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永伴你我他(钱平雷作品再续集)》涉及音乐、体育、戏剧、民俗等不同领域,提示人们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与科学思想和方法相映成趣,互相促进,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形成出人意料的软实力。在本书中给读者讲述看似人文故事时,把科学的道理融人其中,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钱平雷先生以杭州西湖“申遗”过程为例,诠释了博雅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同时平雷先生把他研究“智慧楼宇”的最新成果,通过科普语言来表达,告诉人们当今的创新,许多领域需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多学科互相交融促进才能获得成功。
《幸福永伴你我他(钱平雷作品再续集)》内容包括:我心目中的“上海之春”、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世界杯遐想 ;传统戏曲在信息社会来临背景下的困境 、我原来算一个“科学人文”作家;杭州西湖是个“通才”、天堑真正变通途 ;“低碳”的生活 、“一线城市”深圳认识记 、居家养老随想记 、建立支撑居家养老的保障体系 、“智能化”还是“智慧化”、智慧建筑中IT以外的“智慧”;推进上海智慧楼宇建设的思考 、“智慧楼宇标准”应是“大成智慧工程”的产物等等,都是作者的思考与感想。
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幸福永伴你我他——情感篇
1.幸福永伴你我他
2.共庆毕业50周年和古稀生日的聚会
3.盘根错节的母系亲属
4.假如回到童年
5.苦尽甘来话知青
6.“隔代亲”趣谈
7.家乡的味道
8.过了50年我们来相会
9.最高的褒奖
10.老朋友要上网
11.洒满幸福的旅程
12.羊年春节亲情日记
13.大爱的心
14.多彩的人生
15.朋友的联想
第二部分 科学人文纵横谈——思考篇
1.跨界
2.我心目中的“上海之春”
3.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补贴的议论
4.中国究竟哪些大学最好
5.世界杯遐想
6.传统戏曲在信息社会来临背景下的困境
7.我原来算一个“科学人文”作家
8.杭州西湖是个“通才”
9.中国实现体育强国梦之日
10.时代变了
11.天堑真正变通途
12.观日出浮想记
13.“低碳”的生活
14.重新聆听《北京颂歌》所想起的
15.洗涤“灵魂”
16.当老领导遇到女汉子
17.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星
18.“一线城市”深圳认识记
19.苏州印象变迁记
20.“上海随想曲”系列散文
第三部分 智慧楼宇养天年——专题篇
1.居家养老随想记
2.建立支撑居家养老的保障体系
3.“智能化”还是“智慧化”
4.智慧的家
5.智慧建筑中IT以外的“智慧”
6.推进上海智慧楼宇建设的思考
7.《智慧楼宇标准》应是“大成智慧工程”的产物
第四部分 《访澳日记》探新路——微信篇
1.悉尼情结
2.航空大伯与航空大妈
3.女儿家成了我书法作品的展示厅
4.我可以在澳洲开车了
5.我也成了围绕体育场行走的老人-
6.人和鸟类和谐相处的景象-
7.遇老同学话养老
8.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的景观
9.家乡味道的重现——又尝毛蚶
10.悉尼的房产开发方兴未艾
11.汇率心理活动记
12.公寓大楼中的“主席”
13.艳阳与暴雨共天.
14.澳洲物业经理访问记
15.中国人有钱啦?
