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南有个郑家庄/云南作家精品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段爱松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段爱松著的《云南有个郑家庄》以深入走访调查为依据,主要从山水孕育的自然村、迁徙构建的新兴村、民族团结的典范村、支书心里的理想村、集体奋斗的新农村几个方面,全面深入地书写全国文明村镇郑家庄。通过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发展奋斗史,诠释中国梦美好理想在云南大地的绚丽绽放。以纪实手法,真实、朴素、准确、细致地进行描写,配以大量第一手现场采访笔记、录音、照片,以细节的真实打动人、感染人、教化人,展现我省基层农村郑家庄,是如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实现乡村中国梦的艰难与勇气,奋斗和希望,以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内容推荐

《云南有个郑家庄》为青年作家段爱松的作品,共24万字。作者通过深入走访和采写,以扎实丰厚详尽的材料、饱含深情的笔触和思辨性的诗性语言,从山水孕育的自然村、迁徙构建的发展村、民族团结的典范村、支书心里的理想村、集体奋斗的新农村等方面,全面深入记录了郑家庄为实现乡村“中国梦”而艰难探索并充满希望地奋斗的经历,通过郑家庄的发展奋斗史,勾画了“中国梦”美好理想在云南大地绚丽绽放的图景。作品采用纪实手法,配以大量第一手现场采访笔记、录音、照片,描写真实、朴素、细致。据了解,该书已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2016年重点作品予以扶持,被云南省委宣传部列入重点作品予以资助,被云南省作家协会列入“百名作家写云南”重点作品。

目录

第一重奏 八面来风山水册

 引子:山水孕育的自然村

 呼唤:在青山绿水间

 来信:省委的嘱托

 寻找:梨园与郑家庄

 见证:从三营镇到共和村委会

 呼应:一枝独秀带起满园春色

第二重奏 迁徙交融望乡台

 引子:迁徙构建的发展村

 回声:望乡台上望故乡

 来客:游牧民族新家园

 交融:互帮互助共前行

 精神:三个奶奶两座寺庙

 光明: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三重奏 团结奋进显力量

 引子:民族团结的典范村

 中秋:团圆之夜一家亲

 藏族:药里乾坤大

 白族:两个媳妇的骄傲

 合纵:人口更少民族的幸福与期待

 敬老:在更高的礼节上

第四重奏 担当引领写人生

 引子:支书心里的理想村

 颂词:泽润乡梓

 家族:放飞的梦想

 肩膀:两个小组长

 远方:伤疤和光芒

 变奏:来自孟伏营的致敬

第五重奏 扎根大地中国梦

 引子:集体奋斗的新农村

 道路:新集体主义

 活力:战斗堡垒党支部

 奉献:坚守的日夜和挥洒的汗水

 愿望:一位白族老人的心里话

 梦想:新生力和新道路

后记

试读章节

呼唤:在青山绿水问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

——《信徒》

初到大理洱源郑家庄,是201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

在这之前,从昆明到大理的路上,我多次想象过:这个名声越来越大的村庄,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甚至有点一厢情愿地把它和我所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祖国东部发达地区几个典型的富裕村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和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里的村舍,做了多方面的想象性比较。

我希望我抵达走访的郑家庄,在我美好的意料之中;当然更希望它的美好,能超出我的意料,带给我一些更大的惊喜,好让我这个“不速之客”能够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但丁一样,在他笔下的《神曲》中,随着主人公维吉尔,在贝阿特丽切的指引下,历经黑暗,翻越苦难,最终抵达天国的灿烂之境。

抵达郑家庄的这个清晨,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顺着朝阳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在郑家庄四周的群山叠嶂间,感觉到了某种神圣的护卫之力。空气和流云,催动着这些静止的山峦,就像一艘艘巨大的船待命远航,想必它们承载着郑家庄以及四周村落未来的命运和希望。

