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人间词话 |
| 分类 | |
| 作者 | 王国维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无需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一个诗人献给你的唯美《人间词话》,一把开发灵性的金钥匙。 本书译注者系诗人周公度,两次深入探访王国维故居,其注释与译文简约、纯粹、准确,遵循王国维美学对“真”对“简”的推崇。 国内首次获得著名水墨画家陈家泠画作《清荷》授权用于封面,收录民国工笔画大师于非闇经典画作54幅配文,带给你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随书赠送著名画家陈家泠惊艳杭州G20峰会的水墨代表作《清荷》,精美宣纸复刻,超值珍藏。 “感谢作家榜致敬经典名著小组编辑赵如冰女士。她专业而苛刻的态度,使我得以用更高的标准完善此书的校订与译注。感谢导演贾樟柯先生的宽阔,在封面画作授权时给予的帮助。感谢画家陈家泠先生的慷慨,一幅名动杭州G20峰会的《清荷》,锦上添花,有无言点睛之相契。感谢作家韩寒的妙译与授权,没有一句更好的诗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更适合以三句情诗概括词之美学境界的王国维了。”——周公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近现代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嘉兴海宁人。 其生逢变革年代,为学术与谋生,游历波折,两考乡试,三赴日本,京沪往返不计其数。个人心史更是坎坷,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挚友绝交。唯有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光彩照人。 一生著述62种,批校典籍近200种,涉及戏曲、诗词、哲学、美学、史学、金石、考古、教育、翻译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时年51岁。
译者简介:周公度 知名诗人、作家。 主编《诗选刊》《佛学》月刊长达十年。2016年签约作家榜,隐居沈复故里苏州,历时半年将《浮生六记》译成现代白话版,译文简洁典雅,保留古文韵律之美,各界读者口碑热传。 本书为其全新译注之作。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百年来中国影响力至高的美学经典。 王国维以简隽明晰、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首次开创性梳理出词的脉络、规律。他用短短64则笔记,讲透词之美学核心:推崇“简”与“真”、提出“境界说”,让人豁然开朗。 开发灵性,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对后世的启迪,更如雨润万物。 本书译注依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国维手定稿,参校民国十五年(1926年)朴社定本。未刊稿与删稿,依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藏王国维手稿影印版。 目录 导读 / 001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上卷 / 001 人间词话 下卷 / 171 人间词话未刊稿 附录一 / 235 人间词话删稿 附录二 / 257 白香词谱 王国维年谱 / 359 编校后记 / 369 精彩书摘 拓展者的领域 掌握了一件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领会它的意义。王国维的卓异之处,不仅体现在词的美学研究上,还体现在众多中国古典文化领域中。结识罗振玉是他人生与学问的转折。受罗氏资助,留学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期间及归国后的数年,其翻译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领域的国外著作,均有导流开径之誉。但王国维显然不满足于此绍介之功,他最为沉醉的是为每一个陌生淆乱的领域梳理出它们的脉络,凝结出方法。 他旅居日本京都期间,于1912年完成的《宋元戏曲考》(1913年以《宋元戏曲史》刊行)是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为写作此书,自1908年起,他先后发表了《曲录》《戏曲考原》《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等多部专业的研究著作。1914年他与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在日本京都出版,该书是中国古代简牍研究史上的高峰。1915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出版,该书由王国维手书石印,并撰写序文,条分缕析,洞见颇多。而其于1917年发表的甲骨文研究三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与《殷周制度论》,轰动整个国际汉学界,直接促使甲骨文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国际显学。 梁启超在《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中说: ……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全体。 