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相见何如不见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俣阳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夏天的拉萨,云很低,像是触手可及的棉花糖,更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群,只一眼,便喜欢上了这里的静幽与淳美。放下行囊,仰躺在山花遍野的草原上,才发现这流火的六月,天居然可以蓝得那样澄静耀目,心,一下子就浸在了遥远的空灵中,只想在那一曲从林木深处传来的藏歌声中寻找遗失了许久许久的纯真与纯粹。

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开得如火如荼,在微微漾起的风中尽情摇曳着世间最美的芳华,还能有什么比这一抹原始的绚美更能牵引我向往的目光?放眼望去,潺潺的溪流在远处的山脚下欢快地嬉戏,依依的柳枝在低坡上温和地低语,阳光也眷恋着不愿离开这片写满风情的空间,一切的一切,都将拉萨宁静的夏天引向亘古的深远与空寂。这里没有熟悉的人群,没有北京街头的喧嚣,没有华灯初上的杯来盏往,也没有都市夜总会里歇斯底里的喧哗,更没有情人于耳畔窃窃私语的浪漫。

那些平时必须包裹着的伪装,此刻都蜕成一地飘飞的芦花,变得风轻云淡,而那些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名闻利养,也都显得无足轻重。我知道,拉萨的风,把世间所有的得失计较都过滤成了一杯清醇的酒,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不自觉中历经一场心灵的洗礼,而我也不例外。一切都是安静而甜美的。抬头望望,便可以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的天是圆的,仿佛一个大大的泛着青色的藏包,而它的四个边角都被掖在了青藏高原碧绿的草垫里。我被这壮美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然而还没等我还过神来,便又惊觉,那青色的藏包里随意放着的,是怎么也数不过来的可以四处漂泊的白云。此时此刻,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只想匍匐在它的脚下,与天地一起欢呼,一起呐喊。

走在拉萨街头,触目所及的除了无限的温柔与敦厚,还有简洁而强烈的绚丽色彩,那一抹抹的蓝、一丛丛的绿,无不呈现出纯净明朗的美,给这宁静的世界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透明的蓝,那是古城天空的底色;圣洁的白,那是无瑕的云朵和飘逸的哈达;温暖的红,那是寺庙的外墙和僧侣的袈裟;奔放的黄,那是布达拉宫金顶绽放出的耀眼金光;生动的绿,那是罗布林卡的芳草碧树。而这一切的景致,都在拉萨热烈的阳光下,照射得白就是白,红就是红,黄就是黄,绿就是绿,没有阴暗,唯有亮堂、清晰、广阔、分明。

轻轻,攥着一把缤纷的色彩,我随着人头攒动的游人与信徒,缓缓走向位于八廓街的大昭寺。大昭寺前骄阳似火,我看见,从遥远的地方一路磕长头而来的藏人匍匐在我身前,正朝着寺门的方向一遍遍地站起、行礼、卧地,一脸的肃穆与庄严,而我,并没有跟随游人进入寺内,只是伸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便从路边的阴凉里钻出来,随即汇入转经的人群,顺时针绕大昭寺去了寺后我最喜欢的“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这名字令人神往,更令人遐想。只因一个人,一段情,一场幽梦,才使它名闻天下。去过西藏的朋友都说,到了拉萨,不去“玛吉阿米”感受一番那里的浪漫情怀,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三百年前,它是拉萨八廓街一座无名的黄色小酒馆,至今仍封存着那段记忆。三百年后,它是一座墙上涂着黄色颜料的二层建筑。这里有尼泊尔风格的装饰,就连厨师都是尼泊尔人。玛吉阿米。一个藏族少女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最钟情的女子。“玛吉”在藏语里是圣洁、纯真、无瑕之意;“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在藏族人的审美观念中,母亲是美丽的化身,这样,玛吉阿米就是圣洁之母、纯洁少女之意。还有一种说法,“玛吉阿米”在藏语里是未嫁娇娘的意思,自仓央嘉措为之谱写出流芳千古的诗歌篇章之后,她又被引申为美丽的传说、浪漫的邂逅。早就知道,凡是遥远的地方,总有一种倾世的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西藏的诱惑,不仅仅缘于她遥远美丽的风情,更缘于仓央嘉措流传了三百年的传说。

