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泽华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泽华著的《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本书分为:上编: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下编: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

内容推荐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革”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革”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

目录

前记(代序)

上编 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

 一 我的家庭

 1.父母的奇缘

 2.“父亲”是一种生产方式

 二 战乱中的少年

 1.土窝窝里的“学前教育”

 2.有幸上学与恐惧的环境

 3.日本占领时期“小刘保长”是我哥

 4.“小女婿”往事始末

 5.人缘和“成分”继承

 6.都说我“命大”

 7.上学可以不当兵

 三 追求红色

 1.共产党“好不好”

 2.要经得起考验

 3.服从组织分配,放弃心爱专业

 4.“审干外调”与晋升教导处副主任

 5.被署名的反右重头文章

 6.考上南开大学

 7.一个缘分一辈子

 8.“大跃进”中当了助教

 9.师从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

 10.第一次讲课与处女作中的蕴意

 11.“半工半读”,“培养普通劳动者”

 12.也曾“红得发紫”

 四 “文革”之惑与初醒

 1.紧跟“文革史学”与批“三家村”

 2.“滚”出革命队伍

 3.贬入“中间组”

 4.“周恩来黑党”成员与入“牛棚”

 5.卷入两派之争与在劫难逃

 6.毕业分配,“线”为标准

 7.难结抢占老师住房的账与“活人展览”

 8.我在“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面前

 9.对“抓革命,促生产”生疑

 10.“半拉子”批判周扬

 11.“五.一六”嫌疑分子

 12.被“下放”:服从还是抗议

 13.边拉练边批判

 14.批判翦伯赞与忏悔

 15.“他不懂什么是历史”

 16.一句话的启蒙

 17.牵线杨荣国来津做批孔报告

 18.因我评秦始皇文章,《学报》化为纸浆

 19.“法家著作注释会议”与上“黑名单”

 20.《中国古代史》问世

 五 学做公民

 1.破格晋升副教授

 2.当市人大代表,讲了些真话惹麻烦

 3.涨工资没“感恩”

 4.谢绝信任,不当“工具”

 5.选任系主任

 6.“如何做公民”

 7.开设“文革”史、人权史

 8.学术“三个一”

 9.历史系“身价”倍增

 10.劝校长收回成命

 11.不宜因隐私问题影响职称晋升

 12.“死猪不怕开水烫”

 13.争自己的权益

 14.由某先生特殊时期之事说公民的自主

 15.用收藏诠释思想刁

 16.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下编 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

 一 从“文革”中走出来

 1.以“文革”的思维方式批判“四人帮”

 2.打破“阶级划分”铁律的尝试——战国时期阶层、身份研究

 3.冲击“文革”桎梏,名噪一时的三篇文章

 4.从“观念思维”定式中走出来的尝试——撰写《先秦政治思想史》

 二 我对壬权支配社会的探索

 1.君主专制帝国: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

 2.王权与社会分层

 3.贪污是官僚的生长点

 4.文人——官僚——地主生态圈对整个社会的塑造

 5.君主专制是导致社会停滞主因

 6.“权力——依附”型社会结构

 7.王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8.关于社会形态问题

 三 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1.先秦诸子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范式的形成

 2.帝王“五独”观念的至上性与社会控制性

 3.天、道、圣与王合而为一与王的绝对化

 4.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

 5.君主对士人与“学”的控制与支配

 6.帝王垄断神圣的枢纽概念与对社会思想的控制

 四 等级人学与主奴综合人格

 1.等级中的人

 2.主奴综合人格

 五 立公灭私、圣人“无我”与专制主义

 六 儒家道德至上与专制主义

 1.把道德视为人生最高境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三纲五常”把人变成畸形的人

 3.压抑人的“人道”

 4.圣人崇拜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

 七 “形式主义”中颂扬性的政治文化

 1.帝王尊号拜物教

 2.颂扬帝王政治文化,彰显君尊臣卑

 3.君主名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八 关于政治思想的“阴阳组合结构”说

 九 参与社会史研究

 1.“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撰写《土人与社会》

 3.揭橥战国“授田”制

 十 探讨历史认识论诸问题

 1.史学危机与从凝固的“范型”中走出来

 2.《除对象,争鸣不应有前提》

 3.《史家面前无定论》

 4.“政治”概念大干“阶级”概念

 5.《历史学要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

 6.“剥削”的历史再认识

 7.历史价值的三种形态和历史认识的五种形式

 十一 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

 不是结束语:温馨的小家庭

试读章节

1.父母的奇缘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石家庄近郊一个名叫“土贤庄”的小村庄。我年幼时,那里不叫“土贤庄”,而是呼作“杜贤庄”。“杜贤庄”,顾名思义,村里的原住民,主要应是杜氏人家,但当时只有一家姓杜,且是年老的绝户。

