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北碚公众社会侧影1929-1949)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项锦熙编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创造人间净土

(1930年12月)

太虚法师

此次因游温泉公园及参观贵处之新建设。承卢作孚先生招待,得与各位晤叙,敬此致谢。刚才邓先生提到太虚之历史经过,所谓一面改善佛教本身,一面将佛教昌明到全世界去,确为太虚之志愿,但直至现在尚无何等成绩。不过发为空言而已,说之殊愧。今观贵处种种建设,颇有革故鼎新、转秽为净之趋势。故提出创造人间净土一题来与各位谈谈。

(二)佛学所谓的净土 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其世界凡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在佛典中所谓净土,是与我们现所居的秽土比对而言,谓我们所居之土,因有许多秽恶充满,为五浊恶世之土。若时代不好多生变乱名劫浊,知见不正易起邪说名见浊,所求不遂烦扰害名烦恼浊,人及动物善少恶多名众生浊,百年难期生命短促名命浊。此土具此五浊。人生多行恶行,故非净土,乃遥指此土之外如西方之极乐净土,东方之琉璃净土等种种净土,谓为清净庄严之胜妙国土。据今新天文学研究之所得,发现此地球之外尚有许多星球世界,则其各种之世界,应有较此地球,更恶劣者,亦应有备极优美者,足以证明此地球外可有较优美之净土。故从比较而明此人间之非净土。复从观此人间为有许多不满美之浊土。反显出他方各净土之情况。然佛学从比较上说明净土之后,跟着又说明净土所由成立的因缘。盖净土非自然而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是由人等多数有情类起好的心。据此好心而求得明确之知识,发为正当之思想,更见诸于合理的行为。由此行为继续不断的做出种种善的事业。其结果乃成为良好之社会与优美之世界。故此诸净土之何由而成功,在佛典中都有确切之答复。所谓一草一木,以致一行星一太阳皆为无量数因缘关系集合而成。其发动得为人等各有情类之心的力量。以心的力量即为各种的思想知识等等及其发挥为各种学术造成各种事业。积之既久,因满果熟。即成一优美良善之社会,或一清净庄严之国土。今退就中国之一小范围而论,其经济力量之不充,社会事业之不振,人民思想之激变,国家政治之混乱,宛然是不美满的浊恶国土。而此之美国人民之安乐情况,可为净土。然中国之所以成为浊土,盖因昔时人心不正之结果,反之今日若能以良好之心知[智],发纯正之思想,努力建设一切正当之事业,亦何难转浊恶之中国,一变而为净土之中国耶。

(二)甚么是人间净土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此如有一部分人,以中国之环境不佳,而需用复杂满足其欲望。同时艳羡美国之丰乐,于是竞脱离中国,求入美籍而作美国人之意相同。此皆由意志薄弱或于净土所以然之理不曾究竟明白,故有此举然偏观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之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已有创造净土本能。若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

(三)为甚么要创造上讲的人间净土,是要创造的。故应先破除悲观派与乐观派之误会。悲观派者以为此人间终是不能成为净土的,不如自杀,或混过一生,用不着去努力。乐观派者,以为今此人间已经是很好的净土,竞贪恋着而陶醉其中,不更求进步。今将此二派之成见打破,了知世界一切事物皆因缘所成,其出发点为各个人及各个有情的心。若心不平等清净,则最后的结果便是不净土。心若平等清净,即可为创造净土之原动力,复应了知一切的事物确为因缘所成。既非唯神,尤非唯物,亦非唯心。心之力量不过为众缘中的主导,比之民众中的领袖而已,此为创造净土之真理。然须经过知识上之革命。将错误之思想根本打破,以养成切合真理的思想知识,尽量去发挥如最新之科学的发明,往往足以证明佛学匕此种之真理。前十九世纪之科学,以为世界万物皆物质原子所集成的,遂认原子为万物之本体。到二十世纪之最新科学,则以为世界万物无最后的单纯本体。而一一事物莫不皆为众多因缘关系之各种条件组合而成,此说颇与佛法相接近。故佛法中创造人间净土的真理,已渐得最近科学的证明,很可以直接提出来讲的了。要之当下的人间确是不完美的。但而人等有情如愿意要去创造成功净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希望。只要能够革去成见,用合理的努力去创造罢了。

