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科学,哲学间普遍而不间断的冲突,形成18世纪一出生动的史剧。
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狱崩溃之间的那个动乱世纪中,那些男女人物,还有谁能比伏乐泰更深刻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还有谁被常常提到呢?“谁是18世纪的真正国王?”维克多·库辛说,“是伏尔泰。”
伏尔泰多姿多彩的一生正是那个世纪的缩影,作为与神学家交战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成为联系国家间和世代间的经纬,成为后人洞察那一世纪的最好凭借。
打开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著的《伏尔泰时代(权威修订版)(精)》,让我们追随那长明的火炬去洞察他的世纪吧!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和阿里尔·杜兰特夫妇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威尔·杜兰特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
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
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伏尔泰时代(权威修订版)(精)》为该系列的其中一册。
尽管约翰·洛和菲利普二世多方面的努力,但在美洲的事业并不蓬勃。密西西比河河谷的大部分地带,仍是尚未征服的荒野。政府尽一切力量招揽法国移民在此区域定居。约翰·洛提供每一户移民家庭迁徙资金及450亩土地。人们发现移民不比投机诱人后,罪犯、流氓、娼妓被驱逐到路易斯安那,而青年男女则像普莱沃(Prevost)小说中的曼侬·莱斯戈被诡计或武力强迫冒险。这些牺牲品由于伙食恶劣,许多死于途中。1720年5月的诸项敕令,方才禁止这种野蛮的强迫行为。殖民地本身,由于设备不良、管理不善,加上叛逆者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密西西比公司的利润远比投机者所预测的少。虽然约翰·洛自己也曾陶醉于这个梦想,但从殖民地土壤发掘金矿或珍贵矿物的希望,终属虚幻。
这些困境必已传回法国。最聪明的投机者判断出公司的股价已达高峰,认为现在该是出售的时候了,他们迅速售出而获得暴利;其他同样贪婪、但消息较不灵通或判断较不正确的数以千计投资者,则因脱手较慢而破产。到1719年12月,卖潮压过了买潮,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波旁公爵抛售了2000万法郎的股份;孔蒂王子售得1400万;后者招来三大马车以载运用银行票据与公司股权换来的黄金,约翰·洛并不敢加以拒绝。一位普鲁士投机者卖出他所有的股权,而带着相当于3000万法郎的金条离去。其他的人则兑换股份以购买土地、房屋、珠宝和其他以人类需要或虚荣为稳定基础的有价物品。曾经遭受正义法庭惩罚过的金融家,以兑现票据并将金条运出法国,作为报复。约翰·洛努力阻止金条外流,请求摄政者下令禁止人民私藏、交易或输出珍贵金属,并要求交出所有超过皇家银行500法郎以上的金银。银行官员受权进入住宅搜索私藏的珍贵金属。“许多百姓,”据圣西蒙说,“把金钱藏得如此隐秘,以致死时无法讲出以前匿藏之处,他们的小财宝因为长埋,没能传与
股票的市值继续下降,约翰·洛竭尽全力(提供9000万法郎的纸币),欲图支持局面,但随之而来的银行钞票之增加,降低了币值,并提高了物价。1720年5月,物价已经比1716年上涨了100%,工资则上涨了75%。7月,一双丝袜高达40利维尔。通货膨胀的恐慌开始了,人们争相以纸币和贮藏物品证券交换货物。因此,福斯公爵囤积蜡烛,马雷夏尔贮存大量咖啡和巧克力。为了防止纸币脱手转购物品,约翰·洛宣布(5月21日),银行钞票和公司股份贬值50%。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或许是受到震恐的摄政王所施的压力,而后者则感到约翰·洛与其他贵族及教会仇敌所施的压力。菲利普二世把所有的公司股份投进银行,欲图挽救这一危机。
但卖潮仍然持续。7月,银行被迫对超过10法郎的票据暂停付款。票据的持有者围困银行,喧闹着要兑换纸币为金条或银条。在巴黎,涌动的人潮在混乱中踏死了10名妇女,稍后,愤怒的群众扛着其中3具尸体在摄政者的窗下游行示威。因自已疯狂的投机引起这一制度崩溃的人民,却指责约翰·洛,要求他对一切困难负责。他们设法捉他,想要杀他泄愤,不得逞后,于是将皇宫庭院内他的大马车予以捣碎。反复的骚动显示出人民觉得受经济骗术玩弄,及高阶层者以公众牺牲为代价而中饱私囊这一情绪。国会联合起来攻击约翰·洛,菲利普二世将他贬到蓬图瓦兹(Pontoise,7月20日),人民拥护国会。
