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菲茨杰拉德著,巫宁坤、黄昱宁、包慧怡、金绍禹、姜向明译的《菲茨杰拉德文集(共9册)(精)》让我们好奇,飞女郎究竟是什么模样,爵士时代的盛宴到底是怎样的排场,你都可以在这九卷本中的插页里窥见一二,《了不起的盖茨比》草稿与成稿有怎样的本质差别,《夜色温柔》何以被称为“自传体小说”,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正文前的专家导读里也都有详尽钩沉。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标本,菲茨杰拉德作品在反映时代特性上的功能至少不比他的文学价值更低。
想要真正读懂菲茨杰拉德的其人其文,《崩溃》是“最后却并非最不重要”的那块拼图——它差不多相当于这位敏感得仿佛细胞多出别人几倍的作家,在匆匆告别人世前所作的最完整的陈述,关于他的妻子,他的纽约,和他自己。
F·S·菲茨杰拉德著,巫宁坤、黄昱宁、包慧怡、金绍禹、姜向明译的《菲茨杰拉德文集(共9册)(精)》文集包括九卷:《人间天堂》、《美与孽》、《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崩溃》、《飞女郎与哲学家》、《爵士时代的故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末代大亨的情缘》。菲氏的文学活动折射了“爵士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动向。对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他的文学声誉在20世纪文学史中经历了从崛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直至走向巅峰的复杂过程,此过程也演绎了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程。对于作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极为特殊又罕见的文学现象“菲茨杰拉德现象”,对之加以研究,从中获得启迪、借鉴或警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就离不开一套比较全面完整的文集。我国对菲氏的译介和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起步相对较晚,这方面的研究评论甚少,分量也不够,迄今尚没有任何成系统的菲氏文集出现,所以我社的套文集契合了当今的学术潮流,并填补了国内学术界一项缺憾已久的空白。
驶。那个五短身材的混血儿贝比,看来是得到卡莱尔绝对信任的,在全权指挥着行动。法纳姆先生的仆人和厨子,这两人是船上除了轮机手以外仅有的船员,看来是反抗过那么一阵,后来终于认清了形势,被服服帖帖地绑在了底舱的床铺上。长号手摩西,那个最为伟岸的黑人,正拿着一罐油漆忙得不亦乐乎,他把船头上的“水仙号”几个字抹去,用“呼啦呼啦号”①取而代之,另外几个人则聚集在船尾.心无旁骛地玩起了掷骰子游戏。
吩咐下去准备饭食和七点半在甲板上用餐之后,卡莱尔又回到阿蒂塔那里,重新在躺椅上坐下,半闭着眼睛,进入了冥想的状态。
阿蒂塔小心地观察着他——轻而易举地就将他归类于一个浪漫的人物。他看上去是一个在虚弱的根基上建立起过分自信的人——在他每一个决定的表面下她都能觉察出一份迟疑,这与他翘起的嘴唇上那骄傲的曲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不像我,”她想,“反正和我有点不一样。”作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阿蒂塔常常为自己着想;她从不会去质疑自己的自私,所以她的自私是以一种完全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一点也没有诋毁她那理所当然的魅力。尽管她已经19岁了,她给人的感觉还是一个早熟而不羁的少女,在她那青春与美丽的光环的映衬下,所有她结识的男女都只不过是在她那任性的轻波里徜徉的浮木而已。她也接触过别的自私者——其实她觉得自私的人不像无私的人那样乏味——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最终不被她征服,不对她俯首听命。
尽管她意识到坐在躺椅里的这个人也是个自私的家伙,可在她心里却没有感觉到她通常会有的关上心扉、去除杂念、准备战斗的必要;相反,她的本能告诉她这个男人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阿蒂塔之所以要去挑战传统——近来这已成为她主要的娱乐项目——是因为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她感觉这个男人正与她相反,他满心想要去挑战的正是他的自我。
与她自己的处境相比,她对他的处境兴趣更浓,那对她的影响就像是获悉自己不久就可以去看场日戏对一个10岁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般。她对在任何情况下她都具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充满了绝对的自信。
