仙酒》《三场小弥撒》等以略带幽默的口吻调侃了家乡的人物,并赋予故事中的人们以奇幻的色彩;《来自阿尔勒的女孩》《两个小酒馆》《比克西奥的钱包》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纠缠人们一生的爱的主题;《血腥的灯塔》《塞米拉特的悲剧》《海关驻守人》《在米莉阿娜》描述了异域风情和海上的冒险,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群的关切;当然还有作者以非常文艺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写出的《老两口儿》《冬日颂歌》等。
阿尔丰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而有特色的小说家。他用自己独特的站立文学在读者和自己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磨坊随笔》是都德的早期作品,包含了都德后期作品涉及的所有主题——对于家乡普罗旺斯的深深眷恋,对巴黎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都德对于爱的看法。
第二章 波卡尔的驿站马车
我来这儿,乘坐的是波卡尔的驿站马车。车看上去随时会散架,路没多远,可车在路上耽搁的时间不短,这样,它晚上到目的地的时候,真像是走了很长的路。车上,如果不算驾车人,加上我,一共有5个乘客。
一位来自卡玛格,矮胖多毛,眼睛布满血丝,戴着银耳环,一副洞晓世事的样子。另外两位来自波卡尔,面包师傅和他的雇工,俩人都是红脸膛,还总是喘吁吁的,但面部轮廓高贵挺拔,就像是大奖章上维提里乌斯①的肖像。最后,前面驾车人旁边,有位乘客,不是,看不到人,只看到顶帽子,一顶硕大的兔皮帽,几乎不说什么,却好似忧伤地看着路。
他们互相认识,一路上大声谈论各自的事,毫无顾忌。卡玛格的那个人说,他曾经因为用叉草的叉子捅了个放羊的,被地方法官从尼姆召唤来。在卡玛格,人人都热血沸腾。在波卡尔,你们两个波卡尔公民,应该不会为了圣母玛利亚而割断对方喉咙吧?面包师傅的教区很久以来都是信仰麦当娜,在普罗旺斯,人们称怀抱着小耶稣的麦当娜为“亲爱的圣母”;而他的雇工,在一个新近开设教堂的唱诗班里唱低音,这个教堂信奉圣母的无原罪始胎说,他们的圣母是一个美丽微笑的形象,手臂张开,放射出光芒。就为这个,两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开始大吵特吵。真得看看他们争吵的架势,你才会明白他们对自己的麦当娜有多么忠诚。
“无原罪始胎!亏你们说得出!”
“你们的圣母也不怎么样!”
“在巴勒斯坦,你们的圣母可比她声称的有意思!”
“你们的呢,不过是个捣蛋的女人!谁又知道,她干过什么!你最好去问问她的约瑟夫。”
要是再有刀子晃动,你肯定会认为自己是在那不勒斯港口看决斗了!老天呀,我真的认为,要不是驾车人插手,他们真会为了这个神学摩擦而动刀子。
“够了,别再说你们的麦当娜了,”驾车人大笑着,对那两个波卡尔人说,“这胡话,适合女人说。男人不该掺和。”
说着这话,他甩了一下鞭子,以表达他对世间一切事情持有的怀疑的态度,这下子,人们都认为他的决定是不可置疑的了。
辩论是结束了,但既然开始了,那个面包师傅还得把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这次,他转向了那可怜忧伤、沉默地待在角落里的“帽子”,嘲弄地问:
“磨刀匠,你那老婆,怎么样?哪个教区正接受她的恩泽呢?”
这话肯定有什么可笑的,因为每个人都哄堂大笑!只除了那磨刀匠。他好像没听见一样。看到这样,那面包师傅转向了我:
“先生,你不知道他老婆吧?真是个老婆,真的!波卡尔,没第二个。”
笑声更大了。磨刀匠没有动,低着头,小声地说:
“别说了,面包师傅。”
但面包师傅没有停下的意思,反而说得更起劲儿了:
“笨蛋!有这样的老婆,你还抱怨什么!跟她一起,永远有新鲜事…这美人,每半年跟人私奔一回,她一回来,得有多少新鲜事告诉你呀…就是,这日子过的,窝心…先生,你想他们刚结婚一年,老婆就跟一个卖巧克力的跑了。
“老公一个人在家,哭哭啼啼,借酒浇愁…就跟疯了一样。过了一阵儿,尊贵的夫人回来了,穿着西班牙裙子,拿着一个带铃铛的小鼓。我们都跟她说:
“快藏起来,他会杀了你的!’