来拉萨的游客几乎都会来“玛吉阿米”坐一坐,喝一杯满口生香的青稞酒,亲身感受下三百年前曾是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幽会之地的香艳氛围,寻找自己早已遗失了的初恋般的喜悦之情。然而,来这里又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伤感,说不清到底是为了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那段失之交臂的绝恋,还是为了自己遗失已久的俗世爱情。在这里,人们总会跟随仓央嘉措曼妙暂被安置在这静谧安然的小楼里。此刻的我,静如止水,好似把自己的心放进一个安逸的洞穴里,只在空寂的天地间,一遍遍解读着别人的芳梦,而那些尘世间的纷杂,都早已在柔软里被酿成了一抹过眼云烟。

夜深了,我依然不愿离去,继续要了一杯青稞酒,默默听着那一曲空灵的《信徒》,在酒与曲的诱惑里,渐渐迷醉,几至神魂颠倒。不经意地,我忽然感觉到了什么,透过桌边酥油灯跳动的火苗,仿佛看到一位佳人正托腮静静地坐在对面,温情脉脉地凝望着我。

隔着桌子,我俩默默对视,彼此的眼眸里闪动着莹莹的泪光。在这亦梦亦真的幻影里,让我蓦地想起仓央嘉措那首流传于民间的情诗:“我对你眉目传情,你对我暗送秋波,目光交汇的地方,命运打了个死结。”轻轻,默诵着这浪漫多情的诗句,我把迷离的目光缓缓收回,可此时的心却再也收不回来了。于是,不自觉地拿起手边的笔,在纸上随意地划动,那一瞬,一种被释放的冲动迅速涌向笔尖,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成了我对那段湮没在岁月中的史迹的向往。

玛吉阿米,让人心如止水,又令人心潮澎湃。只是,在这黄色的小楼里,我究竟在寻找些什么,得到了些什么,而在来这里之前,我又曾失去些什么?在酥油灯下追慕着那段过往的情事,冷不防,窗外的世界却忽地下起了倾盆大雨。放眼望去,风吹草动,电闪雷鸣,整个拉萨都浸在了疾风骤雨中,而她依然矗立在高原上岿然不动,仿佛这世间再也没有任何风暴可以掀起她心底哪怕是点滴的微澜。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我想,或许这就是她成为圣城的缘由吧。

在拉萨,一切都是神圣的,雨水也不例外。雨声曼妙,雨水纯净,点点滴滴,落在心间,梳洗着思绪,涤荡着尘垢,酣畅淋漓地调适着疲惫的身体,于是,心中陡地升起一种敬意,一种寄托,而这种意念转瞬间便将世间所有的浮华与欲望化作一丝清凉与爽朗。

打开随身带来的《仓央嘉措传记》,翻至那首以讹传讹的《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心中充满无限悲悯的情怀。就着醇美的青稞酒,听着雨中的电闪雷鸣,醉眼蒙眬中于灯下再次捧读此诗,我竟然感动得一时语塞,便在那冷寂中默默缅怀那一段消逝在风中的爱情,祭奠那个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男子。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首孤独的诗。我知道,《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并非仓央嘉措的真笔,而是当代著名词作家何训田先生作词并由歌手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然而,无论如何,这首歌的创作灵感还是缘起于仓央嘉措,以及他与玛吉阿米那段令后人唏嘘了三百年之久的旷世绝恋。空灵的歌声与缠绵的诗词完美融合,给了我更多关于美的想象,谁又能说那一句“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是仓央嘉措的心声,谁又能够证明《信徒》的创作没有渗进六世达赖喇嘛的藏诗原句?

