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世界,放下手机看看书吧!
1.《读者》是一扇开放的文学大门,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去,跟着不同时代的作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地。2.《<读者>名人堂》系列,挖掘属于不同时代名家名作,细分之下,直通你想要到达的思想高地。3.这是一个多元的文学世界,跨时空,跨地域。让你跨界感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观测青春狂流中的“潮流派”;诉说价值真谛的“港台风”;站在文学顶峰的“世界潮”;体验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追逐静水流深的“复兴梦”感受逐梦路上的“文艺范”。4.每卷精选30多位作家,70多篇文章,是最全的名作家名篇赏读大合集。
翻开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分卷《夜空中最亮的星(读者名人堂港台风)》让我们见证不同时期的精彩文学,共赏文坛巅峰者的风采。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分卷《夜空中最亮的星(读者名人堂港台风)》收录时下最热的青年作家所撰之文章,包括韩寒、郭敬明、易中天、李承鹏、白岩松、郑渊洁、何炅、黄磊等当红作家。该卷精选众多精彩文章,其中既包含作家个人成长的辛酸与喜悦、时事的分析与感悟,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故事,等等。篇篇都是精品佳作,皆反应了最真实的人性,带着我们从人性中发现美,创造美。
春萍,我做到了
韩寒
10年前,我正式开始了我的拉力赛生涯。第一场比赛在上海佘山,彼时的拉力赛赛场,此时已是五星级酒店和山脚别墅。赛段的起点就在如今的世贸佘山艾美酒店,一起步就是数百米的大直线,然后拐进今天的月湖公园,那里也是记者和观众最多的地方。记得2003年的比赛前夜,我无数次幻想,那人生的第一个转弯要如何呈现,是走一个非常标准的赛车线呢,还是炫目地漂移人弯,或者是中规中矩拐过去就行。结果是我没刹住车。我的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弯就以一把倒车开始。
很快,锦标赛就到了浙江龙游站。那是沙石路。我喜欢拉力赛,就是因为少年时,看着那些拉力车手在山间树林里高速漂移,十几岁的我目瞪口呆。从那一天,我就立志要和他们一样。人哪,在青春期总是不承认自己有任何偶像,却忘记年幼时他们给你的力量。当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我觉得我所崇拜的拉力赛前辈们都附在我身上。
然后,我第一个赛段就掉沟里了。
自然有很多人笑我。其实在比赛的第一年,我的财力就难以坚持下去了。2004赛季尤其艰苦,朋友的私人车队退出了,没有人要我,我只能自己修车。积累的版税花得差不多了,因为醉心赛车,便无心写书,经济上也没了后续,只能在衣食住上控制支出。北京一起玩车的朋友恰好又都普遍富有,有时都不敢一起出去吃饭。有一个朋友家里做地产,见我居无定所,说出于情谊,可以卖我一套二环边的房子,一百多平方米,十几万。我账上正好留了几万,是准备支撑之后几站比赛的,都没过脑,直接推辞了。当时我想,要是拼出来了,就算是对自己的童年幻梦有个交代,做个房东似乎从来不在我的梦想范畴之内。于是毅然决定给自己买了几条轮胎。因为买轮胎,遇上一个好心人,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第一个赞助商——米其林决定送给我6条轮胎。
虽然仅仅是6条轮胎,我也激动难抑,毕竟是国际大厂商。这是我走向牛逼的第一步啊!这6条轮胎价值一万元左右,我又自己掏了几千,单独做了巨大的贴纸,整台赛车都贴满了他们的商标。领航不解,我说这叫感情投资。虽然赞助不多,但我这么一贴,人家就会觉得你仗义。朋友说你不愧是上海人,精明。我说哪里,远见而已。
比赛一开始,送我轮胎的哥们就跑过来,面露难色道,兄弟,我们只是帮助你,不需要你这么回报的。
我说,没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朋友欲言又止,走了。
后来有人来传话,问我能不能把这贴纸给撕了,因为轮胎公司总部的人来了,突然看见有台贴满自己商标不知道哪冒出来的赛车,非常不悦。米其林有非常严格的赞助规定,一般只赞助能获胜的车手。
人家不求回报。但我贴着一车人家的牌子,容易让外界产生误解。
我愣了有几秒,说,现在没时间了,等第一天比完再撕吧。结果一进赛段,因为赛车老旧,年久失修,没几公里避震器断了。我是一个对机械几乎一无所知的车手,只知道抛锚了要打开引擎盖假装看看,显专业。那是我连续好几场因为坏车而退赛了,此刻又逢其他车手开着全新的赛车掠过,我恨不得它卷起的土把我给埋了。这时手机响了,是朋友打来的。他问我,听说你又退赛了,别灰心,哦,对了,贴纸撕了没?
