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著龚勋编译的《高老头(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优秀的作品之一。《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陪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似的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便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也不参加。作品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披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巴尔扎克著龚勋编译的《高老头(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的巴黎为社会背景,通过商人高老头和其两女儿的故事以及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奋斗史”,描绘了巴黎社会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总之,这人就像社会大磨坊里的一头驴,都做了奴隶还不知道牵线的人是谁,他也仿佛是一根支轴,许多公众的劣迹或丑事都依靠他转动。总的来说,我们要是见了他,也会说一声“这等人也少不了啊”。一
这些被痛苦磨得面如死灰的面容,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物是看不到的。但巴黎就如同一片汪洋大海,尽管你扔下去一个海锤也没办法测量其深度。可只要花心思到里面去寻找,不管海洋的探险家有多少,都会随时找到一个新的区域,或是几朵鲜花、几颗明珠、一些鬼怪,甚至是一些文学家从未见过、想不到去探访的事。伏盖公寓就是这些奇怪的魔洞之一。其中有两张脸跟大多数房客和包饭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维多莉·泰伊番小姐虽然面色苍白,带有病态,像得了传染病的姑娘,而且她经常忧郁的神情,怯懦的态度和土气、娇弱的外貌也使她摆脱不了这画面的基本色调——悲痛,可是她的脸毕竟是一张年轻女子的脸,她的动作和声音终究还是轻快、活泼的。
这个可怜的少女就像一株新近移植的灌木,因为水土不服而叶子枯萎了。她黄里略带一些红的脸色,暗黄的头发,十分纤瘦的腰身,真有近代诗人在中世纪小雕像上发现的妩媚。从她那灰中带黑的眼睛中可以看出,她有着基督徒式的温柔与忍耐,而她朴素的装束则显现出年轻的身材。
她的五官、四肢配搭得巧,看起来很好看,只要心情愉快,她可以十分动人。女人要有幸福才有诗意,正如打扮齐整才能显得漂亮。要是舞会的愉悦与热情给这张苍白的脸染上一些粉红色彩,要是精致的生活使已经低陷的面颊重新丰满、泛起红晕,要是爱情使这双忧郁的眼睛重新恢复光彩,维多莉定可跟巴黎最美的姑娘相媲美。她缺少让女人重新活起来的东西——裙衫和情书。
维多莉的故事能写一本书。她的父亲重男轻女,把她赶了出来,每年只给她600法郎,又改变了财产的性质,准备把它全部传给儿子。维多莉的母亲在绝望中死在远亲古的太太家里,古的太太便把她当作女儿一般抚养长大。可惜,共和政府军需官的寡妇除了丈夫的预赠年金和公家的抚恤金外一无所有,待她撒手西去,这个既无心眼又无资财的少女,怕只能任由社会摆布、折磨了。善良的太太每周都会带维多莉去望弥撒,每半个月带她忏悔一次,希望她以后做一个虔诚的姑娘。这办法很有效,有了宗教的信仰,这个可怜的姑娘将来也能有一条出路。她很爱她的父亲,每年都会回家转达母亲临死前对父亲的宽恕,可父亲总是不让她进门,在中间周旋的只有她的哥哥。但4年了,哥哥没有来探望过她一次,也没有帮过她什么忙。她求上帝使父亲良心发现,使哥哥心软,并毫无怨言地为他们祈祷祝福。古的太太和伏盖寡妇只恨字典上骂人的字太少,不够形容这种昧良心的行为。当她们愤怒地咒骂混账的富翁时,维多莉总会在一旁说些温柔的话,她就像一只受伤的鸽子,即使痛苦,但仍然坚持吐露着爱意。
欧也纳·特·拉斯蒂涅,长着一张地道的南方人的脸:白皙的皮肤,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风度、举止和姿态,都流露出他大家子弟的风范,幼年的教育亦使他变得高雅。虽然衣着简单,平时常穿过时的旧衣服,但他也能打扮得风度翩翩地上街。他平常只穿一件旧大褂和一个粗背心;旧黑领带扣得马马虎虎,像其他大学生一样;裤子跟上衣差不多,靴子也已换过鞋底。
在两个年轻人和其余的房客之间,40岁上下的伏脱冷,正好是位中间人物,人们看到他都会喊一声“好家伙”!他的肩很宽,胸部很发达,粗短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长着茶色的浓毛。还没有到年纪已经有深深皱纹的脸似乎是性格冷淡的印记,但是看他热情的态度,又一点不像冷酷之人。他的低中音嗓子跟他整天嬉皮笑脸的样子刚刚配合,一点也不讨人厌。
他很殷勤,脸上总是堆着笑。锁坏了,他立刻拆下来修理,上油、擦一阵、磨一阵、装配起来,然后说:“我懂这些。”没错,他似乎什么都懂:航行、法国、生意、人物、政治、法律、监狱……要是有人找他诉苦,他立刻凑上来帮忙。他经常借钱给伏盖太太和一些房客,他们死也不敢揩他的油,因为他虽然外表随和,但那一道深沉而冷峻的目光让人看了害怕。光看他吐口水的样子,就知道他头脑十分冷静:要解决什么难题,一定杀人不眨眼。像智慧的法官一样,他的眼睛似乎能洞察一切事情、一切心思、一切感情。