(四)怎样去创造既人间净土可以由人们去创造,但又如何去创造呢?在人间净土是要人们去创造出来的思想。既已有了,而于实行方面。其一须用政治的力量为实际施设。如我闻此间向为匪窟,今诸君在此能有新建设成绩,首赖峡防局以军力将旧时恶势力铲除,握住管理此间民众公务的政治权,乃能施法律之赏罚,为系统之建设,故政治为创造之总枢。然实施上仍须分工以进行……

P30-32

后记

《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是编者在长期收集、整理、研究卢作孚与北碚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有关北碚乡村建设资料集,同时也是在《民生公司演讲集》出版后所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所得到的鼓励和启发之结果。在此感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守广教授的指导,特别感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慷慨为此书作序,同时还要感谢民生公司研究室蔡艾玲在人物注释、校对方面作的辛勤工作,感谢郭海宁也为该书进行校对工作。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资料收集的局限,本《演讲集》还有可能出现遗漏、错误、不准确之处,万望各位方家、学者补齐、指正、指教。

编者

2016年10月

目录

过去一年中所做的事

 (1929年1月6日)

禁赌

 (1929年2月17日) 

一个团体的理想

 (1929年3月11日) 

在北碚峡防局晚会中的演讲

 (1929年4月15日) 

温泉公园周会记

 (1929年5月12日) 

关于目前中国的党务

 (1929年6月8日) 

在通俗画报社黄葛场开幕式的演讲

 (1929年6月20日)

金钱不算奖励事做成功才算真正奖励

 (1929年6月30日)

航务管理处士兵检查工作

 (1929年8月3日) 

四川地质之一部  

 (1930年12月12日) 

中国近代思想问题

 (1930年12月12日) 

四川的交通

 (1930年12月27日) 

四川人应常到外面考察

 (1930年12月27日) 

创造人间净土

 (1930年12月)

稿秆可以变成好饲料

 (1931年1月24日)

我到峡局考察以后的感觉

 (1931年2月6日)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不同习惯

 (1931年3月17日)

在峡局职员会上讲自然科学教材大纲

 (1931年5月25日)

在北碚峡防局欢迎会上的演讲

 (1931年5月27日)

川边情形及康藏问题

 (1931年6月7日) 

在北碚峡防局欢迎会演讲

 (1931年7月4日) 

刘甫澄军长在峡局讲演

 (1931年8月31日)

北碚是四川的模范村新大陆不久就会发现

 (1931年8月31日1

挽回煤权要振兴航业

 (1931年10月8日)

双十节学者演说

 (1931年10月10日) 

峡江旅行团在峡防局联合周会上的演讲

 (1931年10月18日) 

由国际形势推测日本侵略政策能否成功及我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1931年10月25日) 

东北事件之发生与救国办法

 (1931年12月18日) 

关于日本的政治教育社会及东北各种情形

 (1931年12月21日) 

愿以中国四万万肉弹胜过日本七千万炮弹

 (1932年2月26日)

五年来的经过

 (1932年2月16日)

云南生物调查之感想

 (1932年3月23日)

杀白菜虫的方法

 (1932年5月17日)

南通与北碚

 (1932年5月26日)

赴沪经过之一段感想

 (1932年5月28日)

关于开江建设事业及川东各县县农场之趋势

 (1932年7月6日) 

峡区事业可比欧洲

 (1932年7月21日)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开学之来宾演说

 (1932年8月23日)

在峡防局周会上的演讲

 (1933年3月21日)

周会批评

 (1933年4月2日) 

欢迎伍博士讲演纪盛

 (1933年5月30日)

在北碚峡防局等四机关欢迎会上的讲演

 (1933年6月7日)

在第一班毕业会上之赠言

 (1933年6月30日) 

工作与休息

 (1933年9月5日)

森林对于中国的效用

 (1933年10月2日) 

纪念双十节

 (1933年10月10日)

最近峡防局几桩大事

 (1934年1月10日) 

一年来之建设暨本年度应进行事项之计划

 (1934年5月3日)

青年的训练

 (1934年7月4日)

第二批参谋团人员游览北碚后的演说

 (1935年2月22日) 

在峡区各事业机关周会后的演讲

 (1935年4月7日)

青年与民族复兴

 (1935年7月25日) 

我们的国家

 (1935年8月23日) 

参观北碚后的感想和谈话

 (1935年12月13日)

在北碚实验区署成立大会上的训词

 (1936年4月3日)

在北碚实验区署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1936年4月3日)

