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玖(1915-2002.5.24),字佩之,回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曾任天津市第六、七、八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常务委员。《杨志玖文集》分四种五册。第一册为《隋唐五代史纲要(外三种)(精)/杨志玖文集》,内容包含隋唐五代史纲要、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第二册为元代回族史稿;第三册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及中外关系史文存;第四、五册为论文集。
《隋唐五代史纲要(外三种)(精)/杨志玖文集》是建国后第一部隋唐断代史著作和优秀教材,是引领许多青年学习隋唐史的入门书。该书的特色是内容系统,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作者杨志玖撰写的唐史论文数量不多,重要的如《试论唐代藩镇割据与儒家学说)、《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等。尤其是《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一文,认为藩镇依靠地方军士的支持而割据,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均田制破坏后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该文立足确凿史实提出了符合历史真相的新见解,在唐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他和吴枫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是第一部隋唐史权威工具书,为隋唐五代史的学科基础建设作出了可贵贡献。
第一册
隋唐五代史纲要
第一章 南北对峙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帝国的建立——隋(公元581-618年)
第一节 隋的建立与统一中国
(一)杨坚的代周与建隋
(二)隋灭后梁与陈——南北对峙局
面的结束
(三)隋统一南北的原因
(四)隋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隋朝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的措施
(一)经济措施
(二)巩固中央权力的政治措施
(三)法律上的改革
(四)各种措施的积极结果
(五)运河的开凿
(六)对外关系
第三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初人民生活未得彻底改善
(二)隋炀帝的对內暴政
(三)三征高丽促起人民起义
(四)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五)农民起义军的作用和弱点
第二章 唐帝国的建立与唐朝的盛世(公元618-755年)
第一节 唐帝国的建立
(一)李渊的建唐
(二)隋末唐初经济的凋敝
(三)均田制的实施
(四)东突厥的强盛与入侵
第二节 唐帝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 唐太宗时期的政治
(一)中央机构的加强
(二)地方吏治的重视
(三)府兵制
(四)科举制
(五)法典的编纂
(六)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 武曌的代唐及其行政
(一)武曌取得唐政权的原因
(二)武璺时期的政治
三 工商业的繁荣
(一)手工业的发达
(二)商业的发达——商业城市的兴起
(三)行会组织的出现
(四)货币及飞钱
(五)对唐代工商业的几点认识
四 交通的发达
(一)国內交通
(二)国际吏通
(三)驿传制度
五 从人民生活中反映的初唐经济情况
(一)人口的增加
(二)物价的低廉
(三)开元时代的繁盛情况
第三节 唐帝国的对外关系
一 唐与东突厥
(一)唐太宗击败东突厥
(二)唐对东突厥的善后政策
(三)唐对东突厥战争的意义
二 唐与西域诸国
(一)唐初西域形势
(二)唐帝国势力向西发展的过程
(三)对唐向西域发展的评价
三 唐与高丽
(一)唐初朝鲜半岛形势
(二)唐太宗进攻高丽的失败
(三)唐高宗灭百济与高丽
(四)对唐征服高丽的评价
四 对唐向外发展的总认识
(一)战争的性质
(二)对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唐帝国的衰亡(公元755—907年)
第一节 天宝时期的衰象与安史之乱
一 天宝时期的衰象
(一)天宝时期的政治腐败
(二)均田制的破坏
(三)两税法的成立
(四)土地兼并的激烈进行——庄园制的发达
(五)府兵制的破坏
(六)新兵制的出现——团结兵,健儿与彍骑
(七)外重内轻形势的形成
二 安史之乱
(一)安禄山得势的由来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三)安史之乱的性质
第二节 安史乱后唐帝国的内争与外患
一 藩镇割据
(一)节度使之设置及其权势的扩展
(二)安史乱后的河北三镇
(三)唐政府和藩镇的斗争
(四)藩镇割据下的人民生活
(五)唐帝国的分裂
二 宦官擅权和朋党之争
(一)宦官权势的发展
(二)宦官专权对政治的恶劣影响
(三)朋党之争
三 回纥、吐蕃和南诏的侵扰
(一)回紇
(二)吐蕃
(三)南诏
第三节 农民大起义与唐帝国的灭亡
一 唐末政治腐败与民生的疾苦
(一)统治阶级加紧对人民的剥削
(二)官僚僧道兵士的增多
(三)统治阶级的日趋腐化
二 大起义的前驱
(一)裘甫的起义
(二)庞勋的起义
三 王仙芝、黄巢的大起义
(一)起义时期,起义前夕社会情况,王仙芝、黄巢的出身
(二)起义的经过
(三)失败的原因
(四)对黄巢起义一些问题的认识
四 黄巢失败后的唐政权
第四章 唐代的文化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 文学
(一)丰富的唐代文学
(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 史学
(一)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
(二)政治经济专史编纂的开始——《通典》
(三)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的出现——《史通》
三 艺术
(一)绘画
(二)雕塑
(三)陶瓷
(四)建筑
(五)敦煌艺术宝库中的唐代艺术
四 宗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外来宗教——火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
五 科学
(一)天文历法算学的发达
(二)地理学
(三)医学
(四)印刷术的发明
第五章 五代十国与契丹(公元907—960年)
第一节 混乱期中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情况
(一)所谓“五代十国”
(二)军阀统治下民生的疾苦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与燕云十六州的割让
(一)契丹的起源和初期社会组织
(二)阿保机统一契丹
(三)契丹人的南侵与燕云十六州的割让
