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双城记(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经典名著大家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查尔斯·狄更斯著的《双城记(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经典名著大家名译》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世界经典名著之一。《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但书中又无处不彰显着令人感动的人道主义精神,警醒着世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要用理性与宽容,善良和爱去建立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本书对我们追寻人类诸多高贵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内容推荐

查尔斯·狄更斯著的《双城记(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经典名著大家名译》讲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杀害平民的暴行,心中的正义感驱使他告发其丑恶的罪行,反而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十八年后,马奈特之女露西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尔奈坠入爱河。于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上演着一幕幕人世间的恩怨情仇……

目录

原初版序

第一部 复活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金钱

 第一章 五年以后

 第二章 看热闹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庆贺

 第五章 胡狼

 第六章 成百的人

 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

 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

 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头

 第十章 两个诺言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

 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

 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

 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

 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

 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

 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

 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

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砂轮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

 第五章 锯木工人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有人敲门

 第八章 斗牌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

 第十一章 暮色苍茫

 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

 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爱是一种药方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邮车

导读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贾维斯·洛瑞和几位乘客随着邮车向射手山行进。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忽然打破了夜色的寂静,不一会儿邮差杰里送来一封加急信件。

十一月下旬一个星期五(西方习俗,星期五为不吉利日子,因耶稣在星期五被其门徒犹大出卖)的晚上,我们这个故事里的第一个出场人物正行进在多佛(英国东南肯特郡一海港,去法国多由此处登船过海峡)大道上。当那辆多佛邮车费力地往射手山上爬去时,对他来说,大道就在邮车前面,一直通向远方。他和别的乘客一样,跟在邮车旁边,在泥泞中徒步上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徒步活动腿脚的兴致,只因山势陡峭,道路泥泞,挽具和邮车又那么沉重,马匹已经三次驻步不前了,有一次竞拉车横穿大道,打算抗命把车拉回灰石南(此为意译,亦译为“布莱克希恩”,离射手山约三英里的一个集镇)。幸而缰绳、皮鞭、车夫和警卫联合作战,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种认为牧畜也有理性的论点,使马儿降伏,重新执行自己的任务。

它们低垂着头,抖动着尾巴,在深深的泥淖中跋涉,踉踉跄跄地向前挣扎,仿佛随时都会散了骨架似的。每当车夫小心地吆喝一声“嗬——吁!”勒住它们,让它们停下来喘口气时,那匹辕马就使劲儿摇晃着头和头上的一切东西——像一匹特别善于表情达意的马那样——坚决不相信这辆马车上得了射手山。每当辕马这么闹腾时,我们这位乘客就会像其他胆小的乘客那样,心中一惊,心神不安。

所有的低谷洼地里都弥漫着腾腾雾气,雾气阴森森地在往山上游荡,像一个负罪的幽灵,想要找一个安息之地而毫无所得。这黏湿的寒雾在空中缓缓蒸腾,层层起伏,铺盖翻卷,犹如混浊的海面上的波涛。雾很浓,除了翻腾的雾气和几码内的路面,车灯什么也照不见。精疲力竭的马匹呼出的热气喷人雾中,仿佛那雾全是它们喷出来的。

除了我们那位乘客之外,还有两位乘客也跟在邮车旁吃力地往山上爬着。三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的,连颧骨和耳朵都没人衣帽之中,他们的脚上穿着过膝的长筒靴。三个人中,谁也没法儿根据眼前所见说出另两人的相貌,每一个都裹得这般严实,不仅躲开了同伴的肉眼,也躲开了他们的心眼。那年月,行路人萍水相逢,全都互存戒心,不轻易相信人,因为路上遇到的人说不定就是强盗,或者是和强盗有勾结的人。说到勾结,既然每个驿站和每家酒店都可能有拿“大王”津贴的人——从店老板到最低微的在马厩里打杂的人——这事也就最有可能发生了。因此,在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当多佛邮车费力地往射手山上爬时,邮车上的那个警卫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当时,他站在邮车后部为他专设的高座上,跺着双脚,警觉地用一只手按着前面的武器箱,里面最底层有一把弯刀,上面放着六七支实弹马枪,最上层则是一支实弹大口径短枪。

多佛邮车和往常一样“友好亲切”:警卫怀疑乘客,乘客既互相怀疑,也怀疑警卫,大家都怀疑别人。马车夫则除了那几匹马之外,什么也不相信。至于那几匹牲口,可以把手按在《新旧约全书》上凭良心起誓:这样的跋涉它们是怎么也吃不消的。

“嚅——驾!”车夫吆喝着,“好,好!再使把劲就到山顶啦!该死的,把你们弄上来真是够呛!——乔!”

