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厄内斯特·琼斯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意在营造一种新思潮,显示出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辨证探究的划时代的原创理念。《弗洛伊德传》可以说是一本整合个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 书名 | 弗洛伊德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厄内斯特·琼斯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厄内斯特·琼斯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意在营造一种新思潮,显示出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辨证探究的划时代的原创理念。《弗洛伊德传》可以说是一本整合个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内容推荐 在弗洛伊德的传记当中,厄内斯特·琼斯的这本《弗洛伊德传》被公认为最权威的传记。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盖伊(Peter Gay)说它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传记”。此书最初为三卷本,这个版本是由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史蒂芬·马库斯(Steven Marcus)编辑的删节本。 目录 第一部分 性格形成时期和重大发现(1856—1900) 1.早期(1856—1860) 2.少年时代和青春期(1860—1873) 3.职业选择(1873) 4.医学系学生(1873—1881) 5.医学生涯(1881—1885) 6.可卡因的故事(1884—1887) 7.婚约(1882—1886) 8.结婚(1886) 9.个人生活(1880—1890) 10.神经科医生(1883—1897) 11.布罗伊尔时期(1882—1894) 12.早期精神病理学(1890—1897) 13.弗里斯时期(1887—1902) 14.自我分析(1897—) 15.私人生活(1890—1900) 16.《梦的解析》(1895—1899) 第二部分 成熟时期(1901—1919) 17.摆脱孤独(1901—1906) 18.国际认可的开始(1906—1909) 19.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10—1914) 20.反对 21.纷争 22.委员会 23.战争年代 24.生活与工作模式 25.性格和个性 第三部分 最后岁月(1919—1939) 26.重聚(1919—1920) 27.分裂(1921—1926) 28.进步与不幸(1921—1925) 29.名誉与痛苦(1926—1933) 30.在维也纳的最后时光(1934—1938) 31.伦敦——结局 试读章节 弗洛伊德回顾自己的童年时代时曾经重复指出,他对约翰的矛盾心理影响着他性格的成长和发展。“在我3周岁之前,我们都是形影不离的;我们爱着对方,也时常打斗,正如我指出的那样,儿童时期我与约翰的关系对于后来我与同龄人交往时的情感模式有着决定性作用。我的侄子约翰后来有了许多化身,他根深蒂固地生活在我的潜意识中,并时常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面貌出现。有时候他会对我很坏,而我必须勇敢地反对我的暴君……”此外,“一个亲密的朋友和一个令我憎恨的对手也始终是我感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总能再造他们,往往很接近我童年时期的理想,朋友和敌人恰是同一人;当然,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这种巧合往往不是同时出现的”。 他很快意识到与自己是同龄人的这位小伙伴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努尔的儿子,他的侄子,而自己的父亲雅各布则是约翰的爷爷。真正应该做叔叔的是比他年长比他强壮的那个男孩,而不是他。弗洛伊德的智慧无疑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复杂的家庭关系对于他正在萌发的智慧、好奇心和兴趣来说也必然是一个强大的诱因。从很小的时候起,弗洛伊德就不得不去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一些对他情绪有着极大影响的问题。出于这种原因,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其中的复杂性,并试图去弄清楚这些复杂事件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心灵来说具有何种意义。 在后来的生活中(大概19岁)伊曼努尔对他说,这个家庭已经由三代人组成了——这席话对弗洛伊德来说很有启发性。很明显,这与他自己早期的感受不谋而合。两岁半时,他的第一个妹妹安娜降临,家庭关系问题达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这个篡权者是怎么出现的,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次他又将与谁分享母亲温暖的怀抱和那原本只属于他的爱?母亲体型的改变使这位善于观察的孩子懂得了一些有关婴儿来源的问题,但是他仍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而在同一时期,就在母亲与她的新宝宝一同躺在床上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奶妈也离开了。后来他得知,她被人发现偷窃钱财和玩具,菲利普坚持让警察来逮捕她;她被监禁了10个月。由于不太理解菲利普所说的消失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一直追着他问,并得到了菲利普半开玩笑的模糊回答:“她被关进盒子里了。”(Sie ist eingekastelt)一个成年人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为“她进监狱了”,但儿童则会从字面意思去解读它:“她被放进盒子里去了。”40年后,弗洛伊德根据这次事件,对自己童年的一段显然不知所云的记忆进行了引人人胜的分析。他看到自己站在一个盒子前,向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菲利普泪眼汪汪地乞求着什么,后者把守着盒子的大门,现在正在打开。接着,他的母亲出现了,体型苗条(即没有怀孕),大概是从街上刚刚回来,要进房间。起初,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的所指是嘲弄哥哥,随后被母亲的出现打断。然而,对这段记忆的精神分析却给出了相当不同的解释。他很想念母亲,她可能出去散步很长时间了,接着他充满焦虑地转向他调皮的哥哥,因为后者曾把他的保姆关进了盒子,于是他恳求后者把自己的妈妈从同样的命运中解救出来。哥哥热情地打开盒子安抚他,然而他发现妈妈根本不在里面,随后他又大哭起来。