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依然忘不掉第一次看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情景。影片里,身材高挑的张曼玉在狭窄幽深的巷子里,印下一叠风情万千的背影。一件件迷醉人的旗袍妥帖地裹在她的身上,恣意绽放着屏幕内外美轮美奂的丰韵。就在那一刻,面容清瘦且身材不修长的我竟然狂热地迷恋上了旗袍。有一段时间,那种迷恋,带着很深的小欢喜和几分怯怯的羞态,犹如一朵盛开的青莲,枝蔓缠绕着、攀爬在整个心房。 所在的小城不大不小,繁华喧嚣的经二路上,商铺林立到也会让所有爱美的女子在每家品牌店的穿衣镜前各得其所,小城的女子也会风采照人,也会婀娜多姿。不过,旗袍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平日里,街面上很少见到旗袍专卖和穿旗袍的女子。尽管如此,我想拥有一件旗袍的欲望始终未减。那曰,外出办事,路过经二路和红旗路拐角处,一个叫作“老上海”的旗袍店映人眼帘,自然要进去看一看的。店面不大,装修得简单而雅致,透过宽大的、被绿萝花架缠绕的落地窗,可以瞧见一件件真丝旗袍套着一层塑料袋,被挂在货架上或叠放在方格子展柜里。货架和柜子是木质的,只涂了一层清漆,清亮明澈得连木头的纹路和接茬都看得一清二楚。衬着柔和微黄的荧光灯,几个女人正在试穿旗袍,淡雅的颜色,流畅的线条,一下子就把中年女人的风韵勾勒出来。忽而,我的心也柔软起来,那熨帖丝滑的质感和不沾尘埃的清韵,裹着清瘦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想到无法抑制时,不顾身材娇小的缺陷,相中了一件,粉色绸缎,顺着前襟斜着绣了一朵硕大丰满的荷叶,领口和袖口手工缝制的蕾丝花边,如蜻蜓点水般的精致。最上眼的是那一排蝴蝶盘扣,轻巧玲珑,很是心仪。问了一下店主,也不贵,便美滋滋地带回家。镜前,一遍遍赏着虽然没有闭月羞花的容貌却有着玲珑身材的自己,兀自沉醉。后来由于职业的缘故,这件让我心仪的旗袍,也只是偶尔在假期里从衣柜里拿出来,秀几下,等过完假期,又安安静静地归到属于它的角落里了。 很快,夏天过去了,街上穿旗袍的女人也少了,可骨子里,对于旗袍的衷情却始终在我心底盘踞着,不曾淡去。一天,闲来无事,打开电视胡乱换台,忽而撞见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在一片又一片的风云叱咤和情仇爱恨之中,有多少旗袍女子,为了生活和梦想,甚至为了拯救苦难的民众,穿梭在大上海的霓虹灯下,演绎了多少场从身体到灵魂的颠覆和重生?君可知,那一件件旗袍,或素净或张扬,或端庄或妩媚,到头来,却都是旧中国的女子们,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裹不尽的心结! 这样的故事见多了,也渐渐悟出一条规律来:新中国的导演们,似乎只需要一个清丽优雅的女子、一个才貌双全的男子,外加一件件靓丽的旗袍,随之,一段段风生水起的旧时光便弥散在一幕幕风尘往事的画卷里,慢慢铺陈开来。其实,我想说,除了故事,吸引我的,终究是银屏上各色式样的旧式旗袍,细密的针脚,浓艳的色彩,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图案和花色,从条纹到格子、虫草到梅枝,尽显精致和高贵。至于颜色,更是异彩纷呈,藏青、猩红、鲜绿、绛紫,纷繁到惊艳,仿若一段时光被倾了城,倾了色。 由于对旗袍的热爱,我一度迷上了老电影,尤其是女主人公成熟丰满的身体也被一件件旗袍紧紧包裹着,演绎出与爱与情有关的故事,那种深深的欢喜是言不由衷的。我甚至想着,一定是旗袍,让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从擦肩而过到顾盼传神,灵犀一点的情愫,使他们几番刻意相逢,然后是英俊潇洒的男子带着心仪的女子,约会在春花烂漫里,偎依在夏夜舞曲中,缠绵在冬雪夜归时……而屏幕下的我,很清晰地看见了,着旗袍的女子,幸福的脸庞衬出一圈楚楚动人的红晕出来,甚至连呼吸和心跳也是炙热的。 记得曾经两次到上海,徘徊在张爱玲故居前,那是一座被青藤爬满的二层洋楼。去之前我就在想,一定有很多她笔下低沉缠绵的故事在这里留存,故而我想在那丝丝滑动的留声机传出来的老调里寻觅。然而最终,我什么也没有听见。我只是怔在那里,我的耳朵、眼睛、身体,还有思想,在整栋楼里弥散而出的浓烈书香和斑驳流年里漫无目的地游走着。