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吕蓁立)(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纪洋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高纪洋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吕蓁立)(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高纪洋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吕蓁立)(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民艺沃土,培育大师

 第一节 画乡艺缘

一、扑灰年画与茂腔

二、扑灰年画与高密剪纸

三、扑灰年画与聂家庄泥塑

四、扑灰年画与其他艺术

 第二节 扑灰溯本

一、高密扑灰年画的来源

二、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执迷画艺,厚积薄发

 第一节 世家传承

一、幼承家学

二、博采众长

 第二节 艺求精进

一、声名渐起

二、精益求精

三、领衔传承

第三章 手艺绝技,妙笔生花

 第一节 工具材料

一、起稿工具

二、绘制工具

三、辅助工具

 第二节 创作步骤

一、起稿阶段

二、粉脸阶段

三、装饰阶段

四、完善阶段

 第三节 技法分析

一、“刷刷刷,一溜栽花”

二、“大笔狂涂,描子勾画”

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四、“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第四章 佳作精品,丹青幻美

 第一节 作品赏析

一、《家堂轴子》

二、《二堂财神》

三、《二十四孝》

四、《闲话图》

五、《三娘教子图》

六、《福禄寿喜八仙》

七、吕蓁立其他代表作品

 第二节 尺幅乾坤

一、题材

二、造型

三、色彩

四、构图

五、线条

六、象征

第五章 薪火相传,授业传艺

 第一节 传承方式

一、家族传承

二、师徒传承

 第二节 传承困境

一、创新不足

二、后继乏人

三、精细不足

 第三节 传承展望

一、传承途径

二、衣钵传人

第六章 画说艺谈,笃行心得

 第一节 绘事微言

一、艺事讲述

二、绘画感悟

三、艺术追求

 第二节 口诀与诗

一、绘画口诀

二、画上题诗

附录 吕蓁立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吕蓁立所从事的高密扑灰年画艺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已经传承数百年。在当地扑灰年画艺人口中,他们不把扑灰年画称为“画”,而是称为“货”,是他们农忙闲暇赖以补充家用的一项营生。吕蓁立也曾提到,当地对开始画扑灰年画称之为“进屋”“揍货”。高密扑灰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耕时代的地域文化、民俗事项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扑灰年画是在高密老百姓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及精神文化现象,是高密人民丰富的精神家园。高密扑灰年画正是在民俗文化土壤和人文传统中萌发、生长并显示出它辉煌的生命力。吕蓁立扑灰年画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相关文化艺术的滋养之外,也是建立在高密扑灰年画艺人经年累月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的。没有高密扑灰年画数百年来的积累,也很难成就吕蓁立一代大师的高水平作品。一、高密扑灰年画的来源

在高密的地方史志中,没有扑灰年画起源的确切记载,学术界至今尚没有说服力很强的论证。根据多人田野调查的结果,在世的扑灰年画老艺人根据他们辈辈相传的说法,可推测扑灰年画约形成于明中期以前。笔者对吕蓁立进行采访时,他也持相同观点。《高密县志》曾在“岁时民俗”一节记载:“季冬之月……厥除夕,洒扫堂室,设馔,易门神、桃符,写春联,天行帖子……”②基本可以见证扑灰年画此时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高密扑灰年画的源头

在民间传说中,扑灰年画的起源时间推断大都相似,那就是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是经高密大栏乡公婆庙村(现疏港物流园区东风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而形成的。该王姓画师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但这只是民间口耳相授的传说。仅靠一个人、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将扑灰年画发展成具有如此悠久历史、众多参与人员、高超艺术水平、广泛社会影响的艺术品种的。

理论上讲,高密扑灰年画的诞生有三大条件:其一是谋生,艺人们为了生计,最初是临摹一些文入画和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图1-14),以后慢慢地对其进行借鉴、创新,为了提高起稿和绘制的效率,采用了扑灰起稿和刻花印制等工艺,从而产生了最早的扑灰年画;其二是实用,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家堂、神像、墨屏花卉为主,神像在春节时是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的,它是一种民间的宗教信仰,老百姓视其为家庭的保护神;其三是审美,由于扑灰年画的内容多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节,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情习俗,因而老百姓在一天的劳作之余,瞅上几眼墙上挂的年画,心情自然轻松愉悦了许多。