8月,曾经达到1 2万法郎的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现在降到2000,而银行钞票则降到原有价值的1/10。10月,消息泄漏出来——而且很快流传开来——摄政当局在皇家银行鼎盛时,从中提出总额30亿法郎,其中大部分花费在馈赠亲友或情妇的奢侈品上。大约同时,一位银行出纳员私卷大量金条,潜逃至普鲁士。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跌至200法郎。摄政当局一则废除银行(12月),解雇约翰·洛,一则重开国会。14日,约翰·洛带着儿子离开法国。他已经将私人财产全部投进印度公司,与大多数股东遭受同样的命运;他未在外地存钱;现在他仅仅剩下2000利维尔和一些不珍贵的珠宝。在布鲁塞尔,彼得大帝邀请他掌管俄罗斯的财政。他予以拒绝。他退休到威尼斯,与妻子和女儿团圆,过着默默无闻、贫穷的生活。1729年,他终于在该地告别人间。
P12-13
宗教与科学、哲学之间普遍而持续的冲突,构成18世纪一幕生动的历史剧,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秘世俗主义也由此滥觞。读者如嫌本卷篇幅冗长,只怪作者对这一内涵丰富、构成繁杂、体量庞大的主题太过入迷。由神学产生的天谴以维系西方文明基础有15世纪之久的各种后天的道德规范,何以竟使大部分欧美知识阶层失去信仰呢?在道德、文学和政治上发生此种无声无息的根本的转变,会有什么结果?
每一卷处理的范围随着迄今犹有影响力和兴趣的过去的事和人的增多而增加。这一点再加上论题繁多——要讨论1715年至1756年西欧文明每一方面——也许可以为本卷的冗长找到一些辩解。所以,这一卷《伏尔泰时代》便突破了其原有的范围,计划于第10卷《卢梭与大革命》中连1789年的事也论及了。这包括因“七年战争”而造成的欧洲版图的改变;1756年至1774年路易十五晚年的局面;英国约翰逊和雷诺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自莱斯尼希至歌德的德国文学、自赫德至康德的德国哲学、自格鲁克至奠扎特的德国音乐的盛世;路易十六时代法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及那些边缘国家——瑞典、丹麦、波兰、俄国、土耳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历史。对这些国家,一方面为了节省篇幅,另一方面除了教皇权问题以外,这些国家也未直接介入到理性和信仰的大辩论中,所以未在本卷中多做讨论。最后一卷将讨论卢梭反抗理性主义引起那场混乱大论战的后期情形及康德以基督教伦理观挽救基督教神学所做的卓越努力。所以,伏尔泰时代的景观将在《世界文明史》第10卷中才完成。本卷的结语则为宗教并对伏尔泰事件做一评述;而第10卷《卢梭与大革命》的结语,将综览10卷而面对一个终极问题:什么是历史的教训?
我们希望借历史和传记的结合以反映真实情况。这种尝试自会招致批评,但是,它实现了“整合历史”的目标。不管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事和人自古迄今一直是相偕并进的;历史叙述事件,但要透过个人来叙述。本卷不是伏尔泰的传记,它只是用他多彩多姿的一生,作为国家间和世代间联系的经纬,并把他作为自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狱崩溃之间这一段时期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在那个动乱世纪的人物中,还有谁能比伏尔泰更活在我们记忆中,常常提到而且对今天还有影响呢?“伏尔泰,”乔治·布朗德斯说,“是一个世纪的缩影。”“18世纪的真正国王,”维克多·库辛说,“是伏尔泰。”让我们追随那长明的火炬去洞察他的世纪吧!
威尔·杜兰特与阿里尔·杜兰特
1963年5月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特。……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纽约时报》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台湾学者誉之为“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是很有见地的,决不是溢美之辞。因为它具有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哲学家的真知灼见。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的最后一部《历史的教训》,它集中表达了杜兰特博士对文明史的独到见解。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史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