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与感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昭东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外科技合作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是我国总体外交大局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条战线上有成千上万的同志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辛勤工作并创建了丰功伟绩。但是他们的经历和艰辛却鲜为人知。由刘昭东所著的随笔作品集《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与感受》或可为读者打开一个难得的窗口以探知其中奥秘。

这本书记载了昭东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度过的漫长岁月,跨越三大洲的跋涉足迹,多边和双边外交的丰富阅历,并真率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由刘昭东所著的随笔作品集《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与感受》共分为启蒙、驻外、交往、美国感受和国家大势五个部分。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于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涉外工作,而后到中国驻联合国使团和驻美国使馆工作,前后近30年宝贵时光的70余篇感人的随记和杂感。通过祖国改革开放初期情况和新世纪巨大进步的对比,使人更加珍惜今天,畅享更加美好的明天。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原驻美大使李道豫、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和副社长高秋福、驻英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王葆青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和书评。

目录

第一部分 启蒙篇

 国门乍开出访浅记

六十年代的外事活动——参加外国展览会

在养蜂夹道放映外国科技电影

1975年我可以出国了!——从国人出国看国家的变化

永远不会忘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朋友们——他们帮助中国科技情报事业融人世界

难忘的1979年——首访美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印度的友好使者尼拉梅根教授

帮助中国恢复国际文献联合会国家会员资格的安茨教授

戴高乐机场——惊讶中“白日碰壁”!

在南洋岛国为不幸身亡的同事奔波

啊!花卉竟能这样种养和销售!——荷兰阿斯米尔(Aslsmeer)鲜花拍卖市场

下榻在“泰米尔猛虎组织”袭扰下的科伦坡希尔顿大酒店

第二部分 驻外工作篇

 春暖外交与科技交流

第一章 在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的日子里

 联合国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代表团的科技工作

 这里曾孕育我国外交战线上的栋梁和精英

 在“前线”助力同事申请联合国系统国际职员

 想了解申请联合国系统国际职员的条件吗?

 少有的自豪与骄傲——我曾代表祖国宣布

 一次没有签证的国际奔波

 联合国的“咖啡厅”与中国外交官

第二章 华盛顿的美好回忆——中美科技合作春意盎然

 天地人的背景和形势

 “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的机遇

 江泽民主席访美

 回国参加中美科技合作第八次联委会

 旁听江泽民主席和吉本斯博士的谈话

 国务委员宋健博士陪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约翰·吉本斯博士参观访问

 为克林顿总统访华积极沟通信息

 备受鼓舞的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

 中美在夏威夷举行科技合作联委会

 顺流中的险水逆浪——考克斯反华报告

 我所了解的中美民间科技合作与机构

第三部分 名人贵友交往篇

 他们关爱中国

离任招待会的感动与启示

川达迪博士(Dr.Ssergio C. Trindade)——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约翰·吉本斯博士(DrJohn H.Gibbons)谈话拾零

建议设立总统科技顾问的戈登(William T. Golden)先生——让我结缘纽约科学院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报告

科学外交的著名论述者——我尊敬的朋友托马斯·瑞特福德

为赖斯特·布朗论述传书正言——关于“谁来养活中国”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乘公交”领奖

为顾毓秀老人传书

我所接触的“船王”赵锡城和美国华裔部长赵小兰

亚信公司和互联网——刘耀伦、田溯宁和丁健的贡献

深切悼念英年早逝的联合国钱海燕女士!

