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三晋大地,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山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能感受到山西人民淳厚善良、忠义仁勇、坚韧执着、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与崇高精神。陈河才、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回顾并梳理山西的历史文化,可以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了解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找回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文化之脉,增强我们创建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特别是弘扬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能使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无穷智慧。
| 书名 | 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行走在三晋大地,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山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能感受到山西人民淳厚善良、忠义仁勇、坚韧执着、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与崇高精神。陈河才、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回顾并梳理山西的历史文化,可以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了解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找回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文化之脉,增强我们创建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特别是弘扬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能使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无穷智慧。 内容推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陈河才、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把山西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最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目录 总序 概论 第一章 文明初曙 (史前文明至夏商方国时期) 概述 土堂、古交旧石器早期遗址 和义井文化、光社文化 “汾水之神”台骀传说 尧城与清徐尧庙 大禹治汾与系舟山传说 夏商方国与文化遗迹 第二章 从晋阳建城到三家分晋 (西周至战国时期) 概述 唐叔虞的传说 狐突与忠文化 窦大夫开渠利民 赵简子肇建晋阳 晋阳之战和三家分晋 简襄功烈 第三章 从太原郡到北朝霸府 (秦统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概述 秦置太原郡 刘恒治代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置并州刺史部 苏武副使常惠 南匈奴内附 刘琨守晋阳 高氏父子与北齐霸府 太原大族的发端 天龙山石窟与北朝佛教 娄睿墓、徐显秀墓壁画与虞弘墓石椁浮雕 第四章 从“一都之会”到大唐北都 (隋唐五代时期) 概述 杨广出镇和巡幸晋阳 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 跨汾连堞北都雄 狄仁杰再造唐室之功 “安史之乱”中的太原保卫战 李克用父子传奇 “儿皇帝”石敬瑭割地乞全 刘知远坚守晋阳城 唐诗中的太原气象 唐代晋阳佛教 并州好马应无数 第五章 从中原北门到锦绣太原城 (宋辽金元时期) 概述 宋初晋阳城之毁 唐明镇新建太原城 王禀与宋金太原之战 乌古论德升与金元太原之战 陈尧佐与公共园林 宋代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 米芾、米友仁“米氏云山” 宋德方与龙山道教石窟 元好问过晋阳故城 马可。波罗眼中的太原 “烟霞状元”乔吉 第六章 从九边重镇到晋商之都 (明清时期) 概述 明初扩建太原府城 明太原县城 九边之一太原镇 晋商之都 文学巨匠罗贯中 “父子尚书”周琯、周经 治世重臣王琼 启蒙思想家傅山 考据大家阎若璩 凌霄双塔 晋剧的兴起 第七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太原 (晚清民国时期) 概述 张之洞抚晋倡行洋务 胡聘之与山西近代工业 刘笃敬与太原实业 渠本翘与保晋矿务公司 辛亥革命太原新军首义 孙中山视察太原 推行村本政治 修建同蒲铁路 西北实业公司之兴衰 傅作义守太原 山西大学堂创办 厉行义务教育 第八章 太原的红色记忆 (五四运动至太原解放时期) 概述 五四运动在太原 高君宇与中共太原支部 红军东征到太原 八路军太原办事处 牺盟会和决死队 成成烽火 秘密交通线 米峪镇战斗和挤敌人斗争 决战太原 太原各界代表会议 审判日本战犯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铁(今河南濮阳西北)之战则使赵氏家族的势力空前壮大。公元前497年,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晋国内战爆发。这场战争是晋国后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矛盾最为复杂的一场战争,它对晋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起因是卫贡之争。这本是赵氏宗族内部的矛盾冲突。赵简子因讨要卫贡无果,宗主地位受到挑战而怒杀邯郸赵午。赵午之子赵稷遂起兵征伐赵简子。由于卿大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场斗争很快将晋国执政的六卿全部卷入。首先是中行氏、范氏一一作为赵午的姻亲,且与赵简子一族积怨已久,他们当然站到了邯郸一边,与赵稷结成同盟,并广结外援,联合了包括周王室、齐、鲁、宋、郑、卫和鲜虞在内的各方面势力。赵简子这一方则得到了国内其他三卿知、韩、魏和晋国公室的支持。一场赵氏家族内部的争斗随之演化成了六卿之间的战争,铁之战是这场内战的转折点。经此一役,赵简子不但占据了邯郸和柏人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且实力得到迅速增长。此时赵简子的实力和占有的领地已经赶得上诸侯了。史称,“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在铁之战中,赵简子以勇者的形象出现,他不惧生死,冲锋陷阵,“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只有将帅做出表率,身先士卒,士兵才会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赵简子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逆转。 赵简子一生中有许多开创先河之举,“铸刑鼎”就是其一。公元前5]3年,赵简子利用晋国民众上缴的铁,铸造了一只铁鼎。他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晋铸刑鼎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将法律公开化,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这是晋国公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此举也使晋国成为春秋战国历史上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之一。 论功行赏是赵简子的又一首创。铁之战中,赵简子为了取得战争胜利,鼓舞斗志,首开军功行赏,被视为后来“军功爵”的滥觞。铁之战誓词日:“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明确规定在战场上立有军功的人,可以根据自身阶层获得相应的赏赐:大夫、士因军功可以脐身仕途,“人臣隶圉”可以凭借军功由奴隶变为自由人。 