朝阳一次又一次把这些美好的希望,照耀得光华灿烂而生机勃勃。

沿着这些山脉,我不由得想到了山外更为广大开阔的世界。郑家庄并不孤独,和郑家庄毗邻的村落也不孤独,甚至整个洱源县所有的村庄,都因为它们被这些烟雾缭绕的巍巍群山层层包裹,而别有意味。

毕竟,这些高高低低、青青幽幽的山脉,连接着外面的世界,连接着村里人盼望和追寻着的美好梦想和远方……

郑家庄的西面,71千米延绵不绝的西罗坪主山脉,是洱源县与云龙县“云浪分疆”的山脊之界线。在这个山系内,鸡山岭、小罗坪、千岭山、兔子坪、金牛头、吴山太极、黑山伯、瓦老伯、神孟山、黄沙岭、烟涧山、号岭、九龙山等较大的山岭交错耸立,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有79座。从郑家庄远远看去,它像是一道天然绿色屏障,特别是夕阳落下之时,红霞与青山相对相映,别有一番高远韵味。

东部,从丽江玉龙雪山直接延伸入境的马鞍山脉在洱源县内的一段,北起百山母,海拔3791米,南至大龙潭后山再转东南,接宾川县鸡足山西坡,全长97.8千米。整支山脉由石宝山、小马鞍山、麻棕山、鸣鸡山、南无山、凤凰山、五峰山、骑马山、仙人洞山、黄草坡、谷堆山、佛光寨山、灵应山、大龙潭后山、鸡茨坪山、青山、鸡足山西坡等山岭组成。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组在阳光的照耀下,隐约在马鞍山脉群峰间运转,像是一个个白色的巨人,朝你不停地挥动着白光与金光交错的手臂。

矗立于洱源县中,北起华丛山,南至乌梢箐,与苍山西北相连的罗平山脉,全长76千米,由华丛山、福空潭、高粱子、罴谷山、标山、彩云冈、白沙岭、骑龙山、中罗平、凤羽十六峰、盐井岭、打雀山、乌梢等组成。这支山系翠屏高耸人云,山势陡峭雄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4处,最高峰中罗坪,海拔3656.9米,点苍山的北延尾脉天马山一支独处,为凤羽、洱源、邓川三个坝子的天然分界山。

P3-5

序言

背负着时代使命感的村庄

何建明

祖国的大地处处有美,但云南更美。因为云南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省份,云南在全国有“五个最”: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云南民族工作的分量由此可知。也因此,云南之美蕴含了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共荣。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总书记交给云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凝聚了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

云南青年作家段爱松深入一线,扎根人民,扎根基层,采写的这部报告文学《云南有个郑家庄》,讲述了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七个民族一家亲”,共同致富奔小康,团结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发展奋斗史。它客观、生动而精准地呈现了郑家庄是如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和“边疆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奋斗轨迹。

阅读《云南有个郑家庄》,我深深地被“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句话所感动。郑家庄的美,在于它具有最淳朴、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民族精神实质,还有“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和“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一家人”的核心是平等团结,这是对待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世界观;“过日子”的核心是发展进步,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论。归结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生动实践。郑家庄以其自身成功的发展经验,给出了解决边疆“三农”问题最好的答案。而郑家庄因为自身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激励作用,也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自然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爱松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是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鲁24届,是鲁院创办以来第一个专门以报告文学创作为培养方向的高研班。作为这个班的创导者,我很高兴地看到,作为诗人的爱松在鲁院毕业后,拿起笔来从事报告文学创作,而且通过采访创作的实践,爱松真切感受到了报告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所在,甚至还体验到了诗歌创作中所没有体会到的那种责任、使命和担当。毫无疑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更能也更需要发挥重要的文学担当精神和时代引领作用。

我一直认为,文体之间是有很多东西需要相互学习与补充的。我特别赞赏小说家和诗人参与报告文学创作,因为小说家的叙事语言能力和诗人的激情抒怀都是报告文学作家非常需要的本领。诗人爱松以《云南有个郑家庄》作为其报告文学创作的新起点,是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他一个更全面的写作提升。我愿意看到一个诗人气质的报告文学作家,因为我们需要,时代也需要。

