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是什么?一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无所知,导致简单的毛病被耽误、被忽略;二是迷信神医神药,有不舒服就不知所措,认为有灵丹妙药、手到病除的奇迹发生;三是好坏不分、良莠不辨,原本好端端的身体被自己毁掉了。纪小龙编著的《健康知多少(大字版)》中以24节课的形式告诉大家不被忽悠、不被误诊伤害,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健康养生法。
| 书名 | 健康知多少(大字版) |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 作者 | 纪小龙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是什么?一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无所知,导致简单的毛病被耽误、被忽略;二是迷信神医神药,有不舒服就不知所措,认为有灵丹妙药、手到病除的奇迹发生;三是好坏不分、良莠不辨,原本好端端的身体被自己毁掉了。纪小龙编著的《健康知多少(大字版)》中以24节课的形式告诉大家不被忽悠、不被误诊伤害,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健康养生法。 内容推荐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它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深奥的综合性学科。 《健康知多少(大字版)》中集作者纪小龙40年工作经验,语言简单易懂,内容简单实用,告诉了大家不被忽悠欺骗,不被误诊伤害,让你多活20年的24节生命课。 目录 序: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第一篇 了解人体,保健、治疗心里都有底 第一课 人体可以“自愈”,了解人体更长寿 每个身体部件都有说不清的奥妙 第二课 从头说起 头发的故事:让“烦恼丝”不再烦恼 拯救眼睛:中国学生近视眼率排世界第二 大脑好,工作效率高,心理疾患少 耳朵挺不容易 鼻子总发炎,可能是鼻中隔在捣乱 咽喉要塞,身体疾病显示器 第三课 五脏六腑皆烦恼 谁在对“肺先生”暗下毒手 几乎人人都有“冠心病” 肝劳苦功高,干活最多 别让胆“心惊胆战” 护肾刻不容缓(上) 护肾刻不容缓(下) 胃,你好吗 从小肠的吸收功能说“吃什么补什么”不可能 别让大肠多愁多病 照顾好我们的“出口” 第四课 最易被忽视的器官 皮肤有“痣”不在年高 胰腺:最易被误诊和漏诊的器官 生命之河:血管与血液 保护脊髓,颈椎、腰椎病莫小视 你的肌肉是弱还是强 你是软骨头还是硬骨头 第五课 男男女女有“隐秘” 别憋坏了膀胱 保养卵巢,保鲜女人味 呵护生命的摇篮——子宫 孕育生命,巧躲波折 第六课 免疫系统——人体防御部队 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淋巴结变大要及时检查 人体的三道防御系统 第七课 读懂你的内分泌 垂体:个子小,本领大 甲状腺:新陈代谢加速器 肾上腺:“人小鬼大” 第二篇 就医之道——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第八课 何病求何医,对症看医生 进京看病陷阱多,有病乱投医让人心痛 看病不要迷信专家和高学历 病分三种,求医有别 第九课 选对医院、科室和医生 选对医院 选对科室 选对医生 第十课 就诊需要动脑子 第十一课看病要及时 第十二课治病需对路 第十三课 怎样防误诊 第十四课 如何应对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不靠送红包 别让《知情同意书》耽误事 手术有风险,术后应活动 请相信人体的再生能力 第十五课 防病5步骤 第三篇 自诊自查——保证健康长寿的绝招 第十六课 哪些疾病不是病 请容忍身体的小毛病 有多少“宫颈糜烂”被过度治疗 发烧不叫病,关键找原因 脂肪肝不是病,担心烦恼均多余 “超级病菌”不新鲜,重在预防是关键 腹泻是身体为了尽快排泄有害物 被误解的颈、腰椎病 请你每天咳嗽几声 慢性胃炎自己治 甲状腺结节“疯狂”起来了 钙化灶吓着你了吗 你的身体是酸还是碱 第十七课 哪些“小毛病”里有危险信号 有些小毛病要警惕 哪种肚子疼一定要赶紧看 头痛是个“头等”的事儿 手术猝死应警醒 三招制服动脉硬化 囊肿带来的混乱 息肉不可小视 血管瘤不是瘤,只怕破裂大出血 第四篇 家庭保健看过来 第十八课 健康的女性最幸福 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痛经也是病 经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 更年期女性的锦囊妙计 女性忍无可忍的漏尿问题 没必要盲目补充胶原蛋白 老年性阴道炎要预防真菌感染 第十九课 “男”以承受之痛 真真切切看男性 男性特有的癌——前列腺癌 饮酒要因人而异 第二十课 给孩子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础 保健从生命源头受精卵开始 生命可以从试管中开始 新生宝宝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 1岁内的孩子,皮肤黄了是大事 关注6~12岁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定要常看看孩子的眼仁儿 常摸摸孩子的肚子 叛逆的青春期 第二十一课 60岁不妨重新来一次 迈好中年这道槛儿 60岁,重新调整自己 乐天知命,顺其自然 80以上古来稀 临终关怀,家属应该知道这些 生命在于运动,长命在于安宁 第五篇实效防癌怎么办 第二十二课 认识癌症真面目 什么是癌症 癌症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乔布斯以身试癌不可取 癌细胞是杀不死的 癌症的真实面目 癌症细胞也会自然死亡,关键在于改善 自身环境 躲开污染:生活中的致癌因素 预防癌症的良方 第二十三课治癌前一定先确诊 癌症诊断中也有假象 癌症诊治一定要有病理依据 不做病理检查遗恨无穷 那些介于良恶之间的肿瘤 第二十四课 最易误诊的癌症 一种可以治好的脑瘤——脑膜瘤 淋巴瘤没有良性的 跋:在与细胞对话的过程中,我感受着生命 试读章节 第一课人体可以“自愈”,了解人体更长寿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经过亿万年进化到如今,还能够生存,就足以说明其已经具备抵御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调节的多种“自稳”能力,而且,人体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远比我们目前已知的更深奥。