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端午彩粽习俗》、《海云庵糖球会》、《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信通过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的出版,必将使广大读者更加生动、全面、系统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 书名 |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 |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宁阳端午彩粽习俗》、《海云庵糖球会》、《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信通过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的出版,必将使广大读者更加生动、全面、系统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内容推荐 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书中收录了《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仿山山会》、《四四席食俗》等故事。 目录 周戈庄上网节 海云庵糖球会 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 渔灯节 祭孔大典 宁阳端午彩粽习俗 泰山石敢当习俗 桃木雕刻民俗 泰山东岳庙会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 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节 胡集书会 千佛山庙会 章丘铁匠习俗 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 淄博花灯会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 宁阳斗蟋 胶东花饽饽习俗(文登) 转秋千会 仿山山会 桃源花供 四四席食俗 试读章节 周戈庄的上网节是渔民在每年出海作业前祭祀海神,向海神祈求平安丰收的一个盛大节日,又称“祭海节”。这个节Et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一个祭祀海神的活动,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经过不断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盛大的民俗活动。 据专家对田横镇境内古文化遗址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田横镇所在的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到元末,因为连年征战,附近的人们走的走,逃的逃,这里几乎变成一片荒芜之地;明永乐年间,因当地受倭寇侵袭,朝廷从云南、陕西等地征调移民,到现在的田横镇境内生活。 明清时期,人们的渔业生产能力非常低,在出海捕捞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海难发生,恐惧自然灾害的渔民们只能祈求海神的保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 最初,祭海活动主要是渔民一户一船零散地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但因当地有“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许多渔民会在这期间挑选一个吉日祭海,以此祈盼丰收季节能有更多收获,出海人能平安归来,这便是周戈庄上网节的前身。g_go零散简单的祭海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直到民国时期,才初见田横祭海的规模,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并在沿海各渔业村庄越传越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49年以后,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祭海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4年,祭海活动重新恢复,称为“周戈庄上网节”;1996年, “周戈庄上网节”固定为每年公历的3月18 Et。 2004年,即墨市(现改为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局、田横镇政府共同策划,将“周戈庄上网节”命名为“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并增加了巨书表演、威风锣鼓、扭秧歌等民间文化活动;2005年,又更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时间定为每年公历3月18日前后三天,并增添了喝壮行酒、吴桥杂技、斗鸡等民俗表演以及祭海民俗摄影大赛、香饽饽面塑大赛、民俗研讨等内容;2006年,正式定名为“田横祭海节”,并首次提出了“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主题口号,增加了仿古祭海表演、开船仪式等新的内容。而“周戈庄上网节”的名称因家喻户晓,也被保留下来。 仅仅三年时间,周戈庄上网节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成为青岛市最受市民欢迎的十大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周戈庄上网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前期筹备工作和正式仪式。像过年一样,在节日开始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为的就是过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上网节。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准备吃的工作,要选“三牲”。“三牲”是猪、鸡和鱼三种,猪最好是黑毛公猪,越大越好,宰杀后拔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把红绸布打结,做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最后把杀后的猪充气,充得胖鼓鼓的,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这样猪就能呈现一个昂首站立的姿势。同样,鸡和鱼也要有讲究,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鲈鱼。 肉备好了就得备面食,要蒸面馍。这蒸面馍可是渔家媳妇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每每祭海之前,渔家媳妇便开始蒸面馍,以备祭祀时用。祭海用的面馍个头大,一般每个在四斤左右,这些面馍造型多样,色彩丰富,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渔家媳妇们个个冥思苦想,都想蒸出形状最独特,颜色最好看的面馍。P2-3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华民族鲜活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缩,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生动展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利用齐鲁大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期盼。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生长着韵味十足、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动人的民间文学、地域鲜明的民俗传统、风格迥异的传统音乐、独具神韵的传统舞蹈、意味无穷的传统美术、丰韵绵长的戏剧曲艺、通灵入化的体艺杂技、创意灵动的手工技艺,都饱含着齐鲁儿女的创造力,深藏着齐鲁大地的智慧,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齐鲁儿女独具品味的审美个性和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是山东文化发展的见证。 山东是非遗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1名,省级传承人296名,3家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编纂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系列丛书,首套共5册,其中民间文学类共3册,包含80个省级民间文学项目;民俗类2册,包含50个省级民俗项目,以后会陆续编纂其他系列的丛书。本套丛书内容主要是以各市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素材资料为依据。 本套丛书通过故事叙述与文化阐释相结合,以图补文与多方视角来讲述,涵盖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表现形态、传承发展、社会价值等方面。相信通过此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使广大读者更加生动、全面、系统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深入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更大的力量。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 王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