夜色渐浓。一轮惨淡的新月微笑着,伤感地在大海上升起。海岸的轮廓愈来愈模糊,在遥远的天边,乌云如叶片般翻卷,一大片朦胧的月光顷刻间笼住了整艘游艇,为它那迅捷的航程铺展开一条银光闪闪的道路。时不时有火柴明亮的光焰闪过,那是有人点上了烟,可是除了引擎依稀的扑扑声和船尾平静的流水声之外,这艘游艇犹如梦幻一般在灿烂的星光下宁静地驶入天堂。夜海的气息默默地萦绕在四周,带来了一种无比慵懒的氛围。
最后,卡莱尔打破了沉默。 “你是个幸运的姑娘,”他叹息道,“我总是想着要能发财就好了——就能够买下所有美丽的东西。”
阿蒂塔打了个哈欠。
“我情愿和你对调,”她坦率地说。(P14-15)
编者序
1940年12月21日,年仅四十四岁的失业的电影编剧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死于离好莱坞日落大道不远的北海沃思路1443号。从1939年春天起,他就在创作一部小说,小说预计有三十个章节,这时已完成了其中十七个章节的草稿。按照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程序,他一边扩增情节,一边修改旧稿。在最后留下的这十七个章节的工作打字稿之前,还有大约一百个章节的亲笔手稿和打字稿。除了有关《末代大亨的情缘》的工作手稿之外,还有数百页的笔记和计划(参见“菲茨杰拉德工作笔记选”)。
菲茨杰拉德在大学期间的学友、深具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对菲茨杰拉德这部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品加以编辑,并于1941年以《末代大亨》的书名付梓印行。这里出版的《末代大亨的情缘》的文本取代了威尔逊的版本,因为原先的版本掩盖了菲茨杰拉德的草稿尚未成形的性质,给人以一个更接近于完稿的印象。
《末代大亨的情缘》一书,即使在其初稿和未完稿的状态,也被认为是有关电影制片的最优秀的小说。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真挚感人的商界英雄的形象,这种形象在美国小说中屈指可数,但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的。小说的艺术即是塑造人物的艺术。门罗`施塔尔是美国英雄的典型、美国梦的寄托:一个天才的杰伊·盖茨比。很多人都知道,施塔尔的原型是电影界的“成功人士”欧文·撒尔伯格(Irvin Thalberg,1899-1936),他早在1924年就成了米高梅公司的首席制片人。但《末代大亨的情缘》并不是一部传记小说;门罗‘施塔尔是一个虚构人物,是菲茨杰拉德关于渴望这一核心主题的代表作品。
菲茨杰拉德曾经为撒尔伯格工作过——不是合作过——跟他并不太熟,时间很短,也不太满意。但是1927年撒尔伯格与他第一次见面时给他留下的印象却保存在菲茨杰拉德的一则工作笔记中:
我们坐在米特罗公司②的旧餐厅里,他跟我说,“斯科蒂,假设我们要从一座山里穿过去铺一条路——一条铁路,这时跟你在一起的有两三个勘测人员和其他一些人,其中有的人你是信任的,但有的人你并不信任。总之,要从那些山里穿过去,有大概五六种可能的路线,根据你的能力来判断,每一种路线跟其它路线相比都有好有坏。现在假设你是那个项目的头儿,那么会有一种情况,你不再以通常的方式运用你的判断能力,而只是做一个随意的判断。你说‘这样,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路铺在这儿’,你用手指标出它的路线,可你心里明白,别人都不知道,你把路铺在这儿而不铺在其它几条路线上,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可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你并不清楚你为什么那么做,而且你必须坚持这样做下去,你必须假装你知道为什么,而且你这样做是有一二三四各种理由的,尽管你可能因为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明智而严厉地质问自己,因为其它那些可能的决策不停地在你的耳边回响。但是当你在计划一个新的宏大目标的时候,决不能让你手底下的人知道或猜到你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因为他们必须有一个可以遵循的东西,不能让他们察觉到你对任何决策有过犹豫。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这时,餐厅里来了其他几个人,他们坐下,我早就知道他们四个人是一起的,于是谈话的私密性被打破了,但是年仅二十六岁的他,在谈话中的那种精明——其实还不只是精明——他思想中的那种弘大,以及他所触及的深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编辑说明
一部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品需要用特殊的方式阅读,也需要用恰当的方法编辑。《末代大亨的情缘——一部西部小说》这个版本的初衷是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读本,保留菲茨杰拉德最后的工作打字稿的格式与结构,仅对其中的拼写错误与事实错误加以改正,因为在完整的小说出版之前,他也会希望编辑替他改正那些错误的。因此,留存的几个章节并没有被合并成各章,仅对功能性错误①加以校订。菲茨杰拉德是一个社会现实主义作家②。大量的证据证明,他希望小说的细节都是真实的。可是在他出版的书中存在的许多错误都是由于编辑的帮忙还没有达到菲茨杰拉德所期望或要求的高度。保护并保留明显的错误,以致让细心的读者感到困扰,这并非是忠于文学的表现。一个批评文本的适当功能是展现作者的明确的意图。这个版本中的改正只包含词语的替换:参见第92页第5条编者注。菲茨杰拉德的文句并未重写过。