说起杜氏绝户,村民常讲到一桩故事。我们村东有一条通往帝都的大道,道边还有很宽的人行道。八国联军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是经由这条大道回銮北京。为了迎接圣驾,沿途村落所有成年男子,必须匍匐在地,跪于路边,而且不得抬头仰视。人们只能从眼角里睨视一点点宏大景象。老人们说起来,都带着无限敬仰和崇敬的口气描述,先是步兵,接着是举幡的,再是马队……数不清的一个方阵接着一个方阵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居于中间的是太后、皇帝的御驾,殿后的又是数不尽的方队。官宦们络绎不绝地巡视着两边跪拜的民众,对耄耋之年的人抽样给予赏赐。全村只有杜家一位老者受到恩宠,赏赐的是一块大洋。这块大洋成为供奉的圣物,人们都垂涎三尺,羡慕至极。

遗憾的是,杜家似乎没有福分来承受皇恩,后来反成了绝户,令村民们无限惋惜。到我能听l董这个故事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大清也灭亡了三十多年,那时是日本侵占时期,可老一代的村民们讲起往事,依然肃然起敬,似乎能有一次五体跪拜,是自己一生的荣光。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也是我最初所接受的“臣民意识”的教育。

杜家绝户了,可村名是最好的纪念。一九四。年,日本人修筑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我们村是第一站,不知何故,将“杜”改为“土”。虽然乡亲们认为“土”字不吉利,但村里头面人物与日本人交涉无效,时间一久,便约定成俗,村名随了站名。大概搞“治安村”时,村子正式更名为“土贤庄”。土贤庄原属正定县,滹沱河东西流过,将正定县分为南北两块,我们村在河南。滹沱河南,土地平整且肥沃,采用井水灌溉。主要的大车道,同时肩负排水渠道的作用,遇到大雨,街道如滔滔河道,流畅无阻。我们河南住民,维持着旱涝保收的生活状态,鲜见极端贫困之家。我们村距正定县城和石家庄都是十五里,属于近郊,后来又傍石德铁路线,村子虽小到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但相对其他村庄通达、活分。

一九三五年阴历正月十四日(公历二月十七曰),我来到这个世上。家里没有钟表,不知确切时间。那年生肖为猪,生我正值晚饭后,乡人所谓“人畜皆饱”。我爹非常高兴,说:时辰吉利,以后不会挨饿。据我娘叙述:当我呱呱落地时,一看又是一个秃小子,极其扫兴,懒得看我一眼。因为我前边已有了四个哥哥,娘想要个女儿。我爹是重男主义者,十分称意。娘不甘心,还要生,在我四岁时,终于有了个妹妹,我似乎成为这个家中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  我父母是一对老夫少妻,父亲比母亲大三十一岁。父亲生于一八七二年,母亲生于一九〇三年,都是大清的子民。母亲是续弦。我的外祖母体弱多病,每逢冬天喘得透不过气,坐卧不宁,整日围着被子蜷缩在炕上,痛苦至极。我母亲是长女,下边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外祖父是个老实人,比较窝囊,支撑不了家。田有两亩,但没有井,也没有牲口和大型农具,因而收成甚微,日子很难过。家里的事情全由我母亲操持。为了外祖母和这个家,母亲耽误了婚期。当时习俗是十七八岁出嫁,过了二十就难了,属于现在所谓的“剩女”。大约在这前后,母亲患了莫名的病,根本请不起医生,拖着、耗着,人瘦得不成人形,几乎没有生的希望。那个年代,闺女是不能死在娘家的,死了不能入祖坟,没有安魂之处,只能做野鬼。对一个大姑娘来说,这比生时没有出嫁更残酷。我们那里实行冥婚,找一个异性单身冥鬼,结为夫妻。据说外祖父已为我母亲筹划冥婚的事。正当此时,我父亲丧偶,时年已经五十有五。他有二男二女,都已成家和出嫁。那时家乡有个习俗,男人丧妻之后,最好不出三个月能续弦。男人不空房是一种吉利。于是有媒人撮合,很快就把婚事说定。对我母亲来说,这总比等待冥婚要强得多。

据说我父亲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声言:就是一个“棺材瓤子”,我也要娶回来!迎亲那天,他不便去,便派自己的孙子前往。婚后,父亲对母亲疼爱有加,关怀备至。他那时已有良田几十亩,生活得不错,又当家做主,于是到处给母亲请医生。奇迹出现了,母亲的身体日见好转,婚后不到三年接连生了我三哥和四哥(前边有两个同父异母哥哥),母亲身子骨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了。经过死亡线考验的人多半长寿,我母亲活到人瑞——九十五岁时辞世。P8-10

