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鞍风水好地方油茶瓜果处处香
马鞍屯,顾名思义这个屯坐落的位置似马背上的马鞍那样,坐东向西,右边是长满大桶样粗大的大树所组成的密密麻麻的森林,地名叫贡深。从村头伸延至多别(地名)口,原土名叫坡怀能。这里有成千上万棵高大的枫树及古藤缠身和不知名的老树遮天盖地;树林边有一口小塘,有一股小小的泉水从塘中溢出塘外;来往的水牛在大热天总是到此处时,都要往塘中打个滚,搞得全身湿漉漉的,才慢悠悠回栏,人们便称它叫坡怀能(即水牛休息的意思)。
虽然村里人去多儆街,这里是必经之路,但没有哪个小孩敢一个人独自从这里走过,要走的话也必须三人结伴五人成群,如果一个人要去上街或是去坡棒或是去德京屯,只好绕道走远路从村前往坎洞(土名)随河边走至谷哥(地名),方能走出森林望见天空。
屯的左边也是一个大树林立望不见天的森林,名叫贡布。贡布也有很多古老高大的树木,交错复杂的古藤似蜘蛛那样布满树林,比贡深更阴森寂静。这里有一汪泉水,常年涌出如人腿那么粗的长流水,供全屯人一代接一代长期饮用。马鞍屯的前面土崖往下约七八十米下面横流过一条长流水的河流,那是鉴河。这条河是由百六、魁球、顶墙、坡面几处泉水汇合而成的,河的两边从地造、辣椒、那稼、马限、腾起、坎洞、优中至陆京屯,大约有几百亩肥沃的水田,供马鞍屯、百六、东专和坡棒屯人耕种……
马鞍屯中种有李果(有红心李、苦李、三华李)和各种梨树、枇杷树、山楂树、柿子、柚子、桃果……应有尽有,是个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好村屯。
走出贡深、贡布两处森林,往右边走就是多别(地名)一带几百亩的八角树林,往左边走出贡布斜对面就是魁阴、坡西、坡球、排那、排莫等土岭的茶油林。马鞍屯是盛产茴香油、茶油的村庄,生活历来温饱不愁。
马鞍屯是一个大屯,居住的全都是壮族人家。壮族人穿着的衣裤和头上围的头巾都是自己家里种的棉花纺成纱线,再把纱线用木制的织布机织成白布,而染料则是用自己家种的蓝靛收割回来后,放到一个大水缸里,压实放满水,再加人适当的石灰浸泡一个星期后,把蓝靛取出来,然后用竹编的小猪笼每天花一个小时往缸里上下猛扎,直到变稠为止。制好染料后,再把白布放人缸里和染料一起搅拌,直到布匹被染料泡透后,拿出来放到院子撑起的竹竿上晾干,经过三泡三晒干后收下来一层层的叠好,放在平整的青石板上,用特制的木槌,一遍遍地捶,直捶到布料光亮为止,就可以剪来做衣服、裤子、鞋子和头巾了。
男人衣服前面的纽扣是用布条拧成的,钉成一排,女人衣服上的纽扣则在右边腋下,也钉成一排。男女的裤管是宽直筒,男人要小便只要把裤管拉起来就可以屙了,并且里面没有短裤穿的。鞋子也是土布做的,穿在脚上很舒服。
一到街天,基本上看到的都是穿着用土布经过蓝靛染成黑色的布料,男男女女从头到脚全是黑一色的,别是一番风景,颇为壮观。
马鞍屯大约有上千人口,每到农忙时节和收割季节,田地多的人家总是要雇请一帮人来帮种和帮收。这个时候在屯里是最热闹的了,因为雇的大多数是男女青年,又都是未婚的,一到晚上休息时,由于雇的人太多,家里没有那么多的床铺给他们睡,那帮年轻的男男女女就走到村外的山坡,开始了山歌对唱,一直唱到天亮。好多人结成夫妻都是从对山歌开始的。
马鞍屯大户人家就有十五户,每户都有马匹十几匹,组成一个个马帮队,来往于天保县城和马鞍屯之间,把马鞍屯的茴香油、茶油、玉米等土特产拉到县城,再从县城进日用百货类拉回屯里推销。
由于走的都是山路,加上经常有土匪出没,拦路抢劫,每个马帮队都自己配有枪支,最起码背有一支火药枪和腰问斜插一把匕首,好一点的枪支是汉阳造的单发步枪。
我爷爷在马鞍屯里的马帮队中,算是头领,他除了背有步枪,还有一只手枪,身上带的子弹就有二十发。所以,只要他拉山货出山,后面总有屯里的一帮赶马队的跟着,很是威风。
正因为爷爷赶马帮积累了一些资本,我父亲后来才能读书并改变命运,给我们家带来荣耀。(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