16.到了地球的角落
17.Don't Worry(不要着急)——新西兰人习性领教
18.我们到了人间仙境
19.公众放假我们买单
20.天文台上参观“地理博物馆”
21.他们营造出令人羡慕的幽雅环境
22.游览福克斯冰川需要老天爷帮忙
23.在玉石城看到了我在北半球未见的天文现象
24.大地震后的基督城印象-
25.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26.陈旧公路设施上的高速交通
27.重温世界级景点——米佛峡湾
28.羽绒与短裙齐飞,风扇共壁炉一室——澳新服饰见闻
29.复活节文化的感受和学习
30.悉尼一家人
31.旅费2.5澳元的一日游
32.自然接受自律的教育
33.现代(洋)庙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一
34.农业全运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二
35.“三农”展示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三
36.农业文化普及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四
37.在澳洲品素斋(一)——看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38.在澳洲品素斋(二)——品尝了“别具一格”素的美食
39.在澳洲品素斋(三)——留下了“中澳友谊”新的美谈
40.幸福又辛劳的天伦之乐
41.住在悉尼老年公寓里的老学长(一)
42.住在悉尼老年公寓里的老学长(二)
43.中澳社区养老体制比较
44.“魏戈安”诞生记(译文)
45.悄悄地温馨地度过了我的七十寿辰
46.显示上海饮食特点的家宴
47.小高潮后平静中的遐想
48.领略了悉尼的暴风骤雨
49.一天“写”了7000字
50.对上海居家养老模式的启示
51.他乡发小相聚记
52.悉尼市场见识
53.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与实践
54.你的身和心都到澳洲了吗
5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6.有惊无险的难忘返程
附录
钱雪元有关《幸福》的评论
后记
共庆毕业50周年和古稀生日的聚会
2014年2月4日甲午年大年初五,澄衷中学1964届高三(2)班班友会按照惯例又一次在母校相聚,这已经是我班连续第18次以全体同学到会的形式集会了。今年的聚会与往年相比,除了大家互致问候,询问一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外,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及其内涵,值得用文字进行记载和报道,既作为今后喜欢怀旧的同学们回忆的资料,又能让具有同样经历的校友们以及同学、老师们分享。
我们是1964年高中毕业的,因此到2014年离校正好是整整50年,50年即半个世纪,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一生中只能有一个,在以前人们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年过半百”就意味着步入老年,生命中有2个50年即“百年”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年逾古稀”是人们用以对过了70岁的人的别称。我班大多数同学生于1945年,今年虚岁70岁,少数同学是70周岁,一批1946年出生的同学虚年龄也有69岁了,按照民间“做九”的习俗,也可以列入做七十大寿的行列。一大群毕业了50年后,年逾古稀的老人能够聚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可以用“友情、健康、童心、愉悦、奉献、热心……”等等一大堆褒义词来形容凝聚这个班级充满活力的内涵所在。