赵简子重贤,首开战国时代养士之风。在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周围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士。赵简子深谙“霸王者托于贤”的道理,求贤如渴,广纳贤士。《国语。晋语》中曾有赵简子问贤于壮驰兹的记载。赵简子问壮驰兹:“东方之士孰为愈?”赵简子不仅想求到东方最贤能的人士,还渴望得到范、中行氏的良臣:“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可见其求贤心切。 赵筒子用人很有特点。所谓“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赵简子能够从谏如流。他的身边不乏像专门给他指错的周舍,不盲从、不唯上的尹铎等人。赵简子也很敢用人,比如重用奸雄阳虎。所有的人都为此事感到忧心,连孔子都担心“赵氏其世有乱乎”!赵简子却自信有能力驾驭阳虎。他对近臣们说:“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而阳虎的处世哲学也很有意思,“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弑之”。果然,阳虎后来成为赵简子的得力臂膀。对溜须拍马、碌碌无能之辈赵筒子却出手狠辣、冷酷无情占赵简子把栾缴沉河,理由是“吾尝好声色矣,而栾缴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栾缴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栾缴求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栾缴未尝进一人,是进吾过而黜吾善也”。 赵简子死后,赵襄子继位。在很短的时间内,赵襄子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赵襄子丧服未除,就请姐夫代王在夏屋山会盟。宴席上,他令宰人用铜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之后占领代地,将领土纳入赵氏版图。赵襄子灭代是战国初期的一件大事。此举可谓一石三鸟,既实现了赵简子的遗愿,又扩大了赵氏领地,还为晋阳根据地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物质保障。 P39-40 序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这就促使我们萌发了编撰一套介绍山西历史文化丛书的想法。 经过大家的努力,《三晋史话》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套书总体成套、分体成册,图文并茂,好看、好记、好用也好带,能够把山西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最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参与编撰的各位作者和专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历史负责、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认真修改,完成了这套工2卷200余万字的丛书。这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向社会宣传介绍山西悠久历史与文化贡献的珍贵典藏。在此,我向参与丛书编撰、出版工作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山西表里山河,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荟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省委书记王儒林同志将山西历史文化的特色概括为“三个一”:一是“一缕曙光”,即距今约45帅万年前,山西垣曲就有被专家称之为“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的曙猿存在,它不仅证实了人类远祖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二是“一堆圣火”,大家知道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而距今约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就出现了古人类活动的身影,先民们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圣火,留下了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三是“一座都城”,近40年的考古探明,距今4300年左右,尧帝在山西襄汾陶寺建都,陶寺就是尧都,山西南部所在的“中土之国”是“最早的中国”,“古中国”正是从这里走来!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西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早在人类揖别洪荒之初,神农炎帝就在晋东南高平羊头山一带播五谷、尝百草,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重大历史转折,开创了延续几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凸显出“古中国”的遥远和厚重;夏县及周边丰富的夏文化遗存、垣曲及周边确凿的商文化遗存,生动展示了夏商时期河东大地在文化演进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西周春秋时期,晋国延续600余年,对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战国时期,韩、赵、魏都源出山西,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重大事件,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秦汉以降,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熔炉的作用,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宋元时期,山西新的经济、文化发展元素不断滋生,杂剧演出繁荣兴旺,成为中华戏曲的摇篮。明清时期,晋商把山西人的智慧与勇气推向了极致,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在山西创立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绩。 山西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灿若星辰,影响深远。炎黄二帝、尧舜禹等英雄先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基本价值体系。后世山西,名人辈出,诸如称霸中原的晋文公,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经营西域的班超,忠义仁勇的武圣关云长,推行改制的冯太后,杰出女皇武则天,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精忠报国的杨家将……仅闻喜裴氏一门就有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还有狄仁杰、司马光、杨继宗、傅山、于成龙、陈廷敬、栗毓关、祁窩藻、徐继畲等一大批廉吏能臣,卫夫人、法显、王通、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柳宗元、白居易、卢纶、温庭筠、米芾、马远、元好问、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等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 山西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许多影响中华文明的改革,首先是在山西地区孕育、展开,进而推动了社会进步。