菲茨杰拉德是凭借耳朵来拼写和标点的。拼写错误均已校正;在个别情况下,必须确定他究竟是想拼哪个词。菲茨杰拉德对小说人物名字的拼写都作了保留,除了那个希腊人摄影师皮特·扎夫拉斯,他的名字在手稿中是佩德罗·加西亚——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作者的一个私人玩笑。菲茨杰拉德的标点符号体现了他在写作时内心听见的散文节奏,所以在这里,如果不可能造成混淆则都加以保留。他很少使用标点符号,使用逗号十分节省,丽且宁可使用破折号而不用分号或冒号。菲茨杰拉德从来都没学会怎样给对话加标点符号,这些缺陷在本书中得到了改正。校订的原则虽然是保守的,但这个《末代大亨的情缘》的新文本,对最终的工作手稿的打字稿还是做了843处词语和标点方面的校正。
南卡罗来纳大学
马修·J·布鲁科利
1993年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好像是这个名字,当时我也并不知道它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后来在大学图书馆里看见一本极薄的菲茨杰拉德的原版书,一共只收录了他四五个短篇,其中之一就是那篇《重访巴比伦》。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菲茨杰拉德的短篇。
说起菲茨杰拉德,大家也许马上就会想到的是他的长篇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也曾被改编成电影。不过至于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要感谢最近的好莱坞电影《返老还童》,它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短篇《本杰明·巴顿奇事》,虽然我个人以为这部电影不怎么精彩,和菲茨杰拉德原作的关系也相当模糊,但许多人因此知道了菲茨杰拉德的大名。菲茨杰拉德是上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的作品无不反映了一战后美国社会表面上欣欣向荣实质上醉生梦死的状态,尤其是他的长篇,在莺歌燕舞的华丽背景下总弥漫着一种没落阴郁、悲观绝望的气氛。
可是他的短篇小说却不总是那么调子低沉,就像这本出版于1920年的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短篇集《飞女郎与哲学家》,读完全书你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大多机智幽默,优雅美丽,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乐观向上的,总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迎合了大众口味的,这也许就是当时这些短篇故事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的原因所在吧。先说说这个集子的名字,多奇怪的一个名字,飞女郎指的是当时那些自由自在、放浪形骸、敢说敢为、聪明美丽、惊世骇俗、追求时尚的女子,你在这本集子里描写的那些女性身上大多能找到飞女郎的影子。那么哲学家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哲学家是指那些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套自己看法的人,而一战后流行的哲学,也就是“迷惘的一代”的哲学,就是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因此,哲学家指的也许就是集子里那些整天跟在飞女郎后头屁颠屁颠的小伙子吧,他们可说是追随着美丽的模糊的影子。
《离岸的海盗》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这是个虚构的浪漫故事,可能是少男少女们,尤其是少女们,会喜欢的那种故事,而故事的女主角阿蒂塔简直就是飞女郎的形象代言人。她彻底反对平庸的生活,情愿生活在美丽的谎言里。美丽是菲茨杰拉德的任何一本小说的关键词,而且也是他使用频率非常之高的一个词,在菲茨杰拉德看来,是非真假似乎都无关紧要,只要美丽就行,菲茨杰拉德的唯美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而故事的男主角卡莱尔正是一个与飞女郎相呼应的哲学家,为了追求美丽的阿蒂塔,他居然能大费周章地设计出这么一个荒诞离谱的弥天大谎。而且,在卡莱尔的许多话语里也直白地透露出他对美丽及金钱的向往。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这类人物常常会令我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昏君”,他们在治理国家上可谓一败涂地,可是在艺术追求上却多有建树。卡莱尔这类人的理想似乎就是生为贵人,衣食无忧,然后就过上追逐彩虹的美丽人生!
