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爱
钟南山不说爱。
当被问及何以能够“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时,他说:“没什么,职责所在嘛。自己就是干这个的,你不上谁上?我相信,假如下次出现传染性心肌炎之类的疾病,他们搞心脏研究的也一样会冲上去。至于说到勇敢,更谈不上。该做的防护都做了,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也相信自己的抵抗力——肯定没事儿。”
大概是嫌其表述过于平淡,主持人继续挖掘:“就仅仅是责任感,再没有其他动力了吗?”
认真想了想,钟南山肯定地答道:“有!那就是兴趣。我就是觉得好奇呀。我特别想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究竟是怎么发生、怎么传染的?对于我们搞医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要说动力,这就是我的动力。”
中央电视台这一期的《新闻调查》,我连看了两遍,深深折服于钟院士的率直——对不避肉麻、喜好作秀的某些宣传来说,这番不冒热气的大实话,不啻一味解毒剂。
我想,这就是做科研和做宣传不同的地方。因为科学家知道,科学是冷峻坚硬的,不相信眼泪,不理睬权势。一切所谓念咒、发功、呼吁、控诉之类都是白费劲,科学只认实验证明、治疗效果。不彻底抛弃虚假,不彻底怀抱真诚,并在此基础上付出辛劳,研究将一事无成。严谨治学的人,说话处世也多是坦诚、质朴的。从居里夫人到袁隆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科学——确实是世界上最为纯洁、刚正、美丽的事业。
护士不说爱。
“不是爱,也不全是敬业。真要请假回家也行,只是看到比你老的比你小的,从院长到医生到护士大家都上了,逃避的念头自然也就消失了。是不好意思,也是别无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我想,也许这就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和躲在安全地带唱高调的人不同的地方:面对已经牺牲的战友,她们耻于拔高自己。
中央电视台这一期的《东方时空》,片尾是一首歌。歌声起处,主诗人王志泪流满面,屏幕前的我也泣不成声。
你也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
并不比谁多一些免疫力。
当我终于可以享受春天的和煦,
你却日日夜夜呼吸着致命的空气。
你也和我们一样是父母儿女,
并不比谁少一些七情六欲。
当我终于幸福地合家团聚,
你却远离亲人分分秒秒伴着恐惧。
苏格拉底不说爱。 他说自己就像一只牛虻,叮住了希腊皮薄的地方狠狠地咬——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有可能保持活力。
穿着宽大的衣袍,苏格拉底徘徊于广场,逢人就请教:“正义是什么?”“善良是什么?”“最好的国家是什么?”“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就这样,苏格拉底穷追猛打、不依不饶,向每一个开口说话的人要“定义”,逼迫人们在发言之前对自己的用词加以限制和说明——这真是吃饱了撑的呀!
有趣的是,这种刨根究底、不惮其烦的癖好也有人追随。到了亚里士多德那儿,这种习惯被发扬光大,竟然结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甜蜜、美艳的果实:形式逻辑。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全世界中学生使用的逻辑教材和当初亚里士多德弄出来的基本一样——这是关于思维和思维方法的学问,整个西方派系众多、庞大严密的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石之上。
苏格拉底的学生,那些“被教唆坏了”的年轻人,无比兴奋地看到将军、贵族、执政官被老师问得哑口无言。更多的情况是,因为被追问,对方一路找下去,最终求得“不一样的答案”,如获至宝,满意而去——“做真理的接生婆”,这是苏格拉底最喜欢干的。他从来不直接教导别人,一切都是被问者“自己找到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被问的人是孕妇,而所要寻求的答案就是尚未出世,但已经存在于孕妇腹中的胎儿。
最终,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激起了民愤,以“教唆犯”的罪名被判死刑。一生好辩的苏格拉底,被阿波罗神庙祭司宣称为“全希腊最具智慧”的苏格拉底,拒绝逃亡,拒绝辩护,心平气和地服从判决,在弟子的陪伴下饮鸩而亡。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下来,不管合理与否,公民都必须遵守。
“克里同,我还欠阿斯克勒庇斯一只公鸡,你能记得替我还清这笔债吗?”