朦胧中,我醉在了仓央嘉措用情诗打造的那一片温柔缱绻的世界里。我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他的悲伤,他的忧郁,他的愁苦,他的不得已与深沉的痛,刹那间,却仿佛看见他,孑然一身,踩着一缕飘香的清风飘然而来。

幸福已经和他隔了三个世纪,是他永远都触碰不到的遥远,而他那瘦削面庞下依然炯炯的目光,则向我无声地低诉着他前世的深爱与不舍,坚定而不犹豫。月光下,一道孤独的背影,就那样默默蹒跚在我的窗前,踌躇、徘徊、叹息,我知道,对逝去的那段情,他依然记忆犹新,可我又如何才能帮他渡过历史的河流,去格桑花下寻觅他的旧爱?

那一刹那,他悲天悯人的眼神让我读懂,记忆是一张挂满风铃的卷帘,藏匿不了回味里哪怕是一丝缱绻的痕迹,轻轻撩开,便可看见满目的疮痍,或是曾经的欢喜与悲伤,而那清脆悦耳的铃声,无非是装点了青春门楣的一道虚无的摆设,再悠扬动听,也无法掩盖岁月的流光。他仍然在爱,曾经青春的羽翼,一滴滴地划破他伤痛的记忆;昨日悲痛的泪水,一点点地激起他心中万般的涟漪。再回首,时间的沙漏依然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而记忆的双手亦总是在追忆中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让人无法与历史割离,更无法不去留恋那些逝去的时光。在这样绝望而又古老的爱情里,时间仿若被冻结了般停滞不前,他千百次的回望,千百次的辗转,在雪雨风霜中一次又一次固执地将她找寻,却不知道,只一个痴情的回眸,岁月便迅速老了三百年的韶华,而他曾经俊美的面容也早已不再青春。

记忆宛若倒在掌中的水,无论你是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滴流淌干净,对她的思念亦然。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不懂,这样决绝的爱情,只能追忆,无可挽回,可他还是不甘心于上天的安排,他依然要将她固执地寻觅,即便找寻不见,也不会任由时间把她从他的记忆里剔除。

夜,总是在最伤怀时显得格外的寂静。我知道,他曾在佛前起誓,不再想她,不再念她,也曾在佛前告诉自己,想她是不勇敢的,想她是懦弱的,想她是浮躁的,想她是否定自己选择了佛的行为,想起她是不能被自己与佛祖原谅的。可他还是想她,无法自拔,无可救药,尽管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她依旧是他心底最深的思念与最重的沉痛。他就那样静默地在我面前煎熬着,满眼柔情,满面疲惫,却又不肯对我说出一句的伤痛。我心疼他的痛,默然中却看见窗外的雨水把他肆意流淌的眼泪悄悄覆盖,于是,回忆便开始在心里残落,而对他的悲悯便又多了一份。

透过摇曳在窗前的酥油灯火苗,看他守着那份经久而又沉痛的爱,像一阵风,在万籁俱寂中吹拂着春天的记忆,待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便又陡地沉入心底,泛滥成一片汪洋,流出来,只留下两颗泪滴;心,禁不住涌出一片无语的伤然。我徘徊在他的忧伤里,彷徨着他的彷徨,此时此刻,莽莽穹之下,仿佛只有我与这首风情万种的诗独存于世。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我早已忘了这其实只是一首叫作《信徒》的歌词,甚至,潜意识中,只想把它当作被人们以讹传讹后渲染出的所谓的仓央嘉措情诗。我并不喜欢“信徒”这个名字,而喜欢仓央嘉措的崇拜者们为它冠上的那个名字。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词眼,吟唱着这句句染香的字句,谁又忍心纠正说它并非六世达赖的真笔呢?

轻轻,念着这首多情的词,读毕,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惆怅,透过空灵的长空,蓦然闯进屋内,深深地攫住了我,那一瞬,更有种撕心裂肺的痛将我紧紧地包裏。抬头,看那窗外雨打浮萍,一切皆恍惚若梦,只是我不明白,天空的阴霾,究竟是他的伤怀还是我的悲哀。

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明媚的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长久的想念?谁又从谁的雨季里消失,泛滥了思慕的泪水?他又在吟唱。用生命,用鲜血,和着无尽的泪水与不舍。在这空寂凄清的夜晚,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男子的忧郁,还有他的绝望,他的悲恸,他的无可奈何。

沉溺在那久远的故事中,一个浅淡的回眸,烟雨迷蒙里,我仿佛听到那来自遥远年代的古老歌声,缥缈而绝望,倏忽间便穿透三百年的光阴,滑过天际,一直飘落在我的心头。

蓦然回首,隔着洞开的雨窗,我与他凝眸对视,触摸他孤寂的气息,一望便是千年。只是,我究竟在心疼什么,又在怜悯什么?而他又在寻找什么,坚持什么?