序言

曾几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如今,人生七十不言老。我年届八旬,当属古稀之列,但仍在思考的途中。

八十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我的经历是一系列偶然的堆积,背后则有个大的必然在左右。少年是战火风云中漂泊的一叶,充满了恐惧和无助;青年和壮年在数不清的运动中奔波、紧跟,在幸与险中沉浮;进入老年期,才多少有点自主意识,但是久在樊笼之乌,已失去奋飞的能力;另外,也是习惯了,当然也还有相当的理想和信仰因素在其中。

在青年时期,什么都清楚,因为事事“听喝儿”;进入老年,虽然仍有“北”,但又不能确认“北”何所指,于是我陷入糊涂,反而引发说不尽的徘徊、苦恼和悲凉。

在一九七六年极端苦闷时期的“日记”中,我反复提出“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个人”独断与“天下”之间的矛盾。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学问家,而是一直在世俗中纠缠的碌碌之人,“日记”中的看法成为我学术观念的背景,甚或是起点。

以我之见,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因此,历史与现实的互相观照,无疑是研讨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切入点。反过来,叙述和研究历史,则是为现实提供一种国情备忘录。近代以来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期,而转折期必不可避免地有着沉重的历史拖累。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辛亥革命在形式上结束了王权,但权力支配社会的运行机制却远没有随即改观。相反,在某种新的环境中,却更加强化,权力崇拜达到历史的新高峰。盛行有年而被遮掩的秘密,被以最直白的语言揭示出来:“有了权就有一切,丧失了政权就丧失了一切。”应该说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观念。早在殷商时期,王就以“余一人”自称而高于一切,拥有一切。周代的普遍意识之一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后诸子百家都承继这一观念,认定王对臣民有“生之、任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的无限权力;与之相反,“民者,仰上而生也”。君王的权威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秦始皇登位,即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刘邦夺得天下,即刻把天下视为自己的“产业”。这种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垂两千余年而不败。

芸芸众生也接受了这类观念,只要有机会就向“权力”靠拢,“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些古今“醒世名言”,是普遍性的共识,也是民族主流观念的证据。因此,就普通大众而言,对“官”既畏惧又羡慕,既憎恨又顺从,骨子里流行的是权力崇拜。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迷信,与寄希望于清官和好皇帝混为一体,正如唐朝聂夷中《伤田家》所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得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真的是撕心裂肺,而表达的是多么可怜、可悲的观念。我的学术理念基本上就是对上述这些进行剖析。

到了这把年纪,如何给自己定位?说实在的,自己都说不清。如果一定给自己一个评语,我自认为:大致仍属于改革开放的大社会主义者中的一分子。在各种主义之中,我仍然相信大社会主义中包含着更多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人类古今精神的升华,但它不是绝对的理念,而是历史的,不可能齐头并进地一步到位,而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大社会主义与此大体相同,也是很古老的一种理想,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因时代、因人而有不同的呈现。社会主义不是某某大人物特定的,而是“大”的,“大”到多大,我说不清楚它的边界,但远远超出了某些大人物规定性的论说。“大”是由种种元素积累而成,这要在历史实践中探索,绝对不是先验的规定;科学也不是理论逻辑的推导,而是由实践检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具体的道理。改革开放的大社会主义是不断的渐进过程,只能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地探索和实现,所以改革开放是无止境的,这里可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说明:“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在我解析传统社会权力支配社会时,蕴涵着一种理念,就是应由权力支配社会向社会制约权力的转型,也就是逐步实现权力制约权力;权力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但要逐步实现社会与权力的协调和平衡,由特别利益集团控制逐步转向以公共性为其主要职能,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必定有许多曲折和痛苦为代价,如能学会有规则的博弈,肯定是中华民族的万幸。

中国历来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王权体系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纯粹的理论、乌托邦、绝对平均主义有着很强的煽动性、鼓动性,很能蛊惑人心。但靠权力硬性推行这些又只能造成普遍性的灾难,而在灾难之上又耸立起新一轮的特权阶层。太平天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八十年的经历告诉我,虽然纯粹的理论和乌托邦不是没有一点意义,但历史是个过程,既有权力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因此,现实主义或经验主义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

长时期我被臣民意识所笼罩,如果能从我的经历中看到一点点公民意识的萌生、成长,就算我没有白活到八旬;如果还在臣民观念中盘桓,那肯定是我的悲哀。

于南开大学洗耳斋  2014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