那是我第一次为拉力赛默默流泪。要知道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一旦你做不好一件事情,人们对你的嘲笑很可能打击你。我偷偷把车拖回了汽修店,无颜再去赛事维修区。
和励志电影情节不一样的是,接下来的比赛,我并没有逆袭。在第一个赛段,赛车爆缸了,活塞把缸体打了一个大洞,引擎室烧了起来。当时的我买不起一个发动机,但在火光照射下,我再没有感觉心酸。要知道坚固的事物都要经过烈火的锤炼,这火光既不能温暖我身,也不能焚毁我心。从那一天起,这件事情,我必须做到。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厚的地方,他们各不相同,有些人厚的是手上的老茧,有些人厚的是背上的污垢,有些人厚的是脸上的老皮,我愿自己厚的是心脏的肌肉。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发动机烧了以后,我回到老家。发小韩春萍(他是个男的,于是喜欢管自己叫春平。大家的疑惑与我的疑惑一样,答案只有他爹妈知道)对我说,你骑自行车还不错,但是赛车还是很难去赢全国比赛的,我们承认你在亭东村还是最快的。我说,你等着看吧。
后来的故事就是现在这样了。2012年,这是我参加拉力赛的第10年。在第一次退出比赛的浙江龙游县城,我捧起了自己第三个年度车手总冠军的奖杯。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向春萍说:我做到了。因为一次可能是侥幸,两次可能是运气,但三次说明我还可以。遗憾的是,我起步太晚了,能力有限,我相信自己在亚洲的拉力赛车手中也许还不错,但无法和欧洲人相比。我们的环境和我自己都不够好,也许更有天赋的人,能站上世界之巅的人,正在电脑前读着这篇文章,他甚至连驾照可能都没有。
我也明白了很多事。他人笑你,是正常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你当时都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不被他人嘲笑?你的哭泣,你的遭遇,和别人的困苦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每个人都想召唤上帝,每个人都常觉得自己快要过不去。他人鼓励你,那是助燃的汽油;他人笑话你,也许是汽油里的添加剂。后来,我并没有和当年笑过我的记者反目,反而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现在我的赛车上已经被各种赞助商的广告贴满,我用着赞助商提供的最好的轮胎,开着最好的赛车,每场比赛都更换着最好的部件,但我还记得当年的那6条轮胎。那时我觉得我要争气,要让他们见识我的实力,现在我觉得我应该纯粹地感谢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给我斗志,而是他们的确做得很好,又帮到有潜力的车手,又要确保自己的商业原则,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也会这么做。你知道你能做到,别人觉得你也许可以做到,那么,少废话,做到再说,其他的怨气都是虚妄。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
如果没做到,我也不会黯然抑郁。至少我童年的幻想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纯粹绑在拉力赛车里,像我的偶像们一样把赛车开成那样。
我知道这路漫长,甚至我的胜利未必能给我增添荣誉,反而还让外行错以为我们的全国锦标赛是个山寨比赛,居然能让一个写字的赢得冠军。不甚明了者倒无妨,可能还会有人反冒出恶意。没关系,总有这样的人,说起赛车只知道F1,说起足球只认识贝利,在他们嘴里,世界上只有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在做生意。你做到了A,他们会说你为什么没有做到B;你做到了B,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C。对于这样的人,无需证明自己,无需多说一句,你只需无视和继续。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历史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碎片
韩寒
我买了两部手机,用了两个号码,生怕错过一个电话,结果错过了更多的电话。我开通了微博,使用着微信,苹果电脑里依然留了一块地方给微软,结果少了老友相逢时的微笑。我装了卫星电视,甚至买了卫星电话,还住在卫星新城,结果发现自己很久没有抬头看那些繁星。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
有一天深夜,我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我的一部手机已经没电了,另一部手机随后也没电了。我的车里有充电的接口,可是我的汽车没电了。我翻出护栏,走下了高速公路,旁边就是田间的小径,好几百米外似乎有户人家。借着月光,向着孤灯,我步履蹒跚,终于到了这户人家门前。这是最普通的江南农户家,两层楼,水泥场院,旁边就是一条不知道深浅的河流。
开门的老人有些提防。我说我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手机没电了,能用一下你的手机吗?老人说:“可以,但我没有手机,电话机在里面。”
从他家出来,我恍若回到了自己童年的房子里。在等待救援的两个小时里,我也只能看着星空。你以为我开始中意这原始的一刻了吗?不,我居然还惦记着苹果手机里似乎有个可以分辨星座的软件。
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杂,话题越来越爆,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我们知道的、得到的似乎总是越来越多,在上一次的同学联谊会上,我们不再谈什么山脉,我们谈的都是人脉。(P2-5)
前言
《读者》杂志三十年风雨兼程,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得益其在精神领域的耕耘与建构。这一点,在二O一五年第一期全新彩版的卷首语上,社长、总编辑富康年先生说得很透彻,“《读者》更愿意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所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说:“《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然而,这一篇篇能够挖掘出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文章,皆出自各派优秀作家之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者》已积累大量的名人名篇,这些篇章被分散到不同年份里的每月两期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们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便以此为引,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其中,《(读者)名人堂·潮流派》精选时下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与影视圈的名作家。纵观各大网站的图书排行榜,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直逼榜首,他们所创造的成绩正在不断刷新记录,新生代的力量早已不可小觑。“潮流派”将男、女作家的文章编为两册。
《(读者)名人堂·港台风》精选港台地区的名作家。这些老牌的港台作家,在挖掘人性的同时又展现有别于大陆的人文风貌。翻开以女作家为代表的《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以男作家为代表的《那些年,青春正红》,便可一探究竟。
《(读者>名人堂·世界潮》则是搜罗多年来出现在《读者》杂志中,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国际大奖的名作家所撰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堪称文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将这些文学大家集结在一起,可一睹世界文学潮流的风采。这个主题分两册出版。
《<读者)名人堂·智慧光》将出版两册,文章多为国学大师和哲学家所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国学,其实已经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大师更是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这批人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人物。
《(读者)名人堂·文艺范》结集出版一册,主要精选当代著名作家,即“五四”运动之后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他们是一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的繁荣,达到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读者)名人堂·复兴梦》精选近现代著名作家,也就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大家。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期,该时期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精神追求,汇编成一册。
《(读者)名人堂》系列+册图书传承经典,是一部将文学发展史串联一线的名家合集。诚邀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中国大阅读时代中的尖端文化。
《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余秋雨
我是《读者》的读者,从创刊至今日,热爱不减,读这本杂志读了多年,但愿长长久久读下去,读出佛来。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