“杀了她!应该如此…可他们又过起日子来了,她还教会他敲小鼓。”
又一阵哄笑!角落里,低着头,磨刀匠呢喃了一句:
“别说了,烤面包的。”
面包师傅一点儿也没留意,接着说:
“先生,你可能想,尊贵的夫人从西班牙回来,会安定下来吧…不是那么回事儿!…老公对这种事儿接受得如此轻松,她就想再试试…西班牙情人后,是个当官儿的,然后是个水手,然后是一个搞音乐的,然后……我可不能都记住。有意思的是,每回都一样:老婆跑了,老公痛哭流涕;老婆回来,老公就好了。老婆一直跑,老公一直等着她回来。得承认,这老公耐性好啊!当然,得明白这点儿,这磨刀的老婆真是个大美人,美得配得上大主教:活泼,迷人,身材棒;皮肤白皙,棕栗色的眼睛,看男人时,总是含着笑意…是呀,尊敬的巴黎人,要是有一天你经过波卡尔,你…”P4-6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而有特色的小说家,是法国著名文学沙龙“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和爱蒙特·龚古尔。
都德1840年生于法国尼姆的普罗旺斯,父亲是丝绸商人。都德的童年非常幸福,因此他作品里的普罗旺斯永远是阳光明媚、温馨动人的。1849年,都德的父亲生意失败,举家迁往里昂定居。都德在里昂的生活困苦艰辛,母亲也在此期间去世。都德16岁时,为了生活,曾到赛文尼斯地区阿莱斯的学校做学监,这是一份类似于辅导员的工作,看管15个12—14岁的孩子。这一年的经历对都德来说,几乎是无法摆脱的噩梦,甚至多年以后,他还会梦到身在阿莱斯,惊恐地发现自己与那些孩子在一起。1857年11月,都德到巴黎与兄长尼斯特相聚,自此开始对文学的追求,而都德对于巴黎爱恨交织的强烈情感也由此开始,并不断出现在都德所有的作品中。
都德被称为“讲故事的人”,他用自己独特的“站立文学”,在读者和自己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使读者在阅读时犹如在与他交流,而都德的描述,则呈现给读者一幅优美的画卷,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
如都德的英译者所言,都德的风格难以翻译,困难重重:都德习惯于大量使用形容词,大量罗列细节,大量使用繁杂的长句来展现连绵的影像和记忆。不仅如此,都德行文中常出现俚语化和口语化的表达,还经常使用词语的暗指意义。他不断打破常规,尝试使用新的语法结构。但是当我们阅读都德的作品时,仍然会为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语言看似简单,却隐含了最精致的艺术技巧。都德的风格,需要译者在汉语中找到同等的语言表达,既能展示其散文所具有的高度个人风格、丰富的暗指及语言表面上的流畅,又能保留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韵味。
本书为都德的早期作品,包含了都德后期作品涉及的所有主题:对于家乡普罗旺斯的深深的眷恋,对巴黎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都德对于爱的看法。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都德大量使用“…”来表达欲言还休的复杂情感,并营造出连绵断续的语言画面。虽然这个符号在汉语中不符合语法规范,但译者有意识地保留了这个用法,一方面是为了保留原文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本书中的作品都值得一读,每篇随笔都因其自身特色而富有韵味。《移居磨坊》《波卡尔的驿站马车》《老康纳利的秘密》《诗人米斯特尔》《繁星》《在卡玛格》《橘子》等以满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普罗旺斯的美丽风情;《塞规先生的山羊》《教皇的骡子》《库库葛南的牧师》《一个有黄金脑壳的人》《戈谢神父的仙酒》《三场小弥撒》等以略带幽默的口吻调侃了家乡的人物,并赋予故事中的人们以奇幻的色彩;《来自阿尔勒的女孩》《两个小酒馆》《比克西奥的钱包》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纠缠人们一生的爱的主题;《血腥的灯塔》《塞米拉特的悲剧》《海关驻守人》《在米莉阿娜》描述了异域风情和海上的冒险,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群的关切;当然还有作者以非常文艺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写出的《老两口儿》《冬日颂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