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羊城后视镜(3)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柳主编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这套丛书对广州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进行了回望和追溯,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昔日羊城的风物世情,既还原了上一辈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的集体回忆,也鼓励读者去了解、保护岭南文化,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该系列作品共8辑,本书为第3辑,由杨柳主编。

内容推荐

作者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以追寻羊城历史文化沉淀及再现其人文精神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探秘追踪、抽丝剥削,向读者带来了一部记载岭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风流人物、动人故事的精彩画卷《羊城后视镜》。该系列作品共8辑,本书为第3辑,由杨柳主编。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配以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许多事例皆为作者多方实地采访而得,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目录

序 叩问历史风情 挖掘文化积淀

老城纪事

 红棉缘何成市花

 骑楼120年

 断了脉的红楼

 钞票上的羊城风景

 越秀区的十三行

 澳洲建筑师给羊城的杰作

 广州开始有电灯

 西式教育先锋岭南大学

 贡院遗址上的建筑

 羊城的城隍庙

 新一军公墓原貌

 文德路39号

 中华中路故衣店

 一桩血案与光华医学院

 百年体育场

粤海遗珠

 功过是非陈炯明

 民国元首林森横祸飞来

 宋子文在广州

 “独腿将军”广州市长陈策

 彭东原的悲剧

 戎马一生余汉谋

 弃明投暗的龚楚

 余子武的葬礼

 刘学询传奇

 民国广州“酒楼王”

 最早的“美人鱼”杨秀琼

 球王李惠堂

 北梅南李两芬芳

 枪下冤魂李少帆与朱次伯

 大喉宗师白燕仔

 “仔姐”郎筠玉

 罗荣钜与《昭君出塞》

 粤剧快笔徐若呆

 传奇“武生王”——靓荣

 从广州出去的“中国影后”

 符公望与广州方言诗

 广陵绝响小明星

 散尽家财为电影

 黎民伟拍《胭脂》

 我的堂叔南海十三郎

 伍廷芳之死

 粤剧工人运动的先驱——黄种美之谜

广府风情

 广州人婚俗大观

 茶叶·茶楼·茶谭风

 看百年“顶上功夫”

 扎狮人家

 真正的广州烧鹅

 秋日蟹香

 干一杯凉茶

 街头惹味串烧

 大新路与炭画王

 花市搬来一个季节

后记

 抢救羊城的记忆

 可否建立“广州学”?

试读章节

帕内来中国时是晚清,这时,清政府实行“新政”。所谓“新政”,是清朝为了挽救没落的帝国,在1901年到1905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四个方面。为此,广州也加快了近代城市化的改革。其实,广州这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失去“一口通商”的地位,外贸优势已被香港、上海取代;二是因为张之洞的调任,原来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被遏制了。幸亏来了新政,两广总督岑春煊积极进取,使各种实业投资在广州不断涌现,也给发展西方建筑事务带来了契机。

帕内在广州第一个政府项目是大清邮政官局的设计,这时他还在丹备洋行,就做了这种大型的官方建筑,可见他很早就和地方官府建立了联系(这个建筑非常不幸,在1912年被焚毁)。1904年7月29日,《季隆广告报》宣称,广州治平洋行的合伙人帕内先生,一个老季隆的男孩,在“粤海关关舍”设计竞标中获胜,获得了4.5万英镑的施工权。这座建筑在今天沙面大街2号,也被大火破坏过,顶上两个圆形塔楼像女巫的帽子,是美不胜收的童话世界。人们站在沙面桥的对岸就可以发现两顶“帽子”,引起无穷的历史回忆。到1906年,帕内又在沙面(今沙面南街50号)建造了瑞记洋行,这是“华南地区第一幢真正意义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尽管也有人认为是岭南大学的马丁堂),而且,建筑里至今保留着广州的第一座电梯。帕内的设计意念,使广州官员们大开眼界,这时才知道,中华帝国之外,还有如此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美不胜收的建筑,更加佩服这些洋人的创造。所以,到1907年岑春煊当政时,要建立一个士敏土厂,很快把设计任务交给帕内的设计所。使用士敏土,使近代中国的建筑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从此,可以建造高楼大厦。当时珠江边的河滩上,还是一片烂泥,潮涨潮落,渔船穿梭,帕内就是在滩涂上,描绘自己的伟大而孤独的作品。原本规模宏大的厂房,前后都没有任何建筑,风吹雨打独自享用,让今人看到建筑师不同凡响的眼光。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后,先把大元帅府设在东郊黄埔公园,只过了6天,就迁到河南士敏土厂作为驻地,就是今天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迁徙的原因,是当时广州驻军有桂系和滇系,虽然他们同意孙中山回广州护法,但毕竟是外省来的力量,孙中山考虑河南有本地的李福林的“福军”可以“护驾”,加上临近珠江,有意外可以乘船避难,厂里还有地下通道以策安全,故搬来了河南。如今,还留下两幢三层楼的纪念馆,在海珠区东沙街18号。