P3-9

后记

青灯,古卷,佛影。

记下心中的仓央嘉措,记下自己的心。

夜深了,北京下起了淅沥小雨。此刻,除了这无边的宁静,还有什么是值得我拥有的呢?

风从北面吹来,掠过草原,刮过树梢,转瞬即逝。三百年后,那个叫作玛吉阿米的女子再也没找到那串被他遗落在青海湖畔的红色念珠。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味道。”前进还是后退,放弃还是坚持?之于生活,她似乎永远在选择和被选择中度过。

清晨的都市雾气朦胧,夜晚的空气里有喧哗流动。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她仿佛是一颗砂粒,淹没在时光的冲刷中,有时想把自己裹起来,藏起来,躲到世界的尽头,有时也会盘问自己,这条路终究会通往哪里,是通向他的下一个轮回吗?

那辆刚刚启动的公共汽车永远不会为她停留下来,人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却又仿佛相隔很远,看得到的只是彼此的冷漠,还好,她还有与之相伴的一份美好,那便是他写在三百年前的情诗,为她写下的情诗。

她要唱。在喧嚣的都市里,大声地唱,不要停,不要管,不要看,不要理,一直唱,一首接着一首,唱到山崩地裂,唱到海枯石烂,唱到风卷云散,唱到只剩下自己,只剩下自己的声音。

上天没有为她打开另一扇窗。慵暖的阳光下,小小的野花开始绽放,神奇的命运无法预料,巨大的指针终于在这一刻转动。“有一种鸟是永远禁锢不了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她肆意地欢笑,却难以抑制那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痛苦,她站在那里,恍若一个唱歌的精灵,跃动的音符竟是如此绚美璀璨。

夏日的光华温暖而亲切,生命仿佛因她而美丽绚烂。天空里浮云静寂,一份久违的感动悄然而至,听,她已把她的灵魂,她的爱,她的梦,通通灌注在那小小的麦克风里,然而并不是每天都有阳光,生活中有爱也有恨,突如其来的风暴,猛烈得让人猝不及防,黑暗中看不到亮光,寒风里夹杂着雨水和砂粒,有谁会相信,又有谁会在乎?

走,向前走,不再回头。即使整个世界都不再有蓝天,纵然无边的草泽里只有自己独行,这条路漫长而又泥泞,不实的窃语和连绵的蔓草纠缠着她,羁绊着她,她也会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去,因为她要去找寻她那丢失了三百年的情郎——仓央嘉措。走吧,往前走,穿越冰冻的沼泽,翻过高大的山脉,在雷声中划出一道雨线,确定了飞翔,就不再收回翅膀,她相信最后总会找到梦想,天地之间,他的歌唱,也会是一道耀眼的光芒。

关于仓央嘉措的传奇已经流传了三百年,三百年后他还在继续,而且永远都在继续,关于他的故事永远没有尽头。  今天,要是你到了西藏,在那茫茫的草原上,那蓝天白云下面,碧蓝的纳木错湖畔,就一定会看到那样一个极其英俊的少年,那健壮的康巴汉子,头顶着鲜红的头巾,挎一把装在藏银鞘中的藏刀,立在马上,在草原上奔跑,偶尔回头,朝你微微一笑。再远处,便听见他为你高声歌唱,歌声苍茫、辽远、空灵、悠长,那便是仓央嘉措遥远的呼唤。

这情歌,在西藏回荡了三百年,只为唱给你一人听。三百年前,他为你唱响这首情歌,风也听到,雨也听到,一直为等你来。那就是仓央嘉措的灵魂,他从雪山上走来,他从圣湖中走来,他从情歌中走来。

