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桥个人,裁剪成衣也是一只顶。埃面个女人,从小侪会点女红,辣自家屋里个缝纫机浪得心应手。埃面个男子,也有勿少是私人裁缝,其中有制作经典成衣告勿断翻制时髦花式邪气老鬼个老法师。因为八仙桥从解放前起就有两家上海著名个大布店:老协大祥绸布庄脱仔宝大祥绸布庄,一直开到21世纪初。搿两家绸布店我辣五六十年代也进去过,每走到协大祥绸布商店门前,我头脑里会勿由得闪过一张照片,想到1956年时协大祥个老板着仔长袍立辣公私合营新店牌前个憨厚笑容;我也会想到70年代初“深挖洞”辰光见到店里个几块地板挢起来钻洞机打出来个泥浆流满一地。不过我进到店里,放眼看到最多个是老百姓辣将要做新衣裳辰光个从心里溢出个笑容。绸布个花式看得眼花落花,抬头看还有拉得老长个钢丝,营业员拿顾客付款个钞票告账单卷起来,摆进钢丝浪个夹子里,用力一推,搿个夹子就像吊车一样,滑到老高个总账台浪向去,总台又拿找好个零钿告发票推回来。我当时戆想,搿个钢丝浪大概每夜要用滑石粉搦一揭个哦,觉得老有意思老有创意个。现在是连人侪可以辣缆车里滑来滑去,自然呒没啥稀奇了。八仙桥有介大个两家绸布店,还有鞋帽店,近朱者赤,难怪搿搭个百姓侪衣冠楚楚了。当改革开放一开场,柳林路浪一记头开出介许多个摊位,拉开卷帘门,布满最新式最受欢迎个衣裙,紧身西裤告黑短裤,还随时可以量尺寸裁剪做合身衣裤,日日接待全市各处来赶时髦个靓妹俊哥,热火朝天,自然勿足为奇了。
小乐惠个一大特点,是实实惠惠,称心如意。小老百姓,勿作痴心妄想,自得其乐。搿种乐惠是实在个好处,实实在在满足此时彼时个心意。乐惠虽小,其乐陶陶。八仙桥紧连中外闻名个大世界,大世界也是小老百姓欢喜去游乐个地方。八仙桥因为地处闹市,除了百货商店以外,还汇集了勿少特色商品店,如精致个中药店、参行、茶叶店、烟行、钟表店,远近有名。还有搿个看了勿少越剧沪剧个“大众剧场”,听了勿少书个“得意楼”,曾去通宵排队买电影票个“嵩山电影院”,有月宫理发店、顶顶好个“老人和”本帮菜饭店、糕团店。交关侪是年代久远积聚下来、充满市民习俗文化告情调个所在,是各方大众习惯频频光临而形成个自然街景。一搬动,气脉就会消失个。就讲从解放前就已闻名个两个大众浴室——西湖浴室告日新池哦,也是阿拉弄堂告阿拉学堂里个一点人常去之处,尽管乘车去也要三四站,我屋里也有几家人家合用个浴缸,但是我从小就脱弄堂里向两个出窠兄弟一道,常庄相约到西湖浴室去汰浴,从小学少年辰光汰到大学长成青年了还去汰,一道汰浴已经成为一种松心游戏。汰完浴一身轻,还可以躺辣床浪,泡一杯清茶吃吃,或眯了眼睛咽个小觉,其轻松舒适个感觉难以形容。有一趟过年前,邪气轧,伊拉居然安排我进了一问特殊个包房里去,搿个里向有单独个浴缸,当时是1958年了,人人去汰浴侪是进大汤再冲洗,搿年强调动员一切设备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有这次佳遇,使我看到搿个辰光埃面还保存辣海解放前个搿种一家人可以关起房门一道汰浴个包房,也算开了开眼界。
P12-13
钱乃荣教授是个特别勤奋的学者,语言学和方言研究是他的专业。多年来,他广为调查,勤于蔸讨,恳苦著述,热心参与相关社会活动,在上海方言的研究、保存和推广上,真可谓硕果累累,功劳卓著。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不仅是他对学术的专注和学问的精深,更在于他对乡邦文化无限热爱和竭诚奉献的精神。前不久,因为他身体欠佳,我去他家看望。在一个多小时里,他谈病的时间很少,谈得最多最起劲的是他的工作,包括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要做的,洋洋洒洒,密宜不倦。临行,他把他刚整理好出版的外国传教士当年所编“上海话读本”五种赠我——那是他从干辛万苦搜集来的四十多种同类著作中精选并全面校勘整理出来的。这些久已沉湮、几乎被遗忘的书,展现了上海开埠之初到上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学习、记录和传播上海话的实况,既保存了上海方言的历史,为研究上海话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实在是很难得很珍贵的啊!就在我们握别时,他告诉我,他的一部有关上海话的文集即将杀青,出版前希望我能为之作篇序。我不禁有点惶恐。我从小生长在上海,上海话是会说的,可对方言研究一窍不通呀!但我看着乃荣兄期待的眼神、诚恳的表情,我怎么也说不出个“不”字。
距今半个月前,我在电脑上收到了乃荣兄邮来的《钱乃荣细说上海话》书稿。我打开读起来,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
