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的《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精)》为读者提出了日常获得心流体验的实践方法,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并获得最优体验的行动指南。积极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该概念已为心理学爱好者广为传播。作者提出,人们在心流状态下最为快乐,这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的投入和集中而忽略身边一切事物的状态。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团体、个人提升实践中,都运用“心流”的理念,通过让人们进入心流的状态而提高效率、提升幸福感等。
| 书名 |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的《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精)》为读者提出了日常获得心流体验的实践方法,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并获得最优体验的行动指南。积极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该概念已为心理学爱好者广为传播。作者提出,人们在心流状态下最为快乐,这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的投入和集中而忽略身边一切事物的状态。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团体、个人提升实践中,都运用“心流”的理念,通过让人们进入心流的状态而提高效率、提升幸福感等。 内容推荐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他所著的这本《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精)》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目录 推荐序 自得其乐的奥秘田方萌 引言 如何活得更好 何谓美好人生 体验生活的方式 人生时间的分配 三类社交形态 心理体验抽样法 第一章 心流,生命的高潮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意图与目标 掌控你的精神能量 心流体验:专注的快乐 心流活动:能力与挑战的平衡 第二章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规划生活,获得最优体验 重视人际互动 环境也会影响情绪 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 注意做事方法 第三章 工作的悖论 工作演进史 工作中的两难情境 工作带来心流 对工作的偏见 攀登职业巅峰 避免成为工作狂 第四章 休闲的利弊 防止意识混乱 主动式休闲与被动式休闲 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世代间的心流差异 善用休闲时光 创造真正的娱乐 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享受人际互动 友谊的价值 性观念的两极 正视家庭 面对孤独 性格二分法 第六章 改变生活状态 对生活充满热忱 克服工作倦怠 平常小事,重大发现 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创意让平凡生活闪光 享受家庭互动的心流 展开愉悦的对话 第七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 为何不能更快乐 专注的力量 学会管理时间 掌控注意力 第八章 爱你的命运 生活的艺术 了解自我,学会与己共存 朝目标前进 热爱命运 试读章节 这段话正好道出本书的主旨。这项抉择很简单,即从现在开始至生命结束,你可以决定自己是生是死。 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满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奥登此处所谓的“生命”,却不能守株待兔,因为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握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标。例如,生物性的本能会驱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会利用你发扬其价值观及制度;其他人也会设法撷取你的精力,达成他们的目的,完全不顾这种行为会对你造成何种影响。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靠自己发现生活之道。 依循这种脉络来看,“生活”究竟意义何在?毋庸赘言,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本书将尽量依据现代心理学、本人的研究发现,以及前人的各种智慧,探讨这种生活方式。 我将以最保守的态度,重新讨论何谓美好人生。既不谈先知预言,也不谈怪力乱神,而是针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量寻求合理的证据支持。 何谓美好人生 以下的实例即可说明“美好人生”的意义。 很多年前,我和学生研究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该厂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间又大又脏的库房,噪声隆隆不绝于耳,人们完全无法交谈。厂内焊工大都厌恶这项工作,总是不断盯着时钟,期待下班时刻的到来。一旦走出工厂,他们不是立刻冲进附近的酒吧,就是驾车到附近的城市寻找更刺激的活动。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60出头、大字不识几个的乔。 乔经常自己研究厂里的各种机器,弄清它们的结构与维修方法,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电脑监视器,样样都难不倒他。他喜欢主动修理有故障的机器,研究出问题的原因,然后设法让机器起死回生。他和妻子还在住家旁的两块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石造花园,其中有几个雾状喷泉,甚至在夜间也能看见。厂内上百名焊工对他十分敬重,谁也离不开他。不论何时,只要遇上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很多人都说,要不是乔,工厂可能早就关门大吉了。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大公司总裁、位高权重的政客,以及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显要人士在许多方面的生活都应算得上舒适美满,但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乔的生活得以如此安详、充实和有价值呢?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为此,我的研究将依据三项基本假设: 一、先知、诗人与哲学家已从历史中撷取到关系未来生存的重要真理,但这些真理是基于当时的观念及语言表达,必须经由不断探讨、重新阐释,才能适用于今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吠陀(Veda)经书保存了先人很多重要的观念,蔑视这些观念无疑是幼稚的自负行为;但若以为这些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也同样过于天真。 