报告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在于两点:一是艰苦细致的现场采访,二是文章结束后需要严格的审查。这两个环节一个也不能马虎。这也使得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人特别高贵和不易。这也是那些一味强调所谓“虚构”写作的人无法接受和跨越的两座高山,而这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是他起码要翻越的山峰。深入采访,深入生活,以真实、生动、朴实的作品呈献给读者,并接受当事人的检验,报告文学作家的功夫与能耐也在于此。从《云南有个郑家庄》的内容可以看出,爱松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劳动的,不然他无法用如此扎实丰厚和详尽的材料,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思辨性的诗性语言,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完成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应该说,第一次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爱松的采访和创作以及对文本结构的安排,都是成功的,可圈可点。

云南的郑家庄,我们以前并不知道它,但现在我们通过段爱松的作品熟悉和亲近了它。这就是报告文学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该作品立足于丰足的第一手现场采访事例、音像资料等,以纪实手法,真实、客观、朴素、准确、细致地对郑家庄的自然、历史、民族、人物、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写,让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的点点滴滴,通过扎实、生动的文本书写,呈现出一个个立体的场景,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比如何国祥家族几代人捐资助学的感人故事;何国祥带领党支部为集体“损私肥公”,做过无数助人为乐的好事;郑家庄三位老奶奶不惜上街乞讨,筹集善款修建村里寺庙的善举;郑家庄治安联防队和阳光文艺队20多年来的日夜坚守和无私奉献……这些鲜活的事例,皆呈现出民族团结下人性与时代的光芒。更难能可贵的是,爱松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文字记录,他还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探索进行思考,结合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笔下对相关事物发展的认知向度,将郑家庄的现状与国外村庄进行了对比,从而在横向、纵向上都有了参照、实证、论述和思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郑家庄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条崭新的探索之路,这也是报告文学《云南有个郑家庄》所承载着的最有价值的文学力量和时代担当精神!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郑家庄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示范,以及边疆民族团结建设的典型,依然处在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中。可以预料的是,这个有着时代使命感的村庄,其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阅读《云南有个郑家庄》的读者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还有四年时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历史现实带给人类的将是多么精彩而宏大的一幅历史画卷!因为中国是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贫困一直是我们这个人口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在眼前的东方大国彻底改变自己民族形象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时,人类历史将再次改写!而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与贡献中,千千万万个郑家庄小村则是主角,它们的发展与进步决定着这一世界史重写的精彩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讲,书写和记录郑家庄,意义非凡而深远。

我们有理由感谢这部书的作者,更有理由感谢这个村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后记

2015年9月的一天,我刚下火车,就接到电话通知,立即和云南省作协的负责人杨红昆老师,以及作家徐兴正一起来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正式确定了本书写作计划。

在这之前,我对郑家庄一无所知,不过通过查阅资料,看到这个有着七个民族聚居的村庄,20多年来竟无一起案件,给了我一些疑虑,别说是有七个民族,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农村现状,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可能保持20多年没有一起案件的。

郑家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者说,是不是宣传过了头?

随着对郑家庄前期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这个村庄带给了我越来越多的冲击和疑惑:有着七个生活习惯和信仰都不同的民族的村庄,一个藏族领头人,究竟是怎么管理的呢?

到达郑家庄的第一天,一切的疑虑和担心,都在一个异常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里显得多余。特别是随着后来采写工作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的惊喜和感动,完完全全替代了早先的担忧。一个个活生生的郑家庄优秀人物,逐渐在我心中留下印象;一段段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村庄发展史,慢慢地在我的脑海里呈现……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村庄,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对它的记录式的书写。它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活脱脱的中国村庄的榜样,更是这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生生的民族团结示范!