设计中,帕内对殖民地外廊式有极其强的控制力和再创造能力,士敏土厂南、北楼,帕内设计了连续券、四面环廊,又将锁石、组合线脚、檐口等西方正统古典元素融入其中。圆形窗下都设计一个大平台,可以想象,孙中山随时可以在平台上朝下向群众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设计的其他建筑,如花旗银行、广九车站等,都选择新古典主义。沙面的建筑显示出欧洲气派,虽然没有特大型的建筑物,但从中广州人也可以在家门口探视到万里之外那片奇异大陆的独特风貌。

五仙门发电厂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经两广总督岑春煊批准,英商旗昌洋行在广州长堤五仙门开办的粤垣电灯公司的电厂。开始时也很简陋,150万元的资本,四台发电机546千瓦的容量,后来才慢慢建造起厂房。平治洋行对五仙门发电厂厂房,这幢建筑在珠江边,无数的市民在(今日海珠广场西)附近看着棕红间白的两层大楼,发出惊人的电流改变整个古老广州的面貌,从中思维也开始慢慢地被拉向了近代。1911年才通车的广九车站,也是现代交通的坐标。早在1888年,九龙商人就动议建造广九铁路,直到10年后才被英国政府以“索赔”的名义向清政府提出,分英段和华段建造。华段1907年开工,1911年竣工,10月8日通车,全长142公里,28日与英段接轨。当时在广九马路建设火车站,那种拥挤和热闹是今人无法想象的。那时没“的士”,接火车的全是中国古老的轿子,连同大批的轿夫,在平治设计的欧式火车站大楼前面,形成一幅饶有深意的中外风俗图。这里发生过多少故事,有多少名人在这里出入,进行他们的伟大事业。可惜,这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改造广州城的宏愿中被有关部门拆毁。

帕内的建筑设计都是分布在珠江旁,沙面、长堤、东堤、河南,以珠江为纽带的西洋建筑,犹如成串彩色的珍珠,给古老羊城增添了新的光彩。

P27-28

序言

叩问历史风情 挖掘文化积淀

张汉青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杨柳日前告诉我,《羊城后视镜》要出由她主编的第四个版本也就是八册系列丛书了,并说无论如何,要我为此事再讲几句。

说来话长。事情要回到2004年的夏天,两位在《羊城晚报》副刊部工作多年的记者吴绿星、杨柳,要将他们采写的有关广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特写汇编成书,并以颇为新颖的“羊城后视镜”作为书名正式出版。此事得到《羊城晚报》报业出版基金的赞助。我知道后也很高兴,并为之作序。这本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但媒体和出版界的职业视觉和他们手中的笔,并没有停下来。从2005年开始,《羊城晚报》办起了《羊城沧桑》专版,吸引了众多作者的参加和读者的关注。几年下来,有关羊城历史的各类文字,林林总总,《羊城沧桑》版的知名度也由此日增。2008年2月,由《羊城沧桑》版主编杨柳编辑的《羊城后视镜》第②③册,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

两年后,《南方日报》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第④⑤册。我在2009年9月执笔写了第二篇序言。

