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著龚勋编译的《海底两万里(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问世于1870年。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环球旅行的故事。所谓“两万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应该是两万古海里,合十一万公里。本书描绘的是种种奇遇。时而险象环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绝美、令人陶醉。全书充满异国情调,如神话般色彩绚烂,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 书名 | 海底两万里(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龚勋编译的《海底两万里(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问世于1870年。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环球旅行的故事。所谓“两万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应该是两万古海里,合十一万公里。本书描绘的是种种奇遇。时而险象环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绝美、令人陶醉。全书充满异国情调,如神话般色彩绚烂,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内容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龚勋编译的《海底两万里(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是一部文笔细腻、构思奇巧的幻想小说,作者用色彩斑斓的笔调展现了一个神话般的海底世界。一艘潜水艇、一位科学家、一个神秘船长,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海底之旅,他们周游各大洋,演绎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海怪之谜 第二章 登上“林肯号” 第三章 最后的挑战 第四章 海上遇险 第五章 神秘的“鹦鹉螺号” 第六章 尼摩船长 第七章 一封邀请信 第八章 美丽的海底世界 第九章 瓦尼科罗群岛 第十章 托列斯海峡惊魂 第十一章 岛上奇遇 第十二章 船长的变化 第十三章 海底葬礼 第十四章 可怜的采珠人 第十五章 阿拉伯海底隧道 第十六章 神秘的潜水者 第十七章 逃跑计划 第十八章 海底宝藏 第十九章 消失的大陆 第二十章 海底煤矿 第二十一章 深不可测的海底 第二十二章 抹香鲸和长须鲸 第二十三章 冰原 第二十四章 南极 第二十五章 意外事件 第二十六章 氧气越来越少 第二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 第二十八章 恐怖的大章鱼 第二十九章 神秘的沉船 第三十章 尼摩船长的复仇 第三十一章 最后的话 第三十二章 未知的结局 试读章节 这些擅长咬文嚼字的作家故意引用对手们常引证的林奈①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创造蠢货”,让人们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大海怪、大海蛇、“莫比·狄克”的存在,更不要相信那些头脑发热的水手们胡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最后,一家以讽刺尖刻著称的报社在其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是由该报最受欢迎的编辑所撰写的。这位编辑先生像伊波利特②那样,在大家的笑声中,给了这怪物致命一击。于是,才智战胜了科学。 1867年的头几个月,海怪的事似乎已经被大家遗忘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海上又出现了新的危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必须认真对待、想办法避免危险的安全问题。两个问题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但它是会游动的、让人捉摸不透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夜间,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摩拉维安号”行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时,船的右舷后半部撞上了一座礁石,但令人奇怪的是,在任何航海图上都没有标示出这一带海域有这样一座大礁石。当时,“摩拉维安号”的船速达到了每小时13海里。幸亏“摩拉维安号”船体材质特别坚固,不然遭受了这样的撞击后,它只怕早就连同从加拿大载来的237名乘客一起沉到海底去了。 这起事故发生在清晨5点钟左右,正值天快亮的时候。出事时,值班的船员们立即朝船后方跑去。他们认真地观察海面,除了有个600多米宽的大漩涡以外,什么也没有发现。船员们只把事故发生的地点准确地记录了下来。“摩拉维安号”继续航行,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它是撞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一艘沉没在海底的破船?大家不得而知。后来在检查船底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骨已经破裂了。 这件事本身是十分严重的,可是,如果不是三个星期后发生了相同的事件,它也许很快就和其他事故一样被人遗忘了。接下来的那一次撞船事件发生在素来享有盛誉的英国科纳尔航运公司的“斯各脱亚号”身上,这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英国船主科纳尔先生。这位精明的实干家自1840年开办了第一家拥有3艘外轮驱动的木船的邮政公司,到后来使公司的规模发展到拥有12艘航船,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这些航船中有8艘是外轮驱动的,4艘是螺旋桨式的,而且这些船都具有邮政快递的特权,业务遍布全世界,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各脱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它们的速度一流,在海上运输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6年来,这家公司的船横渡大西洋累计达到2000次之多,没有出过任何的意外,没有丢失过任何一封邮件,更没有一个人、一艘船有过损伤。虽然法国的轮船也一度想与其抗争,但是旅客们仍然是对科纳尔公司青睐有加。而如今这家公司的一艘最好的汽轮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这当然会引起人们巨大的震惊。 1867年4月13日,海面上很平静,“斯各脱亚号”在北纬45度37分、西经15度12分的海面上行驶着。它在发动机的推动下,以每小时13.5海里的速度航行。它的机轮在海中转动,完全正常。它当时的吃水深度是6.7米,排水量是6624立方米。 下午4点16分,乘客们正在大厅中吃点心,突然间,“斯各脱亚号”的船尾部分发生了轻微的撞击,由于震动幅度很小,因此完全没有引起乘客们的注意。 “斯各脱亚号”不是撞上了什么,而是被什么撞上了。撞它的不是敲击的器械而是钻凿的器械。这次冲撞是十分轻微的,要不是底舱管理员突然急急忙忙地冲到了甲板上,大声叫嚷道:“快逃命啊!船进水了,要沉了!”也许船上的人谁也不会在意。 P4-5 序言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一生创作了60多部长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等,其中前三部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因为凡尔纳对科幻文学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他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出生在法国港口城市南特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1846年,他为了讨父亲的欢心,前往大学攻读法律课程。但1849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进入法律界的机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56年,他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成为一名证券商。为了使自己创作的剧本得以演出,他拿出自己的收入聘请演员来表演。1862年,他开始与出版商埃泽尔合作。1863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一经出版便取得了成功。之后,他便一直与出版商埃泽尔合作.每年要创作两三本小说。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作品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1905年,凡尔纳因病逝世。 在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凡尔纳摒弃了前人在科幻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对待科学不够严谨的态度,转而以极富科学性的语言、极富科学规律的思路来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设置、冲突的产生与解决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凡尔纳借此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基于科学发展作出的科学推测融入到小说之中,使其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便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这些创作特点。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带领读者走入海底世界,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而又惊喜不断的探险活动。故事以巴黎自然博物馆教授阿龙纳斯的视角,讲述了他与自己的仆人康塞尔,以及加拿大人尼德‘兰跟随一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艇进行海底探险的故事。“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袭击了搜捕他的船只,因此抓获了阿龙纳斯教授等三人。随后.尼摩船长便带着他们开始环游诸个海域,而故事也随之展开。每经过一处海域.凡尔纳都会对那里进行详细的介绍,在传播海洋知识的同时,也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情节的设置。比如,海底森林、海底葬礼、海底煤矿等,还有与大章鱼的搏斗,以及在南极海域大战抹香鲸的情节。 在小说中,凡尔纳还加入了自己的科学预测,比如潜水艇便是他当时写作时尚未出现的事物。而且,他还设计了潜水艇通过海水获得能源的情节,这可以说是一个合理而又伟大的想象。再比如,他设置了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一起来到南极极点的情节。要知道,人类第一次来到南极极点还是在1928年,那已经是凡尔纳逝世23年之后的事了。这些科学预测并不是凡尔纳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他根据科学发展趋势而进行的大胆预测.而这些预测在今天早已成为了现实。除了浪漫的想象外,凡尔纳在作品中还表达了自己的环保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凡尔纳通过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一再谴责了滥捕滥杀海洋动物的愚蠢行为。在刻画尼摩船长时,他也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残暴的人,而是通过逐步披露尼摩船长的伤心往事,表达了自己深沉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说,《海底两万里》是一部集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的科幻小说。而这也正是凡尔纳的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能散发出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法兰西学院院士利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