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承志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阿尔丁夫牙牙学语

1

若不是这些年,知识青年怀旧的风潮一阵紧似一阵,若非他们编辑的实录笔记裹挟了我,如下这一首儿歌,我是不会把它翻出来,编人文集的。

干吗呀?怎么啦?瞧他们问得天真无邪。好像问题从不存在,好像这个话题是蓝天白云。我怎么能跟他说:哥们,写那点事儿招人讨厌!……

三十年前,在我匹马单枪描写草原的时候,童言无忌的抒发,不意撞上了一面透明的墙。那正是对革命实施否定的大潮,由远及近方兴未艾的时候,怀疑浪漫厌恶信仰的认识,正在秋风落叶一般扫荡和普及。它成为一种语境后也变作了无形的权力,持续地给异类以压力。

我该留意别夸大。但那一段历史影响巨大。因为渐渐地,宽容或讨论的气氛稀薄了,暗示在游荡。肤浅的思潮,借知识分子的网络蔓延开来。对资本主义的皈依,成了一种真理的标准,甚至一种强迫。那时的一些人有一种汹汹的自负,坚信真理已被实践检验完毕,想不通怎么还会存在异议。愈是知名的知识分子,愈像业余的警察;他们大睁着良心的眼睛,搜寻残余的革命党。

所以,无论对知识青年或是对蒙古牧民,我已不能讲清——拒绝加入对革命的诅咒、赞美异族和自己经历的生活,究竟怎么就不合时宜。

是的,弥漫而挥之不去的正统主义和侏儒心理,总是质疑外族异类的感受。年轻的我掂量着轻重,把单薄的篇什藏起。若非为了躲避打碎,至少为了不受玷污。

后来,在草原知识青年执着的怀念中,一切又缓慢地发生了改变。无数昔日伙伴对草原的情感,无数因秩序打破陷入个人的深刻困难的、普通人的真挚情感,又占据了思想的主流。他们征集当年的文稿,把我的小诗收了进去。只是,印着这支儿歌的一页纸,依然单薄得一阵风就能把它撕破。能把它拿出去么,让它迎着驳难与刁难、阅读和审视?

2

1972年离开草原的时分,那些天涌涨波澜的思绪,撞开了心里紧闭的某一扇渴望写作的闸门。记得大概就是自那一年始,我暗自涂抹,几次写过几篇类似笔记、更像回忆的东西。

那时的我,说来可笑,别说谁是艾青海明威,我连小说散文是什么都不懂。先在重理轻文的清华附中被洗脑,后在唯知游牧的乌珠穆沁换文化——作为一名职业作家,我的一部分文学知识,并非获益于前辈的名著,而是积攒于异族的胡语。一直到今天,在我的文学里全然没有新潮古典,除了民风土语之外,剩下的不过些直露的心思!

那时强烈的冲动,还曾想用蒙文表达。在潜意识里,自己俨然是一名草原之子,需要一个蒙古名字。但它又要超越血统限制。既然蒙族作家中已经有人取名牧人之子(玛拉沁夫)、猎人之子(安柯钦夫),那我就叫“阿尔丁夫”(人民之子)!对这个笔名的含义,我甚至写过一个小说解释。蒙文诗的题目,正是《做阿尔丁夫》。只不过,是因为它有些拗口么?我只用了一两次,而没有把它正式作了自己的笔名。

上述纠缠的一切,都是从这首蒙文诗肇始的。而这首蒙文诗,其实到了发表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所以在给一个草原知青诗文集写的《作者附记》中,我说:

这首模仿蒙古民歌《诺加》的蒙文诗,是……压抑不住心里的感情胡乱写下的。后来把它修改,投稿给蒙文期刊《花的原野》。发表时(1978年6月号)小诗已被改动。不用说改后在语言上准确了,但也丢了不少原来的意思。当时《花的原野》杂志还用蒙文为它加上了这样的编后语:“汉族同志张承志在牧区下乡期间学会了蒙语,以上即是他的蒙文作品。”

想再找回原稿已是一件麻烦事。总不能说发表的铅字不是自己的作品吧,若想读只能读它,读“凤凰”和“准备好的衣裳”。如今读着,想哈哈狂笑,又想落几滴泪。为自己那么单薄的语言和那么傻气的行动。P1-4

后记

汗乌拉矗立我心

第一

记得大约是在一九七。年冬天,我穿着热烘烘沉甸甸的大羊皮德勒(袍子),费劲地迈着大毡靴,在东乌旗参加一个民办教育现场会。一个穿细溜小黑棉袄的公办教师对我的满身羊膻压抑不住反感,悻悻地说:

“阿呼,其播斯太吧?”

