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自古以来,当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行将没落之时,常常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将满腔不平的情绪诉诸辞赋,由此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屈原,面对黑暗的政治现实和个人的坎坷遭遇,创作出《离骚》等感时伤怀的不朽篇章,被后人千古传诵;唐代诗人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惨烈浩劫,为此而撰写了《三吏))等深刻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获得了“诗史”的崇高荣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沧桑世变的明代,尽管没有出现可以与屈原、杜甫比肩的诗人,但随着通俗文学的兴起,自然有杰出的小说家针砭时弊,发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声音。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在明代中后期面世的现实主义巨著《金瓶梅》,这本书的作者托名“兰陵笑笑生”,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因而也失去了与屈原、杜甫一样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机会。然而《金瓶梅》却在文学史上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书中虽然有淫秽情节而屡受世人非议,但瑕不掩瑜。它通过假托北宋旧事的方式,无情地揭露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的黑暗和腐败,描述了贪赃枉法的官府权臣显贵与穷奢极欲的富贾豪绅互相勾结,肆无忌惮地鱼肉乡里.作者对这个无药可救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之后,最终作出了明朝必将灭亡的预言。书中最后一回记述丫来自关外白山黑水地区的金国人马“抢了东京汴梁(北宋首都)”,把北宋的太上皇帝与靖康皇帝“虏上北地去了”,在这场浩劫中,连《金瓶梅》这本书中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地点山东清河县也未能幸免,而北宋就此覆没。这些内容显示,作者含沙射影地认为无比腐朽的明朝将会亡于异族手上。
真是无巧不成书,《金瓶梅》记述北宋亡于来自关外的金国军队。明朝的灭亡也与一个叫做“后金”的国家有很大的关系,后金是努尔哈赤在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建立的,而努尔哈赤恰好曾经自称为金国的后裔。这个同样起源于白山黑水地区的国家刚建立不久就入侵明朝的辽东,吞并了关外的大部分土地。努尔哈赤亲手缔造的精锐部队八旗军,多次重创了明军的精锐部队,他的继任者皇太极,更将战火引入关内,多次出兵掳掠明朝的京畿地区与冀、晋、鲁等省份,有效地撼动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立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终于在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灭亡了,但并非被先后与之作战了二十多年的八旗军所灭,而是被在关内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军颠覆了。与《金瓶梅》作者相类似的是,明末千千万万有切肤之痛的人都希望这个朝廷快点寿终正寝,特别是受到官绅地主残酷压迫的广大贫苦农民,长期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故这种愿望尤其强烈。可与《金瓶梅》作者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企图凭借异族之手改朝换代,而是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力求依靠自身的力量埋葬这个黑暗和腐败的王朝。
自从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爆发农民大起义以来,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反复筛选,李白成与张献忠两人最终在残酷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中实力超群的两大首领。而最能打仗的正是李白成。
李白成于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继迁寨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当过和尚,放过羊,成年之后到本县的固川驿当了一名驿卒,后来,由于朝廷削减驿卒经费,他被迫下了岗,生活一下子变得全无着落,而官府与劣绅的联手欺压,又加速了他铤而走险的步伐。据《明季北略》等史籍的记载,李白成自幼“不喜读书,酷嗜拳勇”,长大后“多力善射”,具有一身好武艺。他青年时代就与铁匠刘宗敏、衙卒李过(李白成的侄子)意气相投,横行乡里。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