这书稿由五部分组成,在“细说上海话”的总题下,列出五个既可独立、又有关联的标题:《上海话前世今生》、《上海话文化积淀》、《上海话海派风情》、《上海话五花八门》、《上海话岁月寻踪》。每个标题下包含三五十篇数干字长短不等的文章,总共二百篇。这些文章根据内容不同,有的知识性颇强,其中最强的已经带点儿学术意味了,多数比较浅显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我感到作者完全是以平等、自然、亲切的态度在与读者交谈,而绝无大学者居高临下传授或灌输知识的意味。
既然是“细说上海话”,这部书当然是以上海话,特别是它的词语为中心的,适当兼顾语音语法,而全书则由语词所承载的内容向四面辐射开去。首先是历史,从语言自身的历史到词语所体现或隐含的社会变迁史,到百年来的上海人生活史;大宗的是民俗风情,作者的眼光和笔墨触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乃至平日或节庆、家里和家外的种种情事;再就是海派艺术,从沪语小说、沪剧、滑稽戏、说唱评弹、九腔十八调到各式各样的老唱片,乃至一年四季回响在上海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要说这书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小百科,应该不算太夸张。而这一切风趣动听的叙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上海文化性格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揭示。因为商业社会发达和中西文化的互渗互动,上海人确有某些特殊的性格习气、作风原则和种种不成文的行为规矩章程,诸如“先小人后君子”的契约精神、海纳百川不惧异端的开阔胸怀和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事风格等等。作者怀着由衷的自豪自尊写出这些,同时又那样清醒、客观、辩证,简直称得上是代表上海人做了一次坦诚的心灵解剖,一次海派文化底蕴的反躬自省。
我想,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上海读了此书,大抵不免会有所触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加以补充,当然也可能提出商榷讨论,绝不会无动于衷;如果是一位年轻的上海人或一位新上海人来读,则可能会感到惊讶、新奇和有趣——总之无论老少,都会有收获,从而加深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或在今后的为人行事中有所取舍和借鉴。如果是一位来沪的旅游者读了,自然可在上海的自然景观之外,了解到更多的人文风情。至于对文化人类学者、民俗学者或历史学者、社会学者而言,本书的资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说来,我说钱乃荣教授的这部新书是老少咸宜、开卷有得,该是毫不过分吧。
以上是我初读《钱乃荣细说上海话》的感想,不知能否充当这本书的小序?
董乃斌丙申元月于海南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钱乃荣著的《上海话的岁月寻踪/钱乃荣细说上海话》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平民乐园城障庙”、“上海旧书店”、“煞根”、“夹忙头里膀牵筋”、“十三点”、“老克拉”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援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钱乃荣著的《上海话的岁月寻踪/钱乃荣细说上海话》是以“荡马路”“下只角”、“花露水”、“滑稽戏”等形形色色的上海记忆为题材,提供现代通行上海话在“写”与“说”中准确应用的各式范本。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采用上海方言书面语形式,略同《繁花》、《亭子间嫂嫂》等同类名作,就是在外地人也易读懂的白话文体中彰显上海话的口语短句特色;下半编完全用上海话写,如《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结集的《浓浓沪语海上情》形式,树立一个上海话文章包括用字在内的较规范的样式,兼得体现上海话作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特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