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卡罗尔著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讲述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和姐姐在河边看书时睡着了,梦中她追逐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从而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以至于有一次竟掉进了由自己的眼泪汇成的池塘里;她还遇到了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莫测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总是叫喊着要砍别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和一群扑克士兵,参加了一个疯狂茶会、一场古怪的槌球赛和一场审判,直到最后与女王发生冲突时才醒来,发现自己依然躺在河边,姐姐正温柔地拂去落在她脸上的几片树叶——在梦里她把那几片树叶当成了扑克牌。
路易斯·卡罗尔著的《爱丽丝梦游奇境》1865年在英国出版,姊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于1871年问世。本书包含“梦游奇境”和“镜中奇遇”的全部故事。
爱丽丝的故事一直被视为最伟大的童话经典之一,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两个离奇梦境。在奇特的梦境之中,时间彻底消失了:三月兔、帽匠和睡鼠的下午茶永远处在结束的时刻,时间却分秒都未流逝;空间重叠错乱了:爱丽丝和王后无论怎么跑,周围的景色却永远不动,得重复跑上两次才能去到某个地方;词语永在纠缠:“蛋人”可以让词语多干活,只要多付钱,一个词语就会被赋予多重含义;可以看见“人”,也可以看见“没人”;英雄可以手刃“胡言乱语”这只怪物……
字里行间弥漫的奇想幻思、荒诞戏谑,让人不忍释卷。作者痴迷于构筑一座语言和逻辑的迷宫,读者经历的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阅读体验:一旦进入爱丽丝的奇幻之旅,便不由自主成为纳博科夫所说的那种创造性读者:
“希望和永恒的爱丽丝漫游在五彩的仙境……这些精神的旁白,这些生命卷帙里的脚注,都是意识的最高形式。”这神奇的故事和阅读体验,令一代又一代读者沉迷。
第一章 钻进兔子洞
爱丽丝紧挨着姐姐坐在河边,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她偶尔朝姐姐正在读的书瞟上两眼,书上没有插图,也没有对话。“没图画,没对话,”爱丽丝心里嘀咕道,“这书还有啥意思?”
天气炎热,爱丽丝昏昏欲睡、头脑迟钝。她心里想着:要不做菊花环玩?可是,还得费事儿起身摘雏菊。这时,一只红眼睛的白兔打身边跑过。
见到兔子跑过并不奇怪,那只兔子嘴里还直嘀咕:“哦,天啦!哦,天啦!太晚了!”她也没觉得有啥不寻常。后来仔细琢磨这事儿时,才觉得自己应该感到奇怪,可她当时觉得很自然。白兔从背心口袋里掏出怀表看了看,就急忙跑走了。爱丽丝立刻站起来,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过:从来没见过兔子穿着有口袋的背心,更没见过兔子掏怀表。心里充满着好奇,爱丽丝跟着白兔跑过田野,正好看见白兔钻进了树篱下的大兔洞。
爱丽丝紧跟着兔子钻进了洞中,压根儿就没想过还能不能出来。
兔子洞起先像隧道一样笔直,可是走着走着,突然就急转直下。爱丽丝来不及停步,就掉进了一口深井里。
要么是井太深,要么是她跌速太慢,爱丽丝还有时间朝身下张望,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初,她想看清楚自己会落到什么地方。可下面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她又盯着井壁看,上面嵌满了橱柜和书架,还挂着地图和图画。经过一个架子时,她顺手拿起一只罐子,标签上写着“橘子酱”。可惜罐子是空的,让她挺失望。担心砸着下面的人,她没有随手扔掉罐子,而是将它放在了经过的一个橱柜上。
“啊!”爱丽丝心想,“经过这么一跌,要是再从楼梯上跌下来,那还算啥事儿!他们都会觉得我勇敢!即使从房顶上下掉下来,我也不会吭一声。”——很可能真是这样。
落啊、落啊、落啊落,难道没有底?“真想知道已经落了多少英里了?”她大声说道,“我肯定到了地心附近。让我想想,那有四千英里深呢。我想……”爱丽丝在学校学过一点这类知识,虽然这儿没人听她说话,不是炫耀的好时机,也算是练习吧。
“对。就是这个距离——真想知道这儿的经纬度。”她继续说道。
爱丽丝既不明白经度是什么,也不明白纬度是什么,她只是觉得这些词儿好听、大气。
她大声说道:“我会不会笔直地跌穿地球?等我跌出去一看,都是头朝下走路的人,那多滑稽啊!那些‘颠倒人’,我想……”
她挺庆幸没人听见,似乎有点用词不当。
“不过,我得打听打听国家的名字。夫人,请问这儿是新西兰,还是澳大利亚?”
她边说边试着行了个屈膝礼,一边跌落、一边行屈膝礼!你觉得你行吗?
