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的这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及翁贝托·埃科。
| 书名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的这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及翁贝托·埃科。 内容推荐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的这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介绍了,“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目录 杜鲁门·卡波蒂(1957)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亨利·米勒(196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杰克·凯鲁亚克(1968) 约翰·厄普代克(1968)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雷蒙德·卡佛(1983) 米兰·昆德拉(1983)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君特·格拉斯(1991) 保罗·奥斯特(2003) 村上春树(2004) 奥尔罕·帕慕克(2005) 斯蒂芬·金(2006) 翁贝托·埃科(2008) 试读章节 杜鲁门·卡波蒂 杜鲁门·卡波蒂住在“布鲁克林高地”的一幢黄色大房子里,他新近把这房子装修了一通,装修中所体现的品位与优雅特质正是他的作品的典型风格。我进门时,他的脑袋和肩膀都钻在一个新到的板条箱里,那里面装着一只木刻的狮子。“瞧啊!”他把狮子拖出来,摆到锯屑和刨花堆里的一块漂亮的空地上,“你有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哦,就是这么回事,我看见它了,就把它给买下来了。现在它整个都是我的了。” “它真大,”我说,“你打算把它搁在哪里呢?” “哦,当然是搁在壁炉上啦。”卡波蒂说,“一起到客厅里去吧,我叫人来把这堆垃圾处理掉。” 客厅的装潢是维多利亚样式的,囊括了卡波蒂最喜爱的藏品,其中既有艺术品,也有他的私人宝贝,虽然这些物件在抛光的桌面和竹制的书柜上摆得整整齐齐,可还是会让你联想到一个狡猾的小男孩身上的口袋。比方说,厅里有一只从俄国带回来的复活节金蛋,一只铁狗——已经多少有点饱经风霜的样子了,一只俄国法贝热作坊的药匣,几颗弹珠,蓝色陶瓷水果,镇纸,巴特西珐琅盒,明信片以及老照片。简而言之,但凡看起来在“环球一日历险”中有用的东西、趁手的物件,这里应有尽有。 只消瞥卡波蒂一眼,便觉得他本人也与这样的环境相得益彰。他个子矮小,金发碧眼,额上的一绺头发顽固地垂下来遮住双眼。他的笑容倏然绽开,和煦温暖。他跟任何陌生人熟络的过程,都充满坦率的好奇和友善。也许什么样的花招都能骗得了他,事实上,他看起来简直是乐此不疲。尽管如此,他身上仍有某种气质让你觉得,哪怕他心甘情愿,蒙骗他还是很艰难,最好别做这样的尝试。 大厅里传来一阵嘈杂,卡波蒂随即进门,一条白脸大牛头犬跑到他面前。 “这是奔奇。”他说。 奔奇在我身上嗅了一通之后,我们坐了下来。 ——帕蒂·希尔,一九五七年 《巴黎评论》: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杜鲁门·卡波蒂:那会儿我还是个十岁或十一岁的小孩,住在莫比尔附近。我每个周六都要进城看牙医,顺便参加《莫比尔新闻纪事报》组织的“阳光俱乐部”活动。报纸的儿童版常常举办作文比赛和涂色比赛,每周六下午他们还会开一场派对,提供免费的“妮孩”和可口可乐。短篇作文比赛的奖品是一匹小马或一条狗,到底是哪个我记不清了,反正我很想要。我一直在留心几个不怀好意的邻居的日常活动,就写出一篇用了化名的“纪实小说”,名叫《老“多事”先生》,投稿参加比赛。第一部分在某个周日刊出,署的是我的真名“杜鲁门·斯特莱克福斯·珀森斯”。可是有人突然意识到我把本地丑闻端出来编成了小说,于是第二部分再也没有出现。当然啦,我什么奖也没得。P1-3 书评(媒体评论)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人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