他观察各方面都很周到……本来凡做学问,都应如此。不可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 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 词的领域,戏曲领域,古简牍领域,甲骨文领域,以及敦煌学领域,古金石器物领域,乃至服饰史与蒙元史学领域,王国维均为车马前驱,万人随后。即便其早年在叔本华哲学、康德美学的影响之下写作的个人第一篇系统长文《红楼梦评论》,也是近代中国第一篇以崭新的视角和思想解读中国经典的典范之作。 通方知类,蔚为大观。学术拓展之广博,研究之深入,百年唯此一人而已。 词的美学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素来是道统之议,简繁之争,新旧之变。文体形制的变迁,与其说是求新求异,毋宁说是时人对表达力准确性的诉求。“易”字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每个时代均有每个时代的语言特征,文体形制因时而异,正是中国文化的生生之力。到了唐末五代,词这一文体愈加成熟,入题、用字、节奏、结构、韵律都是革命性的,极具表达力与形象感。然而相应的词论仍然处于前代诗话的品评状态,缺少对其美学进行总括挈领的著作。 以宋词之豪迈、婉约两派为例,常被论家议为高下之分。其实两种风格并非对立,而是一种融合。凡诸体兼善者,便是人生之从容达观者,否则容易陷入一种困窘。 以风格界定词的美学鉴赏,便陷入了狭隘之见。王国维则跳出了这个思维的惯势,从更高的层面上概括词的美学。本书上卷,第二十六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独创,然而学问的渐进,与审美的渐进自此乃成一途,正是自王国维“境界”美学提出开始。 相较而言,意象、意境与境界最大的区别是“境界”一词的立体性与审美层次的清晰。“境界”说更为立体而饱满了。 中国古典美学的脉络,具体到诗词的格局,绝非皎然《诗式》类研究。《诗式》重在诗学的方法,“四不”“二要”“四离”“六至”,均是如此。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虽然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外之象”“景外之景”,但依然处于平面。 相反,在绘画领域却有更高格局的判断,从谢赫六法,到五代荆浩的“神、妙、奇、巧”,黄休复的“逸、神、妙、能”,以及金圣叹论散体文字的“奇、变、妙、神”,都是关于审美阶次的梳理。词的写作异于前代所有文体,作为新的表情达意方式,它的标准最初便是才子的,鲜亮夺目的,音韵的讲究有甚于前朝,是形式主义的最佳状态。因为它的崭新性,即如王夫之、叶燮,对它的判 断,也未能跳出《文心雕龙》的风格界分。两宋至晚清,词之写作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姜夔之外,关于词的概述,一无足观。 王国维的词学研究,避免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维惯性(堪称恶习),又绕开了性情如袁枚、博赡如章学诚也未能免俗的“才学识”三论,直取人性之本真。王国维冀图以上古与中古之诗的“简”与“真”约束词之写作的过度形式化,又以“境界”构成词之品鉴的阶次,再以“格局”丰满词之美学的表达力,实在是真率如儿童的远见卓识。 独立与自由 为什么晚清民国那么多学者,我们反复言及赞叹的只有王国维? 1926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后,陈寅恪给出了他的答案。在梁思成设计、林志君书丹、马衡篆额,由他撰写的碑文中写道: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所赞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的知己之言。对于王国维而言,他沉醉于学术研究,热爱学问的发明,正是因为这项工作可以使其在保全人格独立的前提下,还有思想的自由之美。所以中年之后,面对北大、清华的屡次邀约,他均有婉拒,只是不想自己的“独立空间”被打破与中断而已。及至上海哈同夫妇的大学倒闭,他才应邀北上。 顾颉刚说:“他的大贡献都在三十五岁以后,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别人禁不住环境的压迫与诱惑,一起变了节,唯独他还是不厌不倦地工作,成为中国学术界中唯一的重镇。” 纵观王国维研究履历,处处开学术研究之先河,处处树巅峰,民国知识阶层为之侧目的“四大导师”另三人,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无一不对其深湛学养赞誉有加。其短暂一生五十一年,所受诟病者,仅有入幕“国中小朝廷”溥仪一事。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死也并非“殉清”。清廷有什么可殉的呢?他晚年学术研究,发力最甚的正是蒙元地史。从奠定当世伟大学者荣耀的华夏文明源头的甲骨文研究,到几乎无人问津的蒙元史学,其间学术心路几人能知?再问遍民国学人,又有几人能比他更加熟悉中国文明的脉络呢? 对于一位以“境界”美学肇端,以甲骨文研究立命的学者,“殉清”之论委实看低了他的“境界”与格局。这是对他的深深误解。他的死,只在陈寅恪的赞叹之处。 长子王潜明的病殁,挚友罗振玉的断交,学者叶德辉的惨死,章太炎的财产被籍没,凡此沧桑云变,世事种种,都使他逐渐感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空间的渐趋逼仄。 他死于心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