岁月匆匆,现在已步入2016年夏天,《羊城后视镜》要出版共有八个分册的系列丛书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的几个出版社,好像接力赛般连续作业,十二年中出版了八本书,收集了数百篇描写羊城沧桑岁月的文章,这个现象引人深思。我重读了在为《羊城后视镜》写的第二篇序言中的话:“从出版社一再推出《羊城后视镜》这件事,可以使人感到。关心广州千年古城,了解羊城沧桑岁月,正是触动到社会发展的脉搏,点击了人们的心扉,表达了大批老广州人包括日益增多的新广州人对这座古城前生今世的关注。随着社会转型脚步的加快,这种叩问历史的现象并没有消失,相反还会日益强烈起来。我们的新闻媒体、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心,就经由这套《羊城后视镜》连接起来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历史长河某一瞬间的个体,每个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社会一员,关心自己生活成长地方的山山水水,怀念自己的故土家园。这是人之常情。”这番议论,今日重提,似并未过时。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讲到“乡愁”吗,二三千年前,南海之滨的羊城这片土地,同样也是苍茫绮丽的、我们的前人休养生息的“乡”。“乡愁”也好,“城愁”也好,总之都是对“根”的怀念和依恋,是千言万语都化解不开的浓浓历史风情和文化积淀,是一种高尚的文化记忆、文化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认为,《羊城晚报》为叩问广州古城的沧桑,把羊城的“古”和“今”联系起来,从“鉴古”中加深对“观今”的深度,凝新老广州人之心,聚新老广州人之力,增强自信,开创未来,这件事做得很对,并结出了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广州的文化钩沉、文化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认真地去做,任重而道远。“广州”“羊城”这部大书,还需要动员更多有识之士,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去探索、挖掘,去耕耘、描绘。期盼有更多类似《羊城后视镜》这种作品问世。

是为序。

2016年6月11日于爱绿楼

(作者为中共广州市委原副书记、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后记

抢救羊城的记忆

杨柳

一个民族,只有透过历史照射,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广州人也只有破解城市历史及拼嵌出清晰的岭南文化基因图谱,洞悉自身文化的宿命,才能与祖先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呼应。

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积淀2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悠悠两千年里。城市中心从不曾迁移的唯有罗马、亚历山大和我们的广州。这里曾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十主”的古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显赫的始发港,沟通中外。

岭南文化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它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迥然不同,尤其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的“广府文化”,是原生型的世俗文化,兼具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务实性的鲜明特质。与其他地区传统的书香文化特点不同,曾被一些无知者鄙视为“岭南无文化”。其实,广东有诞生新事物的土壤。远的不说,可以从近现代史中若干“全国第一”去认识自己曾有的历史地位——

铁路先驱詹天佑、飞行大家冯如、电影先驱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不必说了,还有很多领域。例如:中国长期没有体育科的设置。直至康有为1893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才开始有了体育课程。第一次在广州举办的省运会,比杭州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要早25年呢。再如:早在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从广东走出去的商业奇才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丝绸)夺得金银大奖。此外,第一代民族资本家、第一批留学生、第一部照相机、第一架飞船……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更是最早影响珠三角,出现了维新变法的康梁、率先走向共和的孙文等旗帜式的人物;羊城更曾成为国民党、共产党中央所在地……

作为广州的一个市民,应该了解和尊重这个城市的历史。

广州人大步进入全新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另一方面的改变。环顾四周:连片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字号,从中山五路星散之后黯然消失;熠熠生辉的东山别墅群,有似雾中楼台,廖仲恺先生的旧居已无影遁形;孙中山先生在其间宣誓就职非常大总统的“财厅”。蜷缩在新建的煌煌大楼膝下……小变、中变、大变,一座城市的象征应该是什么?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还是古旧的历史遗迹?高楼大厦或许可以建于此地,也可以建于彼地;但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遗迹,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它所经历的年代、它所目睹的事件、它所承载的命运,却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守护,是那些印有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那些记录城市文化高度的无法取代的特征。

看到广州新建的所谓商厦场馆之类,连美国建筑权威也感到痛心:“中国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广州中山五路,原来多少老店,惠如楼、新华戏院、沧州腊味、艳芳照相馆之类,可以说老店一条街,广州人的情感都寄托在里面,现在居然全拆光了。老店的形成,除了其招牌商品和商业气候外,还有独特的地理因素,把老店转到远郊或赶到小街巷,等于把大树连根拔起,终使一家家老字号都倒闭了,这完全是对广州人传统感情的践踏。铲除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外国回来的“老广州”,再到那里也只能留下失望和遗憾。以为“一拆就发”,变成了“一拆就祸”,种种情形正是对历史文化不尊重和无知所造成的。一位法国同行在中国蹲点很长一段时间,回去写了篇文章,那个标题让人感觉到一个外国人对文化被破坏的心痛——《中国就是(china)“拆啦”》。