第四部分 充满了现代内涵的国度

 了解美国历史应去的地方——威廉斯堡

 了解美国的历史还要到南疆“半边天”

 在纽约应看一看的地方

 有感美国州市的标志文化

 生活点滴与文化差异

 纽约的豪宅Kykuit

 家居生态——林先生的城外别墅

 八十年代幸访华尔街地下金库

 美国的业余教育——我们曾旁听受益

 从Aspen山庄别墅研讨会体会美国的交流文化

 美国民间组织“希望计划”让我冥思

 华盛顿的鱼虾和螃蟹

 在棕榈小镇一瞥美国人的悠闲生活

 美国西南大漠驱车长行的感受——这里同样有美国骄傲的现代科技文明

 美国长途驾车今昔感——从纽约驱车南下奥尔良

 少为人知——中国驻外人员曾经这样生活

 中国科技外交官也有了“官邸”

 异国他乡病中情——在美国住院看病

第五部分 人微“摸象”的点滴感悟

 始自1979在苏联的冥思——如何看待国家关系的变化

 不要小瞧别国他人!

 人微“摸象”——对美国的一点认识

 盼中美航天事业再度携手——忆陪李道豫大使看美国航天飞机发射

 回忆哈佛的一次演讲

 忆美日发展,有感中国经济崛起与文明!

 夏威夷(Hawaii)的联想!

 巴西的奇观旧趣

 颐享日内瓦的短住

 终生难忘的一次跨国购物

 在科隆和慕尼黑的教堂及啤酒屋!

后记

作者介绍

主要著作和译著

试读章节

启蒙篇

国门乍开 出访浅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门初开,春寒乍暖。极少数国人幸运地被选派出访西方国家。他们心怀欣喜和紧张,怀着报国的无限希望,酷似“刘姥姥”进了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国外现代文明“大观园”,惊奇、羡慕与感受颇多!现在看来也许可笑、可悲或无趣,然而一些真实的历史侧面告诉我们:国家正是从那种状况,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六十年代的外事活动——参加外国展览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已经很陌生遥远,但对五十岁以上的多数老年人却是记忆犹新的。那时的祖国刚从那场“七分天灾,三分人祸”的饥饿年代复苏过来。全国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使全国六亿多人民的心灵有了希望,感到春天快要到来了。特别是中央批准在广州召开的座谈会更给被禁锢了很久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打开了解放之门。连从事业务的时间也有了规定,一周业务工作允许搞四天,两天政治学习,一天休息,即“六分之四”的业务时间得到了许可。那时在全国,至少在大多数城市和地方已经不挨饿,全国各地的工业生产高潮开始出现。城市的市场供应也在很低的水平上得到了基本保证,人们的心思还都能高兴地集中在“政治挂帅”为先导的经济发展和业务工作上来。国家似乎也正在寻找向外部世界打开的门路。我参加的一次所谓的“外事活动”折射了那时的一些社会状况和“开放”侧面。

1964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除了要求进步和有一份满意的业务工作外,心里几乎别无他求。严冬的一天早晨,白发苍苍的老支部书记突然找我谈话,严肃地告诉我:“你这个年轻人刚参加工作,表现还不错。我代表组织找你谈话。组织上决定交给你和另一位同志一项政治任务,去参加将要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英国工业展览会。你的任务是为英国外宾做翻译,认真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按照展览会组织的要求,一定要‘政治挂帅’,做好工作。”老书记还特意叮嘱我,“那可是外国人举办的活动啊,是重要的外事活动,是政治任务,这是对你们的考验!”

回想起那时的严肃、神秘情景,我真的是如同领了“圣旨”一般,既感激,又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好好地完成任务。这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比比皆是的做法和真实情景。那时对外关系形势是严峻的。苏联专家撤退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只剩下了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几个“坚如磐石”“永恒友谊”的“伟大朋友”,不但没有了原来的真正社会主义阵营,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更没有与西方国家的真正来往,我们基本处于与世界很少交往的封闭状态中。如此情形的六十年代初,国家的门扉隙开,来了一个尚没有与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老牌“帝国主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帝国”来办展览会,在当时影响很大很大,人们惊讶新奇,喜悦万分。因此,在那个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领导与下属干部有那样的谈话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六十年代把为外国展览会做翻译也称为“外事活动”和“政治任务”的原因。

我怀着欣喜、严肃和尽守职责的心情和态度参加了那次似应记入我国对外交往历史上一笔的英国展览会,那恐怕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展览会。其实,后来我才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英国工业展览会,而应是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英国中小企业集团,即“48家集团”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工业展览会。(P1-5)