二、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讯,但科学性的真理若同样以现代的观点表现,仍难免会有物换星移、为未来所弃的可能。然而,我们不能自我膨胀,以为自己能超越现有的知识。科学是反映真相最可靠的途径,蔑视科学对自己不利。 三、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生活”,就得倾听历史的声音,将前人的信息融入日积月累的科学知识中。若不先弄清楚人类的本质,许多观念(如卢梭的回归自然理念,即弗洛伊德派的先驱)不过只是空谈罢了。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P21-24 序言 我有一位朋友,在高校教书,专业是哲学。他不爱写论文,自称“述而不作”,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可不好混。可他也不在乎,职称到讲师就满足了。他的课讲得很精彩,被学生评为优秀教师。课下他喜欢下棋,出过一本棋类教材,他还长于台球运动,每周都去玩上半天。他看上去挺另类,可也结了婚,生了孩子。我见过马云,也见过比尔·盖茨,两人脸上都不时露出幸福的微笑。可这位朋友,却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 心流体验与快乐 我曾看过一部美国纪录片,记者在片中采访了背景不同的人,只问一句话:“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十个人中九个人的答案都是“快乐”。还有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女性,想了想说:“思考什么是更美好的世界,以及如何实现它。”最后这位的答案貌似深刻,不过我想她也同意,更美好的世界至少是更多的人感到快乐的世界。 正如《发现心流》的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所言:“快乐是正面情绪的原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然而,追求快乐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好处,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目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要追求快乐,而在于如 过去几十年,快乐程度逐渐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研究国民幸福指数的论文逐年增多。有一项发现一再得到学术界的确认——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增长对快乐就没什么影响了,亿万富翁也只比普通百姓快乐一点儿。《发现心流》引用的历时性研究发现:“1960-1990年,当美国的个人收入节节上升超过原来的两倍时,声称自己非常快乐的人的比例仍稳定在30%的水平。”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早就指出:“当身体的由于匮乏而产生的痛苦全都被消除了以后,身体的快乐就再也不会增长了,只能在种类上变换花样。” 物质上的匮乏解除后,我们在心理层面的幸福感就取决于自身潜力的开发程度。契克森米哈赖强调:“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作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见过不少位高权重的政商人士,以及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然而在他看来,这些人的生活虽然美满舒适,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乔是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的维修工人,他的社会地位虽不高,可常常获得一种“心流”体验。 …… 对于人际互动,契克森米哈赖也提了两条忠告,一是“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这就好比谈恋爱,两个人能谈到一起,一定有些志同道合的爱好,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基于个人经验,我更乐于参加五人左右的饭局——少了可能不够热闹,多了就会缺乏共性。当背景相似、兴趣相近、人数适中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效果最好,也最可能产生心流的共鸣。 据契克森米哈赖考证,英文中的“自得其乐”(autotelic)由“自我”(auto)和“目标”(telos)两个希腊字根组成。一项爱好让我们自得其乐,爱好本身就是目的。一旦掺杂了其他动机,我们或许更有兴趣投入其中,却会失去纯粹的快乐。例如,张三购买藏书,不仅为了自己阅读,也为在朋友面前夸耀学识。李四学习英语,不仅为了欣赏原著,更是为了职场晋升。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最后,我以书中的精彩段落作为结语,祝愿读者也成为这样的人: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由于这种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互动、饮食甚至是独处时,都能感受到心流,因此不太会依赖外在的报酬行事,过着沉闷枯燥、了无意义的公式化生活。他们不受外来事物的威逼利诱,显得较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因为全心投入生活.他们对身旁诸事也多多参与。” 2017年夏于北京石佛营 书评(媒体评论)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作者讨论了一些本质的、科学还难于进入的问题。而这些奇思妙论,不是基于玄想,而是调查。作者总结的心流体验,是大规模调查的结果。 ——郑也夫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外界纷扰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铸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来源。你无疑会被契克森米哈赖说服,推崇心流,喜欢心流,寻找心流。 ——赵昱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心流一词已经从学术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今日盛行的积极心理学基石,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重要考量指标。契克森米哈赖教授以原创者身份回答了心流是什么,心流有什么意义,如何获得心流等。幸福的真相是什么?相信各位读者会开卷有益。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最终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这本《发现心流》并非学术著作,而是契克森米哈赖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自助指南。书店的货架上总摆放着很多自助书籍,教人如何发财致富、结婚生子、运动休闲,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生活的经验之谈。《发现心流》则建立在作者自己的科学发现上,也结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自得其乐的建议。 ——田方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