《冰宫》是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全篇弥漫着浓浓的诗意。作者用精美绝伦的文笔写出了美国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傲慢与偏见对人心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抗衡,总之,许多重大的主题都凝缩在了这篇美丽的短篇里。在作者笔下,南方代表了懒惰与温暖,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及高雅的审美力,而北方代表的则是进取与寒冷,即使是积极进取也是以冷酷无情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孰褒孰贬,作者的观点是相当鲜明的。也许正是这种对南方辉煌的历史和精美的生活的向往,或者说是缅怀,造就了作者一系列以南方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脑袋与肩膀》是这本集子里最为幽默的一篇,尤其是末尾那画龙点睛的一笔,让人自然要联想到欧·亨利。这个短篇对颠颠倒倒的命运、时代的恶俗趣味的讽刺是颇能令人回味的。
《刻花玻璃酒缸》是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它的构思实在巧妙,主人公的一生都受到一只酒缸的影响,看来纯属偶然,但命运不正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吗?!同时,作者反复强调了这只酒缸的美,更突出了它给主人公带来一生厄运的震撼力。美丽与残忍,美丽与厄运,这样的主题在菲的小说里一再出现,令人深思,也令人扼腕!
《伯妮斯剪掉了头发》是这个集子里最为著名的一篇,曾被改编为电视短片及舞台剧。这个故事同样也有一个欧.亨利式的峰回路转的结尾。马乔里当然是个典型的飞女郎,伯妮斯却与她正好相反,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美德。然而,伯妮斯通过剪短发这么一种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的方法来完成了向飞女郎的转形。最后,她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方法来报复马乔里,她这么做其实就是打破了自己原本的淑女形象,也证明了她已完全蜕变为飞女郎。这个故事也折射出作者本人对飞女郎既欣赏又困惑的态度。
《祝福礼》是这个集子里的一个另类,它似乎自始至终都在暗示着什么,可是文字相当阴郁隐晦,所以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有评论说是暗示了兄妹恋的乱伦欲望,再加上哥哥是个牧师就使局面越发复杂,似乎要让人联想到教会丑闻什么的。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思想及宗教仪式的敬畏与恐惧相搀杂的复杂心态,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请读者们自己去理解吧。
《戴利林波的堕落》也是篇笔调幽默的短篇,其对现实的讽刺与《脑袋与肩膀》如出一辙。做人要大胆,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走捷径,这种冒险的精神似乎也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气。
《四只拳头》也是篇颇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小品,读来令人感觉心情愉快。我觉得这篇短篇反映了作者对温良的传统时代的缅怀,是对做人要宽容,要有道德心,要有正义感等等传统价值的一曲赞歌。但反过来,这样写不也折射出作者对现代价值观的一种困惑吗?!
综上所述,这个集子里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轻松愉快的,至少这些故事都构思得相当精彩,相当引人人胜。作者的文笔也可谓华丽优雅,用词之讲究几乎到了过分的程度。诚然,这些故事都以情节见长,但它们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呢?我认为,菲茨杰拉德的短篇的最大价值在于记录了一个时代及在这个时代里沉浮的人们,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菲茨杰拉德可以被称为是个史诗作者。你可以说他写的故事完全出于虚构,但故事的时代氛围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如此栩栩如生,简直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这就是菲茨杰拉德的非凡的艺术成就!
回想一下一路翻译过来的历程,那几乎断断续续花费了我半年左右的时间,真可谓甜酸苦辣五味俱全。翻译文学作品真的是难啊,要翻出菲茨杰拉德那精致的文笔更是难如登天,遗憾工程就是对翻译工作最确切的定义。即使是现在,我依然是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交出了这份译稿。希望得到读者们的宽容与理解,更期待大家的批评与指正,谢谢!
附言:以上观点纯属译者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请读者一笑置之!
姜向明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