1964年毕业留校当老师的孙行琦同学仍旧第一个到达学校,由于他事先向学校借好了会场,所以当随后到达的同学进人会场时,准备好的茶水,舒适的室温,立即给人一种回到大家庭的温馨感觉。从这个角度讲,孙行琦留校当了一辈子老师,从未离开母校,是我们班的独特优势和同学们的福气,人们在怀念母校回来寻根时,通过孙行琦就可以找到已经联络上的老师和同学,加上孙行琦无怨无悔为大家服务的奉献精神,创造了确保了18年来年初五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随后到达的是今年首次出现在班友会活动会场上的王根娣同学。她是去年继桑坚芳同学以后,由蒋琴英这位当年的团支部书记利用杭州公安局的关系又一位被她找到的已经为数不多还没有联系上的同学。蒋琴英在获得线索后,“遥控”在上海的赵瑞康、钱平雷等,费了几番周折,最后由孙行琦通过王根娣的儿子才与王根娣本人接上关系的。钱平雷把写有《6432班追记》等有关回忆文章的散文集《幸福相对论》和通讯录随后寄给了王根娣。尽管王根娣与大家一直没有联系,但一旦思绪的闸门被打开,心潮澎湃。她说,她翻出我们的毕业照,把记载着全班同学名字的文章进行对比,重新树立起对全班立体的记忆。当陆续到达的同学们进场时,孙行琦让王根娣与他人一一互猜相认。当年王根娣是班上最高个子的女同学之一,当钱平雷看到她时,觉得她变矮了,原来钱是当年班上最矮小的男同学之一,因为自己长高了,于是产生了王根娣由高变矮的错觉。
去年年末,钱平雷的第二本散文集《幸福就在当下》出版了,尽管该书没有再一次把全班同学搬进他的文章之中,但不少文章都记载着与该班同学、老师交往活动的往事,所以还是有近一半的同学名字出现在书中。换一句话说,班级文化是该书写作的重要内容的源泉之一。为庆祝毕业50周年,钱平雷把书作为礼物赠送给老师、同学留作纪念。赠书也成了本次活动的一个节目。钱风趣地说,向同学赠书,将同学名字写进书中,也是他请同学分享“幸福”的良好愿望。
当包括从外地赶来的马喜荣、蒋琴英同学都到达时,班友会负责人赵瑞康主持的会议开始了。孙行琦介绍了一些近况,说明一些因为母亲、妻子病重不能到会同学的原因。当他把校刊分发给大家,并介绍学校将要有重大改建,尤其是带有蒙学堂建筑元素的教育楼将要被重新建设的消息告诉大家时,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同学们对母校的变化还是怀着极大的关注的。其他如郑柏林等同学也作了积极的发言。
P6-7
钱平雷先生的第三本作品集《幸福永伴你我他》将要出版了,他的前两本作品集《幸福相对论》和《幸福就在当下》分别由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和叶辛先生为他写的序言,这一次在寻找他的《幸福三部曲》最后一本的序言撰写者时,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竟然找到了我,一位与文学没有渊源的化学、化工研究者。
据平雷先生说,他是经过与上海钱缪研究会和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同仁们商议后,认为我是为他作序的最合适的人选。前些日子,我分别在上海市科协的年会和上海钱缪研究会作了关于人类文明与思维进程的学术报告,其中需要涉及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两大领域的交集,于是给受众留下了我是一个对人文艺术也有所了解的科学家印象,其实,我对化学、化工以外的领域,仅仅略知皮毛。
上海市科普界一直探索科普如何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有效创作途径,科普作家们一路走来也很辛苦。钱平雷先生就是探索者中的一位,他是一位桥梁与隧道方面的专家,由于他对文学写作的爱好和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其他领域的广泛兴趣,使他持之以恒用散文的形式,在科普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领域,进行了将近20年的创作,完成了《幸福相对论》、《幸福就在当下》和《幸福永伴你我他》三部作品。前两本他们请了文学作家为他作序,是希望与文学界加强交流。这一次他们希望物色一位对人文略知一二的科技专家为他作序,是要突出“科学人文”这个“第三种”的应有地位。这就是我为钱先生作序的由来。
钱先生以“幸福”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交集,我是很赞赏的。据我的观察和研究:人的幸福,来自健全的大脑和它的“软件”,即思维。大脑在物质上,分成左右脑及其连接等,至少有三个结构部分;在精神上,至少分成理性逻辑思维、感性形象思维及其连接而成的智慧信仰思维等。要获得幸福,要幸福你我他,在物质上缺少大脑的某个结构部分,肯定不行,在精神上,缺少某个功能组成部分,就更不行!