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出盒子是子宫的象征,向哥哥发起的焦虑的请求也不仅仅是由于母亲短暂地离开了,同时也抛出了一个更加令人焦躁不安的问题,即那个至关重要的场所中是否还藏着一个不会受欢迎的小弟弟。菲利普曾经参与把某个人关进“盒子”的事件,此外一种幻想此时已经逐步出现在他心中,这位与自己的母亲几乎同龄的同父异母哥哥,可能联手制造了安娜这位不速之客。 这次经历似乎产生了持续性的效果,因为弗洛伊德从未喜欢过这个妹妹。但是他明显已经与这些现象和解了,第二个妹妹出生时,他天性中慈爱的一面显露出来;罗莎成了他最喜欢的妹妹,阿德菲娜次之。 在孩子眼中,将父亲雅各布和保姆看作一对儿并不稀奇,两人都是令人生畏的权威代表。其次是伊曼努尔及其太太,最后剩下的就是菲利普和阿玛莉亚这一组同龄人了。这一切看上去严密而符合逻辑,然而一个糟糕的事实仍然存在,和阿玛莉亚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并不是菲利普,而是雅各布。这些现象令他困惑不已。 P7-8 序言 写作这本书的意图,并不是想让它成为弗洛伊德的畅销传记,市面上已经有了几本传记,其中夹杂着对事实的严重扭曲和大量不真实的信息。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记录弗洛伊德生活的主要事实,趁着我们还能知道——说得更有抱负一点——还试图把他的个性和人生经历与其思想发展联系起来。这不是一本会获得弗洛伊德本人批准的书。他觉得自己已经在著作中的许多段落里,透露了足够多的私人生活信息了——对此他后来确实后悔过——他有权保留私人生活;世界应该继续使用他所贡献的知识,而忘记他个性上的东西。但是他对自我揭露的忏悔来得太迟了。居心不良的人们已经开始忙于断章取义地诋毁他的人格,所以现在我们只有通过对他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生活进行一次更为完整的阐释,才能纠正那些错误的说法。弗洛伊德家人们对他保留隐私的愿望表示理解和尊重,并且确实做到了。他们经常庇护着他,不让他成为公众好奇的焦点。然而,越来越多从来不认识弗洛伊德的人编造了许多虚假故事,故事逐渐累积成一个虚构的传奇,这些消息改变了弗洛伊德家人们的态度。于是他们决定给予我全心全意的支持和信任,在我的努力下,我将尽我所能地记录和呈现弗洛伊德生活的真实面貌。 人们可能普遍认为,伟大的人物因其地位显赫而丧失了在公众生活以外拥有私人道德的特权;通常他们的个人生活和他们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同样具有价值。弗洛伊德自己也经常对那些在伟人生活中没有被记载的细节表示遗憾,它们都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如果弗洛伊德没有他自己的天地,对世界来说是个很大损失。他呈现给世界的并不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心灵理论,不是一个可以不必参考作者便能随意讨论的哲学命题,而是一场逐步打开的探视,我们的视线会偶尔模糊,有时又能清晰起来。他所揭示的洞见,不仅与其日益增长的知识结构相一致,并且与他的思想和人生观的演变保持一致。精神分析学,与其他任何科学分支一样,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演变,而不能作为完善的知识系统来进行研究,它的发展与其创始人的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我们所见,弗洛伊德采取了精心措施来保护他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关于他早年生活的那部分。曾有两次,他销毁了他全部书信、笔记、日记和手稿。而这两次大清扫确确实实都是出于外部原因:一次是在他离开医院宿舍无家可归的时候;另外一次是当他彻底改变了他的住所布置。幸运的是,第二次销毁,即1907年的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自那以后他开始仔细保存他的书信。关于第一次销毁文件的事,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风趣地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当时他才28岁(1885年4月28日)。 “我刚刚执行了一项决定,可能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残酷的,这是一群尚未降生的但注定不幸的人。既然你想不到我说的是谁,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他们是我的传记作者。我销毁了过去14年里我所有的日记、科学手记和出版物手稿。只有家庭信件留了下来。而你的信,亲爱的,当然毫无危险。所有的旧日友谊和交往的一幕幕又从我眼前划过,无声地走向死亡(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俄罗斯历史上);我对整个世界的一切想法和感受,特别是世界如何看待我,都宣告了它们自身不值得被幸免。现在它们必须被重新思考了。我已经记下了很多。但是这些东西把我裹了起来,就像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沙土一样,很快我的鼻孔就会在一摞纸的上方出现。我不能离开这儿,在我死掉之前我得摆脱那些旧报纸带来的烦恼。除此之外,在我生命中决定性的突破之前,在我们走到一起和我召唤的选择之前,我将一切抛在脑后;它早已死去,不可否认那是一场光荣的葬礼。让传记作者气恼去吧;我们不会让他们的工作太轻松。让他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正确理解了‘这位英雄的成长’:现在我甚至很乐意去想象他们是如何误入歧途的。” 弗洛伊德这场有趣的幻想伴随着轻快的嘲讽结论,在欣赏这段话的同时我们仍然敢于心怀希望,希望他最后的总结是一种夸张。 编写一本弗洛伊德传记的任务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数据如此庞杂,在它们当中你只能有一种选择——希望它是最有代表性的——并将其展示出来;在弗洛伊德发展的特定阶段,仍有充足的空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我最终还是选择接受这项使命的原因是,我是我们那个小圈子(委员会)中唯一一名还活着的人,与弗洛伊德保持长期的亲密联系,我和弗洛伊德是40年的老友了,也被称为所谓“精神分析运动”中的核心人物。弗洛伊德通往精神分析之路上的那些学科我也都十分熟悉——哲学,神经学,语言障碍,精神病理学,也是这个顺序——帮助我去追随他的前分析时代的成果,及其是如何过渡到分析阶段的。我是这个圈子里唯一的外国人,也许这个事实某种程度上给了我机会,比其他人更具客观性。我对弗洛伊德的人格和科学成就均抱有无限的倾慕和崇敬,我的英雄崇拜倾向在我遇到他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弗洛伊德非凡的人格魅力——他性格上的突出特点——给他身边的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为他绘制一幅远离人类的理想化肖像,则是我能想到的对弗洛伊德最为严重的亵渎。他对伟大的诉求,很大程度上仰赖他的诚实和勇气,他用对于他人来说是无价的一种方法,去克服内心的困境和情感冲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