患者在疾病消除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千万不能忽略,而且需要尽力去发掘!有次为了录制节目,我赶前一天晚上9点多的飞机到沈阳,沈阳的地面温度为零下8℃,出了机场,鼻子堵了起来,头也胀,耳也背,全身不适。当时不由一惊:“坏了,身体出问题了,明天如何录制节目呢?”赶到宾馆,冲了热水澡,上网溜了一下,赶紧钻进被窝,大睡一觉。凌晨4点多醒来,“咦?身体感觉轻松了!”看,人体自己是可以将99%的不适消除的! 自古以来,人的寿命问题就一直为世人关注,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理论寿命可以超过100岁,然而现代人的平均年龄只有70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寿命打了折扣?诺贝尔奖奖给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端粒的结构,它的分裂能力直接决定着人的衰老程度和最终寿命,证明人的寿命是有明确上限的。这个研究发现,人的各种细胞每长一次,DNA基因链的一端就要短一截,长一次短一截,最后再长的话,剩下这一截就不再分裂了,那么这个细胞就终止了,生命就完结了。这根绳的最后一端越来越短,短到最后就不能再长了,这个生命也就不可能再生存下去了,这就叫人的寿命。 到底人的寿命有多长呢?按照生物的推算是120岁,可是实际上为什么活不到120岁呢?这就值得思考了。 进一步的探索发现,人之所以不能活到理论数字,就是因为在他从小,甚至在母亲子宫里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以后,再到一生当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打击、伤害,今天受到一个打击,便从120岁中扣掉一点,明天受到一个伤害又扣掉一点,越扣越少,这就是现实当中我们不能够达到这个理论数字的原因,都是由于各种损伤或者伤害被扣除了。 到底是什么损伤扣除了你的理论上的寿命呢?我们再给一个数据大家就可以明白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很可怜吧?25岁就要跟这个世界告别了;经过了两千多年,到1900年的时候,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时候,那时候人均寿命是40岁;到了一百年后的2000年,人均寿命达到了70岁。这就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人的寿命在近100年里发生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在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使人的寿命明显增长了。由此可以再往前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人的疾病都弄明白了,都一个个地解决了,把人的一生当中所受的各种创伤、损害都降低了,那寿命不是就可以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理论数字120岁了吗?所以我们说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一生当中哪些损伤、哪些伤害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或者减少寿命,把这些因素给去掉,那么我们的生存时间不是就可以延长了吗? 事情是这么想的,可是事实能不能做到呢?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年轻医生的时候,每遇到一个病人,我就想方设法地解决他的难题,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一些病医生是有办法解决的,而有一些病医生是毫无办法的,到目前为止,我自己得出来的基本的、大概的估计是:有1/3的疾病,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看到病人一天天离开人间,你束手无策;第二个1/3是通过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服务,让病人可以恢复、可以从疾病当中跳出来,可以跃过这个坎儿,这样是可以往他的理论的120岁走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1/3我觉得很可惜,就是不该发生问题、不该出现意外、不该被扣除掉,言下之意就是不该结束的这么一个美好的生命,早早地结束了,大家想这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女士,她父亲经常说胃不舒服,她就问我怎么办,她父亲60多岁。我说就去做一个胃镜看看,你光给他买好药吃不行,你得去做一个胃镜。她的父亲就怕做胃镜痛苦,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有无痛胃镜,她就觉得让她父亲去做胃镜很痛苦,就只给他买各种药来吃。拖了好几年,最后他父亲吃饭、喝水都呕吐了,都吃不了了,这时候再去做胃镜,发现胃里面已经有癌了。