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阳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绛生前撰写的回忆文章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对其生平、特别是解放前的一些事迹的描绘,并不完全确切,也有语焉不详之处。陆阳著的《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精)》以同时代人物的回忆、当时报刊资料为参考资料,力图用原始资料说清杨绛记忆之外的一些历史细节,由此展示钱钟书、杨绛两个文化大家族鲜为人知的旧事。

内容推荐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杨绛生前除翻译大量国外经典著作之外,还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回忆文章,如《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干校六记》《我们仨》《洗澡》《丙午丁未年纪事》《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陆阳著的《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精)》前两章讲述的是杨绛先生与她父辈两代人的旧事,后两章着重于杨绛的读书时光 ,以及和钱锺书一起在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人与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父亲杨荫杭

 世系

 早年岁月

从“北洋”到“南洋”

留学日本

鼓吹革命

在南洋公学译书院

学生胡适

远赴美国

《留芳记》里的杨荫杭

早期的报人生涯

跷“二郎腿”的杨律师

 步入政坛

在上海,适逢“刺宋案”

在浙江,秉公处理“恶霸杀人案”

在京师,拘传许世英

 律师和报人

病中恩人

执笔《申报》

重操律师旧业

 逝世

 附:母亲

第二章 姑母杨荫榆

 “女师大风潮”

风潮乍起

“局外人”登台

杨荫榆辞职后的“烂摊子”

“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

 早年的杨荫榆

离婚创举

东京的莘莘学子

学监

太平洋彼岸

 沉隐中的坚守

重拾教鞭

“大战”王骏声

创办“二乐”

 杨荫榆之死

 附:伯父、叔父与其他姑母

第三章 杨绛:读书时光

 幼年季康

 在启明女校

杨绛在启明的成绩

“酒丐”与劳神父

“小鬼”好友

 在振华女校

记章太炎谈掌故

当伴娘

特殊的“女同学”

《振华校友》卅周年纪念特刊中的杨绛

陆家兄弟

 在东吴大学

《东吴年刊》上的杨绛

《申报》中的杨绛

东吴学潮中的杨绛

杨绛与周芬

老师苏雪林

 与钱锺书在一起

初次见面

“情敌”叶崇范

去英国留学

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大会

钱锺书为何没有申请牛津学位

“史博定”教席之争

在巴黎

第四章杨绛:抗战岁月

 初抵“孤岛”

 苦难中的笑声

 对日本士兵的记忆

 甘当“灶下婢”

 “香粉铺”和“活春宫”

 小妹杨必

试读章节

学生胡适

1903年译书院停办以后,杨荫杭在上海多所学校担任教职。据杨绛回忆:(杨荫杭)“曾在澄衷学校、务本女校、中国公学教课;不知在哪个学校教过胡适。”

1905年春,刚从安徽山村走出的胡适,就读于上海澄衷学校。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暑间,胡适又考取刚刚成立的中国公学,而此时的杨荫杭已经东渡日本,所以杨荫杭只有可能在澄衷学校教过胡适。但在早版本《回忆我的父亲》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说他(胡适)那时在中国公学读书。锺书对我说,胡适决不肯乱认老师,他也不会记错。”杨绛把杨荫杭教授胡适的时间,显然搞错了。

不过,胡适在日后的对上海求学的回忆中未提及杨荫杭。

杨荫杭与胡适,在日后的岁月中似乎没有什么交集。1922年夏,胡适短暂去往上海。6月25日,丁文江和胡敦复同去胡适家。胡适在日记中特别写道:“敦复十年不到京了,今日谈的很好,他竟很赞成我们最近的举动,我们劝他在上海聚集一班好人,如杨补塘、徐振飞……养成一个中心。他也很赞成。”这里的“好人”出自胡适、丁文江等16名知识分子刚刚在《努力周报》发表的宣言《我们的政治主张》。该宣言提出当时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好政府”,从而引发了一场“好政府主义”的论争。胡适日记中的杨补塘,就是杨荫杭。胡敦复,无锡人,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后在游美学务处负责选送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赴美,这批学生中就有胡适,因而胡敦复与胡适也有师生之谊。