透过散漫的思绪,我清晰触摸到了,这略微叹息的调子里,罩着那个绝世孤立的才女。她的紫檀雕花的木柜子里,整齐排放着一件件青花瓷布衣的、藕色镂空花纱的、蜜色真丝的旗袍,如同一道与世相隔的屏障,让她笔下繁花似锦的旧上海,在我眼前不停地轮回和辗转。 很多年后,当我在某处,每每遇上老式的木箱子,或者听到老式留声机里流淌而出的那种低沉深情的老调时,总会感慨万般。是哦,这些旧物件和老调的背后,那年那月的情怀和忧伤,如同一道很深的印记,被镂刻在岁月的额头上,令人沉迷和回味。以至于后来,我徜徉在苏州城幽深的巷子里,看到一个个身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靓女子,行走在青石板上,清新得如同一朵盛开的白莲时,总要停下来,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直到那一袭背影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昨夜,我身居的小城,寒霜漫天。晚饭后,和江南的朋友聊天。她说,午后,一个人去了西塘,太阳暖烘烘地照着,步子散漫而轻盈。当她走到白墙青砖的高墙跟前,一扇褪了色的旧铁门呼啦一下开了,开了半扇。透过不大不小的缝隙,恰巧看到里面一个华发如丝的暮年老太,带着老花镜坐在院子里,从箱底翻出一件尘封太久的旗袍,她小心翼翼地抖开,小心翼翼熨平衣角各处的褶褶皱皱,然后轻轻晾晒在墙角的背风和阴凉处。那墙角,错落有致的竹竿搭成的藤架上,爬满了丝瓜花或豆角蔓,风儿轻轻吹着,旗袍散着霉气的光泽,苍苍凉凉。 这一刻,你一定和我一样,看到了老太太唇角泛起的叹息,抑或还有从她眼底满溢的某段流年,暗香涌动。 P4-7 书评(媒体评论) 和谷 国家一级作家 张静是一名工科教师,业余却十分喜欢文学,这就很难得。她的 作品没有一般女性的小我,而是充满了对故乡物事和当下自身生 活的理性思考,文风自然隽永,轻盈绵柔,于细微处见精神。值 得一读。 杨永康 散文家 张静是三秦大地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新时代女性写作者,她的散文 悠远清香,嘈切有致,一片泥土与古埙的静气扑面而来,即便曲 终人散时,依然音尘未绝。 向岛 小说家 张静是乡村的女儿,经年书写着曾经养育她成长的乡土大地。她 的散文,以真诚的性灵之笔,传达出乡土大地上生灵万物的声音。 孙新峰 文艺评论家 张静写散文如玩魔方,姿态从容,文风沉静,其写作根于生活, 随物赋形,生发由心。在她的笔下,一切均可入诗,尤其是近几 年来作品量大质高,充分彰显出女性散文的大境界和新气象。陕 西新生代女散文家中,我,看好张静! 后记 最初,是在许冬林清淡简约的文字里捕捉到“光阴慢”这三个字的。尤喜其流淌出来的那份静谧与安和之气。之后,每当被一些火急火燎的琐碎和烦冗裹得无处藏身时,总在不知不觉中,向往和靠近她这般的境界。 有一段时间,也试着慢下来,顿时觉得,原本生活里的一切枝末细节即刻有了画面感,亦有了令人回味的惊喜。比如初夏,温热的风人了荷池,若慢下步履,细细打量那湖面,一定会有“水面清圆,风荷举眉’’的灵动来;比如,独立桥头,细细看那一抹夕阳,徐徐地在天边涌动,这慢,是可以人诗,人墨的;再比如,读木心的《从前慢》,其中一段这样写: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也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好像后面还有什么,说得更慢条斯理,可惜我想不起原文 我一再描摹,主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欢。真的,这些细碎日常,说尽了“慢”的好。“慢”里,有淳朴的过往和耐心的倾听;“慢”里,一个孤独的旅人,走在清冷的车站,看着小店门前豆浆腾起的热气,一瞬间,心就暖了。他一定想走进去,接一碗这俗世的安妥,然后,继续赶路。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前阵子读过的《从文家书》,很厚的一本书。书里,身世显赫的张兆和与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在美丽的湘西和繁华的北平之间,用一张信纸、一支笔,还有两颗滚烫的心,传递着真挚而温暖的夫妻情谊。