苏格拉底,这个愚忠的“白痴”,这个死心眼的家伙,这只吃力不讨好的牛虻,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为了他的国家,真真是“砍头只当风吹帽”了。
可是,一直到死——他都不说“爱”。(P2-4)
修订版序 秋天的树
序 献给自己的小花
辑— 教育,对成长的迷恋
1.不说爱
2.—个学生的分量
3.借读生赵亮
4.杯水车薪
5.走出险境
6.我只能把话讲到
7.“鹰”归来
8.如歌的行板
9.也是原则
10.东风第—枝
11.砸碎牌坊——为教师节而作
12.孩子,你该这样看“公道”
13.—记耳光
14.不改少年狂
15.方念念的故事
16.不虚此生
辑二 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
1.整体书空好
2.挤干作业的水分
3.“老师的玩笑开大了”
4.可以复制的幸福
5.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6.要怎么掘,便怎么掘
7.投我的影子在你们的卷上——毕业班上的告别讲演
8.温柔的扼杀
9.比技术更重要的
10.我喜欢
11.我们从另—个世界来——我和小安
12.两地书:“你我是—样的人”——致《教师之友》编辑的—封信
13.两地书:低眉信手续续弹——写给青年同行的心里话
14.两地书:语文不光是课——给网友“笑语嫣然”的回信
15.毕竟东流去——十七年教师生涯回顾
辑三 书籍,—片丰沃的原野
1.老天真的大实话——《论语》札记之—
2.《论语》、孔子及我——《论语》札记之二
3.说孝——《论语》札记之三
4.喜欢颜回什么——《论语》札记之四
5.俯仰无愧谢安石——《世说新语》札记之—
6.老人国里的好孩子——《世说新语》札记之二
7.游云惊龙王羲之——《世说新语》札记之三
8.永远的野草
9.不敢说师承
10.涅槃是有的——我和《沙与沫》
11.关于—本书的对话
12.狄金森啊狄金森
13.不能不说《我与地坛》
献给自己的小花
少部分文字是我在上班时间敲出来的,更多的写在周末和夜晚。
现在,正是周末的黄昏,耳边流淌着《平沙落雁》——化顽石为柔水的好乐,于宁静中,为我送来至为珍贵的澄清明净。
很累很烦。待坐到电脑的跟前,头常是微胀的。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地,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
否则你怎么办?
物欲汹涌,市声扰攘。
“理想主义”啊,“我有一个梦”啊,如是说、如是想的我们,越来越成为人群中的怪物了——如果“唯物”的他们相信我们是真诚的。
可是,这丝毫不能阻碍我们继续做着我们的好梦——面对现实,我们的力量有多么单薄和弱小,我们的精神就有多么固执和强大。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鲁迅《野草·秋夜》)
这是先生的文字,铮铮铁骨啊,寸寸柔肠啊——从前我读到的是怜惜,如今读到的是刚强!
因为——“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我喜欢念“风起于青萍之末”,喜欢讲“蝴蝶的翼动引发远方的风暴”。案牍劳形,百忧损心,我的眼睛常常倦涩,我的心情常常忧愤,然而,还是喜欢越过沉重和暗淡,将无限温存、无限希冀的目光投送到遥远的地方——都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那里本该是春光明媚的所在。
“人类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说,“望着这些蚕执着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
从这种意义上,我愿意当自己是蚕——春蚕。因为我越来越感到,确实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近乎神圣的力量在鞭策我。这种力量,暂且称它为——我的教育理想。
这理想便是阳光。有它,便有了花朵的色彩与芬芳。
薛瑞萍著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修订版)》精选了“草根名师”薛瑞萍老师从教近30年的部分精品随笔文章,共三辑。第—辑是“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讲述作者和学生之间含笑带泪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作者原生态的教育风格,以及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性格特点,读来过瘾,回味无穷。第二辑是“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作者为捍卫职业尊严而对教育同人敦敦告诫,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有关于家庭作业的独特认识,有关于课外阅读的经验分享,有关于职业幸福的切身感受。真挚的情感,无私地分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教育后辈的关爱之情。第三辑是“书籍,—片丰沃的原野”,作者以身示范,分享了自己近30年的部分阅读故事,作者的阅读领域有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既向读者展示了自己“文学功底深厚,教学效果极佳”的源头所在,又时刻提醒教育同人做—个读书人。本书散发着作者对读者浓郁的“爱之深,助之切”的情感,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定大有裨益。
薛瑞萍著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修订版)》分为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都是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