(四)契丹的制度和文化
第三节 周世宗对统一中国的贡献
(一)郭威的內政改革
(二)周世宗的改革事业
(三)周世宗的对外战争
隋唐五代年表
隋唐史通俗讲话
一 杨坚建立了隋朝
二 隋朝初年的改革
三 中国统一了
四 荒唐残暴的隋炀帝
五 人民推翻了隋朝
六 农民起义换来了“贞观之治”
七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八 繁盛的长安城
九 安史之乱
十 黄巢大起义
十一 唐朝境内的各民族
十二 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
宋辽金西夏史讲义
一 契丹的兴起和辽朝的建立
二 北宋的建立和宋太祖的建国政策
三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北宋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深
五 北宋和辽的关系
六 西夏的兴起和宋夏关系
七 王安石变法
八 女真族建立金朝与辽朝的灭亡
九 北宋的灭亡
十 南宋、金朝对峙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十一 南宋的腐朽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
十二 金朝的社会经济
十三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宗教
(二)文学、史学和艺术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元史七讲
第一讲 绪言
第二讲 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
第三讲 元世祖的统治
第四讲 元世祖以后的元朝
第五讲 元代的官制和兵制
第六讲 元代的社会阶级制度
第七讲 元代的中西交通
第一章南北对峙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帝国的建立——隋(公元581-618年)
第一节隋的建立与统一中国
自后汉末(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三百九十年间,中国是处在一个分裂的局面。中间只有西晋短期的统一(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一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不满四十年)。自建兴四年后,中国不但分裂,而且北方为外族统治了二百六十五年(316-581年)。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才结束了外族在北方的统治;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才复归于统一。
这个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统治中国北方的各族,由于受到汉族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由于汉族人民长期反压迫反剥削斗争的结果,在经济上、文化上、血统上都逐渐与汉族融合,而汉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逐渐抬头,终于占了优势。隋建立后,造成南北两个政权对立的种族矛盾已不存在了。
其次,南北两朝的经济在这期间都有相当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南北经济的联系和沟通,而政治上的对立则是这一联系的障碍。在南北对立期间,两方面的商业已有一些往来。如在东晋时,后赵的石勒致书祖逖(晋将),“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①。北魏时“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②。在南朝的边地淮水之北,即有“大市百馀,小市十馀所”③。这说明了两方是需要“互市”,而“互市”对两方是有利的。南北朝的后期,两方的社会生产经过长期的发展,要求经济上的联系也更为迫切,两个对立的政权对于两方经济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因而打破这个对立便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最后,中国自从秦汉以来便是统一的国家。这个统一是中国经济逐渐统一的结果,而统一的国家又反过来推进中国经济的统一和发展。这个统一国家是适应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因此它便被人民所拥护,而形成一个“统一传统”的观念。这一统一传统的观念在这一时期是有其作用的。这一时期两方面发生过很多次的战争。虽然主战者的动机并不一致,但主要的则是企图用战争的手段征服对方,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当南北统一的物质条件(种族矛盾的消失,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方强弱对比的悬殊)都具备时,这个传统的统一观念便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南北朝对立的末期,中国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历史的发展已提出了统一的要求。而这统一的任务便由隋朝来完成。
(一)杨坚的代周与建隋杨坚父杨忠,北周开国功臣“十二大将军”④之一,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坚妻独孤氏,鲜卑贵族“八柱国”⑤之一独孤信之女。坚女丽华又是周宣帝(宇文赞)的皇后。这些关系说明了鲜卑、汉两族的融合情况,也可看出汉族官僚在北朝地位的重要。周宣帝荒淫暴虐。在位二年(578-579年)传位于太子阐,次年,宣帝死。静帝阐时年八岁,未能亲政。朝中数汉官以杨坚为“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引他来辅政。(P3-4)
前言
杨志玖先生(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著名历史学家。回族。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年9月,人北京大学史学系。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他坚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则,在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诸多领域内学术贡献卓著,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杨先生对蒙元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可波罗来华、回回人和探马赤军等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三个热点问题。