不信,你仰起头来看,极蓝极远的空中,仓央嘉措,他就站在云端里微笑着望向你,一个回眸,足以让你终身挂怀。

听,在那圣洁的纳木错圣湖湖畔,遥远的冈底斯山雪峰上,在那山巅,是谁又唱起那一首遥远的情歌?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如意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他就在那里,那个孤独高傲的灵魂。只在那里,等你,吟唱起忧伤的歌谣,等了你足足三百年。

完(第三版修订版本)

公元2016年7月10日于北京

目录

前言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1卷 迷失菩提:佛前哭泣的玫瑰

 第1章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第2章 大道明明为我宣

 第3章 相见何如不见时

 第4章 十地庄严住法王

第2卷 青梅竹马: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5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

 第6章 名家有女初长成

 第7章 就中难测是深情

 第8章 别问是劫还是缘

第3卷 情深不悔:我是人间惆怅客

 第9章 恰似东山山上月

 第10章 玉树临风一少年

 第11章 我为忧思自憔悴

 第12章 琼结佳人独秀群

第4卷 风流情种:世间最美的情郎

 第13章 破晓归来积雪中

 第14章 暂时判袂莫伤情

 第15章 游戏拉萨十字街

 第16章 不遣生前有别离

第5卷 神王诗人:此情无关风与月

 第17章 云霄一羽雪皑皑

 第18章 为卿憔悴欲成尘

 第19章 怨杀无情一夜霜

 第20章 知情只有闲鹦鹉

 第21章 历历情人挂眼前

尾声

序言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因为《不负如来不负卿》与仓央嘉措结缘,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每每读仓央嘉措的文字,那高高在上的六世达赖喇嘛倾心写下的诗句,能想到的,却只有雪域高原蓝得纯粹的天和白得纯粹的云,空灵、恬静、飘逸、洒脱。

一直觉得这是个既多情又浪漫的男子,一生短暂却留下悠远绵长的故事,时时打动着我们易感的心,让我们总是与他同在,无论在那高高的山巅,还是在那曲水流觞的溪口。如果你是当时的女子,你一定会喜欢上他,喜欢在窗前听他吟诗,喜欢在月下听他浅唱,喜欢在禅房听他讲经,然后,任他把胭脂色的花钿贴上你热恋的额头。他位高权重,甚至神圣不可侵犯,却又叛逆不羁,一心只想在山高水长里寻觅一份属于他的情爱与心动,而这些遭遇,以及那点点滴滴的思绪,都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传奇性的一生。或许,远离布达拉宫是他的幸运而非劫难,所以,站在他背后的我,只想在夕阳西下的光影里,为他祈祷,但愿曾经沧海的他终能够逃离这多事的世界,在那桃花开遍的水湄,逍遥一生,欢喜一生。

——给我心中的仓央嘉措

推窗望月,清风如橘。凝眸,灵魂的乐章于发愣之际若烟火般绚烂升华。窗下巍峨的青山隐隐延宕向亘古的远方,听晚霞丝丝线线穿梭交织着梦想的图景,看倦鸟归巢背负着满天紫色的梦幻,我只想偎在古色古香的廊檐下,拾取相思树畔一片静穆的玄想,于宁谧中遥寄天涯,共此明月一轮,倏忽间点燃天地间万千诗意。

海天茫茫,拉不开恩怨纠葛,扯不断缠绵悱恻,阅不尽人生沧桑,解不完世间风流。我能听到的,唯有我的心,在日升月落时,始终伴随着凝露的花儿一起绽放,一起凋零,我知道,那是我的感动,也是我的向往。只是,那临窗思慕的人儿,此时可曾将少女的情怀从远古的铜镜中轻轻捞起,而那潺潺流过的溪水,又可曾将缥缈的紫气用竹篮过滤得空洞灵明,和蓝天一起,把本真与纯粹一一还给这个世界?