而且癌肿已经把胃基本上都堵住了,这时候你再去看病,就变成我说的前1/3了,任何高明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了。最后这个女士把她的父亲送走了,这时候才找到我,跟我说了一句她自己的体会:“纪大夫,我现在才明白,汽车坏了可以修,这家修不好可以那家修,最多多修几次,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你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试试看。这是要不得的,只有按照现在能够解决的那些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如果他几年前就做胃镜,说不定那时候他胃里的肿瘤还是很早期的阶段,那时候治疗就可以治好了,就不会这么早早地把他给送走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太常见、太普遍了。生命只有一次,看病绝不能马虎,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甚至像赌博一样去看待疾病,一旦犯了错,生命是没办法从头再来的。P2-5 序言 序: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作为医生,总是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不停经历着一个个生命的延续或终止这样截然不同的故事。经过三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慢慢地,我悟出了生命具有的双重性:脆弱性及坚韧性。所谓脆弱性,生命就像路边的小草,随时都可以被踩倒,枯萎,消失;所谓坚韧性,实际上也如同路边的小草,尽管它地面上的茎叶可以被毁灭,但是如果它扎在地下的根仍然活着,那么野火烧不尽的地方,春风就会吹又生,总是会再次冒出新芽,会再次钻出来,青翠起来,迎风招展起来。 记得我刚当医生的时候,遇到一个病人,在过去20年中,他经历过喉癌手术、淋巴瘤化疗、横纹肌肉瘤手术、肾癌手术、鼻咽癌放疗,5个恶性肿瘤在他身上出现了,每一个都可以致人于死地,然而他却顽强地生活着、抗争着……为了不忘记他,我还就他的5个癌肿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杂志上。以后陆续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原本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但是,突然间,那该燃烧到尽头的油灯,又重新注入了活力,点燃起来,明亮起来,展现出光芒。其实,人最本质的东西是生命,而生命本来是一种生物基因繁衍生息的符号,是人类社会给生命罩上了迷人的七情六欲的光环,人类对生命才有了一种痴迷,在人的眼中,生命成了一种炫耀、一种力量、一种象征,这时,生命就会升华,就能坚韧无比! 反之,在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的不幸与灾难发生着,地震、海啸、水灾、车祸、矿难、瘟疫……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顷刻间就可以消失。 在医院里,有的病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他可以瞬间就从你手里消失,流走,终止了生命。这时,医生只能叹惜。就我自己遇到的:一位肺小细胞癌病人,用上化疗,原本已经压迫上腔静脉而导致头面肿胀的淋巴结,几天就缩小了,原已绝望的病人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她在女儿搀扶下来看我,就在我办公室门口,突然病人“呵”的一声,倒地而亡!另一位肾癌肺转移的姑娘,上午查房时还与她说说笑笑的,傍晚时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最残酷的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骨肉瘤双肺转移,当我查房时,他问我:“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回学校上课去?”而我知道,他没几天活头了,叫我如何回答他!果然,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年幼的孩子被推进了太平间。一天天,一年年,重复着同样的例子,延绵着无尽的哀伤…… 其实,生与死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生命的花朵可以在转眼间凋谢。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平均只有短短的七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对每个人来说,却是我们的全部!而我们平凡的每一个人,就是在脆弱和坚韧的天平上保持着平衡。 2007年的新年,我在病中度过,感冒一次,折腾一回。浑身不适,冷热交替,只能卧床,躯体不动,脑儿胡思:一会儿地狱天堂,一会儿病毒细胞,一会儿田头村庄,一会儿好人坏蛋……人的生命太脆弱?一个普普通通的感冒,让我在床上待了7天,在高峰的三四天时是最难过的。当时脑子里出现了“这么难受,死就死了吧”的念头,也想起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叹息过,我走也就没什么的了。我是一个从医三十多年的人,自己经历病痛时尚且如此,也就更能理解那些患者的痛苦和他们有病乱投医的心情。 如果问人类健康的大敌是什么?大伙的答案可能会是:肥胖、疲劳、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艾滋病、乙肝等许多许多。还有人可能会回答:19世纪最可怕的疾病是肺结核,20世纪则是癌症。而我则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可怕的是愚昧无知!