在小学教育研究会会员义务教师研究班学员就业典礼上的讲演词

 (1936年9月3日) 

中西文化的差异

 (1937年7月1日)

新中国建设与新佛教

 (1937年9月13日) 

中国的“战时经济”与“战后经济”

 (1938年)

抗战中应有之新认识与新担负

 (1938年1月1日)

师范生应有的第一认识

 (1938年4月6日)

良师兴国运动的发展与意义

 (1938年6月6日)

宁为海上鸥不作笼中鸟

 (1938年6月15日) 

青年的责任  

 (1939年1月1日)

来碚观感

 (1939一年3月6日)

抗战的认识与前途

 (1939年3月24日) 

到四川的感想和从前的几个回忆

 (1939年3月25日) 

在全区保甲会议上的讲话

 (1939年4月12日) 

兵役制度及征兵办法

 (1939年4月14日) 

勉办理兵役者本大公之心办理

 (1939年4月14日) 

欢送三峡志愿军战士大会上的演词

 (1939年5月1日)

经过与希望

 (1939年5月3日)

在北碚志愿兵出征大会上的演讲

 (1939年5月25日) 

在抗战七七纪念日上的讲演

 (1939年7月7日)

在全区热烈欢迎志愿军慰劳征人家属大会上的致辞

 (1939年8月8日)

对于抗战前途的估计

 (1939年8月9日)

努力使北碚成为川康建设事业的模范区

 (1940年2月3日)

抗战建国问题

 (1940年2月)

科学与国力

 (1940年4月1日)

巩固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0年6月14日) 

改良马铃薯品种以资改进农业增加生产

 (1943年1月12日)

中英两国文化交流

 (1943年2月21日)

美国战时教育

 (1943年4月29日)

在北碚区各学校全体学生的训话

 (1943年6月11日) 

我们要“变”,要“不断地赶快变!”

 (1943年10月4日) 

新旧问题

 (1944年5日7日)

在北碚祖饯席上

 (1944年10月1日) 

国际交往与中国建设

 (1944年10月1日) 

美国观感

 (1944年10月23日)

地方建设之路

 (1944年11月) 

在西部科学博物馆开幕礼上的致辞

 (1944年12月25日)

欧美科学  

 (1945年10月17日)

世界学典

 (1945年11月19日)

人文地理在现代教育上之价值

 (1945年11月26日) 

现代教育已在怎样办了 我们应该怎样地迎头赶上

 (1948年3月31日) 

附录

后记

序言

民国时期北碚的公众社会侧影

——《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1929--1949)》自序

民国时期的北碚,一个深居西南内陆的小城,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公共社会的全部要素,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遍布其间:北碚体育场、峡区图书馆、民众会堂、平民公园、博物馆、医院、电影院等;公共媒介亦有:《嘉陵江日报》《工作周刊》《北碚月刊》等;并且北碚在公共建设、公共集会、公共体育、公共防疫等公共事务中处处发挥着群策群力、民主管理的效应,公共理念便在此间得以培育与凝聚。民国时期的北碚,这个极具现代化意义的公共社会有一项特殊的对外沟通与讯息传递的媒介一演讲。来北碚演讲的不乏翁文灏、马寅初、陶行知、张伯苓、梁漱溟、刘湘、陈立夫、太虚法师等民国各界的知名人士,并且从1929年至1949年纵贯民国20年,演讲的内容从时势的分析判断,到学术与思想的介绍,再到地方事业的发展概况,也有观感杂谈,更有大量关于北碚乡村建设工作的总结与横向比较,题材与内容皆十分丰富。这对北碚地区的公众是难得的对外沟通机制与讯息传递的媒介,并且演讲的内容与讯息会在《嘉陵江日报》上刊登并流传到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北碚的公共社会侧影,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北碚因卢作孚所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而名声大噪、盛极一时的场景,并促使北碚成为民国时期西南腹地里一颗璀璨的文化小镇。透过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足以使得当下的我们去感知,去回忆,去还原民国时期北碚的那副盛况。

