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季羡林谈国学(经典珍藏版)
分类
作者 王颖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颖著的这本《听季羡林谈国学(经典珍藏版)》是深度诠释一代国学大师经典之作,内含读季羡林《学人箴言》、读季羡林《志虑心物》、读季羡林《平凡亦有禅》、读季羡林《新纪元文存》、读季羡林《处世公德》、读季羡林《谈国学》、读季羡林《难得糊涂》、读季羡林《读世》、读季羡林《人生絮语》九章。是国学应用书推荐读本。

内容推荐

王颖著的这本《听季羡林谈国学(经典珍藏版)》立足国学大师季羡林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通过引证举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季羡林的国学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介绍了季羡林对国学、人生、道德、文化、治学等领域的独到见解。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读者展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目录

第一章 和谐为贵——读季羡林《学人箴言》

 谈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为贵

 谈生活情趣:做性情中人,一辈子诗意地活

 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西方不亮时,看东方

 谈“天人合一”: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

 谈学术研究:想要有所进步,必要有所创新

 谈天才与勤奋:勤奋避免天才变成庸才

 谈治学:治学是苦中作乐的差事

 谈学与思:有思有学,知行合一,才能进步

 谈信念:信念带来无限坚持

第二章 老者宽容,少者虚怀,风气为正——读季羡林《志虑心物》

 谈慈善:道德积累的开端

 谈历史:每个人的鉴身之镜,可看过去与未来

 谈文化:承其精华,弃其糟粕

 谈发展: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谈改革:简化易使国学走入“歧途”

 谈时间: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谈人到晚年:勤无忧,豁则达

 谈代沟:老者宽容,少者虚怀,风气为正

第三章 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季羡林《平凡亦有禅》

 谈批判与赞美:把毁誉置之度内

 谈生活的本质:不完满才是人生

 谈独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旅客

 谈赤子之心:日子要仔细地过,不可太匆匆

 谈气节:世事沧桑,不失本心

 谈禅:是思想,是心态,是生活方式

 谈老:年老不谈老,只谈美

 谈缘:惜缘不攀缘

 谈幸福的最低境界:活在当下

第四章 未来社会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读季羡林《新纪元文存》

 谈礼: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

 谈缘分与命运:相信而不可尽信

 谈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

 谈“送去主义”:中国的文化精髓要传播国外

 谈社会进步:未来社会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谈写作:创新性、主动性与“四真”之境

 谈英雄:应当恐惧时而不恐惧者

 谈衰老:可以“目中无人”,务必心中有人

第五章 世人常有正义之心,无力行正义之事——读季羡林《处世公德》

 谈孝:最悔子欲养而亲不待

 谈正义:世人常有正义之心,无力行正义之事

 谈死生:人生就是一个“渐”字

 谈走运与倒霉:福祸长相依

 谈压力:人人都有压力,压力不是坏事

 谈健忘:感谢“忘”这个本能

 谈教育:振兴教育切勿谈论多于行动

 谈老年:年老的幸与不幸

 谈愤世嫉俗:偶尔牢骚,切勿太盛

第六章 中华文化其根安在——读季羡林《谈国学》

 谈寻源:中华文化其根安在

 谈尊师:为人者,必先尊师重道

 谈中华文化:下一个三十年的河东

 谈神韵的境界:知识涵养与生命意识的融合

 谈中国心:平生爱国,不甘后人

 谈风俗:并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谈雅与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谈兼爱:智者的生存法则

 谈治学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第七章 糊涂不难得,是愉快的,是幸福——读季羡林《难得糊涂》

 谈糊涂:糊涂不难得,是愉快的,是幸福

 谈自满与自谦:满招损,谦受益,乃天道

 谈好人与坏人:好人难当,坏人不会改好

 谈天才:“天才不才”,不做“天才”

 谈奉献精神:人人皆可做力所能及之事

 谈智者:拒绝小聪明,修养大智慧

 谈平衡心态:尽人事,顺应天命

 谈朋友:有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第八章 人无志而不立——读季羡林《读世》

 谈包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适可而止

 谈怪论:社会上可多些“怪论”

 谈爱情:三分理想主义,七分现实主义

 谈消费: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谈志向:人无志而不立

 谈成功的态度:知足与不知足,皆无错

 谈公德心:个人立身之本,国家发展之重

 谈自我反省: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第九章 一寸光阴不可轻——读季羡林《人生絮语》

 谈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谈选择:世间难有选择面面俱到

 谈乐观:只有人是会笑的,人不能失掉笑

 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会影响世界

 谈境界:超越自我,不受平常事羁绊,逍遥方至

 谈实验主义:实验主义是科学的治学方法

 谈人生的价值:人生不该浪费在常态之中

 谈时间:一寸光阴不可轻

试读章节

谈生活情趣:做性情中人,一辈子诗意地活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一个性情中人,做人要质朴、醇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做人做事关键是一个‘真’字,实践一个‘善’字。性情中人,心向往之,追而求之。”

他谈到人生应充满意义,做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才能深刻体味生活中的种种情趣。有生活情趣的人,必定不孤单、不空虚,丰富的情感是生活情趣的基础,一辈子充满诗意地活着,到老时回首往事,将会看见绚烂多彩的颜色,而不是死板苍白的荒寂。

诗意地活着

季羡林认为,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不管你情愿与否,时光的沙漏总是在永不停息地流淌,于是你的生命也在无情地流逝。出生、长大、衰老、死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既然不可避免,那么为何不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开心是一天,难过亦是一天,索性享受活着的每一刻,充满感情,心怀情趣,让生活处处充满诗意。

九十多岁的季老住在病房里,即便手脚不灵活,仍旧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写作。家人苦劝季老:“您年纪大了,手脚也不灵便,住在医院里治疗,躺在病床上就好,干嘛非要每天写东西,过得那么辛苦?”