隐约之间,广漠空虚的世界里,苍凉的旋律在风过后的荷塘畔悠然奏响,似水般缠绵,如丝般轻柔,用一颗锦绣做成的心爆裂着莲花盛开般的光芒,于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不息的情歌,便又清晰地吹进了生命火焰始终不泯的心灵: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一自魂销那壁厢,至今寤寐不断忘。

当时交臂还相失。此后思君空断肠。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给后人留下的是天下第一有情人的风雅形象。灵山遥遥,经幡飘飘,那一缕灵动的梵音,始终招引着超越世俗的朝圣者艰苦卓绝地行进在或平坦或崎岖的道途,前赴后继,从未间断;而作为活佛的雪域之王仓央嘉措却在这条充满希冀的路上演绎着一段段令人扼腕唏嘘的情爱悲剧,给求圣者们捎去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佛是什么?寻佛成祖的路途中,是否必须经历喧嚣红尘中那一幕幕繁华与颓败的洗礼?佛陀释迦牟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经历了从繁华之极到淡定之极的蜕变,并非他一出生就能洞悉了悟生命轮回的十二因缘,而仓央嘉措要在成佛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自然也要经历一番大艰辛。

不历经磨难,如何见彩虹?释迦牟尼从凡人到成佛的过程,恰恰印证了生命需要在多生多劫中不断受罪与吃苦,才能获得灵魂上的不断升华;而仓央嘉措对性灵与爱情的渴求,往往和高高在上的神佛,或者和人为臆想的若干天条是相违背的,于是,从他流连于八廓街的各种酒肆之际,便已注定他只能成为一个失败的活佛。

然而,因缘际会,上天又于无意间将仓央嘉措铸就成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世间罕有的有情人。当踏着温软多情的雪花,从夜色笼罩下的神坛偷偷走出宫门的他来到那个仿佛东山明月般皎洁的少女面前时,也许就是为了印证过往中那一个又一个让人心醉神迷的瞬间的到来。但,这样的行为显然与世人理解的神佛相去甚远。

佛是有情觉悟了的众生,那世间清纯灵动的女子又如何呢?那纯净有如喜马拉雅山的冰洁心灵,那潋滟有如纳木错圣湖的澄澈情怀,终让仓央嘉措灵魂深处生出对爱情的渴慕,于是在那些个不为人知的夜晚,他们干怜万爱,入神,入灵,入魂,又一个生命的轮回如同隽秀的画轴被缓缓铺展在人世的灯光下。而佛之出入于世间的情怀,亦实实在在地给了人间最彻底的警示。

爱,生生世世苦苦追寻着某人的爱情,生生世世苦苦眷恋着某人的执着,那“恰似东山山上月”的“佳人绝代容”也只是心头一抹珍念,遥远得无法用时间与空间丈量,但他始终“寤寐不断忘”,而那一句“心头影事幻重重”,更道尽人世间所有执着于思念的情爱最终的虚幻不实,所以到最后也只能抱着“此后思君空断肠”的空寂,度过悲伤苦痛的一生了。他短暂的情感示现,最终的生命归宿,至今都还是未解的秘密,但无论怎样,他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总是能给我们这个五毒炽盛的人间以某些正面的启示。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

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仓央嘉措的“历历情人挂眼前”,描绘了他在研习佛法和追求爱情之间难于取舍的矛盾心情。从字面上解释,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观照时凝神于一处,将满腔的爱意倾注于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象上,清晰着一个又一个执着的相,也就是成就灵魂升华的参照物。如果能将此种意识转移到学道上,也就可以将学道之外的名闻利养、宠辱得失统统放下,成佛成道也就很容易了。  这世间,本色的真爱,实为难得,若有,最终亦会以凄艳的悲剧结局,任后人久久凭吊,亦如仓央嘉措对玛吉阿米的眷恋。真爱如佛心者,世上也许不会存在,但仓央嘉措超越凡俗乃至宗教条规的对于爱情的生死追寻,却将所有的顾忌统统放下,于大悲大喜的真实感动里时时激荡着心灵的梵唱,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菩提觉悟的行迹吧。