现实中,我们常常过于极端化地依赖大脑物质的或者精神层面的某一部分,无法多角度融会贯通地理解同一个问题,结果常常感觉心烦意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的语言能够借用在此。
而平雷先生以其自身体验对其作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故组成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平雷先生希望以自己个人的理解,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帮助读者获得世界多样性、差异性的画面,共同达到真善美的彼岸。
我也看过钱先生的前两本著作,他的第三本著作应该说又有了新的境界。当前网络文学兴起,对传统科普创作载体带来了冲击,书籍和报刊是老一辈资深科普作家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但如何将网络文学的快捷优势与科普创作的深厚功底有机结合,是一道无法绕过的难题,尤其是培养中青年的科普作者和读者群,也必须跨过这道坎。平雷先生在《幸福永伴你我他》中作出了有效尝试。他利用在澳大利亚探亲期问每天以日记形式,通过微信这种目前最流行的通讯方式发出,在各种年龄层次的读者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广泛传播。为了体现作品的完整性,他又把《旅澳日记》加以归拢,编人书内,发挥了书籍的优势,这种把微信和书本扬长避短地有机结合的形式,确实是可以继续探索的一条途径。
本书涉及音乐、体育、戏剧、民俗等不同领域,提示人们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与科学思想和方法相映成趣,互相促进,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形成出人意料的软实力。在本书中给读者讲述看似人文故事时,把科学的道理融人其中,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平雷先生以杭州西湖“申遗”过程为例,诠释了博雅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同时平雷先生把他研究“智慧楼宇”的最新成果,通过科普语言来表达,告诉人们当今的创新,许多领域需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多学科互相交融促进才能获得成功。
培育我国百姓的科学素养,是一项普罗米修斯级别的工作、一项艰巨的使命,而科普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次平雷先生将亲朋好友对他文章的评议放在后面,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让读者与作者互动,使读者有一种参与感,无偿不是培养科普作者和读者交流的途径,也符合“幸福永伴你我他”的含义。
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前任校长
2015年8月8日
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幸福永伴你我他》在前一本《幸福就在当下》出版不到2年的时间后出版了,至此加上10年前出版的《幸福相对论》,用科普作家协会同仁戏称的《幸福三部曲》的创作就算完成了。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上海科普创作界在探索科普与文学相结合道路的一项成果,而对于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言,应该说是我一生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快事,它们让我这个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科技人员,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也欢畅地耕种了一番,居然还开了花,结了果。
本书的出版,不仅让我把我所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又有了一次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机遇,也让我有机会通过本书的出版,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各位亲朋好友多了一次互相交流和加深亲情、爱情、友情的机会。更是期望通过“以书会友”的途径,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与我共享由于阅读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让本书的书名《幸福永伴你我他》演变成为实际生活中真正的愿景。
在本书出版之际,确实也由于各种凑巧的因素,让我有机会将此书成为与我有着各种瓜葛的个人和单位献礼的礼物。我分别是上海钱缪研究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的会员,这三个社会团体都在2015年举行换届大会,换届对于社团来说可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同时我又是上海市澄衷中学的毕业生和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这两所百年老校都分别在筹办115周年和120周年的校庆,作为这两所学校的校友,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强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幸福永伴你我他》具有科学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也准备将其作为校庆的礼物献给学校。
正是因为《幸福永伴你我他》具有科学人文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该书没有像前两本书那样,邀请著名文学作家为其作序,经钱缪研究会钱武东副会长和市科普作协秘书长周昭德等领导的引荐,我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为本书作序,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大师,但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如何沟通的研究有着严谨深入研究的学者,同时对科普创作事业也是极为关注的领导,他在本书的序言中对“幸福”的理解,就让人明显感觉到具有极其精辟独到的见解,为本书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为此,请允许我再一次向钱院士表示衷心感谢。
明年将是我70周岁的生日,按照中国传统的算法,我今年是70虚岁。无论虚岁还是周岁,古稀之年是来到了,所以本书的出版也算对我自己70寿辰的庆祝。我能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感恩父母赋予了我的生命。2015年5月我父亲也高龄驾鹤西行,前往天国与我的母亲汇聚。我也将此书献给他们,表达儿子对他们二老深深的怀念。
《幸福永伴你我他》与前两本书有显著的不同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不少文章附上了各位亲朋好友对该篇文章的评议意见,这些评议具有相当的水平,有些文字为原文点出了要害所在,有些文字对原文提出了修改意见,总之,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在此也要感谢各位给予的支持。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再一一征求提供上述评议作者的意见,因此特请各位予以谅解。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及其社长助理张树主任与我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为本书的出版,我们又愉快地合作了一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作为市科普作协的团体会员,知道本书属于向科普作协代表大会的献礼书籍,因此在本书的编辑、策划、设计和印制方面都付出了辛勤努力,使本书得到顺利出版,为此我也向张树先生表示由衷谢意。
在本书最后的表达机会,我谨向支持、帮助我出版此书的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上海钱缪研究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领导、同仁们以及我的家属再一次表示深深感激!
钱平雷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