著名的“曲沃代翼”,为晋国的全面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郭偃之法”,为晋国称霸中原提供了思想源泉;三家分晋、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以子夏、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李悝、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吴起、尉缭子为代表的兵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平型关等关隘至今仍回荡着战争的声响。全省现存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1466处,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五台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晋绥边区政府旧址、平型关战役旧址、百团大战旧址等承载着抗战胜利的伟大记忆。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山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历史文化名村32个。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16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8部,均居全国前茅。山西荣获中国戏剧大小梅花奖的演员有2工7位,在全国遥遥领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山西文博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很高芙誉度的知名展会。 山西从北到南,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禀赋和特点,分为五大特色文化区:北部(大同、朔州、忻州)边塞佛教文化区,通过充满沧桑的边关、长城,见证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风云;透过享誉世界的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五台山,体悟博大而深邃的佛学文化。中部(太原、晋中)晋商文化区,通过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王家人院、曹家大院、渠家人院、常家庄园等晋商大院展示晋商的辉煌;透过一间间店铺、一座座票号、一本本字据等实物遗存展示诚信的魅力。南部(临汾、运城)根祖文化区,通过西侯度、匿河、丁村、陶寺等重要考古遗址,领略文明源头的震撼;透过德孝天下的尧舜文化、义薄云天的关帝文化和荡气回肠的大槐树文化.品味华夏血脉的传承。中西部(吕梁山脉及沿黄地带)黄河民俗文化区,通过悠悠的临县碛口古渡、河津龙门古渡、芮城风陵渡、永济蒲津渡等古镇、古渡口,追溯逝去的华章;透过娓娓的民歌、民舞和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听历史的回声。东南部(长治、晋城及阳泉)太行生态文化区,通过王莽岭、太行人峡谷、皇城相府、沁河古堡、娘子关等自然人文景观,见证迷人的太行风光;透过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领略历史的变迁。也正是依托这些厚重绚丽的文化,山西逐渐形成了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八人文化品牌,立体式、全景观地展现了华夏文明看山西深厚的文化內涵。 行走在三晋大地,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山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能感受到山西人民淳厚善良、忠义仁勇、坚韧执着、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与崇高精神。回顾并梳理山西的历史文化,可以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了解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找回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文化之脉,增强我们创建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特别是弘扬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能使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无穷智慧,对我们展示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走为序。 2016年5月于太原 后记 2014年初,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决定编撰《三晋史话》丛书,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及所辖各市的历史文化,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层面对山西的历史文化以及文明贡献进行回顾总结。为此,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动员各市委宣传部及各地历史文化学者组成了百数十人的工作团队,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这套丛书。 为与已出版的通史类著作、地方志类著作有所区别、互不雷同,我们首先在编撰思路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特别强调在基本勾勒出山西地区及各地历史文化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突出其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思考研究问题的视野不能满足于仅仅说清一时一地一事,还要联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进行分析对比,以突出其重要价值与意义。在文体上,既强调可读性,更注重严谨性;既要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做到通俗好看,又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学术品格,言出有据,并使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为此,特别聘请我省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全面参与到撰写工作之中。各地也高度重视,组织了本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专家承担本地史话的撰写任务。 这套丛书的编撰,从提纲的设定开始就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首先由各卷的编撰者提出初步纲目,再组织丛书的学术顾问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反复数次才基本确定编撰纲目。仅《三晋史话.综合卷》一书的提纲就修改了九次之多。编撰纲目基本确定后,各卷分头撰写。初稿出来后,由学术顾问组的专家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大部分书稿进行了三次以上修改。编撰工作完成后,再次请学术顾问组的专家进行审读。同时出版社进入审稿程序,以期能够最大可能地消灭不准确、不正确、不严谨的问题。 尽管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这套丛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撰写风格不够统一。其次是由于同一事件涉及不同地区,各地在编撰中均有涉及,难免有重复叙述的现象。三是限于我们的水平、能力,还有许多地方分析得不够、不准。所以,希望读者能够提出批评指导意见,以期在日后进行修改调整。 胡苏平同志主持了丛书的编撰工作。杜学文同志具体负责丛书的组织工作。王灵善、高春平同志具体负责丛书的审读、出版协调事务。渠传福、李书吉、赵瑞民、王灵善、降大任、高春平、巨文辉同志为学术顾问,负责各卷纲目与书稿的审读研讨。崔力、武献民、谢振中、高小勇同志参与了纲目与书稿的审读,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了本市分卷的编撰工作与图片提供工作。 《三晋史话》丛书编委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