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读史十记(上下)》为作者冯政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和感悟,从古典时期、佛教时期、新儒学时期到东西方文明碰撞期,内容丰富而全面,是一部涉及面广、通俗易懂的中国简史,也是一部具有传世意义的历史读物。
| 书名 | 读史十记(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冯政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读史十记(上下)》为作者冯政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和感悟,从古典时期、佛教时期、新儒学时期到东西方文明碰撞期,内容丰富而全面,是一部涉及面广、通俗易懂的中国简史,也是一部具有传世意义的历史读物。 内容推荐 冯政著的《读史十记(上下)》介绍:中国文明从古代到近代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古典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世纪),中国诞生了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是中国本土思想的产生时期,中国文明有了基本的观念和制度;第二时期是佛教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佛教为主体,佛教与中国本土其他思想处于相互对抗及调适时期;第三时期是新儒学时期(公元11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国文明主要发生在新儒学和佛教之间,而新儒学在社会与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儒学成功地把佛教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第四阶段是近代东西方时期(公元20世纪),中国文明发生在新儒学与西方文明之间,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东西方文明在发生相互碰撞的同时又相互融合。 目录 上卷 思想影响的历史——行者跋涉山水,智者俯瞰历史 星光烛照下的探寻:什么是历史? 东西文明的异同,古今历史的启迪 返景人深林:对中国历史思想的反思 摆脱历史困境的近现代化的求索 文明在神性、人性、理性之间的抉择——追溯“中华礼仪之邦” 文明追求的误区:人类起源于中国? 以文明的演进,擘分历史的脉络 中华文明前传:在淳朴、愚昧、野蛮、启蒙交织中前行 文明开篇:我有嘉禾,绥之靖之 文韬武略论高下:谁是八百年周朝奠基人? 周公:仁义智勇信集于一身的历史伟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礼仪之邦”的诞生 从礼仪之邦到天朝大国:东方文明光环下的周人 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大秦帝国之殇 大秦帝国,一个威震世界的“中国”代名词 秦赢:西陲勇士,为了家族的荣耀而战 西来秦人,曾经拥有一个淳雅文明的国度 精彩春秋:雄才大略秦穆公,千古第一“隆中对” 大国崛起:从“秦晋之好”到“遂霸西戎”的善恶交锋 大秦帝国命运纪实:雄起缘商鞅,成败赖李斯 法胜于儒,秦国后来居上的制胜之道 绝仁弃义,武装到牙齿:“虎狼之国”是这样炼成的 帝国哀歌:盛极而亡,叹英雄不再,社稷何安? 一个民族、国家的道路选择——千古汉风说到今 威加海内,汉声远扬:四百年读懂中国历史 大汉帝国气象的生成:英雄逐鹿天下,仁者长安社稷 抑百家而定一尊:汉家“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武帝一生足风流,倜傥不乱汉宫闱 千古一帝:汉武帝,中国封建帝王的缩影 汉武帝的奸雄一面:驾驭酷吏,驱策鹰犬治天下 “汉家制度”设计的缺陷:专制有余,法制不足 帝国反击战: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人类文明天穹下的理性之光——中国创造:科举制的诞生 古今多少事,“人才”话不休 士之所生,用之可以尊中华 铅刀贵一割,梦想奈何骋良图 学而优则仕:中华政治文明的最初尝试 科举制:冲破三百年历史阴霾,再现中华文明之光 再造科举:文明之光的普照与延续 古代历史,巅峰时代——永远的大唐 上篇:读半部唐史,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兴衰 唐太宗:英雄开创历史,文治千古标高 武则天:千古唯一女皇,破除大唐王朝历史瓶颈 唐玄宗: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下篇:大唐帝国的遗产:巅峰时代的东方文明 大唐王朝气象:龙衔宝盖承朝日,凤翥天香满皇州 大唐帝国的精神气度:襟怀舒旷达,报国取龙庭 曾经的文明辉煌: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下卷 在那世人向往、惋惜的时代——风雅两宋:古代社会,生态极致 两宋王朝,三百年历史咏叹调 赵宋开局:英雄气短,王朝气长 大宋王朝之转捩点:有心的战争,无奈的和平 文治千载独步,造就大宋锦绣人文、绚美山河 风雅无边:黄金时代的宋人 百代文宗之欧公朋党雄辩之高论 文明的沦落:从朋党之争到吏治崩坏 王安石变法:中国发展之路的第三次探索 新儒学:从精神到思想对中国发展之路的再探索 岳飞的精神遗产:正气炳人寰,精忠铸就“民族魂” 中华百年沉浮,宋元历史赓续——穹庐笼罩下的文明熹光 征服随风云飘散,史诗与文明长存 蒙元帝国变奏曲:从济济多士到暴敛天下 草原穹庐笼罩下的文明生态 长城拱卫下的历史围城——大明王朝:文明的危机 精神扭曲下的光明与黑暗之角逐 大明王朝:从民族到国家、个人,一部被扭曲的历史 历史的遗憾:缺少政治智慧的政治残酷 人性的缺失,唐宋文明之光的黯淡 大明王朝的舞台: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 郑和下西洋:告别海洋前的挽歌 东方文明的凤凰涅檠——紫禁晚照大清帝国 夕阳落照下的末世长歌 康熙:世间凡人,何以炼成伟大帝王 康熙帝之缺憾:“内圣外王”的完结,中华文明的停滞 在圆明园废墟上的祈祷 曾国藩:传统文人的完美与悲哀 左宗棠:中流砥柱的卫国者 中华传统文明的魅力与复活 后记 试读章节 星光烛照下的探寻:什么是历史? 