1924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的董时进,在1930年12月底来四川考察之后在航务处进行演讲,《嘉陵江日报》将其登载于1931年1月12日,他形容四川封闭与落后的情形是“久闻不臭”的环境,怎样才能摆脱“久闻不臭”的局面呢?他说需要时常派人到川外考察,将外面的文明多带些回来。北碚之所以能在“久闻不臭”的四川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公共社会,得益于卢作孚早先前往川外考察与实践的经历。1930年卢作孚率领合组考察团前往华东、东北、华北考察农林科技、实业发展、时政经济与城市建设,考察历时半年之久,回到北碚之后即围绕嘉陵江三峡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奠定了北碚发展的基础格局。在北碚进行现代化的乡村建设试验期间,时常邀请名人前来演说,受益者众,如北碚峡防局(嘉陵江三峡实验区、北碚管理局)的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以及普通民众,这使得北碚主动打破了“久闻不臭”局面,使得北碚与外界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思想对流,使得北碚的公众社会较早实现了思想的开化。

而北碚之所以在封闭的四川中脱颖而出,则要首先归功于卢作孚在北碚开展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以及卢作孚搭建的北碚公共社会的平台。1927年春,卢作孚受命接任四川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局局长,开始了在北碚地区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乡村建设试验。在峡防局职工的努力及全体民众的支持下,昔日的野蛮之地变成了文化之乡。卢作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建设必须要有人才,而人才如何得到,就必须引进;社会要变革,必须要提升民智,了解世界,最简单而快捷的方式就是让外界人士到北碚来,让民众知道外面的世界,接受新鲜的人文思想、科学技术、时代脉搏、社会动态。所以在整个北碚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引进人才,欢迎各界名流到北碚参观、访问、演讲、考察、居住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初步统计,从卢作孚出任峡防局长始,直到1949年,在北碚演讲共约110余人次。

将民国时期在北碚所进行的演讲进行收集整理,要得益于《嘉陵江日报》这一北碚的公众社会媒介的流传与保存。《嘉陵江日报》在北碚的现代化城镇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传导作用,是北碚人民关注北碚公共事务与北碚发展动态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来宾演讲进行详实的记录与整理,《嘉陵江日报》同样为我们今天提供了还原民国时期北碚公共社会样貌的第一参考资料。《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便主要辑自《嘉陵江日报》登载的内容,此外还有《工作周刊》、《北碚月刊》等记录的在北碚各机关单位的各种演说。在卢作孚的另一项现代化改革试验——民生公司的事业发展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与北碚来宾演讲如出一辙的情景,即民生公司的朝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前来为全体员工进行演讲,与北碚来宾进行演讲的时段大抵相同。据编者在另一部著作《民生公司演讲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中的数据统计,民生公司朝会演讲从1932年至1946年,社会知名人士及公司董事高级职员演讲者共达192人次,朝会演讲对于提升民生公司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与管理技术水平多有裨益,甚至有些知名人士来重庆,都是前脚跟先到民生公司演讲,后脚跟便被邀请去北碚演说,这也是卢作孚的事业共通性的体现。

编者

2017年1月

内容推荐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卢作孚先生便开创了以北碚镇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因实验区的感召力,北碚曾群贤毕至。项锦熙编著的《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北碚公众社会侧影1929-1949)》辑录了1929至1949年间各界人士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所做的演讲,并做了详尽注解。本书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一方面呈现了实验区所邀各界人士在推动北碚地区乡村建设工作、拓展北碚民众视野、开发民智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胸襟;另一方面展现出民国年间北碚的各种人文风貌。

编辑推荐

项锦熙编著的《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北碚公众社会侧影1929-1949)》共收录各种演讲稿97篇。其中,卢作孚演讲17篇,来宾演讲80篇,其中包括北碚峡防局、北碚实验区、北碚管理局各时期职员的演讲。

卢作孚于1927年春任职于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局局长,开始了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此过程中,各地被邀请的名人前来演讲以抗战爆发前后为两个阶段。在全面抗战以前,到北碚来演讲的人士。主要是以四川地方名流为主,如刘湘、何北衡,赵资生、任鸿隽、陈宁康等,共收集了13篇,其他收集了峡防局管理人员的演讲,如卢子英、黄子裳、张博和等。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又作为迁建区,大量的国民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学校、社会团体,纷纷内迁北碚,使北碚成为陪都中的陪都,社会名流、政府官员等云集北碚,使北碚顿时成为科技、文化、旅游的中心,故到北碚演讲者不乏各种知名人士,如:梁漱溟讲《中西文化的差异》、马寅初讲《中国的战时经济与战后经济》、等,另外内迁大学中,如复旦大学、江苏医学院等也邀请众多学者名流在校演讲,其中有李建芳教授在复旦大学讲演《欧洲大战与我国抗战前途》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