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所以说:道的实质用来保全身体,其余的才是用以治理国家,其中轻贱之物才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而并非用来保全身体、修养生命的方式。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不惜以危害身体甚至抛弃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身外之物,他们这样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呢?
【原典】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注释】
①随侯之珠:传说中大蛇为报恩送给随侯的明珠。
【译文】
大凡圣人有所行动时,一定会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采取的方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弹射高空中的飞鸟,世人必定会取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贵重岂止是随侯的宝珠所能与之相比的!
【原典】
子华子①曰:“全生②为上,亏生③次之,死④次之,迫生⑤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注释】
①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传说为战国时魏人。②全生:保全生命,顺应生命的天性。③亏生:生命的天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④死:此处指为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舍弃生命。⑤迫生:压抑天性,苟且偷生。
【译文】
子华子说:“全生保性为上,委曲求全次之,死亡又次之,苟且偷生为最下等。”因此,所谓珍惜生命,指的就是全生保性。所谓全生保性,是指人的各种生理欲望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所谓委曲求全,是指人的各种生理欲望只有部分得到了满足。委曲求全,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委曲求全的程度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亡,是指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回复到生命还没有出生时的状态。所谓苟且偷生,是指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没有一样得到满足,生、死、耳、目、口、鼻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没有什么耻辱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苟且偷生。但苟且偷生并非只是不义,它连死都不如。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人们在打雷时就会捂住耳朵,闪电时就会遮上眼睛,苟且偷生类似于这种情形。生、死、耳、目、口、鼻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么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就是死。因此,苟且偷生连死都不如。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并非愿苟且偷生地活着。
P16-1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局面。到了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流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侧耳倾听,伴着这一历史车轮呼啸而来的,是经典的回声。《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的代表作之一,以及战国百家争鸣高亢谢幕的余音,宛如珍珠般在华夏的光芒下闪耀。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93年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们编撰而成,基本上实现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旨所在。《序意》说:“凡十二纪,所以纪乱世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说明“十二纪”记录一年四季的时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纲纪等。“十二纪”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的,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六十篇。“览”意为观览、观看,用于书籍则有阅览之意。“八览”皆以首篇题卷,阐明全书的宗旨和基本思想。“八览”之下,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六十三篇)。“六论”在“纪”“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挥,杂论各家学说,除最后论农业的四篇之外,政论性都较强。六论之下,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一篇,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全书共一百六十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吕氏春秋》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学说,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教育、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含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吕氏春秋》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作重点评析。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它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这一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而言,《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为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称作“太一”,也即“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和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已经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吕氏春秋》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唯物的性质。它认为天并非有意志的万物主宰,而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它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并非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否则,转化就无法发生。
从古代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所体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素材融合而成的吕氏思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吕氏春秋》主张以道家“法天地”为基础,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思想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君臣之间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好比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保真养性,以实现无为而治。其次,《吕氏春秋》还提出了一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安与危、存与亡的根本,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天下的要务在于赢得民心,就需要切实地为百姓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再次,在民本思想这一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的方针。它认为,以德政治国,百姓就会亲附于君主,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不能没有,也不能专恃。它反对以赏罚代替德治,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第四,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比如在夏纪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劝学》《尊师》等篇章不仅鼓励人们加强学习,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而且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性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可见,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在以德治国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最后,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还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赈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思想是与秦国准备动用战争来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相吻合的。
《吕氏春秋》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从整体来看,该书虽然出于众人之手,风格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不少文章短小精练,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实为优秀的散文。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风,语言简洁流畅。又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总共达两百多则。这些寓言大多从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来,还有一些为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吕氏春秋》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先提出论点,而后引述一至多个寓言来进行有力的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之后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透彻地阐明道理。此书中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有好多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前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即“焚书坑儒”,大量典籍文献毁于劫火。《吕氏春秋》因为书系丞相吕不韦编撰而幸免于难,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该书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吕氏春秋》便成为研究先秦人文、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本书是《吕氏春秋》选译本,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7年2月
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其内容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这本《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精)》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吕氏春秋全鉴》是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选译本,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