我一页页翻着,一行行读着,读那些有着星星和月亮,有着风霜和雪雨的夜晚,一些心意、一些琐碎、一些社会百态,都被他们谆谆写在纸上,装进信封里,从一个窗前到另一个窗前,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一路颠簸,时光慢慢,而情谊长长。读罢,不免感慨万分。若一日,我也开始这般地同某人通信,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我们其中一人,会不会也同1938年的张兆和一般,在战乱的北京城里感叹,“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可惜,这样缓慢温暖的旧时光,大抵只有在梦中相见了。 忽又想起,很多年前,带孩子去植物园。行走街边,要通过很旧的一栋楼,的确有些年头了,黑乎乎的墙面、破旧的木窗户,连垃圾通道都是脏兮兮臭烘烘的,路人几乎都掩鼻而过。要说的是,这座旧楼,我来小城的时候就有了。楼上住的多数是老居民,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子,说着杂七杂八的方言,以河南话居多。其中,中间的单元里,有位戴花镜的老大爷,厨房紧靠大马路,应该是违规加宽的,比其他住户都要伸出来一些,窗户上挂了一串又一串小吃袋子,以及风筝,玩具什么的。无论刮风下雨,那窗户总是开着。大爷坐在外面,向过路的小孩子兜售货品。他胸前挂着的黑色小包里,大都清一色的一角、二角、五角、一块的,大爷一张张不厌其烦地数着。数着数着,日子就过去了。 夏天时,大爷多数躺在树下的藤椅上。姿势很随意,趿拉着拖鞋,敞着胸膛,眯着眼睛,阳光和晚霞,一寸一寸从他身边走过。我能看见大爷额头上细密的褶皱,手背上鼓起的青筋。甚至脚后跟上长满的死皮和老茧,在阳光下,亮堂堂的,向我诉说着,属于时光和年轮的沧桑和斑驳。 很快冬天到了,西风猎猎,清寒漫天,大爷依然坐在树下。他头戴旧棉帽,用一件旧军用大衣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腰里缠个旧棉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乐呵呵地看着每一个过路的人。我不知大爷姓甚名谁,时间长了,心里却莫名地和他亲近起来。那个时候,孩子正上小学,每天都要接送,经过这里时,总要停下来,给孩子买个小手枪、一只小风车,或者一瓶子薄荷糖什么的,消费一点,才算走得安心。大爷账算得很清白,数钱、找钱,一点都不马虎。最难忘他的微笑,很满足,仿若日子就是这些零碎的小钱穿起来的。 不知不觉中,孩子上初中了,我也搬到新校区上班了。平日里,很少走和家相反的那个方向了,偶尔去,也是周末外出或者饭后散步会走一走,见大爷一直守候在此,衣着不变,货品不变,微笑不变。那一瞬,莫名的亲切和动容。 大爷居住的旧楼什么时候被拆掉了,我一点都没留意。只记得再经过这里时,正在起高楼,老大爷去了哪里,无从得知,他老人家身上留存的些粗粝而缓慢的旧时光,也无处可觅了。不知怎的,心中总有怅然,也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他,想起他旧得褪色的白色汗衫,黝黑发亮的旧藤椅,边沿开裂用白布缝补的旧蒲扇,以及他家厨房那扇掉了漆皮的绿色窗框……这些旧物件,城里大多数人家早已不屑用,可老大爷却一直钟爱着,不舍丢弃,大抵也是不舍丢弃那些缓慢的旧时光吧?想到这里,我谆谆告诫自己,在愈来愈繁华旖旎的大干世界里,要像老大爷一样,时不时地让自己急促奔波的脚步慢下来,远离心浮气躁,不苟言笑,不畏清苦,去趟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处山高水长。 我是这样想的,后来亦是这样做的。只是不知,我能否坚持得久一些。 许多朋友说,喜欢我的笔墨,读起来使人宁静和安妥。我很欣慰这种肯定,并且一直认为,漫漫红尘,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慢下来,心绪和文字慢下来,去从容地度过余生。或许,在很长一段时日内,我会一直坐在这里,安静记录我在岁月深处的浮光印记。它们或长或短,或深或浅,或远或近,都无关紧要了。我只需要,耐着性子,将它们一一妥帖地安放于此,并且和你们一起,共同回忆和厮守。直到一日,我老得动不了了,它们会在远方、在我梦里,苏醒过来,成为某种美好。 最后,感谢在这本书面世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朋友。你们的指正、支持与鼓励,注定会燃起一把火,与这如火如茶的夏日一起,点燃我的文字之梦。