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堪,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失去了往昔的平静与安详。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掳掠,难以计数的家庭流离失所,不得不扶老携幼踏上艰苦卓绝且前景叵测的逃难历程。江苏腹地不通铁路,像样的公路也很少,主要出行方式就是走水路,大大小小的轮船成了人们逃生的载体。不断涌现的难民潮令轮船公司的业务变得异常繁忙,尽管所有的船只都不得不超载,码头上还是站满了翘首期盼的人群。
1937年对童家而言更是一个悲伤不幸的年头。一天,轮船公司接到通知,一艘客轮上有旅客患了伤寒。这种突发事件本来是用不着经理亲自出面的,只需派个普通职员前去照章处理即可。然而,童植哉是个责任感和同情心都很重的人,知道伤寒是一种几乎可以与死亡划等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考虑到乘客们登船前大都经过长途奔波,风餐露宿,身心疲惫,再加上船中人满为患、空气污浊、卫生设施简陋,万一病情在船舱中蔓延开来会危及更多的人。他不顾同仁们的劝阻,不仅执意亲自前往码头,还毫无顾忌地登上船,近距离安顿病人,安抚旅客。
几天后,没有任何预兆,童植哉起床后突然感觉浑身乏力,没有一点食欲,随即开始发烧、腹泻,本以为是患了一般的肠胃炎,直至胸腹部出现了玫瑰疹才意识到是染上了恶疾,虽经多方救治,终因回天乏术而匆匆离开了人世。
此时的童铠只有6岁,下面还有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妹妹。他还太小,尚无法理解和体会生死诀别的真正意味,只是看到妈妈哀恸欲绝,哥哥姐姐们悲泣不已,幼小的心灵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掳住,也不由自主地陪在一旁掉眼泪。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主心骨,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失去了支撑的孤儿寡母,生活很快陷入了困窘。幸好童家有着良好的家风,已经成家立业的大哥和二哥尽管自身经济并不宽裕,还是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赡养母亲和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童铠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由大哥童坚伯资助读下来的,其他哥哥姐姐们也都各尽所能地给予了关心和帮助。
他人读的是洧水桥小学。“洧”在汉语字典中的正确读音为“wei”,可泰州人都将其读成“y6u”。这里面有个小典故:泰州市中心有条玉带河,河上建有两座桥,东边的桥正对着一户姓沈的人家,就叫沈家桥,西边的桥位于另一条河的右边,便被称为右水桥。光绪年间,当地一位萧姓的士绅出资重修这两座桥。他认为右水桥名不够文雅,就取诗经《郑风·溱洧》中的“洧”字命名为洧水桥,并勒石于桥栏上。百姓们却不买他的账,坚持以原名称之,久而久之“洧”字在当地就约定俗成地被读成“y6u”了。
进入小学之后,童铠很快就适应了校园生活。他天资聪颖,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也善于动脑筋,知识掌握得很牢靠,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他不仅学会了读书识字和加减乘除,还结识了许多同龄的伙伴,相处之中激发出许多新的乐趣。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江南沪宁沿线城乡相继陷落,侵略者为了加快侵吞的步伐,将空袭的目标由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转向内地的中小城市。泰州城区及周边乡镇先后九次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平民百姓伤亡惨重,不仅数百间民房被炸成残垣断壁,还殃及光孝寺、北山寺、永宁寺等多处文物级古建筑。
空袭可谓是战争中杀伤力最强、破坏力最大、近乎摧毁性的血腥手段。每次空袭过后,一片片民房变成火海,一家家财产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充斥着伤残者痛苦的哀嚎呻吟,瓦砾遍地的废墟残垣,血肉模糊的伤肢断臂,惨绝人寰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
P5-6
领受《童铠院士传记》写作任务之际,我刚刚遭遇了失去至亲的打击。为了减轻内心的哀恸和失落,谢绝了亲友们陪伴我外出散心的邀请,一头扎进了访谈与写作的忙碌中。与以往逐步走近传主的写作经验不同,这次是童铠先生走进了我的心,帮助我驱走了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特别要感谢童铠院士的夫人王德润前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很多的关照和温暖,也要向童氏三兄弟致以谢意。
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陆文福、卜庆君、周志成、董力、姜宗熙、郭建宁等先生和葛淑芬、张秋梅女士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还要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张铁钧副社长和黄莘、马喆编辑。
受学识及水平的局限,难免挂一漏万,甚至出现谬误,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朱 晴
2014.10.31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朱晴著许达哲、高红卫总主编的《童铠院士传记》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童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无线电测控、雷达和卫星应用专家,他学风正派、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待人诚恳、团结协作、淡泊名利,是无私奉献的楷模,朱晴著许达哲、高红卫总主编的《童铠院士传记》描写了他在我国卫星测控、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为读者展现了一名老科学家的风范,反映了他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航天事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