(二)文人画衍生扑灰年画的推论

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产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由当地一些穷文人推动产生的。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的年画生产,一般是由一些穷文人手绘而成,用工笔或半工笔的手法画一些喜庆题材的年画,用来销售以聊补生计。由于这种手工绘制的年画不能满足人们在春节期间张贴年画的需求,文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绘制技法上进行了提高,扑灰年画这一画种便逐步诞生了。扑灰年画的产生,为那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从事年画生产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提供了可能,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种类。

张道一先生曾提到过,“不论从事实还是从历史的逻辑去思考,最早的年画应该是手工绘制的”①。吕蓁立一直以来坚持的所谓“精品”,据他自己讲,总体评价标准就是要“雅”,要百看不厌,这与普通的大红大绿,追求喜庆热烈的民间绘画不同,而与文入画的品评标准接近。所以高密扑灰年画与文人画,无论是在诞生之初,还是后来的发展,渊源都是很深的。

P15-16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从接到本书的写作任务到校订付梓,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是我针对民间艺术家个案耗费时间最长的一次田野调查,这项工作在资料搜集、电话沟通、口述记录、演示观摩、视频记录、文字写作中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理解了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的所思、所想,见证了他高超的扑灰年画绘制技艺,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写下这段文字,此项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一年多来的成书经过在我的脑海里如此鲜活,心中是如此充满感情。

印象最为深刻,也给我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是吕蓁立先生的健谈。与一般民间艺术家不同,吕蓁立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记得第一次见到他,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什么是非遗?说到底就是‘活生态”’。民间艺人能将这样一个难以“一语中的”的词用三个字说得如此透彻准确,是我始料不及的。随着接触的增多和日渐熟悉,我慢慢感觉到吕蓁立先生对民间艺术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缘于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这也是他成为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无数次采访交流过程中,吕蓁立将他从艺几十年来的家庭传承、从艺经过、个人擅长、技艺口诀、代表作品、传承谱系、家藏古画、专业术语、本地民俗、地域文化等详详细细地进行了讲述,每次都让我耳目一新,每次都有新发现。在最后一次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本书还不能将吕蓁立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精湛的工艺技能全部涵盖。对他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他身上的艺术宝藏,尚需进一步挖掘。

在每次调查采访过程中,我都深深地感觉到吕蓁立作为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感。民间艺术在世代相传中,每一代都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他们体现着这一艺术形态的最高水准。对他个人来讲,他的作品价格不菲,藏家争相购买,但却很难感受到他的满足和喜悦。从他的言谈当中,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该项艺术未来发展的忧虑和担心。当下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中的种种危机,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总在探求如何让高密扑灰年画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当今社会,包括高密扑灰年画在内的众多民间艺术都面临着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陛传承人的认定也是抢救传承的措施之一。通过对吕蓁立先生长日寸间的采访,我透过一个艺人的口述,真正领会了“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高密扑灰年画艺术的“原生态”就在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中、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四合院里、在他的家乡高密北乡姜庄镇保存着。他的记忆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文化宝藏,他的绘制演示是最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调查采访的时候,我将吕蓁立的口述和演示做了非常完整的记录,既有图片,又有文字、录音、视频。这一系列口述史文本和数字化记录,忠于传承人的口述真实和艺术本来面貌。在文字的整理工作中,我又加以学术化的梳理和总结,相信这些一手资料将为学术界研究高密扑灰年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提供一些帮助。尽管如此,我们所做的工作仍然有限。像吕蓁立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用自己一生的心血传承了高密扑灰年画这样一种民间艺术的瑰宝。正是他们艰辛的付出,才有了我们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正是他们的坚持,才使得我们濒危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我们要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在此书的采访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黄永健、刘臣、李炎、韩明、张传寿、吕虹霞、张初卫等友人的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