就像我当年怀一颗初心爱上写作的时候,始终不敢忘记屈老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警示箴言。它像一盏灯,照亮我与文字一起前行的光阴深处,莫失莫忘。 是为后记。 目录 第一辑 相逢是首歌 旗袍清韵 与埙相拥 明月照我心 荷花开欲燃 梅约大寒时 守得竹林听雨声 远去的老调 帕上婉韵 先生与茶 夜读江南 品人间真味 站成一棵树 毕业季 第三辑 山南水北 塔尔寺,一个人的安静时光 一路向西 大院古韵 平遥夜,夜平遥 五爷庙香火 朝圣大螺顶 漫读中山街 问道金台观 邂逅黄柏塬 深秋,走进一座山的怀抱 捕捉,抑或铭记 凤县散章 第二辑 故园情深 天地之间,雪是一种召唤 老屋,褪不去的时光 折子戏 远去的年画 高粱绿,高粱红 菊事悠悠 遥望一株麻 葵花尘香 冬至帖 暮春夜雨 布谷声声 寒露小记 第四辑 读书札记 一座烂城,浮世绘尽 散落的幽香 吾心安处是故乡 消失的光年 寂静的乡村声声喧响 血脉里的薄凉与温暖 水墨淡渲百味生 群山之巅,谁在歌唱? 爱的路上,朗读不止 再读汪曾棋 书香时光 后记 光阴慢慢.不忘初心 序言 散文这种文体,从Z。世纪8。年代初至今,一直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借生物进化原理来分析,变化无疑意味着有益的探究,意味着从技巧到内容全方位的拓展。但变化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过于琐碎、庸常轻浮的下乘之作,一时间,小感觉小情调之类品相较低的文字铺天盖地,千人一面,千第一律的面孔处处可见,如此阅读近况,难免让人疲惫和倦怠。然而偶读张静的散文,却改变了我的某些偏见,眼前顿时一亮:散文依然有振奋之作、动人之作。 张静其实一直处于“潜在写作”状态。她的创作道路虽也曲折,却又是随意的,自由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了就写了,并没有创作之外更多的奢求。我以为,这正是她能写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 《荷花开欲燃》是作者近年来写得比较流畅、且能体现她创作倾向的一篇短小散文,全文仅千余字,读来却能让人掩卷遐思,实属不易。自古至今,将视角盯在荷之情趣上的佳作比比皆是,古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五四后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下又有成千上万与“荷”丝丝相连的诸多好作品,可谓多彩缤纷,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中不少名篇被尊为文中极品,或世代流传,或进入教材,被世人传诵。要想在这样一类旧题材中挖掘出新意,其难度可想而知。然张静的《荷花开欲燃》却另辟蹊径,大胆将身边的地域元素变成个体眼中终于可以跳出俗套的一幅独一无二的物象盛景,或平实地记叙,或浓墨渲染,布局得体,让人悦目赏心。文章结尾以夜间案头画荷作结,余味无穷,很容易就将读者带入作者勾勒的那幅神秘画卷之中;而另一篇《帕上婉韵》,同样有异曲同工之效。 作者从在饰品店里淘得一方帕巾这样的小事起笔,使现实与历史交错,目光与记忆融合,衬托当下生活的多姿、传统民族风情的绚丽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心灵深处的微妙变化,宇里行间,少了框架式“触物生情”的刻意,多了主观意动下现代文明在传承意识中的回望与留恋、联想与反思,不由人会跟着作者的思路欣然而去;而那篇《漫读中山街》,且不说通篇如何立意,仅一段开场白。就足以让人感叹:“……说真的,有时候并不是刻意想要去买点什么,只是想卸下箍在身上一周以来的烦冗和琐碎,最好是脚穿一双平底鞋,不施粉黛,素面朝天,随意走走,看一看街头涌动如潮的车流和人流,熏一熏各种混杂在一起的尘埃味道,仅此而已。”这样的开篇,是启承推进的客观需求,也是文章的题旨,开宗明义,一条“红线”也就拉出来了,只要不是有意走偏,一篇较好的文章大抵一般都能自然天成。 在张静散文的阅读中,如果我们稍稍留意,就不难看出,她对散文创作的把握,注重的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带了某种自我“血统”特质的感悟。 