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著的《行路有光》是作者过去十年中关于异域旅行、职场成长和生活感悟的集合。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生活在别处”从一个非典型旅行者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西非为期半年的志愿者生活、中亚和北非之旅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探索;“领袖之路”是作者对自己部分职场经历的忠实记录,鲜活展现了一个不完美却真诚的“领导者”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而来(并仍将继续成长)的;“热烈而有趣的活”是作者的生活随笔,记录其日常生活的种种。
| 书名 | 行路有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璟 |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璟著的《行路有光》是作者过去十年中关于异域旅行、职场成长和生活感悟的集合。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生活在别处”从一个非典型旅行者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西非为期半年的志愿者生活、中亚和北非之旅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探索;“领袖之路”是作者对自己部分职场经历的忠实记录,鲜活展现了一个不完美却真诚的“领导者”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而来(并仍将继续成长)的;“热烈而有趣的活”是作者的生活随笔,记录其日常生活的种种。 内容推荐 优秀的女性导师黄璟携着新书《行路有光》,用十年时光汇聚出的精彩和感悟来讲述她如何热烈而有趣地活。《行路有光》中记录着黄璟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用诚实的痛苦、孤独和感动,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成长,其中有技巧、有坚持、有信念。黄璟也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相信自己的潜质,相信(自己和别人)爱的能力,相信学习的力量。 目录 01 前言·我是谁 02 生活在别处 西非日记 2010年01月20日阿克拉预热 201O年02月04日与可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O年02月28日去华为朋友家做客 2010年03月02日危机危机危机 2010年03月21日论革命同志般的情谊 201O年04月10日ImpossibIe love不可能之爱 2010年03月31日在阿布贾遇见大神 2010年04月30日撒哈拉沙漠的季风 与慧瑾的通信:接纳你自己 2010年05月25日离开或留下,这,是一个问题 以色列·应许之旅 终入迦南地 苦路和重生 在特拉维夫愉快的生活 东南亚三重奏·文化朝圣 缅甸·Burmese days 泰国·大城小事 敦煌·世界的尽头 摩洛哥·安息年迷思 旅行的意义 撒哈拉的故事 遥远的城市 生日快乐 03 领袖之路 因爱之名 领导力札记 艰难的决定 “爱”的镁光灯 太委屈 多面领袖 高难度对话 更好的自己 庙堂与江湖 放弃的勇气 04 热烈而有趣地活 结还是不结,这是一个问题 You’re beautful.it's true 关于勇气的几个小故事 Kill the boy 只是这人生 我和爸爸 我的慧瑾姐姐 “中国迷”沙大哥 “万人迷”王领导 05 后记·你就是一切的答案 试读章节 我和尼曰利亚的初次相见充满了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惊险与刺激。参加完在阿克拉的培训,我和我的美国搭档Kate从阿克拉乘飞机来到拉格斯。航程很短,可能一个小时都不到,飞机起飞没多久就开始下降,并且飞机广播也让机组和乘客做好各种降落准备。就在飞机马上要落地,我们肉眼已经可见跑道(估摸着也就十来米了吧),所有人都静心等待触地的那一刻,飞机突然一个拉升,重新飞了起来。我和Kate面面相觑,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情。飞机重新升空后过了一小会儿,机长“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我们刚才无法降落,是因为我们前方的跑道上还有一架飞机在滑行……什么?等一等,我们前方的跑道上还有一架飞机!!!Excuse me?!!Kate的脸色瞬间煞白,她一边摇头一边看着我:“Ting,你能想象吗?我们刚刚幸免于一场空难!”这是尼日利亚给我们的见面礼,或者是下马威。 刚到阿库雷的第一天,我和Kate放下行李后决定出去走走,于是我们跑到马路上拦出租车,发现这里的所有出租车都是“面的”,经常是塞满了人,然后大家在不同的地点沿路下车,并有新的人上来。我可不是夸张,一辆荷载六人的轿车里面塞下了十个人的情景比比皆是。其实这在非洲或者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很普遍的,咱帝都不也是刚在20年前取缔了“面的,,么?