又是一个日落前的黄昏。 在我位于上海浦东的斗室书斋窗前,是层层叠叠、如屏如障的“城市凝固森林”,虽然不乏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杨浦大桥之类高耸云天的建筑映耀于目,看久了,则难称崇宏壮丽、风景如画,而是无边积木城池、唯见一叶障目的困顿感。 对于熟读诗书辞赋且又襟怀“名山事业”情结的人来说,久居红尘闹市,其实是一种悲哀。 古人云:幽者托情于山,智者寄情于水。君不见,此处虽与长江、大海毗邻,却既不见滚滚长江以叹东流逝水,亦不复见浩淼烟波以观沧海桑田,而西北南三面纵横绵延的重峦叠嶂、丹霞丘壑,则在百里千里之外。 所幸,林立楼宇遮不住远处的蔚蓝天穹,有镶嵌夕阳金晖、驾驭轻风勃勃游走的云朵在传递着自由的思想。这是思想的起伏、灵动的思考。 大隐朝市,本无车马之喧;不出户庭,坐得云霄之致——所以淡泊明志,静心于思。思想,因思考而成熟。 一花一世界。人因思考、思想而演绎不同人生。 中国先秦时代,是一个产生思想巨人的黄金年代。历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在尽广大而致精微的同时,犹不忘反躬自省、自知,遂能屹立百代而未见其朽。 由此,后人得知圣人孔子如是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圣人自我总结的人生。从此,圣人以自己的思想俯视着身后。 圣人,人类的缩影。自有人类,便有历史——在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在学习中,都离不开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历史。 文学冢说:我们从历史中走来。 哲学家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社会学家说: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 历史学家自豪地概括为:我们只知道一门学问,就是历史。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行者跋涉山水,而智者俯瞰历史。历史,不侄是人类进化历程的记录,还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晶,遂成为人类生生不息的学习之源,进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走向未来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 既然历史是如此重要,可以想见,在我们从幼儿启蒙的成长过程中,被人为地灌输了多少堂而皇之名日‘‘科学’’的历史常识、思想与史学体系。只是,诚如圣人孔子所言,人生不逾四十,难称不惑。当人生因岁月而成长,思想因思考而成熟,蓦然回首,却察觉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业界精英对所谓的“历史”往往如雾里看花,难以辨识其兰台信史、稗官野史,难以参透其偶然现象、必然规律,自然或不自然地溺于浊流而逐其波,迷于俗念而扬其尘。 犹记20世纪30年代,一代史学大家钱穆借其《国史大纲》引出振聋发聩之论: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之国家。 对本民族历史认知的浅薄、缺失,带给国人的何啻是前进路途上的阵痛、迷惘! 亦由此,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大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思辨,更触发了我对本以为谙熟的历史的反思。 因为工作缘故,多年来,我频繁往返于北京、上海这两座中国特大城市。某次,在京沪线和谐号列车上,轮轨锵锵,长坐无眠。窗外,夜幕沉沉,星斗阑干,风驰电掣的北上之行仿佛天地杳渺的时间之旅。时空回旋,从宇宙深处悠然飘来一枚枚闪射着历史影像的流星,引燃了我内心灵感与思想并炽的焰火——P4-5 后记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我们对历史最初的认识,大抵来自现实中的历史遗存,或是书本中的历史著述。 现实中的历史遗存,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古埃及文明创造的金字塔、中华文明创造的万里长城。在列举世界七大奇迹之时,古希腊人将胡夫法老(希腊人称之为“齐阿普斯”)的金字塔放在第一位。而中国的万里长城,则以其历史悠久、大气磅薄,记入了人类史册。 对以阅读和创作擘分其特质的文人来说,上述文字大抵属于“每有会意,斐然成章”的精神遗存的总结。世人如欲对这些精神遗存再做深入理解,进而深有感触,方法之一是再进一步,走进人类已有的历史著述。 比如,面对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创造之一的金字塔,我们可以引申发问:什么是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给世人带来了怎样的印象?