杨绛后来认识了胡适。抗战胜利后,杨绛在上海,陈衡哲请杨绛喝茶,会见胡适。胡适用半上海话对杨绛说:“我认识你的姑母,认识你的叔叔,你老娘家(苏沪土语‘尊大人’的意思)是我的先生。”杨绛有三位姑母,但胡适所指当为杨荫榆。杨绛还有伯父和叔叔各一位,均因事故或疾病而早逝,可见胡适“认识你的叔叔”所指非其亲叔叔,而是杨荫杭叔父兼好友杨志洵。在这里,胡适搞错了,杨志洵不是杨绛的叔父,而是叔祖父(杨绛称为“叔公”)。“你老娘家是我的先生”,胡适说这句话,当然承认杨荫杭当过他的老师。

杨志洵,号景苏,先于杨荫杭进南洋公学,就读师范院。此后,长期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并在中国公学兼教授。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中国公学求学情景时,并未提到杨志洵。但是,1910年,胡适北上参加考选第二批庚款留学生,杨志洵出了大力,而且对胡适的学业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胡适写道:“我闭户读了两个月的书,就和二哥绍之一同北上。到了北京。蒙二哥的好朋友杨景苏先生(志洵)的厚待,介绍我住在新在建筑中的女子师范学校(后来的女师大)校舍里,所以费用极省。”“杨先生指点我读旧书,要我从《十三经注疏》用功起。我读汉儒的经学,是从这个时候起的。”考选结束,胡适回到上海,“南下的旅费是杨景苏先生借的。……没有这些好人的帮助,我是不能北去,也不能放心出国的”。对于杨志洵指导胡适读书之事,时隔数十年后的2013年,102岁的杨绛在《忆孩时(五则)》有这样的描写:“我记得客厅里还坐着个人,现在想来,这人准是爸爸的族叔(我称叔公)杨景苏,号志洵,是胡适的老师。胡适说:‘自从认了这位老师,才开始用功读书。’”

此时的杨荫杭,鼓吹革命的热情依然不减。据杨绛说:“听说他暑假回无锡,在埃实中学公开鼓吹革命,又拒绝对祠堂里的祖先叩头,同族某某等曾要驱逐他出族。”在2004.年出版的《杨绛文集》和2014年出版的《杨绛全集》中,都将“埃实”录为“俟实”,这是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乡绅许珏曾愤然说:“此人该枪毙。”杨荫杭因“革命邪说”招致清廷的通缉,于是他筹借了一笔款子,于1906年初再度东渡日本,次年由日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法律。

同族某某,杨绛没有点名,而据钱锺书堂弟钱锺汉回忆文章,是为杨章甫。“他(杨荫杭)又因带头反对跪拜祭祖,为同族杨章甫等开祠堂驱逐出族,当时被称为‘叛逆之徒’。”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年杨荫杭之举的确惊世骇俗,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杨章甫(1869一?),即杨锺钰,是杨荫杭同族叔祖,拔贡生,信奉佛教,从事慈善,著有《寰球名人德育宝鉴》《觉世宝经中西汇证》《观音经咒灵感录要》《圣哲嘉言类纂续编》《济公活佛真传》《治平统鉴》(十二卷)等。但他思想保守,到了1926年时还与别人一同呈请“禁止男女同校,特重读经与国文,禁用白话,并多设宣讲所”,被斥为“僵尸的出祟”。P25-27

序言

《杨家旧事》,讲述的是杨绛先生与她父辈两代人的旧事。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一生翻译了大量国外经典著作,同时也写下了许多至性至情的回忆作品。杨绛先生深谙做人谦和、为文蕴藉之道,在怀人忆旧之时往往避实就虚,含而不露,极有分寸,给读者留下了些许空白和疑问。

写作此书初衷,就是从当时的报刊、档案、家谱以及同时代人物的回忆中,搜罗相应的资料,对杨绛的《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杂忆与杂写》等文章进行了考索和补充,抉杨绛著作之隐,传杨家生活之奇,钩时代风云之沉。