只不过那种被一堆黑人朋友们盯着看的感觉确实有点让人不好意思啦。包括在市场里的时候也一样,我们所到之处无一不引来大家的围观驻足。一开始我们还比较友好地跟大家打招呼,后来发现围观群众实在是太太太太多了,我们就只好视若无睹地忙于采购需要的东西——原来当明星,被粉丝包围的感觉也就如此!不过Kate说可能我才是大家围观的真正原因——因为在我到来之前,阿库雷小镇上几乎没有黄皮肤人种——大家对白种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对于我这个不知道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家伙,大家都充满了好奇。 采购完毕,我们决定找个货币兑换点换点当地货币。我们毫无畏惧地与一位个头高大、主动向我们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的大哥攀谈起来,为了200美金能多换点尼日利亚里拉而各种插科打诨,最后商定了价格,我颇有几分警惕地从书包最下面的口袋里掏出现金给他。由于整个过程是在市场里进行,我们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中间也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只是后来当我们向在当地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的外国朋友说起这一段趣事,他们都对我们这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哭笑不得——要知道,我们很有可能遇见的是另一群心怀叵测的家伙而遭遇“不测”。不过也因为我们的这段“壮举”,小镇上很快传开了关于我们这两个“新来小样儿”的故事,我们由此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得到了很多无私的帮助。 接到朋友们的问候,大家都关心我在非洲是否习惯。真实情况是,这里的生活水准直逼北上广。比如我在阿克拉培训时住的一个的机场酒店,一个晚上要120美金,心里算算,在上海都可以住有公司协议价的五星级酒店了。中午一顿饭要吃掉10加纳币(折7美金)——这和2008年北京嘉里中心楼下日本桥的外带套餐价格不相上下。同事们在阿克拉住的公寓一个月房租要4000美金……由此想见TechnoServe发给我们的30美金一天的生活费现在看来并非高得离谱,而75美金一天的住宿费也只够勉强让我们有个住处。但是这就是非洲,充满了各种合情合理的矛盾:非洲,特别是西非,接待的一定是有消费能力的外国人,并且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对于大公司来说,高风险加上高成本,也许会有高回报;然而对像我们这样的苦逼志愿者来说,就真的只能是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吞了。 Kate、我、Antonello还有Amir四个人,将要分别去到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和加纳,开始这一次由世界可可协会(WorldCocoa hssociation)以及盖茨基金会赞助的可可豆生计项目(Cocoa LiVelihood Program),与其他若干家NGO一道,为帮助西非五国的可可豆农民提高产能,改善生活质量而工作。我们将要从技术、商业、金融、信息等各个方面介入当地的可可豆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每个人发到了一块加纳当地产的、品牌为Golden tree的巧克力。这是作为可可豆主产国可以说唯一的一个自产巧克力品牌,可以与一众我们耳熟能详的产品进行竞争:吉百利、雀巢等等(有意思的是,在中国非常畅销的德芙,我的美国和非洲朋友们却都没有听说过)。 P12-14 序言 十年,对一个人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是复旦校友会的提醒,我可能从来没想过要在此时对之前的人生做一番回顾盘点——因为在我看来,那完全是功成名就后写回忆录时的需要。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是时不我待地飞奔向前才对。当我翻看毕业时的相片,看到当时那一脸青涩懵懂的自己(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那时的自己虽然年轻,却一团混沌,甚是不堪;顺便也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更欣赏、留恋过去的自己?!),我便忍不住想,如果有机会,哪怕只是在文字上做一次时光旅行,回到过去,我要对那时的自己说什么?我希望那时的选择有什么不同?关于成就 从复旦毕业以后,如果不是爸爸的执意要求,我可能就进了会计师事务所,然后和男朋友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平步青云。这可能是一种成就。 而现在的生活里,没有老公孩子,没(买)房没车,唯一值得骄傲的也许是三本盖满了五花八门印戳的护照和信手拈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段子。 去年和父母的朋友在北京吃饭,一位大叔听完了我的经历,当下便说:“你很优秀,不过我一定不能让我女儿像你这样。”