季老微笑着回答道:“我手脚虽不灵便,但我的脑袋灵便。你们以为在病床上只是耗去一天天的时间,但这些都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我怎能停止动脑,停止写作?我的每一天,都是无与伦比的、珍贵的、诗意的。在治病方面,我是走过炼狱;在生活方面,我是住于乐园。”

诗意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正如一年有四季一样,人的一生也必然有酸甜苦辣、潮起潮落;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方是人生。因此,一年只有春天构不成四季,一生只有一种生活态度也构不成诗意人生。

爱心是大德

季老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德,而爱心是大德。人天生除了有对亲人朋友的爱,还有一种悲悯之心,我们会为陌生人的痛苦而流泪,会为陌路人的悲惨境遇而伤心。拥有同情心和善良,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情趣。

据季老的儿子回忆,季老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暴风雨后的早晨,一位先生来到海边散步。他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几千条被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到大海里去。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海滩上有一个小男孩,他不停地捡起被困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

先生忍不住上前说道:“孩子,这里的小鱼有上千条,你是救不过来的。”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先生问道:“哦?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谁在乎呢?”男孩儿说:“这条小鱼在乎!”他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季老给儿子讲了这个故事,并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人的爱心很重要,你看那个小男孩,仅仅是一个抬手的动作,对于一条小鱼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如果小男孩懒惰一点,或是听了那位先生的话后停止救助,那么这些小鱼便会失去生命。你要记住,人最不能缺少的品德就是爱心。”

季老将爱心这种美德看作生活的一种情趣,平日里,只要是能帮助别人的地方,哪怕是素未谋面的人,他也尽量伸出援助之手。将善良和爱心播撒给更多的人,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充实快乐。正如一首歌词里写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与美好都是人生情趣的必需品。

做真实的自我

季老常说,表达丰富的情感,意味着展现真实的自我。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一生的情感,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真真实实,所做即所想。

对于做真实的自我,有的人会心生恐惧,而活在虚伪的人际关系中、虚假的装腔作势中,反倒觉得安全。在世人的眼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疯癫,放浪形骸,浪荡不羁。阮籍的“穷途之哭”和“青白眼”看似怪异,实则真实可爱,只因一个“真”字,真情流露,即便号啕大哭也显得真实。事实上,竹林七贤的真实也令后人敬畏,因为做真实的自己不仅需要坦诚,更需要无畏的勇气。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虚伪的人生是无趣的,不在人前展现喜怒哀乐,丰富的情感终究会干涸,最终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季老曾说过:“做人要想快乐,就必须简单,必须做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一切顺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内心保留那一份真实,不虚伪,不造作,不谄媚,不迎合,方能对得起丰富绚烂的人生。

P7-10

序言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为临清市)官庄村。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更是世界上少数精通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幼时家中清贫,父母都是当地普通的农民。季羡林6岁时被叔父接到济南读私塾,开始了他在济南的求学生涯。他读书并不太用功,相比读《四书》一类的正规课本,他更喜欢读《彭公案》《济公传》一类的小说,儿时的他对蛤蟆和虾的重视也远远超过了对课堂和老师的喜欢,所幸,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1926年,15岁的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后转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在这里,他遇到了国文老师董秋芳,董秋芳是鲁迅的友人,同时也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季羡林如是评价董秋芳对他的影响。

高中毕业后,季羡林同所有学子一样面临着继续学业或就业的选择。报考“铁饭碗”邮政局失败后,季羡林考入了清华大学,专业是西洋文学,其中有两门选修课对季羡林影响颇大:一门是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季羡林先生曾坦言,这两门课让其终生受用不尽。

1935年,不满足只做个普通的中学教员,季羡林选择到德国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哥丁根大学为季羡林创造了绝佳的学术研究氛围,他拥有时间和书籍,阅读了大量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的内容,他的德国教授们也一直鼓励季羡林学习古印度语言,这对季羡林激励很大。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丁根大学。

1945年,季羡林由哥丁根到瑞士,1946年,由瑞士回到中国,经陈寅恪先生推荐,在北大执教。在北大执教期间,由于条件所限,季羡林的古代印度语言研究无法继续下去,也正因为如此,季羡林走上了“杂家”之路,他开始了对印度史、中印文化关系史以及印度佛教史的研究,接手了一些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的工作,并创作了《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等书。

1966年到1977年是季羡林的磨难期,后期他被分配到系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当门卫,负责收发信报一类的杂事。在普通人看来的人生低谷,却被季羡林视为“难得的好时机”,他趁此机会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历时五年,并在境遇好转后得以出版,随后相继出版了《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东方文学史》等学术专著,《牛棚杂忆》《人生絮语》《万泉集》《病榻杂记》等随笔作品。

1988年,季羡林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等国家。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于北京逝世。

季羡林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与创作,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即使身在病榻,也未停止读书创作。他曾在自传中评价自己:“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对于“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个被加之其头上的桂冠,季羡林以文字表态:“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他的学识、智慧与人格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他为现代人领略国学魅力与人生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