序言

李道豫

得悉昭东同志撰写这本《科技外交官杂记——我的经历与感受》,很感鼓舞。因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外科技合作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是我国总体外交大局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条战线上有成千上万的同志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辛勤工作并创建了丰功伟绩。但是他们的经历和艰辛却鲜为人知。本书或可为读者打开一个难得的窗口以探知其中奥秘。

昭东先后在国内外多个岗位工作,在纽约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参赞领导科技处,并代表我国出席若干多边科技合作机构会议;在华盛顿我国驻美国大使馆任公使衔参赞领导科技处,负责开展双边科技交流。这两个岗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两地工作之繁重,经受的挑战之严峻,人所共知,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昭东早已在国内长期从事科技情报工作并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信息)研究所所长。因此他的不凡经历覆盖了不同的时期和广阔的方域,因而具有多视角观察思考的独特优势,他的经验和感悟的深厚积累,既是得天独厚,更是基于他一生付出的心血。这本书记载了昭东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度过的漫长岁月,跨越三大洲的跋涉足迹,多边和双边外交的丰富阅历,并真率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昭东为人正直坦荡,真诚热情,很有亲和力,他结交了很多重要的朋友,他们在同我国的科技合作中起了很大作用。敏于观察思考问题和善于结交知心朋友本是一个外交官必备的素质,昭东兼而有之。

我有幸在纽约、华盛顿和多位科技外交官共过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的干练明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感佩。昭东是我接触最多的,印象尤深。两度共事,对我帮助良多。本书某些章节的叙述我曾见证。我谨在此向读者郑重推荐本书及其著者。

(2015年1月30日,北京)

后记

后记

首先,衷心感谢先读以上我的拙文的几位领导和专家李道豫大使、高秋福副社长和王葆青会长拨冗赐写的序、评和读后感!这不仅是对我本人的鼓励,而更是对我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和精神的肯定。

除了几乎在以上篇篇文章中所陈述的我对李道豫和李肇星两位大使以及其他有关领导的衷心敬重和感谢外,重要的一点,我必须说.我的工作团队真好!每逢回忆我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驻美使馆工作的美好日子,我都会自然忆及与我前后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们,因为他们个个专业水平较高、获取信息和感应形势的能力强,而更为突出的是,除那时我这个50多岁的“老大哥”之外,两任同事都是30多岁或接近40年龄的年轻人,个个品学兼优,努力工作,他们是(以先后共事顺序记录):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驻美使馆的钱海燕、董建龙、金炬、庄仁安、曹京华、袁幼新、姜苇、曹学军、胡定金、郭敬、王一煌、王文勇、黄伟、马永正、黄玮、刘阳、苏明星。其中几位还是知名大学高技术专业的博士和硕士。所有这些同事,不但自己潜心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悉心关照自己的随任夫人热心公益,相扶无扰,大家和睦相处,愉快工作,其乐无穷!我从内心里感到我的工作团队真好!如果没有与他们的合作与互相支持,就没有那段时期的工作成绩,也就永远没有我这段工作经历和生活的欣慰回忆了。我总是在想,在美工作,我收获了工作经历和友谊!我的团队之所以好,是因为国内重视美国,选拔了好的干部。他们个个具备了驻外人员必须要有的一些基本条件:一是热爱祖国,悉心报效;二是要有专业、外文好、信息感强、擅长分析归纳、善交朋友、进取向上的特点;三是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老的引导和服务,年轻人有活力是创新主力,其成绩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四是上下左右团结照顾,有政治、有工作、有人情关爱、有正常轻松生活。大家都想的明白,一生有缘相聚,要倍加珍惜!

我的同事和朋友们,我回忆这些并书写于此,就算是向大家的诚挚问候、感谢和对我们有缘相聚的那段时间的一种友情纪念吧!

刘昭东,2014年,金秋,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