得,给我的前半生盖棺定论。 复旦校友李泓冰女士把复旦给予她的最为重要的东西称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杨玉良教授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里也再度提到了这一点。从北京飞到上海,和班级同学们聚会,大家谈孩子、谈生活、谈各种八卦,要是在好几年前,我一定会觉得俗不可耐,但是现在却觉察出它的存在感与幸福感来。4月初回复旦,在大家沙龙看到这样一张桌签: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瞬间有种强烈的感觉:我回家了。 毕业后,直到现在,我都是班里唯一的仅仅为了生活体验而从上海搬到北京的人(很多来北京的同学朋友大多是因为读研,或者考国家公务员,或者是因为所在机构需要在北京才能更好展业)。当时觉得帝都啊,好有文化好有气势,这里的人好有范儿。一待就是七年。七年间我辗转全国从北到南各大城市,再到法兰克福,再到尼日利亚,最后再回到北京。我没有刻意选择,只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跟从自己的内心,从麦肯锡,到非洲的公益组织,到德意志银行、盖茨基金会,再到了现在的民营金融机构安邦保险。我从一个在项目上顶不住压力,在老板面前号啕大哭的小姑娘,经过在尼日利亚的生死考验,经过在各种或安逸或混乱或格格不入的环境里的挣扎,变成一个现在的我——这十年里我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了一个有信仰的人。信仰,虽然不能给我高位和重权,却能够给我这样一种所望之事的实底和未见之事的确据,让我知道,也许事情会变得很糟,甚至更糟,但是我的信仰会拯救我,我一定,能够过得去。自己身上时才有的紧张和不安。我作为Lean in3导师计划的一位参与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女性朋友一起为更年轻的朋友出谋划策,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关于未来 其实我没有想太多。此刻我心里最大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能够找到“更好的另外一半(better half)”,可以不用有很多钱,但要有说不完的话;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安家,因为能够独立生活而又彼此依靠;可以有不同的背景观点,但信仰相通。说实话,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自己常常被教导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进行选择——生活、婚姻不能完美,所以醒醒吧,别再守着自己以上那些“脱离实际”的标准了。中国人大都崇尚实用主义,看重外在条件、强调结果;可是很多时候却本末倒置——以结婚为例,婚姻应当是两个人相爱之后所做的艰难却很自然的决定;它本身不是一个目标,更不应该说没有婚姻的爱情就是浪费时间,就好像不应该无条件地认为处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就一定幸福一样。 未来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它充满无数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未知:十年前我从福州考入复旦,就像小鲤鱼从池塘跳进了大海,对未来充满了惴惴不安;而现在,我却是以极大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来迎接未知的下一个十年。 所有的记忆再度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初春雨夜,我从二教自习出来,走在梧桐庇荫的光华路上,看到路灯在雾气的笼罩下散发出温柔又迷离的白色光晕,伴着淡淡的青草香,成为了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记忆。 十年,不长不短,刚好。 后记 2016年11月,我参加了Lean In Chengdu举办的周年特别活动“向前一步”女性成长论坛,主题皆与“成长”有关:女性领导力;怎样突破瓶颈,实现自我成长;如何帮助团队成长等等。在对话和观众分组讨论环节,有很多朋友,特别是30岁以下,甚至是还在读大学的同学,问了很多问题,比方说:怎样找到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或事业;怎样在转折期做选择;怎样面对与自己个性相悖的环境等等。 说实话,我感到很为难。大家信任我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其实,很遗憾我并没有你想要的答案。甚至是,在你面前的这个自信满满的我,其实心里也存有和你相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疑问。好像曾经有一本书叫作《你就是一切的答案》,书没有看过,但是这个名字却记下来了。是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个“正确”,甚至哪怕是“合理”的答案。 那我就先来就说几个故事吧。 