让广州住民和他的管理者懂得自己城市的历史,是极其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广州,有太多未及梳理的历史

远的不说了,那些就交给考古学家吧。只说离我们今日的生活较近的影响最深刻的。从清末、民国,直迄改革开放前夕——这160多年,是广州乃至全中国都是变化最快也最深刻的历史,然而还有大量涉及市井民生的素材未加挖掘,有大量风土人情未曾收集整理。而见证过广州1949年前后重要建设时期的人、经历过抗战的人都已八旬以上,垂垂老矣,时不我待,是到了抢救真实历史记忆的时候了!过去出版的史料,基本属于政治军事方面,如果现今还不去最大限度地补救城市文化史、平民生活史,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也一样会消失。比如,广州许多著名近代建筑,如石室、中山纪念堂、海珠桥,等等,都没有完整的史料。诸如此类,造成城市的失忆……

作为羊城传媒人,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去认识自己的任务,担负起传承岭南文化的天职,让广东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不能无“根”。广州的历史,要成为融入广州住民血脉的常识,这需要靠好似流行歌曲般自然的传输与持久经常的普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她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情结。

老报人杨奇、张汉青先生、老作家岑桑、老教授吴宏聪、黄天骥等广州一批文化人。都很赞成我的关于报纸开设广州历史版的建议。羊城晚报的《羊城沧桑》版就这样在2005年的初夏出世。

许多人从《羊城沧桑》版里,惊喜地发现——

1、她以多元视角回望历史、求真求实还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整个国家许多史料被封存。而今天,到了抢救和复活的时候了。我们试图通过亲闻亲历亲见的事情,和“私人化的叙述风格”,让读者体味到历史的近距离感。文献中许多被遗弃的边脚资料,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它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被安排在历史叙述的某个部位……过去观念预先设定什么是应当叙述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旦被判定没有价值,就找不到自己容身之处;可是,这些“边脚废料”在历史观念发生逆转时,在需要多元视觉和探求历史细节时,就会骤然身价百倍。

比如对一些人物的还原。例如胡汉民,他曾出任过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这位长于广州、葬在广州的历史人物。《一生执着的胡汉民》一文刊发后,即有不少读者来电说,“别说年少的,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对胡氏也是不甚了了。你们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2、她努力从民生的角度来叙述广州文明史的进程,还原广州人近百年真实历史生活,了解老广州的社会百态

直到民国初年,广州的城郭仍如中世纪的一座城市。人们不应忘记,先辈们为我们这个古老城市的新生,所迈出的大胆而又艰难的那一步。《民初广州开马路》,就是讲述打破广州城上千年格局时开马路期间一个个对今天仍很有启发的事件。另一篇《程天固修广州城》,说的是广州走向现代城市格局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天固的故事。他不单是个建设者,更是个爱国者,在开发广州的时候,与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以及广州封建的遗老遗少,做了许多斗争。但他在广州这几十年的业绩,还没有得到过宣传。

3、她不遗余力地寻找老广州的历史照片。因为瞬间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

老照片有着独立的话语,它可以与文章互为佐证。《岭南棋坛陈松顺、杨官磷争霸》特写稿中,刊发了连主人公都找不到的一张50年代的老照片,使陈松顺激动不已;《为了告慰那二万多个英灵》报道中,一张从未发表过的“日俘以汗赎罪修新一军墓”的大照片。引起了广州读者的惊讶,那是从外国找回来的。不但极具史料价值,而且还原“新一军公墓”的原始风貌。

可以预言,如果几十年后再看《羊城沧桑》的文章,相信更明白它的价值。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何卓琼说,好喜欢《羊城沧桑》。喜欢它诉说的全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陈年旧事。她对诸多历史细节进行索隐钩沉,让湮没多年的重大旧闻重见天日。这些陈年旧事,就像一页一页的历史,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退休干部说,《羊城沧桑》有着鲜明的羊城特色,我虽然七十多了,但对广州许多历史仍然感到陌生。年轻时只干自己的活,哪能知道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底蕴呢。我国领导人多次提到,历史能让我们温故知新,给今人以启发,避免一些失误。

我们坚信许多读者有着清醒的历史观。非常明白: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谁也不能割断历史,谁都想从历史中洞悉今日。所以,我们把《羊城沧桑》版里的特稿精选,有了这八册《羊城后视镜》。

(作者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