散文是作者通过自身体察,对自然存在和生命“盲区”进行的某种双重探寻,亦是作者用感悟在自己内心修筑的一条宗教式的“面壁”渠道。假如这里的感悟是指开启慧门,“面壁”则是搭建的一座能通向“神相”境地的桥梁——散文需要的是裸呈,是袒露。内容上,作者不论是述说纷繁复杂的人生,还是描写满目奇幻的自然风景;不论是说“物”,还是道“事”,目的无非是要让朦胧的感悟破壳化蝶,跃然纸上。此刻的感悟,既是以丰满的形象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承载,也是作者情感流动、神思飞扬的步履印痕;既是思想和志趣的如期宣泄,又是作者个性、文风、志向、修养的全面显露——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比较完美的形式完成作者与读者者“韵味”,表达出的其实就是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毫无疑义地证明了叔本华的观点——在一切艺术类型中,只有语言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方面与音乐最为接近。因此,赏析一篇优秀散文,音乐美仍然是一把十分恰当的标尺。 …… 从张静那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散文作品里,我们会发现,张静是将语言作为音乐来建构和操持的。不少文本中,那种时而深沉、时而洗练、时而沉稳刚健、时而温静典雅的韵律,扣人心弦,容不得你心猿意马,思有所终——“归来,已是华灯初上,眼底满满的荷,怎么也驱之不散。忽儿兴起,于陋室一角,摊开笔墨,和着《睡莲》幽婉深情的曲子,伏案涂鸦,纸上的荷竟也渐渐地醒了过来……”(《荷花开欲燃》)“我喜欢弥漫着安静之感的老房,它们在风烟里寂静地保持着固有的姿势,安然伫立于喧嚣和繁华之间,似在昭示一段被风吹散的时光和岁月。这个时候,吃什么都不重要了,两盘小菜,几碟素食,仅此意境,足以让所有人在它的平静里安歇下来。”(《漫读中山街》)如此文笔,如此干练的语言叙述,画面似的将作者的心声具象化,清晰化,品着吟着,除了陶醉,恐怕谁都会唏嘘不已。 语言的功力来自散文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观念。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文学观念的散文作者,在观察、理解、选择、挖掘散文题材时,才会产生独特的、精准的文化关照,倘若缺少这样的素养和观念,即使散落在我们面前的诸多书写元素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书写者也不会自觉地接纳和关注。张静是教师,手不离卷或者是一种常态,加上善于思考,勤于练笔,因此才有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之舟悠然扬帆,乘风破浪。这是难能可贵的一面,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 愿张静通过持之以恒的磨炼,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景斌 写于2016年3月 内容推荐 散落的光阴,语言优美,意境高雅。作者在文集中与读者共同分享了岁月深处的个性感悟和体验,描摹或温情或幽深的生活,有青山绿水,有故园情深,有市井烟火,也有阅读感悟。 《散落的光阴/时光碎语系列》由张静著。 编辑推荐 由张静著的《散落的光阴/时光碎语系列》为散文集,共四辑。第一部分为“相逢是一首歌”,作者借一弯明月、一曲老调,一缕茶香等日常风物完成了自己行走在时光深处的生命体验。第二部分“故园情深” ,更多是村庄的情感密码本,作者写老屋、年画、折子戏,写高粱、葵花,也写谷雨、寒露、冬至等,它们像缝在作者衣襟上的纽扣,为其正在淡化和消褪的故乡守住了最后一片精神家园;第三部分则是一组游记,名曰“山南水北”,自然离不开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以及那些被打上文化烙印的街衞、寺庙、山林,道观里流淌而出的千年文脉;最后一部分的“漫读笔记”,是作者摒弃浮躁,独居一室,静心阅读的个性感悟,11篇读书札记,理性、客观、深刻。本书文笔清新雅致,思想内核丰富,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