把酒问天,静默中,再次聆听仓央嘉措透着人性真相的梵唱,心,禁不住悲喜交结: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因缘际会,少年时代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出现在神圣的布达拉宫中,也没有过着被清规戒律包围的活佛生活;恰恰相反,年少懵懂的他在这段相对自由的时期在民间邂逅了美丽纯真的少女玛吉阿米,并与之相恋相爱,共同谱写演绎出一段凄婉甜美的爱情故事。

少年的天性一经跟人性里情爱的因缘汇合,那巨大的牵引力就让他永远无法摆脱掉爱欲的“桎梏”,以至于成为活佛后的仓央嘉措也不禁咨嗟惋叹着“不相见”“不相知”“不相伴”“不相惜”“不相爱”“不相对”“不相误”“不相许”“不相依”“不相遇”。

对混迹于红尘之中的仓央嘉措来说,这假定的十个前提是毫无意义的,而后来的“不相恋”“不相思”“不相欠”“不相忆”“不相弃”“不相会”“不相负”“不相续”“不相偎”“不相聚”,恰恰是在前面虚幻不实的因中衍生出的同样虚幻不实的果,至于怎样地去爱,仓央嘉措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最终只是以一个苍凉孤独的背影,将自我灵性中最为艳丽的影像,永远地镌刻在了后世求真悟道者的心间。

仓央嘉措生生世世所求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结尽同心缔尽缘”“深怜密爱誓终身”,如果我们仅仅将之当作红尘世界男女灵肉相融的快感,或者情爱泛滥的借口,便大错特错了。世间男女相亲相爱并不是目的,而是让人从中透视出生命无常,最终走向觉悟的一个关口。仓央嘉措的虔诚,纯净无瑕的少年情怀,不就是求道觉悟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吗?若能将爱恋化成寻求菩提觉悟的动力,道心也就坚定不移了;再将人间的相知、相见、相依,相偎、相爱、相恋参悟通透,这无常变幻的欲念亦即熄灭了。  灵魂触须无处不延伸,人之灵魂,无形、无相、无声、无语、无色、无味,却广大有如虚空。而灵魂的玄机,更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透彻,也无法调控掌握的。人的过失,也许就来自灵魂深处的一念,至于人性中固有的爱恨情仇,数千年来已经上演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或许,当我们灵魂感悟的触须,偶然间契合了佛陀当年“中道”觉悟的因缘之际,三百多年前西藏雪域高原那个苍凉瘦削的背影,才能指引我们摈弃人性中所有虚伪的情感,毅然迈向自我灵魂不断超越的喜悦之路。

内容推荐

作为达赖喇嘛,他为人熟知不是因为在佛法上的造诣,而是他洒脱不羁的个性和字字惊艳、句句惊心的情诗。

读他的情诗会忍不住地心痛,却又不禁浮起无可奈何的笑意,宛若看见他着了世俗的衣饰,行在拉萨的街市。

他不是什么活佛,仍是一个风流少年。遇上喜欢的女子欢喜无限,但亦会苦恼感慨!

史载,他在24岁那年卷入政治旋涡,在被清政府押往北京的途中,于青海湖溘然而逝。而民间却认为他在一个大雪夜悄然遁走,从此下落不明。

更有人说。他去了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成了那里的第一位客人。这个神秘活佛掩藏在史籍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漫漫情诗中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翻开吴俣阳著的《相见何如不见时》,沿着仓央嘉措的足迹,我们一起寻找湮没了三百年的传奇……

编辑推荐

吴俣阳著的《相见何如不见时》是一本传记,也是一本诗词解析书,更是一本爱情故事书,全书共5卷,分别为:第1卷 迷失菩提:佛前哭泣的玫瑰、第2卷 青梅竹马:不负如来不负卿、第3卷 情深不悔:我是人间惆怅客、第4卷 风流情种:世间最美的情郎、第5卷 神王诗人:此情无关风与月,用约22万字的篇幅,以诗词解析+人物传记+美文+小说+游记的方式,以诗一样的文笔及古典的韵味,演绎了活佛仓央嘉措传奇的人生,解析其脍炙人口的作品,讲述他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