全书共四章,第一、二章分别复原了杨绛父亲杨荫杭和姑母杨荫榆的生平,第三、四章则着重讲述了杨绛的读书时光,以及与钱锺书一起在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人与事。这些过去的人事,或曾被遗忘,或曾被隐藏,或曾被批判,或曾被唾弃,或曾被谎言式地改造过。之所以会如此,当时自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今天,写作此书,不在于辨析当时的对错,只在于还原那时的事实;不在于褒贬过去的人事,只在于考索曾经的行状。

但受到学识和资料的限制,书中所写的事实可能仍不是最终的真相,或者真相还隐藏在历史更深处。

这样的写作,其实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一个唤醒记忆的过程,一个温故溯往、述旧启新的过程,应该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言自己所知,同时也不讳言自己所不知。距离已远,这段历史看起来不会那么亲近,但也因为距离已远,又可以免去现实的干扰,不为世俗看法所左右。还有,在写作笔调上,不必那么经院,不必那么学术,应该追求新鲜感、冲击力和可读性,有趣,有意思。我在这方面做了努力,有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则留待读者评判。

“钱学”,在当前无疑是一门“显学”,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这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杨绛、钱锺书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和视角。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微妙多面复合体,本书在写作中以史料为基准记人叙事,在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致力描绘时代氛围,希望读者能从中细细体味那一时代的丰富与驳杂。

文史写作热,已经持续多年,且未见有退潮的明显迹象。就写作路径而言,有着“印象派”和“史料派”两大分野。“印象派”追求的是“形象生动”,用极度铺陈的笔法,演绎和想象过去的人、物和事。其最后则向文学传统靠拢,小说、影视剧本是其高级形式。而“史料派”追求的是“去伪存真”,所用材料均自旧书旧报纸中挖掘,有资料之独特性,而观史之角度焕然一新,见他人之不能见,言他人之不能言。“史料派”的写作,最终会向朴学传统靠拢,注重原始史料的整理与校订,从而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史料”或“新文献”。

无可否认,文史的写作正向着这两个维度各自发展,两者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回顾自己以往的文史写作,力求在史料的整理和发掘方面有所发展。从《无锡国专》到《唐文治年谱》,从《薛明剑传》到《胡氏三杰》,从《情爱民国》到《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都是在这方面努力的结果,这本《杨家旧事》则是新的探索。

在过去大半年时间,这样的写作,无不可以用“枯燥”两字形容。在故纸堆中搜罗点滴,是枯燥的;对琐碎的资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是枯燥的;将先生的回忆与当时的记录两相对照,从中发现问题、剖析真相,是枯燥的。但同时,这样的写作,又是温馨的。杨绛先生父亲、母亲、姑母的一生,先生自身成长、求学、成名的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的相遇、相爱和相守……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韧的奇女子,时常浮现在眼前。

面对杨家深厚的家族文化时,我越是写,越是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但更坚定了写下去的决心,这是一种矛盾,担心做不好,却又要全力以赴。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写作,更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过程。

苏州的黄恽和无锡的刘桂秋两位先生,长年关注对钱、杨两氏的研究,屡有著作面世。在本书写作中,就参考了两位先生著作中的观点。黄恽先生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掌故大家,他通过搜罗、发掘旧时报刊、随笔、札记来记录掌故、品评人事,许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此次,我特意去函,请教杨氏父女的轶事,黄恽先生随即回电,逐一释疑解惑。刘桂秋先生诲人不倦,多年来对我的写作多有指教,此次提供了他撰写的多篇有关钱、杨的考证文章。苏州施晓平先生对地方文史颇有研究,我与他有过通话,厘清了杨荫杭兄妹在苏州居所的情况。此外,还参考了董彦斌、杨成堉、杨昊成、陈雁以及诸多师友的观点,在此一并感谢。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元卿先生,热心促成了此书的诞生。从课题酝酿到书稿出版的全过程,他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是我与他的第二次合作,也要献上谢意。

2017年5月25日,正值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也正好在这一天,《杨家旧事》正式杀青,交付出版社。

最后,向杨绛先生致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