为了尽量不被先人为主的思想所诱导、不被采访范围所局限,这次郑家庄采写显得比较随机,并且不局限于郑家庄,而是把范围扩展到了郑家庄四周的村庄,甚至更远的洱源县城、三营镇、梨园村等地;采访的对象也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官有民,有富有贫,甚至还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现代通信方式,与远在西双版纳、加拿大等地的郑家庄人联系交流。所有采写几乎都做了录音、摄影,力求尽可能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个村庄的发展全貌。

在郑家庄采写的日子里,与其说是我在记录这个村庄,倒不如说是我被这个村庄感动和教化了。我的写作方向、写作方式、写作理念,甚至是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看法,都有了不少转变。我从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村支书何国祥、两位村民小组长以及其他优秀的村民身上,体会到了一种身在最基层却不忘家国责任、不舍大志理想的崇商隋怀!

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与时代同步,如何与现实同呼吸,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细想起来,“深人生活、扎根人民”并非只是一句口号。真正的写作,既需要天空,也需要大地;既需要飞翔,也需要行走;既需要远方,也需要当下……去郑家庄之前,我一直致力于先锋探索式的写作,去了郑家庄,要写这样一篇接地气的报告文学,自然和我先前的写作思路不太搭调,也可以说,需要我完全转变自己的写作方式,用最现实传统的笔法,朴实、生动、客观地记述所看、所听、所想。

以此来完成这样一篇报告文学,对于一位倡导先锋写作的诗人和作家来说,是一次回归,也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一次拓展,不仅仅是写作方式上的拓展,也是思想和心境的拓展。

郑家庄帮助我完成了这样一次蜕变,也更坚定了我今后写作道路的多重性和写作理想的宽泛度。但无论先锋还是写实,我都不能忘记,作为作家笔下的责任和担当。

此次郑家庄之行,还有更为感动的记忆,那就是与从未谋面的洱源本土白族作家苏金鸿先生朝夕相处的采访。

几年前,我在《滇池》自然来稿中编发过苏金鸿的作品,正是由于文学的缘分,第一次在洱源见面就没有生分和隔膜。他帮忙协调联系了不少事情,特别是采写期间,有幸得到他一直跟随陪伴,每天早出晚归,和他谈论的全都是关于郑家庄的话题,仿佛我们除了郑家庄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的。

为了不影响村民白天干活,有时我们不得不在夜晚进行采访。从郑家庄出来,常常已是深夜,天空中,星月齐辉,四周田地里,吹来阵阵凉风,蛙鸣虫叫不绝于耳,我们的心情都特别愉快。在返回住处的路途中,两人仍旧意犹未尽,为郑家庄的人和事探讨不休,似乎都快成了这个村庄的村民……

为了体验民族迁徙和怀乡之情,我们还跟随郑家庄村民郭先科到望乡台探访,不料有段土路坡度极大,路面又极其不平,所驾驶的四驱越野车也在陡坡中段挣扎了几下便熄了火,情况挺危险,不得已,全部人下车推行,一点点挪动,终于慢慢爬上坡顶,往下一看,山坡陡峭险峻得确实让人后怕……

在郑家庄采写期间,难忘的事情还很多。郑家庄村子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村民团结勤劳的进取精神,自始至终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感慨,其实在中国农村也可以建成这般美好的“世外桃源”。郑家庄作为云南大理洱源的一个亮点,作为中国的“全国文明村镇”的确当之无愧!

此次采写,得到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作家协会、昆明市文联、中共洱源县委宣传部、洱源县文联、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谨表谢意!

本书在初稿完成之后,有幸得到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先生、副主席杨红昆先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先生,《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汪雪涛先生,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同学丁晓平先生等各位良师益友从不同方面给予的指导,并提出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杨红昆先生从本书开始写作到写作完成,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他作为前辈,一直关心和提携年轻一代报告文学作家,并在百忙中,欣然为本书作序!

爱松

2016年于晋城青云淡心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