马可波罗来华及其所撰《游记》,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1941年,杨先生利用《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经世大典·站赤》一段百余字的公文,撰写《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考证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述伴随蒙古公主自泉州离华返波斯是真实的,进而确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还订正马可波罗离华时间是在1291年初。这一揭示迄今汉文记载中唯一能见到的马可波罗活动的考证和研究,运用的是非常普通易见的史料,却披沙拣金,得到重要发现。该文荣获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名誉奖,被译为英文,先后刊于英国《亚洲皇家学会学报孟加拉版》第十卷及美国哈佛大学《亚洲学报》。相继得到了伯希和、柯立夫等外国权威学者相关研究的印证与肯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对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研究作出的重要建树。20世纪后期,杨志玖先生连续发表《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马可波罗与中国》、《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再论马可波罗的真伪问题》和《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等论文,与美国学者海格尔、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和弗兰西丝·伍德等展开长达二十余年的“论战”,就马可波罗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华身份和相关汉籍史料等焦点,作了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辩驳和论述。1999年又汇辑其重要论文15篇,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2000年8月还在天津主持召开“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伍德博士等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切磋研讨马可波罗来华问题。杨先生以其精湛的研究,把马可波罗来华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马可波罗研究的权威之一。
杨先生在元代回族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因为出身于回族家庭,杨先生早在大学期间就有志于研究回族史。1938年写出三万字《元代回回考初稿》。两年后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元世祖时代“汉法”与“回回法”之冲突》,提出了“回回法(与汉法对立的回回人的政治观点和主张)与汉法的冲突曾经是元世祖时期朝廷政争的主要文化背景”的观点。所发表的《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等论文,对回回的来源、民族构成,对回鹘、回纥、回回音转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后,继续发表了《元代的阿儿浑人》、《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古速鲁氏非回回辨》、《元代的吉普赛人——啰哩回回》、《关于元代回族史的几个问题》、《阿儿思兰家族事迹杂考》等十余篇论文。《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把政治斗争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研究回回人在元代政治中的地位。《元代的吉普赛人》则钩沉发掘中外文诸多文献,考证出元代啰哩回回即中国领土上最早的吉普赛人。他如对回族人物的研究,或纠正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误数人为一人等误,或考订著名清官海瑞实出身于回回。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杨先生耗费很大精力撰写《元代回族史稿》专著,2003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分“概说”、“正名”、“东来”、“地位”、“文化”、“人物”、“华化”等编。该书是先生六十年来元代回族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军队,又是长期存在疑窦和争议的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大体沿用日本学者的看法,未作细致探究。1965年,杨先生撰写《元代的探马赤军》一文,批评了日本蒙古学者那珂通世、箭内亘等认为探马赤军系契丹人和女真人等非蒙古人组成的军队的观点,并对探马赤军的语源、语义、组成、性质等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史学界第一篇研究探马赤军的论文,引起学术界关注。80年代,杨先生又连续发表了《探马赤军问题再探》、《探马赤军问题三探》、《辽金的挞马与元代的探马赤》等多篇论文,继续与中、日两国的多位蒙古史专家学者进行有益的商榷和讨论,廓清了探马赤军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力地推动了这项研究的不断深人。
杨先生是新中国唐史教学和研究的拓荒者之一。1955年出版的《隋唐五代史纲要》是建国后第一部隋唐断代史著作和优秀教材,是引领许多青年学习隋唐史的入门书。该书的特色是内容系统,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他撰写的唐史论文数量不多,重要的如《试论唐代藩镇割据与儒家学说)、《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等。尤其是《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一文,认为藩镇依靠地方军士的支持而割据,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均田制破坏后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该文立足确凿史实提出了符合历史真相的新见解,在唐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他和吴枫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是第一部隋唐史权威工具书,为隋唐五代史的学科基础建设作出了可贵贡献。
