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译注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孔子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孔子著钱小北注译的《论语(译注本)》是我国第一部记录体散文,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至今,《论语》中的儒家文化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

质朴简练、隽永有味的语言;精辟深刻,富于哲理,令人回味的名言警句;

《论语》的语言文简义长,质朴含蓄,隽永有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令人回味的名言警句,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这些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精美装帧,译注翔实,致力于为读者打造最通俗易懂的传世佳作。

内容推荐

孔子著钱小北注译的《论语(译注本)》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译注本)》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目录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则〕

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则〕

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则〕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则〕

公冶长篇第五〔共二十八则〕

雍也篇第六〔共三十则〕

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则〕

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则〕

子罕篇第九〔共三十一则〕

乡党篇第十〔共二十七则〕

先进篇第十一〔共二十六则〕

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则〕

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则〕

宪问篇第十四〔共四十四则〕

卫灵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则〕

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则〕

阳货篇第十七〔共二十六则〕

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则〕

子张篇第十九〔共二十五则〕

尧曰篇第二十〔共三则〕

试读章节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则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1·1 子①曰:“学而时②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⑥,而不愠⑦,不亦君子⑧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时常应用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正是君子吗?”

◎注释

①子,即孔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时,时常,经常。王肃《论语注》中认为,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朱熹在《论语集注》把它释为“时常”。此处以后者为佳。

③习,通常理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射”。《史记·孔子世家》中云:“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即为演习、演练之意。孔子所说的学习内容,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如礼、乐、射、御等,都需时常演习。所以这理解为实习应用较好。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

⑤有朋,古本有作“友朋”。古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即为同学之意。宋翔凤在《朴学斋札记》中说,“朋”字即指“弟子”。译文此处释为“志同道合之人”。

⑥人不知,即人家不了解我。原句没有宾语。有注家理解为是接上句,意为“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种说法略牵强,若释为“人家不了解我”更恰当。可参见《卫灵公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相同。

⑦愠,yùn,怨恨。

⑧君子,《论语》中的“君子”,可理解为“有德者”或“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即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③上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仅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冉有和闵子骞偶尔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而有若称子,可能是因为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

②孝,孝顺父母,奴隶社会时期认为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旧云: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力量。

③犯,抵触,违反,冒犯。

④鲜,xiǎn,少。

⑤未之有也,倒装句式,即为“未有之也”。古代的否定句中,宾语若是指示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

⑥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⑦“仁”,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有人认为,“仁”就是“人”字(宋人陈善《扪虱新语》始作此语),古书“仁”“人”二字多有混用。这里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勉强也能说通。

⑧与,同“欤”,表示疑问语气。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样的人实际上很少有仁德。”

◎注释

①巧言令色,即花言巧语,面貌伪善。巧、令,均为美好之意。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⑥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南武城(在今山东平邑县附近)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表示动作频率,而非实指。而“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

③忠,即尽心竭力。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诚也。即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老师的传授。

⑥习,复习。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注释

①道,动词,治理的意思。一本作“导”。

②千乘之国,指强国。乘,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每乘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代,打仗多用兵车,所以国家实力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譬如城濮之战时,晋文公只有七百乘兵车。后因战争频繁,各国都致力扩充军备;而侵略者兼并弱国,发展速度极快,晋国在平丘之会时,据说已有四千乘兵车。千乘之国,在孔子之时已不算是大国。

③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公篇》中“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④人,此处指各级官吏。古代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此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用的是狭义。

⑤使民以时,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节。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与《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意同。

1·6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悌②,谨③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⑤。”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家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话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指年纪幼小的人,二指学生。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思。

②“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中说:“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

③谨,即寡言少语。

④仁,即“仁人”。古代常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征甚至原料,来代表该类具体的人和事物。

⑤文,即古代文献,包括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P1-5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