P10-11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出生在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9年从法学院毕业,毕业后拒绝父母为他安排的工作,立志要当一名文学家。他年轻时也曾涉足商业,虽然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这一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此外,巴尔扎克还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在经济学、哲学、神学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
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各种新旧矛盾的冲突以及急剧的社会动荡使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促进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发展,也对巴尔扎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829年,第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朱安党人》出版,使巴尔扎克迈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野中。这部小说为巴尔扎克带来很大的声誉,从此他的创作也渐渐走向成熟。1841年,巴尔扎克定下了一个十分宏大的创作目标,他决定写137部小说,反映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将它们总命名为《人间喜剧》。直至他逝世时,《人间喜剧》中的91部小说已经完成,而在这部巨作中,最能表现当时社会风貌、体现巴尔扎克创作风格的作品之一就是《高老头》。
长篇小说《高老头》完成于1834年。故事发生在1819年到1820年的巴黎,以面条商高老头和青年学生拉斯蒂涅两个人物为线索,平行又相互交叉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揭露了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做面条生意发家的高老头退休后,把所有的爱都放到了两个女儿身上,不惜用尽自己的财产帮助她们嫁入豪门。然而,上流社会的风气与教育扭曲了两个女儿的心灵,她们鄙视落魄的父亲,在把他最后一点钱财榨干之后,便将之无情地抛弃。高老头死前悲愤地说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自己的女儿——金钱腐蚀人心的一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拉斯蒂涅从小贵族子弟到资产阶级野心家的成长过程,则揭露了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丑恶嘴脸,强烈抨击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大学生,拉斯蒂涅不愿读书,一心想要靠关系攀上上流人物,他依靠表姐步入贵族的沙龙,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左右逢源,这位青年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被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腐化,完全被金钱、利益吞噬,最终走向堕落……此外,人称“鬼上当”的潜逃犯伏脱冷想利用他人的婚姻大捞一笔;房东太太见到高老头的钱财便想入非非,见到伏脱冷出手大方就想狠狠地敲他一笔。这些人物的故事无不是对金钱的罪恶的深刻揭露。
《高老头》出版后,巴尔扎克曾评价说,这部作品超过他过去的一切作品。作为《人间喜剧》的开篇,它表现的是《人间喜剧》中心思想的精华,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全面展现。除了所揭露的深刻主题外,这部作品在环环相扣、精致简洁的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个性十足的人物性格塑造,充满趣味又极具讽刺色彩的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因此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巨作。
本书是原著的选译本,除《高老头》外,还收录中篇小说《夏倍上校》。译者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编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巴尔扎克这位大师的卓绝风采,领悟这部巨作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他是他那个时代的洞察入微的社会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从塑造形象和深度来说,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巴尔扎克。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法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