杨先生研究土地制度史和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也颇值得称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先生担任过历史系土地制度研究室主任,先后撰写《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几个问题》、《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等系列论文。1959年10月,还和郑天挺先生举办了一次土地所有制学术争鸣讨论。会后又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在三联书店出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八九十年代,杨先生担任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及隋唐五代史卷主编,为这部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殚精竭虑。尤其是另外两位主编郑天挺先生和谭其骧先生相继逝世后,杨先生承担了大量终审“把关”和解决疑难的工作。其间,又撰写了十余篇与词条相关的考证文章,如《关于乌马儿任江浙平章的年代问题》、《“考竟”与“结竟”》、《“加役流”解》、《释“龙水”》等。这批文章虽然字数都不多,但对厘正部分词条讹误和在工具书层面的“正本清源”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先生形成了自己的治史风范:精于考证,追求真实,富有创见。早在北大和史语所学习期间,杨先生深受当时占主流的考据学派的影响,既注意继承乾嘉考据学,又大量吸收西方的历史与语言考证法。他的马可波罗研究、回族史研究、探马赤军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充分展示了娴熟的考证方法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如《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元代的吉普赛人——啰哩回回》等篇章堪称中外史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的传世佳作。杨先生的考证文章有两大特点,一是问题虽“小’’但以小见大且意义重大;二是问题虽“大”但论证精微,而贯穿其中的都是追求真实和创新。例如,关于马可波罗离华年代事情虽小,但关乎马可波罗来华及《游记》的真伪,影响甚大。杨先生的学问既渊博精湛,又行文清新雅致。即使是微观的考证文章,也能写得生动活泼,形成了将严谨论证与清新的文字融为一体的风格。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篇幅长短,都逻辑缜密,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与中外诸多专家论辩,始终坚持以文会友的“君子之争”。他始终以追求真实为最高准则,又择善而从,非常愿意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论著发表,对提供帮助的诸位学者,都要一一附志,不埋没他人的协助之功,赢得学界的尊重和敬佩。
杨先生自抗战胜利南开大学复校后执教长达61年,为南开历史系的发展和教书育人,奉献非凡。先后开设“中国通史”、“元史”、“宋辽金元史”、“蒙古史专题”、“隋唐史”、“史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课程。他一心扑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史学人才。1978年以来,杨先生先后培养隋唐史和元史等方向的博士生8人,硕士生9人。他的弟子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成为中国史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学术骨干,其中包括中国唐史学会会长1人、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人、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1人。
早在2003年4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南开史学家论丛》首发式上,陈高华、瞿林东等学者就曾不约而同地赞叹杨先生的杰出学术成就、道德文章及其给南开乃至史学界作出的重要建树。为繁荣史学研究,便于海内外学人全面深入了解杨先生的治史路径和风格特色,我们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对其多年来的论著进行了整理,汇辑成《杨志玖文集》。
《杨志玖文集》各册所收论著如次:
第一册《隋唐五代史纲要》(外三种:《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
第二册《元代回族史稿》
第三册《马可波罗与中外关系》(含《马可波罗在中国》、《马可波罗及中外关系文存》)
第四册《陋室存稿》(上)
第五册《陋室存稿》(下)
《杨志玖文集》的收录、整理和编辑、校核,遵循如下原则:
(1)各册排列顺序大致依照原论著刊载出版时间先后和兼通隋唐史、蒙元史的学术特色。
(2)对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大致维持原书和原文面貌,仅对个别字句做了修正。其中,《隋唐五代史纲要)等三书仍然使用原书名,另将若干种讲义、论著附录其后;而将回回人和马可波罗以外的其他论文,依时间顺序编辑为《文集》的第四、第五册,取先生自选集“陋室”之号,冠之以《陋室存稿》(上)(下)。
(3)《文集》参照原书原文的版式,统一使用简体字横排形式和新式标点符号。
(4)《文集》主要收录学术性著作和论文,书信等暂不予收录。少数文章(如《释阿衡》)因战乱佚失,未能收入。
(5)除个别篇章和讲课纲要外,一律采用脚注。注释形式大致保持原书、原文的面貌,仅对某些明显讹误之处径直予以修正。
《文集》编纂,最初由张国刚、李治安、王晓欣、李燕捷、杨西云共同商议策划,李治安综理其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在津杨志玖先生的学生、子女及部分博士生等一起承担了《文集》的整理和校核工作。第一册,杨西云、薛磊。第二册,张沛之、王素强。第三册,王晓欣、马晓林。第四册,李燕捷、张玉兴。第五册,李治安。前言,由李治安、赵文坦执笔。第一册的《元史七讲),是依据杨先生的讲课纲要和学生听课笔记,主要由王晓欣整理。薛磊、王素强、毛佳佳、郑旭东也参与了整理和录人工作。薛磊、马晓林等承担了复印资料等工作。还特邀彭莘女士对全书文字做了审阅加工。杨先生不同时期的学生蔡美彪、匡裕彻、白翠琴、陈有和、丁柏传、何灿浩、赵永东、杜家骥、李小林、何孝荣、胡务等,也以不同方式予以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年近九旬的蔡美彪教授精心修改了前言,还对《文集》的立意、选编等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范曾教授为《文集》题签,并慷慨资助出版,令人至为铭感!
中华书局的领导和李静主任为《文集》编辑出版,提供很多支持和帮助。责任编辑孙文颖女士在编辑审校中付出许多心血和劳动。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志玖文集》编辑组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