16年前我参加高考,考得很不错,在北大、复旦的不同专业之间做选择。爸爸妈妈希望我考北大,因为那听上去毕竟是全中国第一的学校;老师希望我报考复旦新闻系或者中文系,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他们说,不要浪费了才华;然而那时的我却有种莫名的念头,想要报考复旦世界经济系。18岁的孩子哪有那么多心思,我的考量很简单:第一,复旦首先给了我优先录取的资格,我不愿意辜负对方的好意,也想给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留下一个好的口碑;第二,我知道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但是我想人生不仅仅是关于一手好文章,既然要进入社会,就要认真地做一个社会人。当年复旦在我们省招了23个文科生,我是那群人中的第一名。到现在,这个曾经让我和家人辗转难眠的选择已经不足挂齿了,原因很简单: 我为了高考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取得的成绩和自信,让我的人生可以不以任何具体选择为转移,我相信无论是北大还是复旦,经济还是中文,对我来说,不过都只是写在简历里的那一行文字而己。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和初恋男朋友各自踏入社会。他希望我主内他主外,然后尽早成家立业。在这个剩女成堆的社会里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坏主意。有一次我和他妈妈去新买的房子里量家具尺寸,他妈妈说,这里要留一个钢琴的位置。那一刻我愣住了。我仿佛看到了五年,甚至十年后的人生图景——只是我,不确定是否理当如此。后来我不顾他的反对加入了咨询公司,我们各自忙碌,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再后来,像所有肥皂剧的情节一样,他跟别人好了。分手后我大哭一场,第二天就把所有的行李都搬去了北京。然而我不敢想象的是如果那时候嫁作人妇,今天的自己会是一种怎样的景况;那时我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我都还没有见过世界,又怎能算是了解自己,更有什么资格去承诺别人?现在看来,即便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我的人生也没有因此翻船(不过被数落为剩女并嫁不出去倒是很有可能)。 现在我所面临的处境更加复杂——工作和生活,自己和这个世界。很多人和事都看似美妙,可是不久就会发现其实未必如此,甚至有太多太多超出自己努力范围的因素在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我曾为了物质和名誉努力争取,但是即便得到了,我的内心也未必满足;我也曾为了得到别人的爱而全心付出,但依然事与愿违。 我和所有其他人一样,曾四处寻找“智慧的答案”,希望且以为“过来人”能给我一剂药到病除的良方,后来我终于知道,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不可能在两个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相同的答案。 我在选择中一次又一次迷失自己,犯错跌倒、重新来过。慢慢地我懂得了害怕、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大多数人把这叫作“成熟”,而我也乐意认为这是对我原生性格的有益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摸索到了寻找答案的方法: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判断、去尝试、去经历可能的一切:熟悉的和陌生的,喜欢的和厌恶的,快乐的和痛苦的。 相信最好的会发生,为最坏的做好准备,别回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理智和情感层面同时选择了宗教作为信靠的对象。英文有一句俗话,叫作“take a leap of faith”,它同时包含了“冒险一跃”以及“凭着信心一跃”的双重含义。我看到,心怀信仰勇敢前行,是会在纵身跨越悬崖的时候长出翅膀来的。 你才是一切的答案。 活动结束后,一个女孩儿留在门口等到我走出会场,她说她今年正好30岁,有一个孩子。她不喜欢现在这份销售性质的工作,但是老公的薪水不足以支持她全职带娃;她想换一份工作,又苦于现在的工作耗时太多,让她没办法去发展下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所有人都劝她不要多想,安心领薪水,安心养娃过日子。她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看着她,实在不忍心告诉她我其实并没有她想要的那种答案。为了不让她失望,我很方法论式地问了她几个问题,并鼓励她去回答这些问题: 不做销售,你最想做什么? 明天你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来了解其他工作领域和机会? 如果辞职的话,你可以过多长时间不领薪水的日子? 我真心希望她能够迈出一步,不论大小,只有在那之后,她才可能真正明白,答案从来就只在自己的手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