(Ahu,Qiboz tai ba?/老兄,你有虱子吧?)

今天我又哼着种种莫名的小曲,大毡靴粘满黄泥污雪,踏进了装修过的文人和学子的殿堂。我猜,今天我依然使那些小棉袄看着别扭。

人常顾不得许多。对于我来说,要紧的是表达——对毛泽东和鲁迅、对蒙古草原和哈萨克天山、对黄土高原和信仰方式、对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大是大非的感情和立场。

这样的理解粗糙而且恣意,但我想,它们也是追求真知的一些印迹。出于这样的思路,我把这一本印满了自己在思想大陆上的踉跄脚步的小书,称为自己的履历。

编完,突然想起了那年在东乌旗的小棉袄老师。确实,他比起我今天遭遇的形形色色的凶恶的和狡猾的知识分子,要朴实和亲切得多了。

我想念他,好像若能再见一面,我和他就都能得到重要的什么。是的,其间毕竟三十年都过去了,今天我和他若遇见了,会抱做一团又捶又笑,会对当年经历的一切,惊叹我们的共识。

写于2003年

第二

我想,等这本《汗乌拉我的故乡》印出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少年”不少人都将年至古稀,距离胡服骏马的二十岁,已是半个世纪白驹过隙。但是,哪怕再过十年甚至二十年——干脆说直至我们这一代人临终之际,我敢说:乌珠穆沁知识青年的几乎每一个,都将想念着草原、告辞这个无聊人世。

没人理解毫无关系。包括蒙古族同胞也未必理解和珍视——伟大的古典草原给予一代青年的自由气质、底层立场、异族文明和艰辛又浪漫的履历。

我深深地、切肤以至疼痛地、怀念我当牧民的青春,怀念我的再生之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汗乌拉草原。已经十遍写过,但还唯恐不足,再次编辑心情足迹,把它郑重命名“汗乌拉我的故乡”——此事不做,不能安心!

希望它,包含和表达着——游牧文化养育的知识青年所拥有的:丰富的感受、贵重的立场,以及敢于对峙“否定者”的水平。

2016年9月

吉林乃门太色赫特恩(68岁知识青年)吐木勒再记

目录

阿尔丁夫牙牙学语

袍子经

劳动手册

汗乌拉

狗的雕像

北方女人的印象

初逢《钢嘎·哈拉》

午夜的鞍子

春水泛滥时

马的颜色

又是春天

粗饮茶

勾勒草地十张画

美女与厉鬼的风景

危险的生命

安宁的权利

一页的翻过

与草枯荣

巴特尔和俊仨儿

全家福

被潮水三次淹没

音乐履历

呜咽的马头

时光白驹

给我视野

恋阙与胡琴

有名的小马

二十八年的额吉

阿尔善——谨把此文献给我的蒙古兄长

十遍重写《金牧场》

公社的青史

启蒙的历程

代后记|汗乌拉矗立我心

内容推荐

四季轮替人畜繁衍是草原上最动人的风景;乌珠穆沁灿烂夺目的蒙古袍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震撼了年轻人的眼睛和心灵;疾风呼号的草原寒冬晨起的一杯滚烫奶茶让人不知冷;和孩子们共建“双语”游牧小学,警惕“他者”的同化;终生难忘的草原母亲额吉和蒙古兄长……长袍骏马、粗茶长调,枯荣巡回的草原、淳朴无欺的牧人……

《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是站在70岁门槛前的张承志对草原青春的回首。文中收录其经典散文作品《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二十八年的额吉》等共32篇。这些作品是读懂张承志的基础,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精神实质,也是七十时代珍贵的一瞥。

编辑推荐

《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收录了作者张承志公开发表过的以草原为主题的40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包括《汗乌拉》、《杭盖怀李陵》、《金芦苇》、《马的颜色》、《又是春天》等等,这些散文作品延续了张承志一直以来赤诚而充满诗性,以及极具思想性的文字风格,描写了草原的辽阔风貌和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对草原不竭生命力的动情表达,对生活的深深思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