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他的思想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思想体系源流。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等。黑格尔的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哲学原理》等。
克雷格·B.马塔雷斯著的《从黑格尔出发》详尽阐述了黑格尔作品中的主要概念及其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产生的影响,对首次接触这位伟大思想家作品的人而言,本书是一部理想的入门书籍。
| 书名 | 从黑格尔出发(哲学大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作者 | (美)克雷格·B.马塔雷斯 |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他的思想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思想体系源流。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等。黑格尔的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哲学原理》等。 克雷格·B.马塔雷斯著的《从黑格尔出发》详尽阐述了黑格尔作品中的主要概念及其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产生的影响,对首次接触这位伟大思想家作品的人而言,本书是一部理想的入门书籍。 内容推荐 黑格尔无疑是整个哲学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从黑格尔出发(哲学大师)(精)》涵盖了黑格尔所有作品中的主要概念,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黑格尔这位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介绍。 本书主题、结构清晰,带领读者全面地了解黑格尔思想的形成过程。作者克雷格·B.马塔雷斯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引导黑格尔早期作品的思想在实际中是如何塑造他整个事业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哲学思想的根基。本书在涵盖黑格尔所有思想之外,还详细地解读了黑格尔主要的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同时,本书也介绍了对黑格尔思想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主要思想家和大事件,包括康德、席勒、费希特和谢林,以及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对于任何初次想要了解黑格尔作品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最理想的书籍。 目录 第一章 走近黑格尔 第一节 黄昏的落幕 第二节 推测解释学 第三节 有机统一和自我发展 第四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黑格尔早期作品:战胜分离 第一节 对哲学的需要 第二节 爱和认识 第三节 上帝本身已死 第四节 疏远、群体和国家 第三章 《精神现象学》:意识的满意和不满 第一节 代替和黑格尔式反语 第二节 纯粹和不纯粹的认识 第三节 自我异化精神 第四节 通往绝对知识的途径 第四章 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存在、自然和思想的结构 第一节 扔掉梯子 第二节 理性和理解力 第三节 自然的必要性 第四节 精神的出现 第五章 《法哲学原理》: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第一节 自我实现和“道德生活” 第二节 认同和外化 第三节 依照理性去行动 第四节 教化和公社 第六章 历史哲学:理性统治世界 第一节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二节 自由的道路 第三节 进化论和“历史终点” 第四节 现代国家的黄昏 第七章 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 第一节 绝对基础价值 第二节 艺术是过去的事物 第三节 宗教是为了所有人 第四节 哲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绝对基础价值 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第三部分——《心智哲学》中,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对于“精神”反思的最高形式,使用的方式有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些“绝对精神”的形式共享一个客体,也就是现实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动态、有机的整体(“真理”或者“绝对”);但是每一个形式都是以不同方法去理解结构的,所以也代表了不同形式的理解:艺术通过具有美感的物体向我们显示的是现实最终的结构;宗教象征性和隐喻性地代表同样的东西;哲学以纯粹概念的方式重构了现实的基本结构(ENCIII§§ 553—577)。黑格尔认为就是通过这些“绝对精神”的形式,“精神”最终会了解自己。 一开始就考虑“绝对精神”如何跟其他形式的“绝对”联系在一起,以及它是如何在所有相关的领域代替“主观”和“客观”将会很有帮助。倘若“绝对精神”指定了那些关于我们基本的价值和利益的反思的一般模式,那么“绝对合理性”就是指反思的基本结构,而且在个体能够识别受到这个结构调解的自身行动和目的的时候,“绝对自由”得到了体验。这个讨论中的结构,即“绝对精神”所反映的结构,比任何特殊群体、机构或者国家的标准结构都要宽广和普遍,不管结果变成什么,最终都是现实最基本的结构。 黑格尔对于在其后期作品中出现的“绝对精神”概念与《精神现象学》中出现的“绝对知识”看法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并不是特别清晰;但这至少是合理的,因为“绝对知识”是在黑格尔开始尝试布局自己的“体系”的时候出现的,只是简单的解释,然后在他后期更成熟的体系中变成“精神”的“绝对”形式—合理性和自由。在《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是自我反思式的牺牲和投降的实践,是一种符合整个内在驱动代替顺序的生活方式,而这个代替组成了早期工作的叙述。“绝对认知”是“为了找到自我而失去自我”的一种策略:个体在眼前的事件中努力失去自己,就是为了克服这种依附的不安全,将个体朝客体或者自我推去,以及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区别的完全分解(PHG§§ 3,29,50,53,804—805)。 这种反思的类型是“绝对精神”的特征,一开始仅仅是理论的,或者至少是与任何实践或者政治考虑分开的;这是部分正确的,但是相关的“绝对合理性”和“绝对自由”看法将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共同反思带进了人类事件中去。比如说,黑格尔认为当个体在主观、客观和“绝对”层面上根据理性去行动,他或她在最大程度上是自由的,而在这些层面上,主观合理性指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根据能理解的理性关于制定和行动的实践,客观合理性是指由受规则支配的机制、文化和国家结构组织起来的实践。“绝对”合理性要求个体得仔细审查主观和客观合理性的领域,然后决定它们那些受规则支配的结构是否连贯、稳定和持久,它们是否要根据人性的那些基本价值和利益去修改。 值得强调的是“绝对精神”的实践是社会实践;这种反思的类型都是艺术、宗教和哲学的特点,而且一个人是不能完全开展这种反思的。哪些东西可以当作好的理由、问题或者解释,最大程度是由社会实践的标准所决定的。这里有一种黑格尔想要接受而不是去否认的循环在工作:公共的自我反思必须要在内部开展。这种高层次的反思必须要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解释公共的理性,但并不减少个体在根据主观或者客观合理性行动的时候所号召的合理性。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各种形式之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概念区分,产生了“从属论题”:是关于他们充分理解整体的能力,是为了符合它们为知识而设定的标准;艺术从属于宗教,宗教从属于哲学。艺术试图通过即时的描绘来理解整体,采用的是美感和特殊的形式。这是一种有效地表达整体的方法,但它往往被宗教所战胜,而宗教所采用的概念和普遍性组成了一个间接的显示来表达整体。黑格尔认为哲学通过纯粹的概念来理解整体,将能最好地匹配整体的复杂性。虽然黑格尔没有观察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有层次的排列的,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艺术和宗教仍旧是反思最高形式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形式。黑格尔还要补充的是宗教和艺术中有一些有趣和重要的特征是哲学在概念上无法表达的。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形式的“绝对精神”都是自然“有思想的”一部分,依据最基本的价值和利益通过反思可以逐渐了解自身。 另外一种描述“绝对精神”特征的方法,显示了“绝对精神”形式的概念统一和这些形式之间的区别,就是说它的反思试图解开“理解”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常常就是将整体分解成部分。艺术、宗教和哲学将复杂、动态和有机的整体看成它们的客体,而且假设这个整体是先于部分的。但是艺术和宗教都不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艺术能理解整体的即时性,但是它不能转向更加细致的理解;虽然宗教能很显然地察觉到部分,但最终也不能理解整体,所以就转向隐喻的思考和迷信。黑格尔认为只有哲学能恰当地理解部分、整体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哲学是“系统的”和“科学的”,那它将不能过度依赖“理解”,这会将它与社会科学中的工作区分出来。 P181-184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