“她肯定会认为我是个愚昧无知的小孩!不,绝不问人,也许什么地方写着地名呢!”
落啊,落啊,落啊落……什么也干不了,爱丽丝又开始自言自语起来:“我想黛娜今晚肯定会很想我——黛娜是那只猫。喝下午茶时。但愿他们别忘了给她一碟牛奶。黛娜,亲爱的,但愿你现在和我在一起!半空中恐怕没有老鼠,但你可以抓蝙蝠,很像老鼠。不知道猫吃蝙蝠吗?”
爱丽丝有点犯困了,梦呓般继续说着:“猫吃蝙蝠吗?猫吃老鼠吗?”一会儿又说:“蝙蝠吃猫吗?”哪个问题她都答不上来,所以怎么问都没关系。她感觉自己睡着了,梦见自己和黛娜手牵手走着,认真地对她说道:“黛娜,跟我说实话,你吃过蝙蝠吗?”突然,“砰!砰!”两声响,她掉到了一堆枯枝败叶上,终于掉到底了。
一点也不疼,爱丽丝立刻站起来。她仰头一看,头顶上漆黑一片。面前是一条长长的走廊,看见白兔正急急忙忙朝前跑。没工夫耽搁,爱丽丝像风一样追过去。白兔在转弯时,爱丽丝刚好听见他嘀咕着:“哎呀,太晚、太晚了!”刚转过弯,白兔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长长的、低矮的、挂着一排吊灯的大厅里。P6-8
只记得一个名字:爱丽丝
一个半世纪之前,牛津大学的数学讲师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与他的忘年交——同事的三个女儿在泰晤士河泛舟游玩,他信口胡诌了一个女孩掉进兔子洞的故事,结果越编越长,最终就成了1865年在英国出版的《爱丽丝梦游奇境》,姊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于1871年问世。
爱丽丝的故事一直被视为最伟大的童话经典之一,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的两个离奇梦境,故事却并没有连贯的情节:
时间彻底消失了——三月兔、帽匠和睡鼠的下午茶永远处在时间的尽头,却分秒未流逝;可以连续过好几个星期二,也可以五个夜晚一起过,只因这样会暖和五倍;记忆可以记住将来发生的事情……
空间重叠错乱了——爱丽丝和王后无论怎么跑,周围的景色却永远不动,得重复跑上两次才能去到某个地方;绵羊的阴暗商店,突然间会变成生长着灯芯草的溪流……
词语永远在纠缠——“蛋人”可以让词语多干活,只要多付钱,一个词就会被赋予多重含义;可以看见“人”,也可以看见“没人”;英雄可以手刃“胡言乱语”这只怪物……
逻辑含混对立着——没有身体只有头,还能不能砍下头?柴郡猫消失了,咧嘴的笑容却可以凭空显现;爱丽丝不知道国王是在自己的梦中,还是自己在国王的梦里……
这本书,字里行间弥漫奇想幻思、荒诞戏谑,让人不忍释卷。可以说,爱丽丝走进的是童趣片断肆意堆砌的奇幻世界。生性腼腆的作者似乎更痴迷于构筑一座语言和逻辑的迷宫,读者经历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阅读体验。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在看过《爱丽丝梦游奇境》后,要求属下——只要是这个作者以后出版的书都要呈给她看,不久她拿到了一本线性数论。百多年来的无数爱丽丝迷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觉:一旦进入爱丽丝的奇幻之旅,便不由自主地成为纳博科夫所说的创造性读者:“希望和永恒的爱丽丝漫游在五彩的仙境……这些精神的旁白,这些生命卷帙里的脚注,都是意识的最高形式。”
公爵夫人从任何事情中都能找出寓意,可在一片森林中万物连名字都失去了,爱丽丝也不得不追问:“我是谁?”如果一定要追问,那么,这也许就是故事的意义所在:关于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关于过往、现在以及未来,关于知与未知,我们随时都在给出确定的解释,并且深信不疑;但是,我们立刻又会重新陷入迷茫。爱丽丝像一束奇异的光,照亮了所有人都会面对的生存状态:为了心安寻求意义,却迷失在意义的迷宫里。
在翻译过程中,我最苦恼的是:到底是将原文中那么多“it”翻译成“他”和“她”,还是翻译成“它”?我选择了前者,因为帽匠曾告诉爱丽丝:“应该用‘他’来称呼时间。”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很多时候,我其实无法判断该用“他”还是“她”。好在“蛋人”说过问题的关键是“谁说了算”,那就我说了算吧!不知道“it”会不会在星期六的晚上跑来,问我要额外的工钱?
跟随爱丽丝走完奇幻旅程,我好像没法去复述故事情节,能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爱丽丝。据说自从《爱丽丝梦游奇境》出版后,爱丽丝(Alice)这个名字也流行起来,成为西方最受欢迎的女孩名字。
2017年5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