“啊!”警卫回答了一声。

“你看现在几点了,乔?”

“足有十一点十分了吧。”

“天哪!”车夫烦躁地叫了起来,“到现在还没爬上射手山!驾!驾!走,走呀!”

那匹善于表情达意的辕马正顶住不肯往上走,突然被狠狠抽了一鞭,惊得使劲儿往上一蹿,另外三匹也跟着向前。于是,多佛邮车又挣扎着往上爬去,跟在车旁那几个穿长筒靴的乘客也在泥淖中咯吱咯吱地走着。邮车停下来的时候,他们也就收住脚步,而且紧紧挨着车子。要是这三人中有谁胆敢邀另一个人朝浓雾和黑暗往前稍走几步,那他准会被人当作强盗挨枪子儿。

最后的这阵冲刺终于把邮车拖上了山顶。马匹又停下来喘气,警卫也下车来扳好制轮闸,准备下山。他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

“嘘!乔!”车夫以警告的语气叫了起来,从自己的车座上往下瞧。

“你说什么,汤姆?”

两人都侧耳倾听。

“我说,有匹马小跑着上来了,乔。”

“我说,有匹马在飞跑,汤姆。”警卫回答了一声,松开握着车门的手,敏捷地登上自己的位子,“先生们!以国王的名义,全体注意!”

他匆匆下了这道命令,就扳起那支大口径短枪的击铁,做好射击准备。P8-10

序言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23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十二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他只上过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1833年,二十一岁的狄更斯以“博兹”署名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1836年2月,他的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集》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峰巅。狄更斯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革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1870年6月9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中风猝然离世。6月14日,他被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诸多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虽然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从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看,显然有一个变化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触及社会都较浅,只是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往往最终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获得了幸福生活。而且一般均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结构显得松散冗长,有的完全是以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短篇故事。

狄更斯写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想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灭,“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基本被抛弃,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的手法,较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圣诞颂歌》等。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和未及完成的《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后期作品的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的欢迎,能与《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

可是,《双城记》在评论界却是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有人说它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另外也有人说它丑化了革命人民。

有关这些争论,让我们先对《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和创作经过做一番考察,也许不无好处。

据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作者是在和他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时,开始有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的。《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所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自己的青年。这种高尚的品德完全符合狄更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和楷模。因而按狄更斯原来的计划,他的这部未来的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情敌的青年。所以,他在1859年动笔前的两三年就开始构思卡顿的形象,这是最初的打算。可是,也就在这一时期,狄更斯进一步看到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这种一触即发的形势使他忧心忡忡,觉得这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形势颇为相似,担心法国大革命会在英国重演。有感于此,他决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警告。于是这也就同时成了《双城记》的一个主题。他想通过这部小说来宣扬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对当权者和广大公众提出双重警告,用一个故事来对自己同时代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人人都应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冤冤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至于有人说,狄更斯在本书中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事实并不尽然。许多情节,如使马奈特医生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攻占巴士底狱,等等,均有史记载,绝非杜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一些过火行动,也都确有其事。如果说本书中对暴政和暴力的描写均有失实之处,那恐怕是为了双重警告而做的艺术夸张吧。  狄更斯的小说,特别是前期作品,一般都比较松散冗长,而《双城记》在结构上可说是最严密完整的一部,没有多少与主题无关的繁枝杂叶。从情节看,虽然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冤狱、爱情和复仇的主题,但基本上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尔热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主要表现爱与行善,反映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后如狄更斯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达到狄更斯一贯主张的惩恶扬善的创作意图。

从艺术技巧看,狄更斯在本书中全面地运用了象征、寓意、嘲讽、夸张、对比、反复等手法。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明晰生动,无论写人写景写事,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书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

《双城记》发表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尽管由于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在评论界尚有争议,但它仍被公认为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读者的欢迎。这一切都说明,《双城记》的价值是不能否定的。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经典的意义在于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共通经验,世界级的经典就尤其具有普适性。商务印书馆从来看重经典图书的价值意义,这套经典译著的出版,是中国的文学读家莫大的福分。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

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乃是它可以超越时间、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商务印书馆是信誉极好的出版机构,相信这套书能带给读者莫大的阅读惊喜。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方方

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 王家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