在三十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我见到太多太多的这种愚昧和无知。 一是对自己身体一无所知。许多人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想一想自己的身体是怎么一回事。连心在何处、肝在哪儿也一概不知。一些原本简单的毛病被耽误、被忽略,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怪谁呢?二是迷信神医神药。认为有灵丹妙药、手到病除的奇迹。原本好端端的身体被自己鼓捣得千疮百孔。三是好坏不分、良莠不辨。今天听风就是风,明天听雨就是雨。原本是棒棒的身体,眼睁睁地被自己毁掉了。 作为医生,我感觉到无奈,这种无奈是束手无策时的不甘心,这不甘心敦促我写下这样一本书。我想把医生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诉给广大读者朋友,让大家哪怕只是稍微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且不说这部机器有多么精妙美丽,就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也应该稍微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理知识,才能不犯下最低级的错误;然后你也要稍微了解一下我们目前真实的医疗现状,学会聪明地去治病求医,不要简单地被误诊,盲目地被开刀动手术,更不能轻易地去迷信什么灵丹妙药、神医神药;我渴望把那些容易“混水摸鱼”、屡屡“制造事端”的疾病逐一告诉大家;我更期盼珍爱生命的人们主动地了解疾病、自觉地识别症状、正确地选择医疗,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医生与病人不再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彼此提防,而是携手对付病魔,这就是双倍的力量! 纪小龙 2015年1月15日于北京永定路 后记 跋:在与细胞对话的过程中, 我感受着生命 作为一名病理医生,我工作的直接对象不是病人,而是一个个标本、一张张病理片子。透过这张张玻璃,我触摸到了世间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起“一锤定音”作用的病理医生来说,错误是一次也不能发生的,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我每天与显微镜、标本打交道,但我时时提醒自己:谨慎、细心。我如履薄冰,倾力挽救了一个个死亡线上的生命,这让我感到欣慰,感到无愧。 许瑞江医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每天清晨我都能看到他念英文、傍晚锻炼身体、白天勤恳工作的身影。一天上午,外科送来了他的肾脏切除标本,切开一看,在肾盂、肾盏内有一个椭圆形肿物。我不由心中一沉。显微镜下看,细胞丰富,生长活跃,诊断移行细胞癌,Ⅱ一Ⅲ级是毫无疑问的了。夜深人静,我注视着那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的癌细胞,大大的细胞核和核仁,就像一双双窥视的眼睛在肆无忌惮地向周围寻找着侵袭、扩散的方向和途径。突然,这些癌细胞均匀细粒般的染色质引起了我的注意。对了,这些癌细胞有不同于一般肾脏移行细胞癌的地方!通过电镜检查,发现这些细胞内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这一下,真相大白,许瑞江医生是属于肾盂的类癌,而不是一般的细胞癌。这是当时国内外的首例报告。8年过去了,他一直以生龙活虎般的姿态活跃在医生的岗位上,成了一个出色的好医生。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它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深奥的综合性学科。有人说:名医是从死人堆上站起来的。再高明的医生,误诊、误治都是不可避免的。经验的获得来自大量的病例的诊治实践。作为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除了大量接触病人,从病人身上获得经验外,还要求对病人有特殊的同情心。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等。以这些品德来自我要求,自我修行,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经验。知识会青睐心地善良、品质纯正的人。 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任何医学上的定理都会有10%的误差。医学上绝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定律。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绝不会表现相同,总是会有约10%的例外。因此,医疗实践中要时时刻刻地不断积累经验,把一个个的个性病例积累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经验,即医学经验是以个例为特性的,而不是共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留下的是诸多“医案”,而不是专著。只有将一个个的个例都一一化解和诊治过,并且记录下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个例,才会有一点参考价值。而仅仅熟记一些医疗原则,不做一个个病例的积累,就永远不具备真正的医学经验。 悟到了这一点,我似乎能与显微镜下每一个静止的细胞都交谈起来,可以询问每一个细胞的来历、使命,以及每个细胞的“喜怒哀乐”。只要“诚心诚意”地去与它们交流,最终都可以从它们的“嘴里”得到真实情报,做出明确诊断,这是我真实感受的记录。这种将静止的细胞看活起来的思维方式,将伴随我的病理生涯,直至最后的终结。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