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第三章《埃及文明》,以抒情散文的笔法,描绘、阐发了古埃及文明永恒的魅力: 蜂拥进入博物馆参观著名的埃及艺术宝藏的大群大群的现代人,仍然被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令人神往的文明之一的魅力所吸引。埃及文明几乎与公元前第四千纪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同样古老,与后者形成了非常引人的对比:较之美索不达米亚的动荡和紧张,埃及文明以稳定和宁静为特征。埃及人不仅在其古代历史的很长时期里享受和平,而且现存埃及雕刻和绘画中的人物看上去往往在微笑着,就像夏天度假时那样在阳光下怡然自得。 只讲埃及对后世思想或历史的影响,无法对埃及人的成就作出最充分的估价。倒不如说,埃及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雕刻、绘画和建筑模式就其自己起见是迷人的。为了其中一些东西,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回到远古时代,一睹捏菲尔提提的芳容,聆听图特国王的祭祀们吟唱超时间的颂歌,或者在金字塔缓缓上升之际荡舟百合花盛开的尼罗河。在历史之旭日刚刚露出天际之时,埃及文明就已如日中天。对这一文明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菲利普·李·拉尔夫对古埃及文明得出一个结论: 从今日的观点看,相对未受扰乱的埃及文明仍值得尊重。显然,古代埃及人找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彼此之间合作的方法,使自己能够和平、自给自足地生存绵延数千年之久。 对同样古老的中华文明,我们可曾有如此具体、形象、清晰的认识?可曾有如此轻松、清新、优美的文字表述? 《尚书·说命中》有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即是人世间一种普遍现象——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后来,偶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感慨良多。在我看来,孟德斯鸠先生在这部法兰西民族不朽之作的序言中阐发的心得,是对中华经典《尚书》所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具体诠释。 这部著作,我多次提笔,又多次搁笔。我曾无数次扔掉草稿,让它们随风飘去,我每天都觉得慈父之手垂落下去,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意图,实际上却在追求我的目标,我既不懂得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是例外。我找到了真理,却又丢失了。然而,当我一旦发现了我的原则,我所追寻的一切便一股脑儿向我涌来。在二十年间,我眼看着我的这部著作萌生、成长、成熟和完成。 孟德斯鸠是自信,二十年不懈努力,如愿得其所得: 这部著作如果能够获得一些成功,我认为主题的宏伟是主要原因。不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毫无才具。当我看到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伟人们在我之前撰写的那些著作时,我满怀敬仰之情。但是,我毫不气馁,我与科勒莱乔一样,也要说“我也是画家”。再后来,读国学经典,我又见识了一位东方励志“人物”——孟子。此君言道: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是说也,君子立志行道,没有一定的成就,就不能显贵。当然,理想是美好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孟子之所期许,只能是一种奢望。 有感于昔日的匆匆、浅显,在《历史的背影》基础上,经数年精心结撰,《读史十记》始告终结。诚然,我对此书亦不敢寄予奢望,唯愿了却先前之夙愿——让读到它的人获得一些鉴古而知今的真知、良知。 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只要一息尚存,仍心怀希望。对历史、现实、未来,人们抱有同样的心理。 1935年,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完成《世界文明史》,对中国作出这样的评价: 这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国家,在好几次的兴衰后,今天在整体和精神上表现出巨大的活力,我们发现这是个最有创造的时期。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那样的精力充沛,那样的聪慧,那样的能适应环境,那样的能抵抗疾病,那样的能忍受灾难和痛苦,那样的在历史的重压下能沉静忍耐和等待复原。这个拥有如此物质、劳力和精神的资源的国家,加上现代化的设备,我们很难料想出她可能产生的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很可能将会比美国更富有,很可能将会与古代的中国一样,在繁华和艺术的生活方面居于领导世界的地位。 套用一句俗语: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唯愿以我们的努力,不辜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